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赵高是太监吗

时间: 2023-03-29 14:50:21

赵高是太监吗

赵高,嬴姓,赵氏。中国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中国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著名宦官。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赵高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

赵高是阉人还是完人?

赵高是完人。赵高是个太监这种说法,大概已经流行了上千年,但是,这绝对是个以讹传讹的错误。这个错误来源于人们对《史记》中关于赵高两点记载的误读,一是赵高兄弟皆生于“隐宫”。二是赵高属于“宦人”,隶属于“宦籍”。

相关记载

“隐宫”既是指另外一种特殊的地方,类似于我国上一世纪曾经存在的劳改农场,同时,也代指劳改就业人员。这些人是身份低于一般平民,略高于奴隶的贱民。《秦始皇本纪》记述修建阿房宫时役使“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就是说使用劳改就业人员和服刑囚犯七十余万人。

赵高原本是秦国的宗室远亲,为何最后沦为了太监?

赵高作为秦朝后期最大的权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第一位臭名昭著的大权臣。他自从进宫之后就是待在皇帝身边,地位在太监队伍中也是比较尊贵的了,这自然与他的身世是密不可分。

赵高出身于秦国王室宗亲家族,虽然说可能是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但是地位也一定是十分尊贵的,至少衣食无忧还是可以做到的。赵高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本来也应该是入朝为官,但是一场灾难从天而降,改变了赵高的前程。


现在的我们已经无法了解当时详细的情况了,只是知道赵高的母亲触犯了秦国的刑法,因此入狱。至于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连累了一家人却是真的,赵高等男眷都成了太监,这也是赵高成为太监的最直接的原因,没有阴谋,没有狗血剧情,有时历史就是如此平淡,裹挟着人们不断向前走去。

但是对于赵高来说这一定是一场重大变故了。进入宫廷之后,赵高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开始主动学习,小小年纪竟然已经精通秦国法律。所以他也受到秦始皇的特殊关注,秦始皇可能也是被他的勤奋努力打动,再加上他做事仔细,很快就成为皇帝的贴身宦官。



这之后的事情大家也就知道了,赵高与胡亥狼狈为奸,秘不发丧谋划篡权,“指鹿为马”等等做了很多荒唐的事,他也一步步走上权力的巅峰。但是又有什么用呢,大秦帝国已经日暮西山了。

秦朝的赵高是太监吗?

赵高的非宦官之说
赵高是沙丘之谋的主谋,也是未来毁灭秦帝国的主要人物。有关赵高的身世,两千年来了解甚少而曲解甚多。
我们知道,赵高是有儿女的人。他的女儿嫁与阎乐。阎乐任咸阳令,曾经参与望夷宫政变。这是赵高不是宦阉的明确证据。实际上,司马迁从来没有说过赵高是宦阉,不仅司马迁没有说过,东汉以前的所有史籍中都没有赵高是宦阉的记载。说赵高是宦阉的误解,一是出于对“宦”字理解的错误,二是基于错误的文字“隐宫”所作的丑化曲解。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说赵高是“宦人”,有“宦籍”。这是赵高被误解为宦阉的一条材料。然而,根据新出土的《张家山汉墓竹简》,“宦”,就是在宫中内廷任职的意思。宦人,就是任职于宫内之人,相当于王或者皇帝的亲近侍卫之臣。宦籍,就是用来登录出入于宫门者的登记册。秦汉时代,不管是“宦人”、“宦籍”,还是“宦官”的用语,都没有指被去势的男人出仕宫内官职,也就是后代所谓的“宦官”的语义。当时,被去势后的男人被称为“奄(阉)人”,在宫中任职的阉人被称为“宦奄(阉)”,定义非常清楚。根据这个最新的材料,赵高是任职于宫中的宦人,也就是皇帝的亲近之臣,而不是被去势的宦阉。
《史记·蒙恬列传》说“赵高兄弟皆生隐宫”。这是赵高被曲解为宦阉的另一条材料。
“隐宫”一词,本来语义不明。东汉以后,一位为《史记》作注解的刘姓人士借题发挥,他将“隐宫”之“宫”解释为去势的宫刑,进而生发开去说,赵高的父亲受宫刑去势,母亲与他人野合生下了赵高兄弟。赵高兄弟冒姓赵,也受宫刑被去势成了宦官。谎话越编越大,越编越痛快,于是以讹传讹,到了唐代以后,赵高一家都是宦阉的不经流言,就逐渐固定下来。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早就根据《睡虎地云梦秦简》指出,“赵高兄弟皆生隐宫”的“隐宫”一词,是“隐官”的误写。《张家山汉墓竹简》出土以后,隐官的意义更加清楚明白。隐官,既用来指称刑满人员工作的地方,也用来指称刑满人员的身份,与宫刑和去势完全没有关系。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论断,叫做层累地形成的古代史。顾先生以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古代史,经过了历代不断地改造重写,已经不是原汁原味,而是添加了历代所喜好的口味。为了了解真实的古代史,必须清理历代的添加,复原古代的真相。东汉因为宦阉之祸亡了国,刘氏的曲解投合了当时人痛恨宦阉的心情,大家都愿意传布亡国祸首都是宦阉的流言。唐代又是宦官专权乱政,古来宦阉亡国的阴魂未散,在类比声讨的风气下,赵高是宦阉的流言蜚语,自然光大发扬,成了不刊定论。明代,宦阉之祸愈演愈烈,到了清末,大太监李连英还在慈禧宫中肆意擅权,人们对宦官的痛恨无以复加。如此代代层累之下,曲解的历史也就一直被作为正史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不过,这些都是题外话了,我只是借此感慨人性的软弱,我们都愿意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事情,至于真不真,假不假,倒在其次了。
历史叙事,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叙事。核实历史事实的真相,是历史学家所从事的工作的基础,因为没有真实,尔后的一切都是流沙上的建筑。不过,真假的鉴定,史料的考证,那是需要用论文的形式表达的另一种历史。眼下而今,我们还是回到历史叙事上,再次切入沙丘之谋前赵高的为人行事上来。
赵是赵国王族的姓氏,赵高的父系是赵国王室的疏族。战国时代,天下合纵连横,各国间结盟换约,相互间以王室公子作为人质。这些作为人质的公子,多是国君众多子女中不受宠爱的疏远者,被打发出质后往往长期滞留异国他乡,不少人贫穷潦倒终生,至死不得归还。赵高祖上,大概是由赵国到秦国作质子的这一类公子,在赵国无宠,在秦国无援,不得意而滞留于秦,后来在秦国娶妻生子,子孙后代流落于咸阳市井当中,成为秦人,与普通庶民无异。
赵高有兄弟数人,都出生于隐官。在历史上留下姓名者,只有弟弟赵成。赵成后来接替赵高,做了秦帝国的郎中令,曾经参与谋杀秦二世的望夷宫政变,也是一位人物。隐官是政府设置于不引人注目处的手工作坊,用来安置刑满罪人工作。赵高的母亲,因为有罪受过刑罚,赦免后,由于身体有受刑后的残疾,不便见人,也不愿被人瞧见,就一直在隐官劳动生活。
在秦代的等级身份规定中,在隐官劳动生活的人,其身份也叫隐官,用现在的话来说,相当于刑满释放人员,地位在普通庶民之下,所能占有的土地和住宅,只有普通庶民的一半。帝国法律注重公正,隐官虽然地位低下,其婚姻却不受限制,隐官子女的身份也同于普通庶民。赵高的父亲,大概是在隐官工作的下级文法官吏,通晓法律,精于书法,在隐官任职时结识了赵高的母亲,组建了家庭,生下赵高兄弟。秦是注重世业的国家,子承父业、以吏为师成了帝国的国策。赵高成年以后能够走文法的道路入仕,成为第一流的书法家和法学家,都与父亲的职业和影响密切相关。
赵高生于秦昭王末年,大概是在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前后生于秦国首都咸阳。当时,秦国和赵国间的长平之战早已结束,赵国首都邯郸被秦军长期围困后刚刚解围。三年以前,秦始皇出生于邯郸,此时正与母亲一道困处城中,惶惶不可终日。想来也是有趣,秦始皇和赵高基本上是同龄人,他们在历史上扮演了交换毁灭的角色。秦始皇的父亲是秦国的王族,他由秦入质于赵,娶赵人为妻。秦始皇出生于赵都邯郸,后来消灭了赵国。赵高的祖上是赵国的王族,由赵入质于秦,娶秦人为妻。赵高出生于秦都咸阳,后来毁灭了秦国。另一位同龄人刘邦,同年出生于楚国的沛县,四十余年后,他与赵高联手消灭了秦,不久又继承了秦始皇的遗业,以秦为根基创建了汉。至于另一位关系秦帝国兴亡的重要人物李斯,此时已经成年,大概二十五岁左右,正在楚国作郡的小吏。这些将要推动历史的人物,尚未碰撞在一起,正散处各地,默默地等待着历史的召唤。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以耕战立国,以法律治国。军人,最受社会推崇;官吏,最为民人敬畏。秦国男子走上社会的途径,不外从军和为吏两条正道。男子十七岁成年,傅籍开始承担国家的徭役租税,或者应征参军,杀敌立功,或者入学室学习,通过选考出任官吏。学室是专门培养文法官吏的官设学校,分别设置在首都和各郡。学生多从文法官吏的子弟当中选拔,十七岁入学,学习三年,主要学习识字、书法和法律。学满三年以后,在所在学室参加资格考试,可以背写五千字以上者为合格,除授为史,即可以担当文法事务的小吏,也就是办事员。除授为史者,进而可以参加中央政府主持的初等选拔考试。初等选拔考试在各地举行,各郡的试卷送到首都咸阳,统一由少府属下的大史审阅判定。判定的结果,提拔最优,处罚最劣。成绩最优秀者被任命为出身县的令史,相当于秘书一类,直接在县令的手下工作;成绩最差者,其所除授的史职将被取消。三年后,出任令史者还有一次高等选拔考试,经过严格的考试和审查,选拔最优秀者一人,进入宫廷担当尚书卒史,以内廷秘书的职务,直接在秦王的左右工作。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