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我国的教育宗旨是什么

时间: 2023-02-24 06:53:05

我国的教育宗旨是什么

中国的教育宗旨是: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接班人。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接班人。教育的宗旨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好奠基工作。处于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教育宗旨不可能一成不变,甚至会出现巨大的裂变。“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的号召以及“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进一步为教育工作提出了合乎时代要求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教育宗旨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教育方针”以代替“教育宗旨”的提法。

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中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因此,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发展的方向。

他指出:“在中国的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

扩展资料:

教育宗旨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目的及实现目的的基本途径等。其中以教育目的最为重要。各国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关于教育宗旨的制定和提法也各异。

有些国家(如法国、苏联)以中央政府颁布教育法令或执政党发布指令、决议等形式提出;有些国家(如美国)没有官方规定的全国一致的教育宗旨,而由各地方政府以州或县宪法的有关教育条款加以规定。中国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首次颁布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民国政府于 1912 年颁布的新教育宗旨为“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此后,教育宗旨几经变化,1927 年国民政府宣布,“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育方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育宗旨

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宗旨

中国的教育宗旨是: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接班人。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接班人。教育的宗旨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好奠基工作。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质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根据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3)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4)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

扩展资料:

教育目的不同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它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总体规格,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

由此看来,教育目的与教育方式还是有所不同的:前者着重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后者除了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还要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教育目的可由社会团体或个体提出,对教育实践不具约束力,教育方针通常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根据。概括起来讲,教育目的具有导向功能、指导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育目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育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