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诊包括胸胁腹等处的诊察,有时也要检查腰背等部位。病人取仰卧位,两腿伸直,两手臂顺沿两胁肋伸展,或交叉放于胸前亦可。腹部放松,不能用力,并且要精神平静,等待医生检查。这种休位检查后,再让病人弯曲膝关节,使腹肌弛缓,再做检查。两腿伸直便于检查表浅部位,如肌肤、皮下、腹肌等。弯腿便于检查深在部位,如脏、腑、动气(腹腔大动脉跳动)等,也可进一步验证腹肌强急与软弱之程度,两者对照可以获得更多的临床资料。
腹诊前先观察胸腹部,再做按掘等检查。腹诊主要是医生用手自上而下按循检查,一般是医生在病人左侧用右手检查为便。限于条件(如床位及病人不便移动等)及医生习惯亦可不拘。
腹诊要求环境安静,室温适宜,床位舒适,平坦,光线充足,以便观察及检查的进行。检查时要注意不要突然的以手指强压病人腹部,这样容易引起病人腹部突然紧张矜持或怕痒,影响检查。须先以手掌轻贴胸壁,徐徐向腹部按抚,先诊其胸部然后进行腹部的检查n腹诊前先问询病人为食前空腹或食后不久,大小便情况,如贮尿内急,应先使其排尿再行检查;如远途步行来诊或有精神紧张等情况,可使病人适当休息后再行检查。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按:按压患者之胸腹部以诊查皮肤之温度、湿度、润泽或干燥及软硬等;积聚、痞满、疼痛、动气、隆起之情况等。
循:循抚皮肤和肌肉,硬满之性质及其范围,走行方向等。积聚之变化、腹气水饮之聚散,硬结索条等之有无及性质等。
指压:检查皮疹、水肿之性质,经穴感应点之痛、胀、酸、麻感,动气之位置、性质、强度等。
叩弹:叩弹为以手指叩击敲弹胸腹部所得之声感,包括叩弹鼞声、实声之性质、范围、关系,积聚范围等。
捻动:以指梢捻动皮肤以诊察其软硬、弹力及皮肤、肌肉附着情况等。
陕西省中医医院辛智科教授治疗脾胃病,在辨证基础上,选用方药喜用三味药物相互配伍,药物相对固定,构思精巧,针对证的病机相对也较复杂,远超出对药的特点和功用,既有相辅相成,又有相互制约,三者之间没有绝对的主次之分,重在气味与功能配伍,形成一个循环辅佐或循环制约的关系,实际是一种一分为三的状态,从而达到提高疗效之目的。富有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含义,是道家思想在中药配伍上的体现和应用。此种药物配伍形式,今人多称之为角药。现将辛智科临证治脾胃病常用角药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柴胡 白芍 枳实
柴胡辛苦微寒,疏肝解郁,善于达邪外出;白芍苦酸微寒,敛阴柔肝,和营止痛;枳实苦辛微寒,散积通滞,化痰除痞。三药合用,行气解郁,消痰散痞之力更强,其中白芍以制柴胡、枳实升散疏利太过,以阴调阳。三药为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和大柴胡汤之主药。肝气郁结、肝气犯胃所致胃脘疼痛、胁下不舒隐痛、心下胀满、甚或嗳气、恶心、便秘等,用之甚效。朱丹溪有「凡郁皆在中焦」之说。临床常见精神压力大、情绪低落及心情郁闷而致胃脘不舒及胃肠型抑郁焦虑者,尤其是女性患者,辛智科常用此药合越鞠丸治疗,亦获良效。
黄连 半夏 瓜蒌
黄连苦寒,清热泻火;半夏温燥,散结和胃;瓜蒌化痰宽胸,润肠散结。三药合用,名小陷胸汤,为《伤寒论》之名方。黄连、半夏,一苦一辛,一寒一温,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瓜蒌助半夏,化痰散结和胃,助黄连泄热润肠通便。药虽三味,寒温两用,阴阳并调,其意颇深。三药配伍,治热与痰结,心下阻滞,升降不利而见胸脘胀痛、大便干结、恶心呕吐、口干口苦等证。特别是胃脘不舒,腹诊正当胃脘按之痛者,其效甚显。辛智科对胃脘痛用止痛行气之药不效者,用小陷胸汤或柴胡陷胸汤予以治疗,多获佳效。尤其对胆胃不和、痰热较甚而致胃脘痛等证,药证相符,用之更验。
大黄 厚朴 枳实
大黄、厚朴、枳实三味药物组成名为小承气汤,出自《伤寒论》。大黄苦寒,泄热解毒通便;厚朴苦温,宽中行气消积;枳实苦寒,破气消积除痞。三药配伍,行气与泻下,泄热与除痞,协同互助,增强消痞除满之效。肠胃通则腑气通,邪由肠下。对反流性食管炎所见胃脘痞满、疼痛、烧心、口臭、口唇干燥、大便干硬者,与竹叶石膏汤合用加减,疗效满意。对老年性便秘,常与四物汤、生脉汤三方合用。
大黄 附子 细辛
大黄、附子、细辛相伍为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大黄苦寒,泄实攻下;附子辛温大热,祛内积之阴寒,止腹胁之痛;细辛辛温,温经散寒止痛。三药苦辛相用,能降能通,偏于温下。大黄寒性被附子、细辛辛散大热所制,去性取用,泻下之功犹存,祛寒散邪,通便止痛,破积除滞,配伍实属精妙。一般用时大黄用量宜比附子小些,且不宜后下,减少泻下之力。中医有「非温不能散寒,非下不能除其实,非辛不能发其郁」之说。对腹痛便秘、胁下偏痛、手足逆冷、腹部冰凉等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之证常用此方,若舌苔厚腻、腹胀者,常与平胃散加减应用。
丹参 檀香 砂仁
丹参、檀香、砂仁组方为丹参饮,见载于陈修园《时方歌括》卷下。丹参苦寒,活血祛瘀消痛;檀香辛温,理气调脾,散寒止痛;砂仁辛温,行气温中,化湿健脾。三药相伍,行气健脾、化瘀止痛之力更强。对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刺痛、痛处固定,患病较久的胃肠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常用丹参饮治疗,伴有脾胃虚弱者,与柴芍六君子汤合用,瘀血较重,疼痛久治不愈,舌质紫暗,病检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与失笑散合用,其效良验。
丁香 柿蒂 半夏
丁香辛温,温胃降逆;柿蒂苦涩,降气止呕;半夏温燥,和胃止呕;三味相伍,共奏降逆止呃,温胃和中之功,对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贲门痉挛等所见偏寒之打嗝、呕吐、嗳气等症,用之皆有效。偏热可加枇杷叶、竹茹,偏寒可加生姜,胃脘胀满嗳气呃逆可与旋覆代赭汤配伍化裁,所用之药,需细辨病机和寒热。
小茴香 丁香 木香
小茴香辛温,祛寒止痛,理气和胃;丁香辛温,温中降逆,温肾助阳;木香辛温,行气止痛,升降诸气。三药相伍,气相求,味相同,功相近,抱团取暖,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调和胃肠,行气散寒止痛作用较强。寒凝气滞引起的胸腹胀满、小腹冷痛等及下焦虚寒所致的女性痛经皆有效。
沙参 麦冬 石斛
沙参甘寒,养阴清肺,益胃生津;麦冬甘寒,养阴除烦,益胃生津;石斛甘寒,滋阴除热,养胃生津。三药合用,养阴益胃,生津润燥之力更强。中医有「甘药养胃」之说,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吴瑭重视胃阴,创甘寒润降、清养胃阴之法,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临床所见口干舌燥、不思饮食、烦躁不寐、胃脘痞满、便秘不畅、舌红少苔等属胃阴不足津亏者用之皆效。临证决不可拘于脾胃多虚寒而忽略胃阴亏虚之证。
吴茱萸 川楝子 木香
吴茱萸辛热,散寒止痛,疏肝下气;川楝子苦寒,行气止痛;木香辛苦微寒,行气止痛,解毒消肿。三药配伍,辛散苦降,寒热相佐,增强顺气散寒止痛之力。苦寒性降,泄肝降逆,但川楝子有伤肝之嫌,木香有减轻川楝子对肝损伤之效。常用于脘腹胀满、胁下隐痛、小腹冷痛,疗效满意。曾治一例小腹凉隐痛,中西药久治未愈,影像及检验等无任何阳性指标的患者,用以此药物为主的加减导气汤予以治疗而取效。
乌贼骨 浙贝母 锻瓦楞子
乌贼骨咸涩温,制酸止痛,收敛止血;浙贝母苦寒,消火散结,宣泄化痰;锻瓦楞子甘平,消积散瘀,制酸止痛。三药相伍,制酸止痛,化痰消积,收敛止血,为制酸之要药。对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胃溃疡所见烧心、泛酸、出血等均有一定疗效,临证要善于辨证,并与相应方药配伍其效更佳。
妇科检查主要是包括全身检查、腹部检查和盆腔检查。检查外阴、阴道、子宫颈和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宫旁组织和骨盆腔内壁的情况。主要作用是对一些妇科疾病作出早期诊断、预防以及早期治疗。妇科检查有着与其他科室不同之处,盆腔检查更是妇科检查所特有的一项检查。女性在发现自己感染了妇科病之后,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接受专业的检查,而且每年的体检也是很重要的。
1.全身检查
包括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必要时测量身高和体重。其他检查同其他内科查体。
2.腹部检查
是重要组成部分,应在盆腔检查前有系统的进行望、触、叩、听。观察腹部形状,有无龙骑或成蛙腹状,腹壁有无瘢痕,静脉曲张等。门诊腹壁柔软及紧张状态,有无压痛、反跳痛或肌紧张,能否扪到包块。触摸肝脾肾等有无增大及压痛。叩诊时要注意有无移动性浊音存在。
3.盆腔检查
(1)外阴检查观察外阴发育、阴毛多少和分布情况。正常外阴,阴毛呈尖端向下,三角形分布,会阴部位无溃疡、皮炎、赘生物及色素减退,尿道口周围黏膜淡粉色,无赘生物。已婚妇女处女膜有陈旧性裂痕,已产妇处女膜及会阴处均有陈旧性裂痕或会阴部可有倒切伤痕。必要时有时医生会嘱患者向下屏气,观察有无阴道前后壁膨出、子宫脱垂或尿失禁等。如有异常会详细记录。
(2)阴道检查使用窥器进行检查:动作要轻柔,尽量避免摩擦引起的出血。正常阴道壁黏膜色泽淡粉,有皱襞,无溃疡、赘生物、囊肿、阴道隔及双阴道等先天畸形。正常阴道分泌物呈蛋清样或白色糊状,无腥臭味,量少,但于排卵期及妊娠期增多。如有异常,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瘙痒、烧灼感等。如有白带异常,可在此时去分泌物进行涂片找滴虫、念珠菌、淋菌及线索细胞等,必要时作细菌培养。白带是阴道黏膜渗出物、宫颈管及子宫内膜腺体分泌物等混合组成,其形成与雌激素的作用有关。
一般的白带常规中白带清洁度可分为4级:
Ⅰ度:显微镜下见到大量阴道上皮细胞和大量阴道杆菌。
Ⅱ度:镜下见有阴道上皮细胞,少量白细胞,有部分阴道杆菌,可有少许杂菌或脓细胞。
Ⅲ度:镜下见有少量阴道杆菌,有大量脓细胞与杂菌。
Ⅳ度:镜下未见到阴道杆菌,除少量上皮细胞外主要是脓细胞与杂菌。
注:Ⅰ~Ⅱ度属正常,Ⅲ~Ⅳ度为异常白带,表示阴道炎症。
(3)宫颈检查正常宫颈周边隆起,中间有孔。未产妇呈圆形,已产妇呈“一”字形,质韧,肉红色,表面光滑。如检查时正常,则指的是,光、质中、无痒痛等等。如发现异常,则会详细描述糜烂的分度(轻、中、重),宫颈肥大的程度,以及赘生物的大小、位置等。此时可行宫颈防癌刮片脱落细胞学检查,这是防癌普查的主要方法,对诊断宫颈癌前病变、早期宫颈癌有重要价值。
(4)子宫及附件检查检查者带好手套,示指中指涂润滑剂后,两指或者一指轻轻通过阴道口沿后壁进入阴道,另外一只手在腹部配合检查,称为双合诊。双合诊是盆腔检查最重要的项目。目的在于扪清阴道、宫颈、子宫、附件、子宫韧带和宫旁结缔组织,以及盆腔内其他器官和组织是否有异常。正常子宫呈倒梨形,长7~8cm,宽4~5cm,厚2~3cm,质地中等硬度,活动度好。卵巢及输卵管合称“附件”,触之略有酸胀感。正常输卵管不能触及。若向上或者两侧推动宫颈时患者感疼痛,称为宫颈举痛,为盆腔内脏器有病变的表现。如有包括,则应注意位置、大小、形状,活动度、与子宫的关系以及有无压痛等。
(5)三合诊即腹部、阴道、直肠联合检查,是双合诊的补充检查。可了解后倾后屈的子宫大小;有无子宫后壁、子宫直肠陷凹或宫骶韧带的病变,尤其是癌肿的浸润范围以及阴道直肠隔、骶骨前方或直肠内有无病变等。
直肠-腹部诊:适用于无性生活史、阴道闭锁或其他原因不宜行双合诊的患者。
(6)盆腔检查结果记录通过盆腔检查,将检查结果按下列解剖部位先后顺序记录。①外阴:发育情况、婚产式,有异常时应详加描述。②阴道:是否通畅,阴道黏膜情况,分泌物量、色、性状,以及有无异味。③宫颈:大小、硬度、有无上皮异位、撕裂、息肉、腺囊肿、接触性出血及举痛。④子宫体:位置、大小、硬度、活动度及有无压痛等。⑤输卵管和卵巢:有无肿块、增厚或压痛。若扪及肿块,记录其位置、大小、硬度、表面光滑与否,活动度,有无压痛及与子宫和盆壁的关系,左右情况需分别记录。
(7)盆腔检查基本要求①动作轻柔;②检查前嘱患者排空膀胱,大便充盈者应在排便后检查;③一般应尽量避免与经期行盆腔检查,异常出血者除外。检查前消毒外阴并使用无菌手套及器械,以防发生感染;④每检查一人,应更换臀垫,防止发生交叉感染;⑤膀胱截石位,检查者面向患者,站在患者两腿间。危重症不宜搬动可在病床上检查;⑥对未婚否认性生活患者禁做双合诊及阴道窥器检查,应行肛腹诊。若确有必要,正的本人及家属同意后可试用示指缓慢进入或在麻醉下进行检查。⑦妇科检查室温度要适中,天冷时要注意保暖;环境要尽量安静,让患者感到舒适与放心。⑧避免在月经期作盆腔检查。若为阴道异常流血需作妇科检查时,应先消毒外阴,并使用无菌器械和手套进行检查。⑨男医生对未婚患者进行检查时,需有其他女性在场,以减轻患者紧张心理和避免发生不必要的误会。⑩对疑有子宫或附件病变的腹壁肥厚或高度紧张的患者,若盆腔检查不能清除了解子宫及附件情况时,应行B型超声检查,必要时可在麻醉下进行妇科检查。
4.其他检查
(1)盆腔和阴道B超可早期发现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病变。
(2)阴道镜检查阴道镜不能直接确诊是否患有癌症,但可协助活检进行宫颈癌的检查。据统计,在阴道镜协助下取活检,早期宫颈癌诊断率高达98%左右。
(3)宫腔镜检查可同时了解子宫内膜情况、输卵管通畅性。
(4)腹腔镜检查该检查费用很贵,但是准确度较高。初次就诊不适合,但有些反反复复地做检查仍找不出原因时,腹腔镜检查可了解盆腔粘连情况,又可以同时进行输卵管通畅试验,但需麻醉和住院。
(5)检查输卵管如果前面的妇科检查都正常了,则需在月经干净后3~5天,做个输卵管通液检查,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如有输卵管堵塞则需治疗使之通畅。
(6)检查生殖激素水平包括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泌乳素,睾酮,人绒毛膜促性腺素等。需要在月经的第2~5天内抽血检查。
双合诊:检查者一手示指和中指涂擦润滑剂后伸入阴道内另一只手放在腹部配合检查,目的在于检查阴道.宫颈.宫体、输卵管、卵巢、及宫旁结缔组织和韧带,以及盆腔内壁情况。
三合诊:经直肠、阴道、腹部联合检查。方法:一手示指放入阴道,中指插入直肠以替代双合诊时的两指外,其余检查步骤与双合诊相同。通过三合诊能扪清后倾或后屈子宫的大小,发现子宫后壁、宫颈旁、直肠子宫凹陷、子宫骶韧带及双侧盆腔后壁的病变,估计盆腔内病变范围及其与子宫或直肠的关系,特别是癌肿与盆腔间的关系,以及扪诊阴道直肠隔、骶骨前方或直肠内有无病变。
直肠—腹部诊:检查者一手示指伸入直肠,另一手在腹部配合检查。一般适用于无性生活史、阴道闭锁、经期不宜做双合诊检查者或有其他原因不宜行双合诊检查者。
您好!
常规治疗肠梗阻是没有效果的,不但不能缓解症状,反而会加重病情。
经络疏通法认为:主要是经络阻塞,在下腹部形成硬块、硬核、或者团状物,组塞了血液循环,人体失去免疫能了而引发的肠梗阻。只有疏通经络,肠梗阻才能治愈。
华夏国医馆胃肠科主任康硬尔教授 首创经络疏通法,经络疏通法独特的腹诊和脉诊相结合,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0%以上、可以和内镜相媲美,对其他脏腑功能性疾病的诊断高于现代西医的诊断方法,属国际领先水平;该疗法独具特色的热寒温凉药浴和独有的腹部点穴推拿,攻克了多种世界性慢性疑难病。
建议您及时治疗,以免病情加重,祝您早日康复!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