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烦恼即菩提的出处(怎样解释“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一句)

时间: 2023-03-31 09:55:25

烦恼即菩提的出处

烦恼即菩提出自《佛光大辞典》,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烦恼即菩提,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是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的感悟。也可以说,众生即是佛。只是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通过戒定慧、四念处、六度万行等即可转烦恼为菩提。

怎样解释“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一句

从本质上讲,凡夫与佛无异无二,因此才说凡夫即佛,是迷了的佛,凡夫就是妄想纷飞,执着心重,自私心重,这就是凡夫了。而如果凡夫能破了迷惑,舍了执着,那就是佛。打个比方,佛性好比一颗珍珠,如果没有染污,就是佛,如果外面被层层污物所包,就是凡夫。只有打破外面的层层污物,才能显露出本来的珍珠与光明,这就是佛。所以说凡夫即佛。
烦恼即菩提怎么讲?烦恼来自私心,感到自己的利益受损,因此而生烦恼,这种情况又称为执着,就是执着这个东西是我的,因此才会有烦恼。有了烦恼,用佛理对照,将执着放下、看破,这就是智慧了。比如农村常见的因为墙的归属生气打架,这就是烦恼。但如果反过来想,一堵墙争回来能做什么?让给他又怎么样,自己难道就活不了了?因为它生气得了病得花多少钱?舍了东西,得到心安,这就是智慧。烦恼与智慧,在一转念之间。想通了、看破了就是智慧,想不通、看不破,就是烦恼。烦恼与智慧,本是一回事,只是心的转念而已。因此说,烦恼即菩提。

转烦恼为菩提的下一句是什么

转烦恼为菩提,烦恼即菩提

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烦恼即菩提,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是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的感悟。也可以说,众生即是佛。只是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通过戒定慧、四念处、六度万行等即可转烦恼为菩提。

出处:

《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五阴亦尔,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

南朝梁武帝《净业赋》:“抱惑而生,与之偕老;随逐无明,莫非烦恼。”

《坛经般若品》:“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明刘元卿《贤奕编仙释道无明晦》:“实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性相如如,名之为道。”

唐孟浩然《宿天台桐柏观》诗:“愿言解缨绂,从此去烦恼。”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