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腹泻病病因的复杂性

时间: 2023-11-03 19:23:52

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对小儿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性,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目前来说,腹泻病也是我国重点防治病之一。

小儿消化系统还不够完善,胃肠粘膜比较娇嫩,血管丰富,肠壁肌肉发育不良,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消化腺的分泌、胃液的酸度、消化酶的含量都比较低,而且神经系统也不稳定,所以消化道内外的因素,都会造成消化功能紊乱而引起腹泻。 引起腹泻策的原因主要分为非感染和感染两大因素。

1、非感染性因素 主要表现在下面4个方面。

(1)饮食不当:如吃得太多、太油、太冷,频繁地调换新食品,或吃了腐败变质有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等,都容易引起 小儿腹泻.。

(2)不良剌激:受凉、过热、精神情绪不佳,或过分紧张或受惊吓,也会引起腹泻。

(3)过敏性腹泻:因吃了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面致腹泻。

(4)其他:如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糖原性腹泻病等。

2、感染性因素 包括肠道内及肠道外感染。

肠道内感染是

(1)细菌感染:主要是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常因牛奶污染、牛奶未经煮沸、奶具(如奶瓶、奶头)未能每次清洗煮沸等。

(2)病毒感染:常见轮状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感染等等。而肠道外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肺炎等。常有明确的原发灶。 总之,腹泻病是一种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经常性腹泻是什么原因

腹泻
【概述】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一次,粪便的性状正常,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150~200g,含水分为60%~75%。腹泻(diarrhea)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诊断】

腹泻的原发疾病或病因诊断主要须从病史、症状、体征、常规化验特别是粪便检验中获得依据。许多病倒通过仔细分析病史和上述检查的初步结果,往往可以得出正确诊断。如诊断仍不清楚,可进一步作X线钡灌肠和钡餐检查,和(或)直、结肠镜检查。如仍无明确结论,则须根据不同情况选用超声、CT、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等影象诊断方法以检查胆、胰疾病,或进行小肠吸收功能试验、呼气试验、小肠粘膜活检以检查小肠吸收不良。高度怀疑肠结核、肠阿米巴病等有特效治疗的疾病,经过努力都不能确诊时,可在一定限期内进行治疗试验。

【治疗措施】

腹泻是症状,根本治疗要针对病因。认识腹泻的发病机理有助于掌握治疗原则。

(一)病因治疗 不言而喻,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必需抗感染治疗,以针对病原体的抗菌治疗最为理想。复方新诺明、氟哌酸(诺氟沙星)、环丙氟哌酸(环丙沙星)、氟嗪酸(氧氟沙星)对菌痢,沙门菌或产毒性大肠杆菌,螺杆菌感染有效,甲硝唑对溶组织阿米巴、梨形鞭毛虫感染有效,因此,这数种药物常用于急性感染性腹泻,包括预防和治疗所谓旅行者腹泻。治疗乳糖不耐受症和麦胶性乳糜泻所致的腹泻在饮食中分别剔除乳糖或麦胶类成发。高渗性腹泻的的治疗原则是停食或停用造成高渗的食物或药物。分泌性腹泻易致严重脱水和电解质丢失,除消除病因,还应积极由口服和静脉补充盐类和葡萄糖溶液,纠正脱水。胆盐重吸收障碍引起的结肠腹泻可用消胆胺吸附胆汁酸而止泻。治疗胆汁酸缺乏所致的脂肪泻,可用中链脂肪代替日常食用的长链脂肪,因前者不需经结合胆盐水解和微胶粒形成等过程而直接经门静脉系统吸收。

(二)对症治疗 选择药物时,应避免成瘾性药物,必要时也只能短暂使用。病因治疗是主要的,凡病因不明者,尽管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已有好转,绝不可放松或取消应有的检查步骤,对尚未排除恶性疾病的病例尤其如此。

1.止泻药 常用的有活性炭、鞣酸蛋白、次碳酸铋、氢氧化铝凝胶等,日服3~4次。药效较强的复方樟脑酊(3~5ml)和可待因(0.03g),每日2~3次。因久用可成瘾,故只短期适用于腹泻过频的病倒。复方苯乙哌酊(每片含苯乙哌啶2.5mg和阿托品0.025mg),每次1~2片,2~4/d,此药有加强中枢抑制的作用,不宜与巴比妥类、阿片类药物合用。氯苯哌酰胺(咯派丁胺,loperamide)的药效较复方苯乙哌啶更强且持久,不含阿托品,较少中枢反应。初服4mg,以后调整剂量至大便次数减至1~2次/d,日量不宜超过8mg。培菲康可调节肠道功能。

2.解痉止痛剂 可选用阿托品、普鲁本辛、山莨菪碱、普鲁卡因等药。

3.镇静药 可选用安定、利眠宁、苯巴比妥类药物。

4.调节肠道植物神经紊乱药 可选植物神调胶囊等药物。

【病因学】

(一)急性腹泻 病程多不超过3星期,其最常见原因是感染。

1.食物中毒 由于食物被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产气夹膜梭状芽胞杆菌、肉毒杆菌等的毒素污染,多表现为非炎症性水泻。

2.肠道感染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Norwalk病毒、肠腺病毒感染时,可发生小肠非炎症非腹泻。

(2)细菌感染: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可致小肠非炎症性水泻。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弯曲杆菌属、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crocolitica)、侵入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难辨性梭状芽胞菌可致结肠炎,产生脓血腹泻。

(3)寄生虫感染:梨形鞭毛虫、隐孢子虫感染可致小肠非炎症性水泻。溶组织肠阿米巴侵犯结肠时引起炎症、溃疡和脓血腹泻。

(4)旅行者腹泻:是旅途中或旅行后发生的腹泻。多数为感染所致,病原体常为产毒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梨形鞭毛虫、溶组织阿米巴等。

(5)药物引起的腹泻:泻药、高渗性药、拟胆碱能药、抗菌药和某些降压或抗心律失常药,在服药期内不致腹泻。

(二)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的病期在2个月以上,病因比急性的更复杂,因此诊断和治疗有时很困难,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1. 肠道感染性疾病 ①慢性阿米巴痢疾;②慢性细菌性疾病;③肠结核;④梨形鞭毛虫病、血吸虫病;⑤肠道念珠菌病。

2.肠道非感染性炎症 ①炎症性肠病(克隆病和溃疡性结肠炎);②放射性肠炎;③缺血性结肠炎;④憩室炎;⑤尿毒症性肠炎。

3.肿瘤 ①大肠癌;②结肠腺瘤病(息肉);③小肠恶性淋巴瘤;④胺前体摄取脱羧细胞瘤(APU-Doma);胃泌素瘤、类癌、肠血管活性肠肽瘤(VIPoma)等。

4.小肠吸收不良

(1)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

(2)继发性小肠吸收不良。

1)消化不良:①胰消化酶缺乏,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瘘等;②双糖酶缺乏,如乳糖不耐受症等;③胆汁排出受阻和结合胆盐不足,如肝外胆道梗阻,肝内胆汁瘀积,小肠细菌过长(盲袢综合征)等。

2)小肠吸收面减少:①小肠切除过多(短肠综合征);②近段小肠-结肠吻合或瘘道等。

3)小肠浸润性疾病:Whipple病、α-重链病、系统性硬化症等。

5.运动性腹泻 肠蠕动紊乱(多数为加速)引起,如肠易激综合征、胃大部切除术后,迷走神经切断后、部分性肠梗阻、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6.药源性腹泻 ①泻药如酚酞、番泻叶等;②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新霉素等;③降压药如利血平、胍乙啶等;④肝性脑病用药如乳果糖、乳山梨醇等。

父母要当心小儿秋季腹泻猛于虎

婴幼儿秋季腹泻是一种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肠炎,以起病急、病情重,发热、上呼吸道症状重,呕吐多、腹泻频,排洗米水样或蛋花汤样水便,常伴失水酸中毒等全身症状为其特征。

医学调查发现,人乳喂养的孩子较少发病。这是人乳中含有特异性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抗体的缘故。秋季腹泻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染,因疾病早期30%~50%的患儿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所以有人认为呼吸道传播的可能性也很大。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后,经过1~3天发病,病初几乎每个孩子都有呕吐现象,持续2~3天。多数患儿有发热,体温多在38℃至40℃之间,持续1~4天。病后两天出现腹泻,大便每日10次左右,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呈花绿色或乳白色,可有少量黏液,无脓血,无腥臭味,本病为自限性疾病,腹泻多在病后4~7天自愈,少数孩子腹泻可持续20多天。有个别病儿可发生猝死,可能与并发心肌炎有关。

秋季腹泻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所以服用抗生素有害无益。本病病程不长,如果家长在这几天做好饮食喂养和口服补液,通常不会发生问题。

一、患小儿腹泻注意事项

1、尽可能母乳喂养

婴儿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在炎热的夏天断奶,以减少腹泻的发生。如果患儿有食欲,就应该继续喂养,母乳喂养的孩子仍哺母乳;人工喂养的孩子,应吃去乳糖的奶粉,或1/2稀释牛奶;已添加辅食的孩子可吃稀粥或面片,吃过后粪便量增加也无妨,因为腹泻儿仍可吸收摄入糖的80%,蛋白质和脂肪的60%,所以继续喂养对腹泻儿有利。

2、注意保暖

由于腹泻,病儿的肠蠕动已经加快,如果再受了凉,则腹泻的情况将更加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病儿腹部的保暖。家长可以用一个暖水袋给孩子热敷腹部,还可以给孩子揉揉肚子,以减轻病儿的腹痛。

3、调节好饮食

在腹泻急性期要减少进食量,但不必禁食。吃奶粉的幼儿可以在冲奶粉时加些米汤。要食用一些米粥、面汤之类的稀饭,急性期不要食用鱼、肉,待病情好转后可以逐步恢复正常饮食,这里要注意千万不要操之过急,以免病情出现反复。

4、喝口服补液盐

给孩子喂口服补液盐水应该耐心,少量多次地喂,每2~3分钟喂一次,每次用匙喂10~20毫升;这样积少成多,约4~6小时即能纠正脱水。如果孩子对口服补液不耐受,或腹泻程度加重,就应该带孩子去医院看儿科医生,用静脉输液的方法补液。

二、对付腹泻三种方法不可取

有些人腹泻期间,按传统说法或自己“想”出来的办法来对付,结果病情不但没有缓解,而且还会加重。

1、腹泻期间禁食

有些人认为,腹泻时肠黏膜充血、水肿甚至溃烂,应当让肠道“空一空”,休息1-2天,此期限间应禁食,这样可减轻肠道负担。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人在腹泻时,会丢失大量水分和无机盐,禁食会导致人体能量不足,就要分解肝糖元、脂肪、蛋白质来维持血糖浓度。当血糖低于3毫摩尔/升时,病人会出现出汗、面色苍白、晕厥等一系列低血糖反应,这对于老年人或体质弱的人来说,很容易发生意外。

此外,腹泻时禁食还会引起体内营养素缺乏,延缓肠道病变的修复,从而减少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腹泻时不但不应禁食,还应食用一些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藕粉、鸡蛋面糊、豆浆、细面条、莲子粥等,做到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以利营养素被机体消化吸收。

2、腹泻时吃大蒜

大蒜中含蒜氨酸和蒜酶,在胃中可生成大蒜素,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经常食用大蒜对肠道有害菌能起到抑制和杀灭作用。但患肠炎出现了腹泻之后却不宜吃大蒜。

腹泻的病因是受凉或进食不洁食物,引起肠道局部组织炎症水肿,肠腺体分泌亢进,大量体液进入肠腔的结果。此时肠腔已处于饱和状态,如果进食大蒜等辛辣食品,则可能加重对肠壁的刺激,促使肠壁血管进一步充血水肿,从而加重腹泻。所以,急性腹泻不宜吃大蒜,尤其是生蒜。吃大蒜杀菌防腹泻,应该在未病之时服用,方可显其功效。腹泻次数过多,会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这时可适当进食淡盐水或稀粥、果汁、醋等食物,也可饮浓茶,起到抑菌作用。

   三、宝宝腹泻妈妈需防5种失误

腹泻是6~18个月的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妈妈们在防治婴幼儿腹泻时,可能会出现哪些不当或失误呢?

1、营养得不到保证

腹泻时婴幼儿饮食减少,但宝宝营养的需要相对较高。如果治疗时营养补充不足、限制饮食太严、禁食时间太长,就会引起宝宝营养不良,加重病情或导致病情迁延。有的妈妈遇到宝宝腹泻,就不让或不敢再给宝宝喂奶,只喂点开水、米汤或稀饭,人为地造成婴儿饥饿,这是不妥的。因为这样做,宝宝的营养得不到应有的保证,还可能使腹泻加重或迁延不愈。

对策:腹泻宝宝应继续饮食,保证营养,以补充疾病消耗,满足身体需要,有助于腹泻的康复。奶类制品是最适合宝宝消化和保证营养需要的食品。

(1)母乳喂养的腹泻婴儿应继续喂母乳,没有母乳者可以用乳制品代替,尽量保证宝宝的营养需要。

(2)对乳糖不容易消化的宝宝可以用豆奶代替。腹泻严重时,可以把配方奶适当稀释或减少,或暂时停喂一次,但不应禁止喂奶。

(3)如腹泻宝宝已添加辅食,可将辅食一部分或全部停喂,然后视病情慢慢添加,直至恢复正常饮食。

2、不充分补给水分

婴儿腹泻时,从大便中丢失较多的水和电解质,加上呕吐、少饮,很容易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加重病情。所以给腹泻宝宝充分补给水分和电解质是治疗腹泻的关键。一些年轻妈妈见到宝宝解水样大便,误以为喝水多了,就不敢再喂水,这就容易产生失水多,补水少,加重身体脱水、酸中毒等症状。

对策:腹泻宝宝一定要充分补给水和电解质。一般每天补液量为每公斤体重约100毫升,其中加糖2克、盐0.5克。根据宝宝需要随时口服。宝宝如有呕吐仍可少量多次喂饮,把胃清洗干净。宝宝在呕吐停止后,就可以喂哺奶类。宝宝如果失水严重,还应该从静脉补充液体。

3、腹泻时多吃蔬菜

许多人腹泻时,认为吃油腻食物会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而加重病情,于是就想方设法多吃一些新鲜蔬菜,以为这样对病情有利。其实不然,此举不仅对疾病不利,而且还有害。

许多新鲜蔬菜如小白菜、韭菜、菠菜、卷心菜等均含有亚硝酸盐或硝酸盐,一般情况下这些蔬菜对身体没有不良影响。但当人处于腹泻消化功能失调,或胃酸过低时,肠内硝酸盐还原菌大量繁殖,此时食入上述蔬菜,即使蔬菜非常新鲜,也会导致中毒而引起肠原性紫绀。亚硝酸盐引起血液中无携氧能力的高铁血红蛋白剧增,从而造成机体出现缺氧,表现为相应的各种症状。因此,当消化功能不好时,最好减少蔬菜进食量。

3、过多应用抗生素

有不少宝宝的腹泻是由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病毒性腹泻用抗生素治疗也是无效的。而在实际生活中,宝宝腹泻时几乎都会用上不同的抗生素,少则1种,多则2~3种,有时采用口服药物,有时采用药物注射。年轻的父母往往“病急乱投医”,今天给宝宝用这种抗生素,明天又换另一种药物,造成抗生素应用过多过杂,不但不利于腹泻康复,还可能发生抗生素诱发的腹泻,加重腹泻的治疗困难性、复杂性。

对策:一般来说,比较轻的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尽量不要应用抗生素。如果非用不可的话,只用一种抗生素就足够了。

4、随意使用止泻剂

妈妈看到宝宝腹泻不止时,会急着要医生赶快用药,把腹泻止住或者自作主张购买止泻药给宝宝吃,结果不但腹泻没有止住,还可能加重病情。其实,腹泻、呕吐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有利于排除毒素和不消化的食物,这时治疗的方法不是急着去止吐、止泻,而是应该补充因呕吐、腹泻引起的机体脱水和营养不足。

对策:不能随意给腹泻宝宝使用止泻剂,尤其不能使用抑制肠蠕动的药物,如洛哌丁醇等。

5、不注意寻找病因

宝宝腹泻的病因较复杂,应注意寻找腹泻的真正原因。特别要防止发生治疗不当或失误造成的腹泻迁延不愈等情况。有些妈妈不注意寻找宝宝腹泻的病因,就诊时碰到医生比较忙、查问病情不够仔细,或者有的医生只注意用药,不注意调整宝宝饮食等,都会影响腹泻的治疗效果。可能造成迁延性腹泻的病因如下:

(1)抗生素应用过多、过杂、过久,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2)营养补充不足造成的饥饿性腹泻。

(3)禁食太久导致的机体代谢紊乱。

慢性腹泻常见病因,慢性腹泻是什么引起的

1、季节因素:长期慢性腹泻患病原因和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关系,比如高温多雨季节变化就是为细菌、病毒提供滋生的环境,若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的话,就会的容易引起出现感染,外伤感染、疾病传播等均会引起患上长期慢性腹泻的。
2、消化不良:春秋季节的时候刚刚回暖,部分患者在饮食上存在的问题就是饮食无规律、吃的太多、吃不易消化食物,或因为胃动力不足会导致食物胃内滞留,从而会引起患者出现的问题就是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从而会导致患者患上的就是慢性腹泻这个疾病。
3、食物中毒:患者吃了被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是吃了未煮熟扁豆等食物之后会引起身体出现的问题就是急性中毒性疾病,此时患者身体会出现的症状就是腹泻、腹痛、发热等,因此大家在日常饮食上一定要注意的就是饮食上要吃新鲜的没有刺激性的食物。
4、肠道疾病:比如慢性细菌性疾病、肠结核、吸血虫病疾病,以及炎症性肠病、尿毒性肠病等患上之后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身体出现的问题就是长期慢性腹泻,因此患上肠道疾病应该重视及时治疗的工作。

感染性腹泻的病因,感染性腹泻有哪些原因

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感染
感染性腹泻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

霍乱、肠痢疾、伤寒等疾病引起的感染性腹泻一般是大规模爆发性的,日常生活中不常见,除此之外的感染性肠病又称急性胃肠炎,日长生活中常见,其主要病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细菌性食物中毒,夏季气温高,食物易变质出现细菌交叉感染,主要为沙门氏菌、变形杆菌等;肉类、海鲜、水等被大肠杆菌污染;
(2)细菌性痢疾,食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水或食物后发生,可通过苍蝇或人手等传播;
(3)冰箱性肠炎,食物在冷藏过程中产生耶尔细菌,被食用后可导致腹泻。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