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每个断面的间距。断面图是指假想用剖切面剖开物体后,仅画出该剖切面与物体接触部分的正投影所得的图形。应用于配合视图表达像肋板和轮辐等。断面图主要用来配合视图表达像肋板、轮辐、型材、带有孔、洞、槽的轴等,这类常见物体结构的断面形状;与剖视图相比,在表达这些结构时,断面图更为简单。根据断面图配置的位置,分为移出断面图和重合断面图两种。
直线段:所求点标高=起始点标高+坡度×里程增量;
竖曲线段:要再加上(或减去)竖曲线造成的高差。Δh=Δx^2/2/R
Δh:竖曲线造成的标高增量
Δx:计算标高点到竖曲线转点的里程增量;
R:竖曲线半径
扩展资料
相关概念
1、里程
根据中线测量资料绘制的里程数。为使纵断面图清晰起见,图上按里程比例尺只标注百米桩里程(以数字1~9注写)和千米桩的里程。
2、地面高程
根据中平测量结果填写相应里程桩的地面高程数值。
3、设计高程
设计出的各里程桩处的对应高程。
4、坡度
从左至右向上倾斜的直线表示上坡(正坡),向下倾斜的表示下坡(负坡),水平的表示平坡。斜坡或水平线上面的数字是以百分数表示的坡度的大小,下面的数字表示坡长。
5、土壤地质说明
表明路段的土壤地质情况。
注意事项
在绘制纵断面图的过程中,有一些要点需要注意。
1、纵断面图设计核对
选择有控制意义的重点横断面,如高填深挖、地面横坡较陡路基、挡土墙、重要桥涵以及其它重要控制点等,在纵断面图上直接读出对应桩号的填、挖高度,用“模板”在横断面图上“戴帽子”检查是否填挖过大、坡脚落空或过远、挡上墙工程过大、桥梁过高或过低、涵洞过长等情况,若有问题应及时调整纵坡。在横坡陡峻地段核对更显重要。
2、纵断面图控制点标注
纵断面设计标注控制点:控制点是指影响纵坡设计的标高控制点。如路线起、终点,越岭哑口,重要桥涵,地质不良地段的最小填土高度,最大挖深,沿溪线的洪水位,隧道进出口,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点,铁路道口,城镇规划控制标高以及受其它因素限制路线必须通过的标高控制点等。
参考资料:-纵断面图
a、R、T、L、E、J分别表示转角(这是两条直线的交角)、半径(弯道的缓急决定因素)、切线长、曲线长、外距和切曲差,这是计算曲线要素的.前面两个是由设计者设计的,后面的则由前两个计算出来.
cass中里程文件是计算道路土方可以用针对道路土方戴帽的《易算土方戴帽宝》,只要设置一个帽子就可以一次性与原地面相套计算填挖量。
不同断面我理解是全线不只有一个标准断面,设计断面是有变化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在这个软件里可以在断面发生变化的地方设置一个新断面就可以了。
百度中搜索“易算土方”可以找到官网,下载教学视频看一下就知道了,非常简单的。
图层没有显示。表示里程标记的字体在你的字体库里不全,没法显示,你调取一下cad命令看下里程用的是什么字体,把他替换为你这个文件里面可以正常显示的字体。
公路等级标准参数图表:
平原微丘:计算行车速度60km/h,行车道宽度:3.75m,路基宽度一般值7.5m,变化值7.0m,极限最小半径38m,停车视距40m,最大纵坡9%。
山岭重丘:计算行车速度20km/h,路基宽度5.5m,极限最小半径25m停车视距20m,最大纵坡9%。最小纵坡0.3%。 (上一个设计中,最大纵坡为12)。
直线最大长度:1000米(左右),最小长度:同向曲线间40米(左右)反向曲线间无超高加宽可相接,无超高有加宽须10m以上缓和段。有超高时不小于15m。相邻回头曲线间直线不小于100(80)m。
坡长320(390)的意思是: 本土图中该段纵坡坡长为320米,实际长度是390米。+020/7.83的意思是: K1+020处的边坡点高程为7.83米。+343/14.13的意思是: K1+343处的边坡点高程为7.83米。
纵断面采用直角坐标,以横坐标表示里程桩号,纵坐标表示高程。为了明显地反映沿着中线地面起伏形状。
通常横坐标比例尺采用1:2000(城市道路平用1:500~1:1000),纵坐标采用1:200(城市道路为1:50~1:100)。
图的上半部绘有线路纵剖面,横向表示线路的长度,竖向表示高程,包括设计坡度线、地面线以及车站、桥梁、隧道、涵洞等建筑物的符号和中心里程。总的来说,上部主要用来绘制地面线和纵坡设计线,另外,也用以标注竖曲线及其要素。
坡度及坡长(有时标在下部);沿线桥涵及人工构造物的位置、结构类型、孔数和孔径;与道路、铁路交叉的桩号及路名。
沿线跨越的河流名称、桩号、常水位和洪水位;水准点位置、编号和标高;断链桩位置、桩号及长短链关系等。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