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它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
乙型肝炎无一定的流行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属散发。近年来乙肝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fx120提醒您,避开流行区域、注意卫生习惯、居住条件、提高自身免疫水平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乙肝。
医学上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七种类型,其中乙肝是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本病遍及全球,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泻及腹胀,部分病例有发热、黄疸,约有半数患者起病隐匿,在检查中发现。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广泛存在于血液、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精液等处,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密切接触等传播,所以乙肝发病具有家族性。
但并不是每个感染病毒的人都会成为乙肝患者,这与患者感染的病毒数量、毒力和感染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免疫反应状态,也在乙肝病情和病程的转归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能出现下面结果:不发病且产生保护性乙肝表面抗体、长期慢性无症状带毒者、轻度慢性肝炎、重型肝炎。
乙肝难以根治,治疗上目前没有特效药。所以乙肝应该从多方面综合治疗:1、要有克敌制胜的坚强意志,“怒则伤肝”,要保持愉快心情;2、病毒活动期患者必须卧床休息,等到病情稳定,转氨酶不升高时才能适当活动;3、乙肝用药如用兵,多则有害,少则无效,针对自己的病情,在专家指导下选择服用抗病毒药、调整免疫药、活血化瘀药、抗纤维化和促进肝细胞再生的药物,切勿有病乱投医滥用药;4、保持生活有规律,合理安排饮食,饮食以清淡为主。
乙肝难治,但是不难防。如果我们大家把好预防这一关,乙肝就并不可怕,乙肝的预防包括:1、广泛推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2、保持积极的心态与乐观的情绪,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3、了解和掌握乙肝病的一些防治知识,养成并坚持良好、科学的生活规律;4、合理调配营养与食疗,忌烟酒,少食油腻之物,避免便秘;5、注意起居和个人卫生,根据气温增减衣服,积极预防各种感染;6、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定期复查肝功能。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如果身体抵抗力强,免疫功能正常,而且治疗及时,那么乙肝病毒会很快被清除,乙肝在急性期就能治愈。但一旦乙肝病毒没能及时清除,乙肝会转为慢性,病毒会长期携带,检查表现为乙肝抗原阳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活动,复制繁殖,则可以出现临床症状,常见症状有:感觉肝区不适、隐隐作痛、全身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感到恶心、厌油、腹泻。病人有时会有低热,严重的病人可能出现黄疸,这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延误治疗,少数病人会发展成为重症肝炎,表现为肝功能损害急剧加重,直到衰竭,同时伴有肾功能衰竭等多脏器功能损害,病人会出现持续加重的黄疸,少尿、无尿、腹水、意识模糊、谵妄、昏迷。慢性乙肝患病日久,会沿着“乙肝-肝硬化-肝癌”的方向演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乙肝三部曲”,所以患乙肝后应采取治疗措施,并定期检查身体。
病毒性肝炎常用中成药:肝健胶囊 利肝隆颗粒 维肝福泰片 参虎解毒丸 灭澳灵片 乙肝灵丸 >>更多
肝为“将军之官”,能够顶住很大的压力;肝在志为怒,却也有着火暴的脾气。肝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多人却为肝病所累,比如病毒性肝炎。中医学认为,病毒性肝炎的形成是由于湿热疫毒隐伏、饮食不节和劳伤过度,正气不能抗邪所致。那病毒性肝炎到底该如何治疗呢?且看正文!
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急性黄疸型肝炎以湿热为主,多标实证,重在辨湿、热的孰轻孰重;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重在辨湿阻与气滞;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长,反复发作,病机复杂,多属虚实夹杂证,重在辨气血阴阳的虚实;重型肝炎以湿热毒盛、瘀热互结为主。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可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本病为湿热疫毒之邪入侵,蕴积体内,故以清热利湿解毒为基本原则,且“祛邪务尽”。②分清虚实,调节脏腑功能,肝宜疏,胆宜利,脾宜运,胃宜和。③肝以阴血为养,肝肾同源,久病之体更宜注重滋养肝肾,以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一般来说,病毒性肝炎急性期以治标为主,慢性期宜标本同治。急性肝炎(肝热病)重在清热解毒利湿,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无黄疸型肝炎以健脾利湿行气为宜;慢性肝炎(肝著)当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如根据具体辨证予以清热利湿、健脾疏肝、滋养肝肾、活血化瘀、温补脾肾等;重型肝炎(肝瘟)则应重用凉血化瘀之品。
一、肝热病
1.肝胆湿热
【证候】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色,倦怠乏力,口干口苦,恶心欲呕,厌油,脘闷纳少,腹部胀满,右胁肋疼痛,或伴寒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或甘露消毒丹加减。
茵陈蒿汤:茵陈蒿30g,栀子15g,大黄20g,黄芩12g,金钱草12g,蒲公英15g,板蓝根15g,赤芍12g,虎杖12g,滑石15g,车前草30g。
甘露消毒丹:茵陈30g,滑石15g,黄芩15g,石菖蒲15g,木通15g,贝母12g,射干9g,连翘15g,薄荷12g,白豆蔻12g,藿香15g。
【加减】热重于湿者,加强清热之力,栀子加至20g,加石膏15g;湿重于热者,加强祛湿之力,加茯苓15g,猪苓15g;胸脘满闷甚,伴大便不爽者,加全瓜蒌10g,法半夏10g,黄连12g;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12g,黄连12g;腹胀甚者,加厚朴10g,枳实10g;皮肤瘙痒者,加苦参10g,白鲜皮10g;胁痛甚者,加延胡索12g,川楝子12g;纳呆不饥者,加谷芽12g,麦芽10g。
2.湿阻脾胃
【证候】脘闷不饥,脘痞腹胀,恶心欲吐,胃纳不佳,胁肋隐痛,肢体困重,倦怠嗜卧,或见浮肿,口中黏腻,或身目发黄,小便短少,大便溏泄,苔腻,脉濡缓或滑。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胃苓汤加减,或藿朴夏苓汤加味。
胃苓汤:苍术15g,厚朴12g,陈皮15g,甘草5g,生姜12g,大枣12g,肉桂9g,白术20g,泽泻20g,茯苓20g,猪苓15g。
藿朴夏苓汤:藿香20g,厚朴15g,法半夏15g,茯苓20g,砂仁15g,白豆蔻15g,薏苡仁20g,陈皮15g,木香12g。
【加减】兼见黄疸者,加茵陈30g;恶心呕吐者,加石菖蒲12g;腹胀甚伴浮肿者,加大腹皮15g,车前子15g;纳差者,加鸡内金15g;便溏者,加白扁豆12g,莲子肉12g。
3.寒湿困脾
【证候】身目发黄,色泽晦暗,或无黄疸,脘闷不饥,畏寒喜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滑,脉沉缓无力。
【治法】健脾和胃,温中化湿。
【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减。
茵陈20~30g,附子、干姜、甘草各6g,茯苓、泽泻各20g,藿香、厚朴、白术各10g,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各12g。
【加减】若无黄疸,茵陈可减至15g;兼恶心呕吐者,加生姜12g;胁肋疼痛者,加陈皮12g,延胡索12g。
4.肝郁气滞
【证候】胁胀脘闷,胸闷不舒,善太息,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不欲饮食,或恶心欲呕,或口苦喜呕,或纳呆厌油,头晕目眩,脉弦,苔白滑;妇女月经不调,痛经或经期乳房作胀。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香附、枳壳、川芎、白芍、栀子、半夏各10g,全瓜蒌30g,茯苓、白术各15g,生姜、大枣各6g。
【加减】胁痛固定不移者,加延胡索15g,丹参15g;纳呆、厌油者,加山楂15g,藿香12g;嗳气口苦者,加黄芩12g,制半夏12g;烦躁易怒者,加栀子12g,黄芩12g;失眠多梦者,加炒酸枣仁15g,百合15g。
5.肝胃不和
【证候】胃脘胀满不适,两胁窜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厌油腻,食欲不振,乏力倦怠,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
【方药】四逆散加减。
柴胡15g,白芍15g,枳实12g,甘草5g。
【加减】脘胀、嗳气者,加香附12g,厚朴9g,神曲12g;恶心呕吐、厌油腻者,加制半夏10g,藿香12g,山楂15g。
二、肝著
1.肝胆湿热
【证候】右胁胀痛,按之疼痛,脘闷,恶心厌油,纳呆,身目发黄而色泽鲜明,尿黄,口黏口苦,发热而渴,或饮而不多,大便秘结或呈灰白色,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舌红,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或弦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凉血解毒。
【方药】茵陈四逆散加减。
茵陈30g,猪苓20g,茯苓20g,白术15g,泽泻15g。
【加减】发热者,加黄芩15g,龙胆草15g,栀子15g;胁胀作痛者,加郁金12g,柴胡12g,枳壳12g;便秘者,加大黄6g,枳实10g;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10g,藿香12g,白豆蔻12g。
2.肝郁气滞
【证候】两胁隐痛,胁下有肿块,腹胀不舒,脘痞便溏,嗳气频作,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5g,白芍15g,川芎12g,香附12g,枳壳12g,甘草5g。
【加减】胁痛甚者,加郁金12g,延胡索12g;腹胀便溏者,加白术12g,山药15g,苍术12g,茯苓12g;嗳气者,加代赭石9g,旋覆花9g;烦躁易怒者,加青皮12g,牡丹皮9g,栀子12g。
3.肝郁脾虚
【证候】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太息,精神抑郁,性情急躁,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痞腹胀,午后为甚,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大便溏泻或食谷不化,每因进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食物而加重,舌淡苔白,脉沉弦。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健脾和中解毒。
【方药】逍遥散或柴芍六君子汤化裁。
柴胡、枳壳、焦术、香附、佛手、生麦芽、生谷芽各10g,白芍、茯苓、党参各15g,山药30g,炙甘草6g。
【加减】胁痛明显者,加川楝子12g,郁金12g;胁痛固定,痛如针刺者,可加红花6g,延胡索12g;脘痞腹胀甚者,加佛手12g,砂仁12g,生麦芽12g;体倦乏力者,加太子参18g。
4.肝肾阴虚
【证候】右胁隐痛,腰膝酸软,四肢拘急,筋惕肉,头晕目眩,耳鸣如蝉,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失眠多梦,潮热或五心烦热,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舌体瘦,舌质红、少津、有裂纹,花剥苔或少苔,或光红无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养血柔肝,滋阴补肾。
【方药】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化裁。
枸杞、沙参、麦冬、牡丹皮、白芍、女贞子、制首乌各15g,当归、生地黄、枳壳各10g,炙远志、炒枣仁各6g。
【加减】胁痛明显者,加郁金12g,延胡索12g,白蒺藜12g;大便干结者,加瓜蒌仁15g,麻仁15g;低热者,加银柴胡15g,地骨皮15g,知母12g。
5.肝络瘀阻
【证候】胁部刺痛,胁下肿块,按之疼痛加剧,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丝,肝脾肿大、质地较硬,蜘蛛痣,肝掌,女子经行腹痛、经水色暗有块,舌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散结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化裁。
五灵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郁金、牡丹皮、大黄各10g,乌药、延胡索、泽兰、香附、茜草、枳壳各15g,炮山甲、炒鳖甲、益母草各12g。
【加减】胁肋刺痛明显者,加川楝子15g;肝脾肿大明显者,加生牡蛎15g,夏枯草15g;鼻衄者,加白茅根15g,三七粉10g(冲服);兼有痰浊者,加法半夏12g,陈皮12g;气阴两虚,倦怠少力者,加太子参15g,黄芪15g。
6.瘀热痰阻
【证候】黄疸较深,经月不退,自觉症状较轻,皮肤瘙痒或有灼热感,抓后有细小出血点及瘀斑,或右胁胀痛,肝脏肿大,稍感乏力,口咽干燥,小便深黄,大便色浅或灰白,舌质暗红,苔少,脉实有力。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涤痰。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金钱草、赤芍、丹参各30g,山栀、枳实、大黄、郁金各10g,竹茹、地龙各12g,全瓜蒌25g,黄连6g。
【加减】痰甚者,加制半夏15g,竹沥15g;胁肋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15g,牡丹皮15g。
7.寒湿瘀滞
【证候】黄疸较深,色泽晦暗,滞留不退,皮肤瘙痒,抓后有出血点及瘀斑,或有右胁不适,形寒肢冷,食少脘痞,小便黄而清冷,大便色浅或灰白,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沉缓。
【治法】温中健脾化湿。
【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减。
茵陈、金钱草各30g,白术、附子、干姜、秦艽、法半夏各10g,赤芍、丹参各25g,陈皮、茯苓各15g,炙甘草6g。
【加减】皮肤瘙痒严重者,加白鲜皮15g,地肤子15g;寒甚者,加吴茱萸15g,陈皮15g。
8.脾肾阳虚
【证候】全身黄染,色泽晦暗,精神萎靡,肢冷乏力,纳少便溏,或完谷不化,全身可见蛛丝赤缕,齿鼻衄血不止,肌肤瘀斑,或呕血便血,或腹胀大,脉络显露,舌质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利湿退黄。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真武汤加减。
茵陈、金钱草各30~60g,人参、白术、茯苓、牛膝、泽泻、大腹皮各15g,附子、肉桂各10g,炮姜、炙甘草各6g。
【加减】胁肋疼痛,肝脾肿大,按之痛甚者,加延胡索20g,生牡蛎20g,炮山甲20g;齿鼻衄血不止者,加白茅根20g。
三、肝瘟
1.湿热毒瘀
【证候】起病急,黄疸鲜明如金,高热口渴,四肢乏力困重,恶心呕吐,食欲极差,心满气急,口气臭秽,头昏目沉,右胁胀痛,腹部膨隆,大便燥实或黏滞不爽,小溲短赤,苔黄腻或黑,脉弦滑数。
【证候】清热化湿,解毒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茵陈60g,黄芩、黄连、山栀各10g,连翘20g,板蓝根、车前草、丹参各30g,淡竹叶、鸡内金、石菖蒲、木通、贝母、射干、大黄、枳实各12g,滑石15g。
【加减】高热不退者,加山羊角15g;腹部膨隆,小便短少者,去射干、贝母,加茯苓、泽泻各15g,厚朴12g。
2.毒入营血
【证候】身热夜甚,黄疸迅速加深,小便短赤,举动失常,嗜睡不语,或昏谵狂妄,手足颤抖,呕吐频作,腹胀如鼓,吐血衄血,皮下瘀斑,或可闻及“肝臭”,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数。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
【方药】犀角散加减。
水牛角尖30g,茵陈30g,栀子20g,黄连15g,升麻15g。
【加减】昏谵狂妄者,加服安宫牛黄丸1丸;手足颤抖者,加山羊角15g,钩藤15g;呕吐频作者,去升麻,加竹茹15g,芦根15g;吐血衄血者,加紫草15g,生地黄15g,白茅根15g;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者,加大黄6g。
3.疫毒内闭
【证候】高热不退,重度黄疸,神志昏迷,躁动不安或发狂,二便闭而不通,腹胀如鼓,可闻“肝臭”,肝浊音界迅速缩小,吐血衄血,舌绛,苔黄燥黑,脉细数。
【治法】解毒开窍。
【方药】安宫牛黄丸与至宝丹交替使用。
【加减】二便不通用大黄15g、茯苓20g、马鞭草20g煎液保留灌肠;若见舌苔厚腻者,则改用菖蒲郁金汤加减(茵陈30~60g,石菖蒲、郁金、藿香、白蔻仁各15g,连翘、牡丹皮、栀子、滑石、竹叶、菊花各10g,兑入竹沥10g、姜汁10g,玉枢丹9g),另服至宝丹1粒;如黄疸日久不退,加丹参、泽兰、田基黄各15g。
4.邪陷正脱
【证候】神志昏迷,气短息促,“肝臭”难闻,面垢颧红,汗多而黏,二便失禁,或齿鼻衄,呕血便血,腹部胀满,腹壁青筋暴露,舌淡苔白,脉促而芤或微细欲绝。
【治法】清热解毒,扶正固脱。
【方药】大剂参附汤加减。
人参30g,制附子15g,白术20g,干姜15g,蛤蚧15g,茵陈30g。
【加减】上述药物应浓煎,频频灌服。若舌干口燥,阴竭阳亡时,可合用生脉散。
乙型肝炎可分为急性乙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两类。由于乙肝为相对自限性疾病,所以,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只要适当的休息,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营养和对症用药,绝大多数是可以顺利自愈的,既不会转为慢性乙肝,也不会成为长期携带病毒者。
然而,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约50%以上)诊断为"急性乙型肝炎"的病人实际上是慢性乙肝或慢性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的急性发作。这一类病人较难自愈,急性期过后又会变成慢肝或慢性表面抗原携带者。
至于慢性乙型肝炎,应该说大部分病人的病情也是可以基本痊愈或基本稳定的。但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经过适当的休息、合理的营养及恰当的药物治疗,也常可使e抗原(HBsAg)与乙肝病毒去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血清转氨酶正常,病情稳定;但稍不注意,常能复发。
因此,必须坚持长期的治疗,使病情长期相对稳定,以获得基本痊愈。但HBsAg的阴转相当困难,因为直至目前为止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近年来,一些病人经治疗后,自然阴转率也很难超过10%。
轻度授性肝炎的预后多较好,一般迁延时间可长达一二十年而不发生肝硬化,最后仍获痊愈,但少部分病人也有可能转为慢性肝炎炎症持续活动。
慢性肝炎炎症活动中约10%一20%病人可发展为肝硬变,部分病人病情继续恶化。此时,应警锡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定期检查甲胎球蛋白、转肽酶、B型超声波等以协助确诊。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