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本病于1805年由瑞士Vieusseaux描述。1887年Weichselbaum从脑脊液中分离出脑膜炎双球菌。我国于1896年李涛在武昌正式报告。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以突然发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脑膜 *** 征为主要表现。本病可在冬春季节流行,目前以散发为多。本病多见于儿童,大多数患儿小于5岁,发病高峰年龄为6~12月。暴发型病死率高。本病相当于中医「春温」、「风温」范畴。病机为瘟疫时邪侵入人体,首犯肺卫,速传人里,则表里俱热,卫气同病。疫邪化火侵入营分,伤及心肝则见壮热,烦躁、神昏、抽搐;入血动血则见皮肤瘀斑,鼻衄吐血,阴血暗耗。
辨证论治
卫气同病:发热恶寒,头痛项强,恶心呕吐,口渴烦躁,或嗜睡,精神不振,或见皮肤瘀点,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方药:清热解毒,疏表达邪。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
头痛剧烈者加龙胆草、钩籐、菊花;呕吐频繁者加竹茹、半夏或用玉枢丹冲服;皮肤有出血点酌加大青叶、牡丹皮、赤芍;口渴甚加芦根、石斛、生地黄、玄参。
气营(血)两燔:壮热神昏,头痛剧烈,颈项强直,呕吐频繁,呈喷射状,口渴唇乾,或烦躁谵妄,前囟凸起,四肢抽搐,皮肤瘀斑明显,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方药:清气凉营(血),泻热解毒。清瘟败毒饮加减。
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手足抽搐者加用紫雪丹;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斑疹密布者加紫草。
邪毒内闭:病势急暴,突然高热,剧烈头痛,反复呕吐,神昏谵语,抽搐频繁,颈项强直,角弓反张,面红气粗,喉间痰鸣,皮肤瘀斑紫暗,舌红绛,苔黄干,脉弦有力。
治法方药] 清热解毒,开窍息风。羚角钩籐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同时配合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痰多者加鲜竹沥、天竹黄;牙关紧闭者加用通关散吹鼻;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本证病势危急,应配合西医抢救。
正虚外脱:高热骤降,体温上升,大
汗淋漓,面色青灰或苍白,四肢厥冷,神志模糊,精神委靡,呼吸微弱,口鼻气凉,紫斑成片,皮肤花纹,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暗,脉微欲绝。
治法方药: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生脉散合参附汤。
若见皮肤花纹加丹参、红花、赤芍。并可配合针刺人中、中冲、涌泉等穴或中西医结合抢救。
气阴两虚:身热已退,或低热起伏,或夜热早凉,神疲气弱,肌肉酸痛,甚则肢体筋脉拘急,心烦易怒,口干舌燥,纳少,易出汗,舌红少津,或剥脱无苔,脉细数。
治法方药:滋阴益气,兼清余热。生脉散合大补阴丸或青蒿鳖甲汤。
低热不退者加地骨皮、白薇;汗出较多者加龙骨、牡蛎、浮小麦;心烦不寐者加黄连、黄芩、鸡子黄、莲子心;手足蠕动、拘急不利者加丝瓜络、木瓜、桑枝、忍冬籐。
适宜技术
针刺疗法
毫针刺,用泻法。加减取穴如下:
1、邪犯肺卫型:取穴大椎、曲池、合谷、外关。呕吐配中脘;便溏配足三里。
2、热灼阳明型:取穴大椎、曲池、身柱、内庭。烦躁不安配神门。
3、热入营血型:取穴劳宫、间使、行间、曲池、委中。四肢抽搐配阳陵泉。
4、疫毒内陷型:取穴人中、劳营、涌泉、关元。口噤不开配颊车。
5、正虚邪恋型:取穴陶道、丰隆、太溪、足三里。语言蹇涩配廉泉、通里,手足抽搐配手三里,阳陵泉,上肢瘫痪配肩腢、合谷,下肢瘫痪配环跳、阳陵泉。
耳穴疗法
取穴:神门、皮质下、心、脑、耳尖。配穴:高热配上屏尖;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配枕;恶心呕吐配贲门,气息微弱配下屏尖。耳尖点刺放血,其余穴均用强 *** ,留针15~20分钟,每日1~2次。
灸法
取穴:神阙、会阴、涌泉、百会、关元。灸法多用于脱证。采用艾条悬灸。每次20~30分钟,以局部皮肤微红灼烫为度。每日两次。
皮肤针疗法
取颈部和背部督脉与膀胱经,重度叩刺,以微出血为度。叩制之后再拔以闪火罐。每日1~2次。
流脑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但是其实现在发病率已经比较低了,以前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婴幼儿当中,因为婴幼儿抵抗力比较低下,所以容易感染这一类的疾病,所以我们要注意预防。那么,一般流脑身体有哪些症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身体表现有哪些呢?
1、小贴士
普通型流脑,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基本正常。但是切不可因此大意,应该积极治疗,因为若不及时控制住病情,普通型会迅速转变成暴发型。暴发型流脑,病情变化迅速,十分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以内死亡,所以必须早期识别,及时治疗,分秒必争。
2、类似感冒的症状
得了流感后,最初会出现像感冒的症状,流鼻涕,鼻咽干燥,咽痛,全身不适等,一部分人得病后就停留在这个阶段,过几天就好了。但有的病人病情会继续发展。
3、突然高热
由于流脑病菌进入血流并很快进入脑膜,患者会出现突然高热的现象,往往体温达到40℃以上,伴有寒战。
4、出血点和瘀斑
出血点和瘀斑是早期诊断流脑极为重要的体征。患者皮肤有出血点,起初是玫瑰色的,隐约而稀少,很快变为暗红色,用手按也不褪色,从针尖大小到蚕豆大小很不一致,大的叫瘀斑,小的叫瘀点或出血点。出现部位可在四肢、臀部、躯干的皮肤,有时口腔粘膜上也有。
5、剧烈头痛频繁呕吐
剧烈头痛和频繁呕吐是流脑发病时最主要的两个症状,发病不到24-48小时即出现。感冒一般也会造成头痛和呕吐,但是流脑患者头痛较剧烈,呕吐多呈喷射状。
6、颈项强直
流脑病菌进入脑膜会引发一系列的脑膜刺激症,比如,脖子硬,背部肌肉痉挛,下肢反射性屈曲等。
7、骨骼肌痉挛
流脑婴幼儿发生运动过度者多见,年长儿及成年则较少见。临床上表现为惊厥,惊厥持续状态,或者强直性痉挛等,这些都是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引起骨骼肌不随意性、强制运动所致。
8、轻型流脑症状
轻型流感多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与感冒的症状极为相似,常见于流脑流行期。但培养病人的咽拭子会有病原菌,皮肤会有少数细小出血点并伴有脑膜刺激征。因此注意和感冒相区别。
9、传播途径
1、流脑的传染源
人是流脑唯一的传染源,流脑病人和带菌者能散布传染,但带菌者是散布传染的最主要因素。这是因为病原菌隐藏于带菌者鼻咽部黏膜而不引起症状,因此带菌者对周围人群的危险性比病人更大。
2、流脑的传播途径
流脑病菌存在于鼻咽腔分泌物中,通过病人或带菌者咳嗽、喷嚏等产生的飞沫传播。当抵抗力低下的易感者与传染源密切接触时,就有可能被传染。
3、流脑的易感人群
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被传染上流脑,从2-3个月开始,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15岁以后患病率明显较低。
4、流脑的流行特征
流脑好发于冬春季,一般入冬即有发病,春季3-4月达到高峰,夏初则下降。此病常呈周期性大流行,大约10年左右发生一次大流行。
流脑在城市和农村的发病特点也不同,在城市中,人口密集感染机会多,免疫人群亦多,所以发病分散,15岁以内免疫水平较低的人群患病率较高。在农村由于感染机会少,常缺乏免疫力,如有感染源存在,则易引起暴发而且成年人患病率可占半熟以上。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