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筱,女,汉族,1985年12月出生,大学学历,2009年9月参加工作,200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身体健康。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劳动监察大队队长。在晋宁一中任教期间,教学业绩突出,多次受到各级表彰奖励。抽调到县政府办工作以来,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服务意识,拓展工作思路;认真办文办会,较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其实这一偈,是惠能大师说的,但说这话是有前提的,,,惠能本是南蛮子,从社会上来地位比较低的那种,到来到五祖忍和尚那里出家,干活,得到了忍和尚的指点,,有一次,忍和尚要自己的徒弟们在墙上写上偈语(一偈JI是四句。)当时他的一个徒弟叫神秀的写下了,身上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常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后来惠能看到后(他本身不识字,叫别人念给他听的),看到后,也写上了四句偈,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偈一般都是的神秀的做对比出现,,,,
从这几句偈中可以看出来,神秀提到的很正确,我们普通学佛的人,心时净时不净,就需要常常的去拂拭。时刻提醒自己。。。但是惠能大师是真的悟透禅机啊。。本来就无一物,舍的干净。。。真正的明心见性成佛了。。。
不久前我看到一个动画片,叫天上掉个猪八戒吧。里面还成了八戒的名言了。。。简直是对佛教的侮辱啊。。。其实猪八戒那种,还沉迷世间的人,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偈来的。。。这种偈不是说说容易,而真的悟透的人才能写出来的。。。。。。这点要明白啊。。。
一、菩提树的由来
从前有一个很有钱的大善人,做了很多善事,积了很多功德。一日,他在家里读书,忽然看见一个人从窗外走过。他一下子被那人面相吸引住,追出门去,却已找不见那人了。他喜欢那人喜欢得要命,从此一心想见那人,走遍天下去寻,却总也找不到。一次在梦中,菩萨问他,他积德很多,有什么要求没有。他说他只想见那个人一面。菩萨说,你若真想见那人,一定要舍弃这一世的人身,投生做一棵大树,五百年后,也许有机会能再见那人一面。他想了很久,因为实在太喜欢那个人了,就决定做一棵树。
很快他就死去,转世在河边做了一棵大树。五百年来,饱尝着做树的痛苦,忍受着风吹雨打,忍受着野兽的折磨,不能移动,不能说话,只为了能见那人一面。五百年后终于有一日,忽然见到一个人远远的从河那边走过来,正是那个他梦寐以求的人。他激动极了,手舞足蹈,使劲地摇着浑身的树枝树叶,努力试图引起那人的注意。他是多么想让那人走到他的树荫下,休息乘凉啊。只见那人向他走了过来,经过他身边,瞧都没有瞧他一眼,径直走了过去。他想大叫,他想追过去,无奈他只是一棵不能移动,不能说话的树。
他失望,他委屈,不知道为什么五百年还修不到这么一点缘份。当晚又梦到菩萨。菩萨告诉他说,如果他还想见那人,在河边再做五百年的树,或许会修到一点缘份的。他觉得既然已经等了五百年,再等五百年也不算什么。他实在太喜欢那个人了。
就这样,他在河边又站了五百年,饱尝着做树的痛苦,忍受着风吹雨打,忍受着野兽的折磨,不能移动,不能说话,只为了能再见那人一面。五百年后终于有一日,那个人又远远的从河那边走过来。这回他没有激动,没有摇枝动叶,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为了这一日,他舍弃了做人的机会,恻恻地做了一千年的树,吃过太多的苦,伤过太多的心。他已经能以平静的心等待那个人的到来。只见那人向他走了过来,走到他的树荫底,安然坐了下来,一坐就是七七四十九日。
原来那个人就是佛祖释迦摩尼,而这棵树就是那棵菩提树,后来跟佛祖一起成了佛。
二、菩提二偈的由来
据说五祖弘仁想将大法衣钵传给弟子 ,但他还不知道应该传给谁?
一天,他命弟子们各作一偈,谁能达到见道的境界,就可以得到他的衣钵.
最受大家推崇的上座弟子神秀,作了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大家看了都赞不绝口,觉得神秀的境界很高.五祖也觉得他作的不错,但是尚未见道.
一直在舂米房工作的惠能,半夜里请人在墙上代写了一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见了万分高兴,因此把大法衣钵传给了他.
蕙能便成为禅宗六祖.
三、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