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但以夏秋季节发病多。
伤寒的起病大多数比较缓慢,发热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发热前可能有畏寒,接着体温逐日上升,大约至5~7天时达高峰,体温可在39℃~40℃之间。约第2周开始,热度呈持续热型。第10~14天以后体温逐渐下降,渐至恢复正常。
小儿伤寒临床表现可能不太典型,发热时轻时重。随着年龄增长,临床经过逐渐接近成人伤寒。
伤寒高热期患儿常有厌食、乏力、腹胀等,并且可见肝、脾肿大,或见有皮疹。随着体温的恢复,这些症状就会随之消失。
治疗伤寒可选用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和磺胺类等药物。对伤寒患儿的高热,可酌情应用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一般不宜用大量退热剂,以免导致虚脱。
葛根芍药汤--《伤寒总病论》卷五
【处方】葛根3分,芍药半两,甘草半两,黄芩半两,桂枝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伤寒发热,自汗多啼。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煎至6分,去滓,分2次温服,相次与之。热盛者,去桂,加升麻半两;无汗者,加麻黄1两;喘者,加杏子半两。
【摘录】《伤寒总病论》卷五
首先指出一个错误,一般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伤寒、风热是中医概念,病毒是西医概念,二者本质上不同。
小儿伤寒、风寒感冒都可以用普通感冒药治疗,症状可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药物比如感冒冲剂,当然,新生儿的剂量要严加控制,一般是成人的四分之一。
风热感冒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可以用板蓝根冲剂。
不推荐吃任何额外保健品
另外,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没有经验者千万不能随便治疗,民间的方法普遍有效。
发烧是小儿常见疾病,因为引起发烧的原因不同,很多家长仍然会在孩子发烧的时候手足无措。 引起宝宝发烧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常见的就是 感冒、出疹子、出牙,其实积食也会引起发烧, 积食引起的发烧很容易被忽略,由于 家长的喂养过量 ,但是 小孩子的器官功能都比较脆弱 ,而且尚未发育成熟,来不及将胃中的食物进行吸收消化,从而使食物进行滞留,孩子肠胃里面的积食没有被排出的话,宝宝就会反复发烧,甚至引起咳嗽。
孩子生病,抵抗力变弱,家长难免会紧张,就想给孩子补补,以此增强孩子体质,但孩子可能会在此时出现发烧状况, 积食性发烧是没有感冒症状的发热 ,而是因为食用过多的食物在胃肠道中产生的,由于宝宝的消化功能减弱而并不能够消化完过多的食物,从而就会引起发烧。
积食性发烧的症状:
一般积食发热有这些特征: 突然发热 ,没有其他明显症状,与感冒有明显的区别; 口臭与舌苔厚腻 ,会经常打嗝, 口中有异味 , 扁桃体可能会发红 ;手心,脚心发热,后背和腹部较热;体温在 38度-39度 ;口味不佳,厌食;大便干燥或几天无排便,会 便秘 ,有腹痛腹胀,轻拍时有蹦蹦响声、烦躁不安等症状。
孩子是积食发烧,家长不能着急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积食发烧的根源是消化不良,因此要先通便,排出体热,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应对:
1、带孩子 运动 ,通过运动帮助食物消化
2、保证 合理饮食,不要贪吃贪饮 ,积食期间不要强迫宝宝吃东西,可以给孩子做小米粥、苦瓜等饮食清淡,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
3、 按摩肚子 ,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宝宝腹部,帮助排便。
感冒性发烧:
感冒发烧主要是因为 孩子体虚,抵抗力差,免疫力较弱 ,因为 气温不稳定,气温骤降 ,孩子无法适应,就会出现感冒发烧的情况。 感冒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其 风寒感冒表现为:发热时怕冷、头身不适,咳嗽、流涕、喷嚏、舌苔薄 。 风热感冒主要表现为发热汗出、咽喉肿痛、口渴,舌质红。 出现了这些症状之后,基本上就可以诊断为是因为感冒而引起的发烧。
感冒性发烧的治疗缓解方法:
1、物理降温: 可以使用温水在孩子的颈部、腋窝、大腿根部擦拭来散热降温。
2、保证水分充足: 孩子房间要通风,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多给孩子喝水,保证体内水分充足;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对于疾病的治疗也有帮助。
3、饮食清淡、睡眠充足: 感冒发烧时,可以煮白粥喝,尽量吃清淡一点,多睡眠。
4、就医治疗: 若孩子高热不退,孩子精神比较萎靡,或者出现偶尔的惊厥等,那么一定要带孩子及时地就医。
孩子发烧,一定要先判断孩子的病因是什么,再对症下药 ,家长们千万不能太着急,而导致误判,情况严重的话必须要及时到医院就医。祝愿所有的宝宝健 健康 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我是梁医生,做有温度的儿科医生,与爱“童”在!
宝宝发烧是身体抵抗细菌和病毒侵袭的一种防御表现。不过,虽然有些研究者指出体温升高时,身体抵抗感染的效果可能更好,但另一方面,如果宝宝的体温过高,就会很不舒服,甚至不愿意吃东西、喝水或睡觉,这样身体更不容易复原。今天就教教大家如何应对宝宝发烧。
一、幼儿出现发烧的情况怎么办
1、少穿衣服,给孩子散热。 传统的观念就是孩子一发烧,就要用衣服和被子把小孩裹得严严实实的,把汗“逼”出来,其实这是不对的。小孩在发烧时,会出现发抖的症状,父母会以为孩子发冷,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体温上升导致的痉挛。
2、帮孩子物理降温,有以下常用方法:
头部冷湿敷:用20℃-30℃冷水浸湿软毛巾后稍挤压使不滴水,折好置于前额,每3-5分钟更换一次。
头部冰枕:将小冰块及少量水装入冰袋至半满,排出袋内空气,压紧袋口,无漏水后放置于枕部。
温水擦拭或温水浴:用温湿毛巾擦拭孩子的头、腋下、四肢或洗个温水澡,多擦洗皮肤,促进散热。
酒精擦浴:适用于高热降温。准备20%-35%的酒精200-300毫升,擦浴四肢和背部。
3、补充充足的水分,不要随便吃药。高热时呼吸增快,出汗使机体丧失大量水分,所以父母在孩子 发烧时应给他充足的水分,增加尿量,可促进体内毒素排出。
二、孩子发热时的处理方法
1.一岁半以内的婴幼儿,前囟门还未完全闭合,家长可以在孩子睡着后,用手心捂住孩子的前囟门,一直捂到孩子的头微微出汗,这时再看小婴儿,鼻子通了,呼吸平稳了,温度也降下来了。这时,家长再把宝宝叫醒,多给喂一些温开水或红糖水,宝宝很快就能恢复如初。我儿子一岁前有几次感冒发烧都是用这种方法治好的,最短的一次只用了15分钟,最长的一次捂了一个半小时,我的手都麻了,才见儿子头上冒汗。所以在给宝宝用手心捂前囟门时,家长千万不要着急,最好是由孩子爸爸来操作,男士的热量大,宝宝容易出汗。
2.多数孩子还是受凉感冒引起的发热,发热时手脚发冷、舌苔发白、面色苍白、小便颜色清淡,家长可以用生姜红糖水给孩子祛寒,效果是不错的.,如果生姜红糖水里再加上2~3段切成一寸长的葱白,效果会更好。若孩子怕辣,可以在给孩子煮的稀饭里面加上两片生姜、两段葱、几滴醋,煮好后,去掉姜、葱,喂给孩子吃,能祛寒、发汗,退热的效果不错,孩子也愿意吃。家长可以一天给孩子喂2~3次,孩子退热后就不要加葱了,舌苔不再发白时,姜也可以不放。
3.如果孩子发烧时手脚不冷,但面色发红,咽喉肿痛,舌苔黄或红,小便颜色黄、气味重,眼睛发红,则说明孩子身体内热较重,就不能喝生姜红糖水了,家长应该让孩子大量喝温开水,也可以在水中加少量的盐,冲成淡盐开水给孩子喝,能消内热。孩子只有大量喝水,多解几次小便,让身体的内热随着尿液排出,体温才会下降,上火的症状也才会好转。
三、宝宝发烧的症状有什么呢
宝宝发烧有哪些症状呢?其实,体温本身并不是观察儿童疾病的真正的最关键的方法。对成人来说,体温的高低通常反映出疾病的轻重程度。宝宝并非如此,因为他们的身体对温度的控制还不完善。有的宝宝在感染轻微疾病时,发烧也达40℃,然而在得更严重的疾病时只有38.3℃。宝宝发烧时,家长更应观察他的脸色、神态和行动。
1、一直哭闹不停,不管谁来安慰都没有用。
2、很难被唤醒。
3、如果有人想触碰或者移动孩子,他就哭闹。
4、脖子僵硬,不灵活;手臂、大腿或身体的其它部位出现不能控制的抽动、痉挛。
5、神志不清,行动怪异(看见或听见不存在的东西,说些很奇怪的话或行动反常)。
6、呼吸时伴有杂音。
7、不能吞咽任何食物,并不住地流口水。
8、皮肤上出现紫色的斑点。
9、肤色灰白或呈暗蓝色。
10、脉搏微弱却快、急(不满1岁的孩子每分钟脉搏超过160跳;年满1岁的孩子每分钟超过120跳)。
11、排尿时有灼烧或疼痛感;腹泻时大便中带血。
以上均是宝宝发烧的一些症状,或许还会有其他特别症状。但需要提醒的是,各位父母一旦发宝宝出现以上症状后,不管体温如何,都应请医生诊断。
四、引起宝宝发烧的原因是什么
发烧是身体抵抗细菌和病毒的一种防御表现,如果宝宝发烧时没有其他异常表现,通常不需要太过担心。如果宝宝还有其他症状,那就要注意检查是否有可能是流感、感冒、耳部感染、幼儿急疹、肺炎、尿路感染等疾病引起的。
引起婴儿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大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1、小儿体温 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2、生病、感冒 、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他疾病。
3、如预防注射,包括麻疹、霍乱、白喉、百口咳、破伤风等反应。
而引起儿童突然高烧应特别注意传染病的发生,并及时上医院诊断。最常见的传染病有以下三种:
1、流行性乙型脑炎。夏季最为凶险的传染病之一,病原体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通过蚊虫叮咬吸血来传播的,多为10岁以下儿童。
2、急性中毒型菌痢。细菌性痢疾是夏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是痢疾杆菌,主要表现有发烧、腹痛腹泻和解脓血便的症状。在细菌性痢疾中有一种称为中毒型菌痢,多见2~7岁的小儿。
3、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病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多因水源污染而引起局部流行。伤寒病主要表现有持续高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还有肝脾肿大、皮肤出现玫瑰疹、腹胀腹泻等表现。夏秋季如果持续2周以上的儿童应请医生详细检查是否伤寒所致。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