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又名肠伤寒,是由伤寒杆曹侵袭引起以持续发热、肝脾肿大,玫瑰疹、相对缓脉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中医“湿温”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外感湿热病邪,也可因素蕴脾湿又复感外邪而发病.病邪多从口入,进而伤及胃气,湿热之邪阻遏中焦,或上阻清阳,而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蕴蒸日久,可化热化燥,热甚,而致脏实燥结之象.漫热传营入血,则热伤营血,热迫血溢.湿为阴邪,留恋日久则可伤人阳气.湿热久部不解,酿蒸痰浊则蒙蔽心窍,若气分热邪未解,而营分热邪已盛,则气营两燔,热扰心营.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由肠杆菌科沙门菌属D群的伤寒杆菌引起.内毒素是其主要致病因子,伤寒菌随饮食入胃,经肠系膜淋巴结,胸导管入血,如机体缺乏免疫力,伤寒杆菌可经血循环到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单核-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后再次入血,形成第二次菌血症,因菌量多并释放内毒素,开始出现临床症状.其基本病理表现为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病变且著.病变侵蚀小动脉引起肠出血.肠胀气者,少数溃疡深者可致肠穿孔,病菌易在胆汁中繁殖,使少数病人成为慢性带菌者.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1)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消毒
(2)急性发热期给予易消化,无渣流质饮食,热退后改用无渣软食,膻胀,腹泻时不宜多给牛奶及食糖。高热呕吐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补液,日进水量成人不少于2500毫升.
(3)严密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腹部体征及大便情况。防止发生并发病症。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湿郁卫气
身热不扬,形寒少汗,头身困重,脘痞腹胀,纳呆不欲饮水,小便短少,苔白腻,脉缓。
[治法] 清利湿热,芳化宜透.
[方药] 三仁汤加减:杏仁12克,白蒄仁13克(后下),制半夏12克,厚朴花12克,薏仁米25克,滑石13克,通草12克,淡竹叶45克,甘草4克.
2.气分湿热
身热起伏,午后热甚,持续不退,汗出不解,面色晦垢,口渴不欲饮,腕膛痞满,便溏或秘.或胸腹出现红疹、白瘖,或皮肤巩膜发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利湿热,理气和中。
[方药] 连朴饮加减:川黄连7克,厚朴45克,制半夏12克,石菖蒲12克,焦栀子12克,淡豆豉12克,芦根13克,甘草4克。
3.热入营血
身热夜间为甚,烦躁不安,或神志昏蒙,循衣摸床。身发斑疹,甚则大便下血,或伴腹痛,舌绛少苔而干 ,脉细数。若卒然腹痛便血,可见身热骤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危象。
[治法] 清营泄热,凉血散血.
[方药] 清背汤加减:水牛角35克,生地25克,赤芍16克,黄连12克,桅子12克,地榆16克,丹皮13克。若湿热酿痰、蒙蔽心窍则以菖蒲郁金汤为主:如偏热重者,可送服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偏秽浊者,送服苏合香丸,若热动肝风,出现手足抽搐,肢体强直者可加羚羊角、钩藤、僵蚕之类,若湿热化爆,津液耗伤,则以玉女煎,若湿热化燥,营热动血可用犀角地黄汤。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抗菌治疗
(1)氧霉素:①连续给药法,成人每日1.5~2.o克,儿童每日25~50毫克/千克体重,分3—4次口服,或加入10%葡萄糖液1000亳升内静滴,热退后减半,总疗程2~3周:②间歇给药法,剂量同前,体温降至正常后2~3天停药,停药1周后再服药1周(全量或半量).服药期间注意观察病人血常规变化.
(2)复方新诺明:成人每次3片,每日2次,热退后减至每次2片,每日2次,再服7—10天,儿童每日50毫克/千克体重,分2次服。
(3)痢特灵:成人每次o.2克,每日3次,儿童每日10一20毫克/千克体重,分3次口服,疗程2~3周。
(4)氨苄青霉素:成人每日3~4克,儿童每日100毫克/千克体重,分4次肌注成静滴.退热后改口服,全疗程2周以上.
(5)氟哌酸,成人300—400毫克,儿童每日20~30毫克/千克体重,分3—4次口服,疗程3~4周耐氧霉索伤寒感染首选药.
(6)羟氨苄青霉素:成人每日4克,分4次口服,疗程2—3周.
(7)头孢苗索类:适用于老年及婴幼儿,高度耐药的重症伤寒,多脏器损害,及其他药物不能耐受或有免疫缺陷的病例。
2.对症治疗
(1)高热者用温水或酒精擦浴,必要时用1/3量阿司匹林,婴幼儿可用安乃近点鼻,腹泻可用铋剂收敛药。
(2)中毒症状严重时,可用小剂量激素:强的松每日15~20毫克,分2~3次口服,或琥珀氢化可的松20~25毫克,加5%葡萄糖液300毫升缓慢静滴.疗程2~3周.
(3)肠出血;①绝对卧床休息,禁食,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神志变化及血便情况,②给予静脉输液,或输新鲜血,
③用药物止血:维生索K、安络血等,④对难以控制的肠出血者,可考虑作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以查出出血准确部位,滴入血管加压素,使局部止血.
(4)便秘者;生理盐水低压灌肠,忌泻剂,
(5)腹胀时:可用松节油腹部热敷,并以肛管排气,忌用新斯的明类药物.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冶法
(1)风尾草合剂:风尾草,鱼腥草各65克,绵茵陈13克,藿香梗13克,每日1剂,至体温正常后,剂量减半,再服1周.
(2)二连汤:黄连13克,连翘16克,水煎,去滓分2次温服,每日1剂.
(3)白花蛇舌草60克,水煎去滓温服.治疗伤寒邪犯气分,湿热并重,人体抗病能力低下者.
(五)手术治疗
(1)肠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效者.
(2)肠穿孔;先禁食,肠胃减压,静脉补液,加强抗生素治疗,争取尽早手术治疗.
(六)针刺穴位疗法
伤寒病人腹胀可予针灸,体针取足三里、气海、关元.
(七)饮食疗法
(1)清营粥:生地15~30克,竹叶卷心s克,银花10克,犀角3克(用水牛角6~10克代),粳米100克.将生地,竹叶卷心、银花、水牛角洗净,同入砂锅煎汤,取汁去渣,再入洗净的粳米,同煮为稀粥.每日2—3次,沮热服食.功能清营泄热,兼以透表.适用于营分热盛.症见身热,夜间尤甚,烦燥,咽干但不欲饮,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
(2)加味芦根粥:鲜芦根100~150克,薏苡仁30克,竹茹15~20克,生姜2片,粳米100克.取鲜芦根洗净后,切成小段,与竹茹同煎取汁去渣,人粳米、薏仁一并煮粥,粥将熟时加生姜2片,稍煮即成。每日2次,温热服.功效能清热化湿,主治湿温.症见发热口渴,脘痞膻胀,肢酸倦怠,咽肿溺赤,苔黄腻等.
预防与护理
(1)按传染病隔离、消毒、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B和C。
(2)卧床休息,保持皮肤及口腔清洁。
(3)定期复查血常规。细菌培养。
伤寒在中医有多重含义。
中医狭义伤寒与外感风寒,风寒感冒差不多同义。
广义伤寒是难经概念,包括《难经·五十八难》。指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这里的“中风”指的是太阳中风一类,也是外感病症。
举个例子,伤寒,中寒;伤风,中风;伤暑,中暑。就是外感邪气的轻重之别。
西医伤寒有肠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等类型,致病原不一样,多是烈性传染病。
http://baike.baidu.com/view/19077.htm
中风分为内风,外风。外风就是刚才的太阳中风一类外感病。
内风的概念是宋金以后提出的,早年治疗现在的卒中类脑血管疾病多从外风治,虽然有治好的案例,但缺乏普遍性,自从提出内风概念后,中医“中风”就与现在的脑梗死,脑出血建立了联系,也才有了著名的安宫牛黄的神奇记载。《医宗金鉴》杂病首列中风,这是后世常用概念。
风寒,多指的是导致外感疾病的病邪,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汉朝的时候,温饱不易,战争频发,所以人民大多贫病交加,表现出来的病症多可以通过祛风散寒,温补暖中治愈,所以研究风邪,寒邪侵袭六经的《伤寒论》成为经典,即当时的医疗指南。
风寒感冒是外感中的一个证型,与风热感冒相对。这是一个晚起的概念,是在有了伤寒学与温病学之后,大家重新研究中医外感病证,在外感中分出了两个证型。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它们比较像是伤寒学与温病学的最本质的两个代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