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我国就业状况有哪些特点

时间: 2023-02-24 09:23:32

我国就业状况有哪些特点

我国就业状况特点有:

1、初次就业率随时间呈现倒“U”型趋势;

2、已就业毕业生的工作单位结构波动很大;

3、学校、亲朋好友、网络成为获得求职信息的三驾马车;

4、就业机会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而且起薪的性别差别显著;

5、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学业状况、求职技巧是影响就业的最主要因素;

6、毕业生主体依然选择在生源地或学校所在地就业;

7、“孔雀东南飞”依然是流动的主要特征;

8、“孔雀东南飞”的相对比例有降低

我国就业状况有哪些特点?

1.初次就业率随时间呈现倒“U”型趋势

将初次就业率定义为全部毕业生中“已经签约”、“已确定单位,等待签约”、“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读研”和“出国”毕业生所占的比例(不同于劳动经济学中的定义)。初次就业率呈现倒“U”形状的趋势,从2003年的59.8%上升到2005年的69.9%,再上升到2007年的71.1%,而2009年下降到67.1%。2007年的初次就业率之所以最高,主要原因是从事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年,高出约10个百分点。特别地,从统计结果来看,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都在50%以下,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的比例分别为40.4%、47.2%、40.4%和34.5%,2009年的情况最差,首次降到40%以下。

从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就业状况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学历层次越高就业状况越好,表明在高校毕业生市场上用人单位对高学历有较大的偏好。第二,从变化趋势看,各层级的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也呈现倒“U”型。值得提及的是2007年专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已经赶上并超过本科毕业生,高出0.7个百分点。特别地,专科生在“已经确定单位”、“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和“其他灵活就业”方面的比例显著高于本科生,而本科生只是在“升学”和“出国/出境”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2003-2007年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受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进出口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显著增加,这有利地拉动了民营企业、外贸企业的就业,因此社会对高职大专毕业生的需求增加较多。但是,这次金融危机恰恰对中国的进出口影响最大,与对外贸易相关的企业受到很大冲击。2009年各学历层次的初次就业率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

2.毕业生实际起薪在多年稳定后2009年增长明显

调查表明,起薪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起薪随学历层次的提高而提高,以2009年为例,各学历层次的月起薪分别为1510元、2276元、3637元和3757元;第二,毕业生的名义月起薪呈现逐年缓慢上升的趋势。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的起薪平均值分别为1569元、1659元、1798元和2331元。但是如果按消费物价指数(CPI)进行调整的话,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的实际起薪平均值分别为1569、1569、1598元和1978元。2009年平均月起薪之所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主要原因之一是就业单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的就业比例有显著的上升

3.已就业毕业生的工作单位结构波动很大

按工作单位性质分:国家机关、学校、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是高校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单位。(1)2007年前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私营企业,2003年所占的比例为10.7%,2005年上升至16.3%,2007年进一步上升至34.2%,2007年私营企业一跃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单位。但是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私营企业所占的比例下降到31.0%,退居第二位。(2)2007年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学校,2003年所占的比例为23.1%,2005年下降至19.3%,2007年进一步下降至5.4%,但是2009年小幅回升到6.0%。(3)2007年前国有企业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2009年有很大的反弹。2003年所占的比例为34.5%,2005年下降至29.7%,2007年进一步下降至23.5%,而2009年回升至34.5%,重新回到第一位。(4)三资企业也是毕业生重要的选择,2009年所占的比例6.8%。此外,国家机关所占的比例一直维持在10%左右,2009年所占的比例为10.9%。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2009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显著,国有单位的比例普遍上升,而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比例都有下降。这种结构的变化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采取了很多就业政策,政府能够提供的岗位都是国有单位,而国有单位就业岗位的绝对增加使得国有单位的比例上升;二是因为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机会显著减少,国有单位就业岗位即使不增加,也会使得国有单位的相对比例上升。也就是说,某种工作单位就业比例的上升并不一定意味着就业岗位的绝对增加。

4.学校、亲朋好友、网络成为获得求职信息的三驾马车

求职信息对求职者工作找寻的结果至关重要。调查发现:(1)“学校(包括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始终是毕业生求职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但是所占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由2003年47.7%下降到2009年的37.8%。尽管如此,仍显著高于其他信息来源。(2)在四次调查中比例达到过10%的信息来源还有两种,分别为“父母、亲戚介绍的信息”和“网络招聘信息”,2009年这两种渠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2.5%和18.3%。

从变化趋势来看,“父母、亲戚介绍的信息”以及“朋友或熟人介绍的信息”的重要性显著增加,网络招聘信息的比例也大幅上升。可见,学校、亲朋好友、网络成为毕业生获得求职信息的三驾马车,2009年所占的比例为77.9%。

5.就业机会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而且起薪的性别差别显著

性别因素对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影响显著,男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明显大于女生。性别因素对毕业生起薪水平的影响也很显著,男生起薪水平高于女性。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理工农医专业上。

2009年男性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71.7%,而女性为61.7%,相差10个百分点。男性毕业生的月起薪平均为2459元,而女性为21442元,相差315元。

6.毕业生感觉工作能力、学业状况、求职技巧是影响就业的最主要因素

对毕业生的主观感受的调查表明他们认为就业影响因素具有以下特点:(1)与工作直接相关的因素最重要。“工作能力”始终排在第1位,而“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由2003年的第7位已经上升并稳居近年的第2位。(2)学历层次、学校名气、热门专业等体现毕业生所接受的高等教育状况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毕业生普遍认为学历层次越高越容易找到工作,名牌学校、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中具有优势。(3)应聘技巧和形象气质已经成为毕业生非常看重的因素,甚至超过专业类型和学校声望。

7.毕业生主体依然选择在生源地或学校所在地就业

不论是从生源地的角度还是从院校所在地的角度来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流动,本地就业率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在2008年按生源地的统计结果中,全国平均为82.3%,也就是说有82.3%的毕业生是在生源地就业的,其中京津沪地区表现了最高的比例,为95.3%;其次是东部地区(不包括京津沪),比例为89.0%;第三为西部地区,比例为76.7%;中部地区的比例最低,为75.6%。在2008年按院校所在地的统计结果中,全国平均为74.6%,也就是说全国有74.6%的毕业生是在院校所在地就业的,其中东部地区(不包括京津沪)表现了最高的比例,为88.3%;其次是西部地区,比例为69.6%;第三为京津沪地区,比例为66.3%;中部地区的比例最低,为64.8%。这说明,生源所在地和院校所在地对毕业生的工作找寻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8.“孔雀东南飞”依然是流动的主要特征

从毕业生流入和流出的规模来看,东部地区始终是流入规模最大的地区,流入与流出比最高的是京津沪地区;中部地区则是流出规模最大的地区,也是流入与流出比最低的地区;西部地区的情况接近中部地区,流入流出比略高于中部地区。这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明显。

9.“孔雀东南飞”的相对比例有降低的态势

从毕业生流入和流出的趋势来看,东部地区(包括京津沪)尽管对中西部地区的学生的吸引力依然很大,但从2004-2008年的趋势来看,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去东部地区就业呈现总体下降趋势。而与此相对的,东部地区毕业的学生到中部和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毕业生的去向产生影响,同时传统的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东部地区出现劳动力市场饱和现象,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的困难。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总体趋势在2008年有一定程度的反转,即东部地区去中西部的学生比例下降,而同时中西部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相对与07年有所上升。就现有的数据看这种趋势还不明朗,但是否是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这种变化尚需进一步跟进研究

我国就业格局呈现出哪五大新特点?

3月29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消息说,2012年至2016年,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在5.1%左右。

同时,就业格局呈现出五大新特点:

一是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2012年至2016年,三产就业人数占比从36.1%升至43.5%,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

二是民营经济成为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的主力。国有企业就业人员连续减少,2014年和2015年末分别比上年末下降6.3%和12.2%,2016年三季度末同比下降5.4%。

三是小企业就业增长快于大中型企业。

四是中西部地区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

五是南方地区就业形势好于北方。

总结:

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我国就业能够保持稳定甚至好于预期,首先是因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就业创造效应持续显现。如果按照前两年新设企业吸纳就业水平测算,2016年新登记企业创造就业超千万人。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推算,在全部增加的就业中,新动能的贡献达到70%左右。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