返回
首页>资讯

张良为何要隐居

时间: 2023-03-28 09:30:31

张良为何要隐居

许多人认为张良隐居主要原因是韩信的前车之鉴,所谓狡兔死,良弓藏,猎狗烹,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张良这样一个聪明的人不是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既然自己不会给汉朝政权造成危害,作为深知谋略之术的大家,是懂得中国隐居之道的。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开始他只想做一做他的留侯,用病来当挡箭牌,不理朝事。可是这种借口在大阴谋家眼里,也是雕虫小技,所以经常问计于留侯,使他不能大隐隐于朝。若仅仅是国事,还能指点迷津,可是皇帝老儿的家事也要问计于他,令他十分惶恐。特别商山四叟之事,他明白要想置身于世外那是不

历史上的张良足智多谋,他最后到底归隐何处?

张良最大的贡献之一夏邑画策,它帮助刘邦有了对付项羽的资本。否则刘邦的实力就不会这么顺利了。刘邦攻打项羽失败后,张良提出用土地换人才,这为刘邦后来夺取世界奠定了基础。历史书上对张良隐居的地方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有许多传说。例如,他跟随赤松子到处走,有人说他在湖北黄袍山修行。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是张良的后裔。后来,张道陵的后代被称为张天师。

作为贵族的后裔,他从一个渴望复仇的热血青年变成了一个受黄石公启发的耐心不屈的人。最后,他成为刘邦身边大臣和皇帝的文臣,提出了许多不同寻常的想法。他也是一个真正的隐士,从汉朝退休后这可以被描述为一生的传奇。许多文学和历史作品用12个字“青年游侠、中年官员和老年人陶仙”高度提炼了张亮的传奇故事和人生。

他因其政治成就和生活方式而受到高度尊重和赞扬,这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他被称为“追求圣洁”,与《文生》中的孔子、关羽、杜甫联系在一起。张良一直一来就体弱多病。自从刘邦进入都城关中以来,世界第一次有人定居。他找借口说他病了,不能闭门外出。随着刘邦皇位的逐步稳定,张良遵循可散性和与时俱进的原则,逐渐从“皇帝的老师”的位置退至“皇帝的客人”的位置。

刘邦称帝后曾问他的大臣们为什么赢得了胜利,高起和王陵都称赞他的大仁大义。刘邦道:“我在千里之外谋划胜利,我们防护的好。镇上的百姓都安居乐业、其乐融融、也不会缺少是我食物,我一点不如萧何。就算100万人都会赢得这场战争,也是需要有人发动战争。这一点我比不上韩信。”他也相信可以通过张良、萧何和韩信从而赢得世界的胜利。

张良最终归隐那里

据传说,刘邦死后,吕氏专权,张良便托病隐居于东昏县(今河南兰考)西南的白云山,死后就葬于该地。 也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徐州沛县。据唐代《括地志》记载:“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又载:“故留城在徐州沛县东南五十五里,今城内有张良庙也。”当初刘邦封侯的时候,曾许诺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但张良以在留城与刘邦首次相见为理由,要求封给他留。既然封地在留,死后葬于留城附近,应属合情合理的事情。这一看法以唐代文献为依据,且与史实较接近,也有一定说服力。

张良的隐居地到底是哪里?

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老师隐居之山命名为张师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西北)。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黄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