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虫病(又称猪囊虫病)是猪肉绦虫的蚴虫寄生在人体各组织器官所致的疾病。囊虫病是猪绦虫病人内源性的自体感染或人进食猪条虫卵污染的水与食物,虫卵经口感染进入胃、小肠,经消化液作用后,六勾蚴脱出,穿过肠壁血管,经血循环散布全身,寄生在人体的皮下组织、肌肉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为囊虫称囊虫病。其中脑囊虫病最为严重。囊尾蚴的寿命可长达十数年。因此要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人进食猪绦虫卵污染的水与食物,虫卵经口感染进入胃、小肠,经消化液作用后,六勾蚴脱出,穿过肠壁血管,经血循环散布全身,寄生在人体的皮下组织、肌肉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为囊虫。
答:猪囊虫病是猪囊尾蚴病的俗称,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主要寄生于猪和野猪等中间宿主的肌肉以及一些器官组织内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猪感染猪囊虫病后,对猪的危害一般不明显,主要是影响猪的发育和生长,特别影响幼龄猪的生长。重度感染时,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水肿,衰竭,胸廓深陷入肩胛之间,前肢僵硬,发音嘶哑和呼吸困难。大量寄生于猪脑时可引起严重的神经紊乱,特别是鼻部的触痛,强制运动,癫痫,视觉紊乱和急性脑炎,有时突然死亡。
问题一:肝囊肿形成原因 5分 肝囊肿,通俗说就是肝脏中的“水泡”。近年来随着超声及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的广泛临床应用,肝囊肿的临床检出率逐渐增多,而跃居为常见病。
肝囊肿大多数为先天性的,系肝内胆管或淋巴管发育障碍所致。在胚胎发育时期,多余的胆管自行退化而不与远端胆管连接;若肝内多余胆管未发生退化和吸收,并逐渐呈分节状和囊状扩张形成囊肿。囊肿可以是单发的,也可以是多发的,囊肿大小不等,大者直径可达10余厘米,小者只有数毫米处多数发展缓慢或发展至一定程度停止。
我们采用穴位埋下配合中药内服的方法,效果挺不错的。
问题二:肝囊肿是怎么引起的?你提供的资料甚少,难以具体分析。大致介绍一下这两种疾病,供参考。肝囊肿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之一,虽是一种占位病变,但不是肿瘤。肝囊肿分为寄生虫性囊肿和非寄生虫性囊肿两大类。寄生虫性肝囊肿由寄生虫所引起,如牧区的包囊虫病。非寄生虫性肝囊肿最常见,临床上所说的肝囊肿主要指非寄生虫性肝囊肿,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后天性肝囊肿有:(1)血肿和退行性囊肿;(2)淋巴囊肿;(3)因胆管阻塞所致的潴留囊肿;(4)囊性腺瘤。其中潴留性囊肿最常见,多由炎症、水肿、瘢痕、外伤、穿刺等原因所致。临床上见到的大多数是先天性肝囊肿,是由于胚胎时期肝内胆管或淋巴管发育异常造成的。肝囊肿主要依赖影像学诊断,以超声波检查最为重要。B型超声检查对肝囊肿的检出率可达98%。在定性方面,超声波检查比CT更准确。肝囊肿一般不导致肝功能异常,化验检查对肝囊肿的诊断价值不大。B超或CT诊断肝囊肿十分可靠,一般不必做过多的检查。发现肝囊肿后,应取血查甲胎球蛋白,以排除肝癌。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一般呈单发,多发生在肝右叶,约10%左右为多发,可分布在肝一叶或双侧。血管瘤在肝脏呈现为暗红或蓝紫色囊样隆起,分叶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瘤体由充满血液的血管组成,血管腔明显扩大。血管瘤形成原因未明,有人认为是因肝内血管结构发育异常所致,也有人认为与雌激素水平有关。
问题三:肝脏囊肿是怎么形成的?以及注意事项是什么?肝囊肿一般是先天的,具体原因并不清楚,不过不会影响正常生活,没有需要注意的,定期检查一下肝功能就行了。
问题四:肝脏囊肿是怎么引起的肝囊肿的发生被归因于异位胆管。1906年Moschcowitz在研究胎儿肝囊肿时,发现囊肿壁上有异位的胆管组织及长方形上皮细胞内衬。这类囊肿起源于肝内肝内迷走胆管或肝内胆管和淋巴管的发育障碍,导致管腔内容物停滞潴留而成。近年来有人提出后天肝组织退行性改变的说法。
肝囊肿因生长缓慢可长期或终身无症状,常在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其主要临床表现随囊肿位置、大小、数目、有无压迫邻近器官和有无并发症而异。单纯性肝囊肿相对少见,发病女多于男,男女之比为1:4。约20%患者有症状,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腹围增大,其初发症状可始于任何年龄,但多发生在20~50岁。临床上较常见的其他症状和体征如下:
1.胃肠道症状
当囊肿增大并压迫胃、十二指肠和结肠时,可引起餐后饱胀、食欲减退、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2.腹痛
大而重的囊肿可引起上腹膨胀不适、隐痛或轻度钝痛。突发剧痛或出现腹膜炎的症状体征时,提示有囊肿出血或破裂等并发症发生,并可出现畏寒、发热。
3.腹部包块
发现腹部包块是许多患者的主要初发表现。
4.黄疸
肝门邻近的囊肿压迫肝管或胆总管可引起轻度黄疸,其发生率较低,仅在约5%的病例中出现。
5.体检
腹部触及随呼吸移动的包块是主要体征,包块表面光滑,通常质硬,仅部分呈囊性,有波动感。其位置随囊肿发生的部位而定,但多数位于右上腹。
问题五:肝肾囊肿的发病原因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autosomaldominantpolycystickidneydisease,ADPKD),过去称为成年型多囊性肾脏病。ADPKD为最常见的多囊肾疾病,遍布全世界,男女罹患机会相同,发生率约1/200~1/1000。主要特征为肾脏囊肿的发生,增大和增多。常伴肾外囊肿,特别见于肝脏,其他器官包括胰腺、卵巢、胃肠道及大血管等。病程长,发展缓慢,一般在40岁以前常无症状。临床表现分为肾脏和肾外两大类: (一)肾脏表现表现多样,为肾脏囊肿的生长和增大所致。1.腰、腹痛最为常见,表现为胁部,腰部或腹部疼痛。可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程度较轻,以胀痛为主,如出现剧痛需考虑是否有囊肿破裂、肾结石致肾绞痛等可能。2.尿常规异常主要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为;较早出现的症状之一。血尿可呈镜下或肉眼血尿,见于50%以上患者,肾脏增大及高血压病人更常见。蛋白尿几乎见于所有病例,多为轻度并呈持续性,当出现尿路感染时,尿中可出现白细胞甚至脓细胞。3.肾脏浓缩功能减退表现为多尿及夜尿,但程度较轻。在较早期即可表现。晚期可出现失盐性肾炎表现。肾脏稀释功能及硬化功能一般无障碍。4.高血压50%~60%患者在疗程中出身高血压。大都先于肾功能减退,并对以后肾功能的进展起加快作用。研究表明,ADPKD的高血压主要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系统)的亢进有关。此外还发现醛固酮活性要高于同样水平时R-A系统。5.肾功能损害约50%患者出现肾功能衰竭。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高。大量资料表明:ADPKD1基因,早期出现临床表现,男性,伴有高血压、血尿以及较大肾脏患者易出现肾功能减退并进展至尿毒症。 (二)肾外表现ADPKD为系统性疾病,除肾脏外,尚累及其它器官,肝脏囊肿最为常见,约占总数的50%左右,且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囊中的数目和大小也渐增加。囊肿呈球型,一般单腔。部分患者肝门区可出现纤维化。但肝功能损害者罕见。女性易累及。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及呼吸困难等巨型肝肿大症状。偶有肝肾囊肿感染。胰腺囊肿的发生率约10%,5%患者有脾囊肿、甲状腺、卵巢、附睾等囊肿也时有发生。动脉瘤也为重要肾外表现,如颅内动脉瘤、用主动脉瘤或胸主动脉瘤等。其他肾外表现尚有:①心瓣膜病变:二尖瓣、三尖瓣脱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②食道裂孔疝,肠道憩室腹股沟意疝等。由于囊内促红素生成异常增加,可出现红细胞增多症,或终末期ADPKD患者贫血程度比其他原因所致终末期肾衰患者要轻。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autosomalrecessivepolycystickidneydisease,ARPKD)又称婴儿型或儿童型多囊肾,是一种罕见病。75%的患儿在产后数小时到数天内死亡。滤过新生儿期的患者15年的生存率为50%~80%。常伴肝脏病变。本病的发病机制不明,最近发现异常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新生儿及围产期出现症状的以肾脏表现为主,婴儿期或儿童期出现症状的以肝脏表现为主,大孩及成人患者少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尿路感染、尿浓缩功能下降及酸化功能减退。90%患儿有高血压,发育不良。出现肾衰时,有贫血、肾性骨病等尿毒症表现。肝脏表现为肝肿大、脾机能亢进、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门脉高压表现。患儿常有羊水过少以及难产史。严重患儿在出生时出现呼吸障碍。
脑囊虫病是由寄生虫(猪绦虫为主)所传染的一种顽固性颅脑内疾病。该病约占囊虫病的80%以上。是由于口服了猪肉绦虫虫卵,发育成囊尾蚴,经消化道穿出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再经体循环而到达脑膜、脑实质以及脑室内。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患此病后脑组织及大脑中枢损伤严重,头疼、浑身无力、肢体运动障碍,最严重的是继发癫痫,视物不清,甚至失明等。
治疗:
1.药物治疗
(1)吡喹酮 系一种广谱的抗蠕虫药物,对囊虫亦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服药后囊虫可出现肿胀、变性及坏死,导致囊虫周围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及过敏反应,有的患者还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脑水肿,脑脊液压力与细胞数增高,严重者甚至发生颅内压增高危象。
(2)丙硫咪唑 亦系广谱抗蠕虫药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皮肤瘙痒、荨麻疹、头昏、发热、癫痫发作和颅内压增高。
(3)甲苯咪唑 常见的毒副反应有腹痛、腹泻、皮肤瘙痒和头痛等。
为了减免抗囊虫治疗过程中在体内大量死亡所引起的过敏反应,一般均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在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后应及时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治疗,还应酌情并用类固醇激素等。如发生严重颅内增高,除及时停用抗囊虫药物及脱水、抗过敏处理外,还可应用颞肌下减压术,以防止颅内压增高危象。
2.手术治疗
确诊为脑室型者应手术治疗。其次,对颅内压持续增高,神经体征及CT证实病灶甚局限的患者亦可考虑手术治疗。
3.驱绦虫治疗
对肠道仍有绦虫寄生者,为防止自身再次感染,应行驱绦虫治疗。常用的药物为灭绦灵(氯硝柳胺),嚼碎后一次吞服,服药后3~4小时应予泻药一次以排出节片及虫卵。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