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
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1、《史记》汉·司马迁著,130卷.
2、《汉书》东汉·班固著,100卷.
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著,120卷
4、《三国志》西晋·陈寿著,65卷.
5、《晋书》唐·房玄龄等著,130卷.
6、《宋书》南朝梁·沈约著,100卷.
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著,59卷.
8、《梁书》唐·姚思廉著,56卷.
9、《陈书》唐·姚思廉著,36卷.
10、《魏书》北齐·魏收著,130卷.
11、《北齐书》唐·李百药著,50卷.
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著,50卷.
13、《隋书》唐·魏征等著,85卷.
14、《南史》唐·李延寿著,80卷.
15、《北史》唐·李延寿著,100卷.
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著,200卷.
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著,225卷.
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著,150卷.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著,74卷.
20、《宋史》元·脱脱等著,496卷.
21、《辽史》元·脱脱等著,116卷.
22、《金史》元·脱脱等著,135卷.
23、《元史》明·宋濂等著,210卷.
24、《明史》清·张廷玉等著,332卷.
“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上各朝代撰写的,并且被历朝列入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二十四史”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基本总括了中国古代各朝。起于汉武帝时诞生的司马迁的《史记》,终于清乾隆四年时刊行的《明史》,前后相隔一千八百多年。总计一共有三千二百一十三卷,大约有四千万的字,都是统一的用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而成的史书。《明史》定稿,乾隆帝下诏历代官修史书,合称《二十四史》,编入《四库全书》史部。
“二十四史”的概念亦是逐步形成的。在三国时期,社会上就有了三史之称。而这三史历来都是指《史纪》《汉书》和东汉刘珍所编撰的《东观汉记》,而在范晔的《后汉书》出现之后,就取代了《东观汉记》成为三史之一。
唐朝以前往往将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合称为“三史”。后来又加入了陈寿的《三国志》,称为“四史”或“前四史”。
唐朝官修南北朝八史和《晋书》,再加上之前的前四史合称为“十三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和《隋书》。“十三史”唐朝对西汉以来所修十三部纪传体史书的合称。
到了宋朝这一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上《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就又形成了“十七史”之说。因此宋朝文天祥曾告诉元代丞相博罗:“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我今日非应博学宏词科,何暇泛论!”。
到明代后,又增加《宋史》、《辽史》、《金史》和《元史》合称之为“二十一史”。
再清朝的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再加上前先的各史,就是“二十二史”。后又增加《旧唐书》,变成“二十三史”。在编撰《四库全书》的过程之中,学者又从《永乐大典》之中辑录出来《旧五代史》,经过乾隆皇帝的钦定,也被列入正史,到此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到四十九年,由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古代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二十四史示意图
五局合刻二十四史 (五百七十册)
不久又增入《旧唐书》、《旧五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不含清代历史,近人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书成后,并入“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其后又添入近人柯劭忞撰写的《新元史》,终成“二十六史”。“二十四史”被尊为“正史”。《隋书·经籍志》曰:“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班固)、马(司马迁),以为‘正史’。”遂有“正史”之说。“二十四史”皆属纪传体史书,即以人物为中心,着重记述有关人物的生平事迹,历史事件附见于人物纪传中。纪传体主要有纪、表、志、传四种体例:
“纪”(或曰“本纪”)逐年记载帝王在位的国家大事;
“表”扼要胪列纷纭复杂的的大小史实;
“志”(或曰“书”、“考”)专项记录各项典章制度;
“传”(或曰“列传”)集中描摹历史人物生平;
《史记》和《新五代史》中又多出一种“世家”,系纪和传的结合体。四种体例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共同展现出一幅恢宏壮阔的历史长卷。
不同时期的合称
最初《史纪》、《汉书》、《东观汉记》合称“三史”,而在范晔的《后汉书》出现之后,就取代了《东观汉记》成为三史之一。
“三史”加上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前四史”加上《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合称“十三史”。
“十三史”加上《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合称“十七史”。
“十七史”加上《宋史》《辽史》《金史》和《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二十一史”加上《明史》合称“二十二史”。
“二十二史”加上《旧唐书》合称“二十三史”。
“二十三史”加上《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至此,“二十四史”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旧唐书》、《旧五代史》。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你不知道的知识,哪本正史最不可信,最好的毫无争议
很多人只闻二十四史,当然具体哪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有哪些?二十四史一共多少本?二十四史哪些值得读?读二十四史有什么?用 二十四史之首是什么?资治通鉴是二十四史吗?
二十四史
一、二十四史中私人编纂的比政府主导编纂的要多。
二十四史中《宋史》及以后的正史才是当时的政府主导的,前面的二十史几乎都是私人编纂的。像前四史等。
二、二十四史中最好也是最公正的也是私人编纂的
二十四史写得最好和最公正是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前四史都是私人编写的,《史记》的作者太史公司马迁虽然是史官,但《史记》的编写却跟官府没关系。《汉书》的作者班固更只是一介平民。《后汉书》的作者宋晔虽是太守,但他写书的时候,是因为自己政治上不得志,才静下心来写书,陈寿编写的《三国志》也一样,《三国志》原本是以《魏书》、《吴书》、《蜀书》分开流传的,直到宋朝才三合一为《三国志》。
三、二十四史中写得最好的跟最差的
史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编写最好的,这个应无争议,编写最差的是关于晋朝的《晋书》,《晋书》虽然是唐太宗下令编写的,但是此书的评价却是二十四史中最差的,主查原因是当时的编写者采用的史料有相当一部分是小说家言,甚至于采信了不少神话传说,所以很多史学家说他辞藻虽然不错,但写实性不行。
四 、二十四史作者中有一位女性,可能也是唯一的一位女性
汉书
班固写《汉书》时,中途被征召去攻打匈奴,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他跟随的主将窦宪却因为功高擅权,使得班固也受到牵连,死于狱中,但他的《汉书》却还没有完成,他的妹妹班昭接着编写,所以《汉书》的作者其实是班固兄妹。
五:二十四史中政治偏见最厉害是《明史》
明史
《明史》是清政府组织编写的,先后编写过二次,第一次因清政府要编写《清世祖实录》而停摆,1679年重新开始编写,直到1739年才完成,《明史》虽然有很多优点,参考的史料也很多,但众所周知,清朝的文字管得很严,再加上清政府为了突出自己的合法,所以《明史》带有很多偏见,失真的地方较多,鞑子的无耻显而易见。从明朝末代秦王的乌龙事件,《明史》的不实处。
六、二十四史中编写时间最长和最短的
元史
《明史》自1769年开始编写,共花了九十多年,远超于其它史书编写的时间,在他以前,其它史书,最长的也就五六十年。《元史》是二十四史中编写时间最短的,《元史》虽然也有过二次编写,但是两次编写的时间总和也不到一年,后一次编写几乎是重新来,仅仅花了一百五十一天,比第一次还短,因此,《元史》也受到史学家的诟病。
七、二十四史的卷数最多的和最少的
二十四史有超过二百卷的有五史,分别是《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元史》二百一十卷,《宋史》四百九十六卷,《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旧唐书》二百卷,大部分都超过一百卷,最少的《陈书》只有三十六卷,最多的自然是《宋史》。
八、正史中最多的朝代是汉朝和唐代
后汉书
关于汉朝的专门正史有《汉书》和《后汉书》,其实《史记》也有部分,《汉书》和《史记》中汉朝的部分有重合,主要是汉武帝及以前的时间。《汉书》记载的是西汉,《后汉书》记载的是东汉。
唐朝是唯一有两本正史(断代史)记录的朝代,分别是后晋石敬唐命当时的宰相赵莹主导编写的《唐书》,后来因为《新唐书》的出现,所以改称为《旧唐书》,《旧唐书》的作者很多,以吴兢、韦述编写的内容最好。《新唐书》是宋仁宗命人编纂的,参与的人员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其他的作者还有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不过主要的编写者是欧阳修。
九、记载年限最长的和最短的
宋史
二十四史中记载的时间最短的是《南齐书》,南齐书主要是记载南北朝时期南朝齐国的历史,自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建南齐始到齐和帝萧宝融亡国而终,共二十三年,作者是齐高帝的孙子萧子显,萧子显是二十四史作者中唯一一个以皇室身份编写本朝历史的。最长的是《宋史》,《宋史》包括北宋、南宋两朝,共三百一十九年。
十、哪本书曾经也是正史 后来被挤掉了
二十四史除了每个朝代会增加一史以外,其实还有一本也曾经入过正史,就是关于汉朝的《东观汉记》,《东观汉记》其实是《后汉书》一本最重要的参考书,但是《后汉书》后来居上,挤掉了《东观汉记》成为官方承认的正史。
十一、最悲催的正史
三国志
二十四史中最悲催的应该是《三国志》,因为民间谈三国时期的事马上就会想到《三国演义》,甚至于民间的不少历史爱好者,也会把《三国演义》当成三国时期的正史,小说的知名度远超正史。
十二、其它知识
资治通鉴
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虽然没有入选二十四史,但比大部分的二十四史都有名。
20世纪,中国对二十四史进行了校准,主要是因为现代的阅读习惯跟古代不一样,需要对二十四史加上标点符号,先后参与的史学家有几十位,历时二十年。
最后,二十四史(习惯说法)体量巨大,总共3229卷,约4700万字,而且因为以文言写就,所以实际意义在现在看来远不止这些字数。
1、前四史,是指“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包括汉朝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汉朝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的《后汉书》、晋朝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
2、《史记》系纪传体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汉司马迁著,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史记”一词,东汉之前乃一切史书之统称,后始为司马迁史书之专称,原书最初被称作《太史公书》,到东汉桓帝才改称为《史记》。此书体例为纪传体之滥觞,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纪和列传为主体,故名纪传体,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