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蓝玉的一生是极富戏剧性的,他的前半生一直笼罩在名将的阴影中,没有太多表现的机会,历史并没有亏待他,在他的后半生让他成为了主角,建立了自己的功业,却又在他最出风头的时候将他拉下马,
2、蓝玉的悲剧并不是历史造成的,而是他性格缺陷的必然结果,但值得欣慰的是,他终究不负名将之名,用赫赫战功证明了他自己,他的不朽功绩将记入史册,为后人追忆。
明朝初年,朱元璋利用“蓝玉案”,共计清理一万五千人,这是洪武年间影响深远的一桩大案。蓝玉又是何许人也,竟能让明太祖如此大动干戈?
1、淮西勋贵集团的重要人物,曾为明朝立下赫赫军功
蓝玉是安徽定远人,常遇春的小舅子。他生得高大威猛,面颊红紫,早年投奔朱元璋麾下后,跟着常遇春南征北战,临阵杀敌,所向披靡,因而得到朱元璋赏识,被不断提拔。
洪武二十一年,以征虏大将军之职率领十五万大军,挺进漠北,在捕鱼海重创北元大本营,朱元璋因此将其“比之卫青、李靖”,并晋升其为凉国公。这份职位履历表明,蓝玉是从基层做起来,拥有相当过人的军事才干,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领。
蓝玉并非纯粹的武将,在攻克云南后,朱元璋为了奖赏他,册封其女儿为蜀王妃。从此,蓝玉成为皇亲国戚。
2、行不法之事
蓝玉的事业步入高峰时,他也渐渐滋生居功自傲的思想,历史记载:
“中山、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寝骄蹇自姿——《明史•蓝玉传》”
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贪念,蓝玉违法乱纪:
“畜庄奴、假子数千人,出入乘势渔猎。尝占东昌民田,民讼之,御史为置狱按问,玉捶楚御吏。及征北还,私其驼马珍宝无算——《明太祖实录》”
“胡惟庸案”发生时,曾发现蓝玉与胡惟庸有串联,但朱元璋考虑到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以开平之功及亲亲之故,宥而不问。”
但是,蓝玉依旧我行我素,越礼犯分,甚至与元主妃子有私。朱元璋本想封其为梁国公,因其过错,便改为凉国公,并命人将过失刻于凭据之上。
面对朱元璋的提醒,蓝玉还是老样子,死不悔改,这就如同公司的元老,仗着自己老资格,目中无人。
专权、违背军令的事,蓝玉也没少干。朱元璋曾命他负责西北军务,他却背着朱元璋,擅自带兵进入藏区,破坏朝廷对边疆的羁縻政策。正是由于他的嚣张跋扈,最终走上不归路,而招来杀生之祸。
3、“蓝玉案”的爆发
蓝玉为非作歹的行为,让朱元璋不得不关注。
洪武二十五年,年仅三十八岁的太子朱标去世。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作为将来的继承人。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六十多岁,而皇太孙仅仅十六岁,而且性格仁弱。朱元璋担心自己百年之后,朱允炆过于仁慈,控制不住局面。一旦军中有人作乱,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蓝玉就成了朱元璋的眼中钉。
蓝玉与朱标有亲戚关系,自然关系好,曾提醒他小心朱棣。后来,这事被朱棣知道,自然记恨蓝玉。朱标去世后,朱棣进京吊唁,到处发帖子:“诸公侯纵恣不法,将有尾大不掉忧。”朱棣的挑拨,又加深了朱元璋对蓝玉的猜忌。
蓝玉此时不知大祸将至,还在谋求更高职位——太子太师。结果朱元璋没有让其圆梦,故意不给他太子太师。蓝玉眼看职位落空,心怀不满,便开始策划谋反,但他的密谋早已经被锦衣卫所察觉。没等到他动手,锦衣卫指挥使蒋献就向朱元璋告发。
此时,经过明朝的多次打击,蒙古已经陷入分裂,北方已经比较安定,将领的利用价值也变低了。朱元璋收到蓝玉谋反的信息后,便决定大开杀戒,确保年轻仁弱的朱允炆能够坐稳江山。
于是,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二,朱元璋便将山西、河南等地的将领召入京城,以便控制。二月初八早朝,锦衣卫指挥当众弹劾蓝玉谋反,朱元璋立刻下令逮捕,并让朱允炆和吏部尚书詹徽审查;第二天,蓝玉被投入锦衣卫大牢;第三天,以谋反罪将蓝玉剥皮处死,并诛其三族。
蓝玉虽死,但朱元璋并未善罢甘休,而是借机扩大化,以蓝党的罪名,将一大批淮西老将诛杀。上至公侯,下至百姓,因“蓝玉案”被杀者约一万五千人。
秋媚说:“蓝玉案”是明初皇权与军权冲突的产物。朱元璋为了使自己以及子孙后代能够大权独揽,不断集中皇权,以蓝玉为首的武将就成了绊脚石。但是,蓝玉案也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首先是制造了大量冤案,其次也导致靖难之役时,朱允炆无将可用,面对朱棣只能节节败退,最终导致皇位被篡。
全部评论
蓝玉案,是指明洪武帝朱元璋诛杀大将蓝玉、继而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历史事件。此为明初洪武四大案之一。
洪武二十六年(1393), 朱元璋为加强集权借口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名将的重大政治案件。
蓝玉一案,族诛一公、十三侯、二伯,牵连被杀一万五千多人,“元功宿将,相继尽矣。”谋逆之罪一般都是碎剐凌迟处死,念及蓝玉与自己是儿女亲家,朱元璋心一软,宽大处理:碎剐改成剥皮。
这样,刽子手把蓝大将军全须全尾整张人皮剥下来,算是留了全尸,并把人皮送往他女儿蜀王妃处“留念”。明末农民军攻破蜀王府,在王府祭堂发现了这件“文物”。
扩展资料: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定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
正在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朱元璋深感不安,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一万五千人。
为警诫群臣,朱元璋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中国古代的一种司法文书。)为《逆臣录》。史称“蓝玉案”。
——蓝玉案
蓝玉本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是洪武后期最有名的将领之一,为大将军、凉国公、太子太傅。蓝玉勇敢杀敌,所向披靡,堪称常胜将军,曾南征云南、北征大漠,平定叛乱,为明初的稳固与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就在蓝玉平叛胜利,于二十五年十二月班师回朝时,等待他的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胡惟庸案刚刚告一段落,到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又发生了一个案子,叫做蓝玉案。
蓝玉本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是洪武后期最有名的将领之一,为大将军、凉国公、太子太傅。蓝玉勇敢杀敌,所向披靡,堪称常胜将军,曾南征云南、北征大漠,平定叛乱,为明初的稳固与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就在蓝玉平叛胜利,于二十五年十二月班师回朝时,等待他的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转年正月初十左右,蓝玉回到南京。二月初八日,早朝即将结束时,突然有人控告蓝玉谋反,说他与景川侯曹震等企图趁朱元璋出宫举行“藉田”仪式时,发动兵变。蓝玉被当场逮捕。一天后,朱元璋就下令将他处死,其家人也全部被杀。当时受株连被杀的,列入《逆臣录》的就有一公,十三侯,两伯,两万五千人。为什么蓝玉在刚刚取得平叛胜利时,却因谋反获罪,在入狱第二天就被处死,并且株连如此多的人?这些都成为疑点,而且都与前不久刚刚发生的胡惟庸案极为相似,以至于后人常常把他们并称为胡蓝之狱。
《明太祖实录》、《明史》均记载,蓝玉与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都督黄略、吏都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以及蓝玉的部将等密谋,准备趁皇上举行出耕藉田仪式时,乘机劫驾,以图谋反。二十六年二月,为锦衣卫指挥蒋发现,告蓝玉谋逆。审讯群臣,案情属实,于是蓝玉等伏诛,列侯以下坐蓝玉党灭的不可胜数,详情都列在《逆臣录》中。
《明实录》、《明史》都是以《逆臣录》为依据的,所以《逆臣录》就成为研究蓝玉党案的最原始最基本的文件。《逆臣录》是在蓝玉案发两个多月后,由朱元璋亲自作序,翰林馆臣编辑的,详细记载了蓝党谋反的主要事实,包括试图谋反的具体时间、参与人物、活动地点,言之凿凿,似乎是铁板钉钉,不容置疑。以至于人们虽对朱元璋借端株连,兴起大狱,颇有非议,但却认为蓝玉及其党徒谋反确有其事。谈迁的《国榷》、查继佐的《罪惟录》、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均遵照了《明太祖实录》、《明史》的说法。
朱元璋定胡惟庸案时,曾将案犯的狱词编为《昭示奸党录》,公布于世,不过它失传了。而《逆臣录》却保存下来,其传抄本藏在北京图书馆。《逆臣录》共五卷,选录出近千人的口供,并记载近千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前往蓝玉的公爵府饮酒赴宴、密谋造反的事情。于是,这位曾经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军,霎时间变成了一个阴谋造反者。蓝玉谋反了吗?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逆臣录》果真是证实蓝党罪状的依据,还是恰恰说明它正是一桩冤案呢?吕景琳《蓝玉党案考》一文,对目前保存下来的《逆臣录》加以考证,认为《逆臣录》破绽百出,疑窦丛生。
首先,蓝玉并未招供。在这部供词汇编中并没有蓝玉、景川侯曹震的口供,表明两名主犯根本没招供。另据郑晓《异姓诸侯传》载,蓝玉被告谋反时,朱元璋曾召集群臣廷议,蓝玉极力辩护,不肯牵连他人。詹徽恐吓蓝玉,逼蓝玉招供,蓝玉于是大声喊道,詹徽就是我的同党,吓得詹徽只好作罢。供词汇编竟然没有主犯的口供,这个狱词的真实性就颇值得怀疑。
其次,蓝玉在洪武二十五年六月自西北罕东地区南下川西,平定月鲁帖木儿叛乱。八月二十二日,蓝玉的亲家靖宁侯叶升,以交通胡惟庸罪被处死。十一月二十七日,中军都督佥事谢熊奉命前往成都,奉旨召取蓝玉回京。据谢熊供词,十二月二十二日,在凉国公宅第,蓝玉问:“谢都督,你怎么来的?”谢熊说:“我来取大人回京。”蓝玉说:“我知道,必是我亲家靖宁侯胡党事内有我名字,差你来提取。实不瞒你,我如今回家看动静,若是果有这话说,好歹下手做一场。你回去休要泄机,若事成时,大家得安享富贵。”接着,便在四川到处活动,二十六年正月初一二到武昌,初三到九江,初七到安庆,一路上明目张胆地联络谋反事宜,令人咋舌,但随后的活动,更令人瞠目。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