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染源及储存宿主
主要传染者是家畜、家禽。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猪是我国数量最多的家畜,由于它对乙脑病毒的自然感染率高,而且每年因屠宰而种群更新快。
因此,自然界总保持着大量的易感猪,构成猪→蚊→猪的传播环节。
在流行期间,猪的感染率100%,马90%以上,为本病重要动物传染源。蚊虫感染后,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可终身带毒,甚至随蚊越冬或经卵传代,因此除作为传播媒介外,也是病毒的储存宿主。此外蝙蝠也可作为储存宿主。
(二)传播途径
本病系经过蚊虫叮蛟而传播。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现已被证实者为库蚊、伊蚊、按蚊的某些种。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此外,从福建、广东的蠛蠓中,云南和四川的中,已分离到乙脑病毒,故也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出现典型乙脑症状的只占少数,多数人通过临床上难以辨别的轻型感染获得免疫力。成人多因隐性感染而免疫。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但因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近来报道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中文名称4英文名称5分类类型6分类7GeneBank编号8日本脑炎病毒的发现9日本脑炎病毒的形态和理化特征10日本脑炎病毒的抗原性11日本脑炎病毒的培养12日本脑炎病毒的病原性13日本脑炎病毒的分布和季节性14日本脑炎病毒疫苗研制和病毒病的防治 1拼音 rì běn nǎo yán bìng dú
2英文参考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
3中文名称 日本脑炎病毒
4英文名称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
5分类类型 种
6分类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日本脑炎病毒
7GeneBank编号 [M18370]
8日本脑炎病毒的发现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由蚊为媒介而传播,以高热和狂暴或沉郁等神经症状为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一定的地理分布区,多发于夏秋蚊类大量孳生的季节。乙型脑炎最早在日本发现,1871年对这种疾病仅有临床上的初步认识,1924年大流行时才证实是一种特殊的传染病。由于它首先在日本发现,分类上命名为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1934~1936年,日本马脑炎大流行,用小鼠由病马脑组织中分离到病毒,进而证明这种病毒的性状与从人脑中分离的病毒完全一致,随后又曾从猪、牛、山羊等动物体内分离到同样的病毒。
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人)的最早报道,是在1921年,1934年用中和试验加以证实。1940年由尸体脑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证明与日本脑炎病毒相同。全国解放后统一命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
我国有关马的乙型脑炎病例及其发病流行情况,开始报道于1942年。
9日本脑炎病毒的形态和理化特征 乙脑病毒正式命名为日本脑炎病毒,是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成员。病毒粒子球形,直径40nm,外有一层包膜,表面有突起。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囊膜和囊膜突起构造,并可观察到去掉包膜的核心,核心直径为30nm,亦为球形。在CsCl中的浮密度为1.24~1.25g/cm3。
日本脑炎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不大。56℃加热30分钟或100℃加热2分钟,均可使其灭活。但其存活时间又与稀释剂的种类和稀释程度有很大关系。例如在以脱脂乳为稀释剂时,于30℃放置120小时后还有活存病毒,但如以生理盐水稀释,则迅速灭活。10%正常灭活兔血清和0.5%乳白蛋白水解物也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病毒的稀释度越高,病毒死亡也越快。
日本脑炎病毒对胆汁和去氧胆酸盐敏感。乙醚和氯仿也有明显的灭活作用。丙酮似乎只能破坏病毒的表面结构,感染性不被彻底破坏。常用消毒药如碘酊、来苏尔、甲醛等都有迅速灭活作用。
日本脑炎病毒对酸敏感,实践中常用1%盐酸作不耐热器材,如塑料滴定板的消毒剂。 乙脑病毒对胰酶敏感,是应用组织培养细胞增殖乙脑病毒时所必须注意的问题。
10日本脑炎病毒的抗原性 日本脑炎病毒在抗原性上与墨累河谷脑炎病毒(Murray Valley encephalitis virus)、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和圣路易脑炎病毒(St. Louis encephalitis virus)比较接近。在血凝抑制试验中,这4种病毒在黄病毒属中构成一个亚群,分类上同归于日本脑炎病毒组。乙脑病毒引起的免疫力,也对西尼罗病毒等呈现一定程度的中和作用以及保护作用。
日本脑炎病毒的各个毒株,虽然常在毒力和血凝特性上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别,但并没有明显的抗原性差异。人们一直关心日本脑炎病毒是否存在毒型的问题,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乙脑流行病学及其防制工作上的一个重要依据。疫苗生产中多年来采用的一个病毒株即“中山株”,这是1935年由日本三田村等人自患者脑组织分离获得的。但在1958年,又从蚊体内分离到1株与中山株不尽相同的新毒株。
应用中和抗体吸收试验或交叉保护试验都可看出两者的区别,命名为JaGArol株。
在用中山株疫苗接种的儿童血清内,其对中山株病毒的抗体效价明显高于其对JaGArol株病毒的抗体效价,但在应用这两个病毒株制备的抗原分别测定自然发病者的血清时,却呈现同样的抗体效价。这表明,中山株与JaGArol株病毒的抗原性及其与抗体的结合力没有差异,但在抗原成分的组成或构造上有所不同。
11日本脑炎病毒的培养 日本脑炎病毒可在多种组织培养细胞内增殖,例如鸡胚成纤维细胞、鼠胚的肌和肾细胞、牛胚肾细胞、人胚的肺和肾细胞、人羊膜细胞、猪肾细胞、仓鼠肾细胞以及BHK21、PK15、HeLa、Vero等继代细胞和传代细胞。但通常只在仓鼠肾原代细胞、
猪肾和羊胎肾细胞上恒定地引起明显的病变,并可在琼脂覆盖下的鸡胚成纤维单层内产生清晰的蚀斑。日本脑炎病毒也可在蚊的组织培养细胞内增殖,并产生较高效价的病毒,但是一般不引起细胞病变,虽在琼脂覆盖下经常可台产生蚀斑。
12日本脑炎病毒的病原性 日本脑炎病毒在蚊叮咬时侵入动物体迅速进入血流。先在神经外组织(肝、脾、胰、心、肾等器官),特别是其网状内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形成短期的病毒血症。大多数动物机体在感染后不出现临床症状,内脏和血液中的病毒被迅速消灭,感染过程至此终止。动物机体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性,即所谓的隐性感染。在小白鼠中,乙脑病毒能在除神经组织之外的其他组织内增殖,在肝、脾、心、肾上腺以及皮下组织中,都能发现病毒增殖。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马、骡、驴、猪、牛、绵羊、山羊、骆驼、狗、猫、鸡、鸭以及许多野生动物和鸟类均有感染性,并都可能出现病毒血症。但除人、马和猪外,通常不呈现临床症状。其实即使是人、马和猪,绝大多数也是不显性感染。
马属动物特别是幼驹对本病毒易感,多数呈温和形式隐性经过,只有少数出现神经症状,死亡率很低。感染马不会将病传递给其它马匹,也不会感染蚊,是终未宿主。
野禽特别是苍鹭,是病毒的天然贮主,病毒在其体内增殖而不显示临床症状。引起人畜感染的主要媒介可能是三带库蚊,其它库蚊也有可能。越冬蚊的体内可携带病毒并传递给后代,这是本病毒在自然界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13日本脑炎病毒的分布和季节性 乙脑发生于日本、朝鲜、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也见于苏联远东沿海地区和美国关岛。在我国的分布也较广泛。但各地的流行程度随气温、雨量、地形以及牲畜饲养等条件的不同而异。在气侯温暖、潮湿多雨以及沼泽地区,由于媒介蚊的大量孳生,最易流行本病。
14日本脑炎病毒疫苗研制和病毒病的防治
流行性乙型脑炎拼音: liu xing xing yi xing nao yan
流行性乙型脑炎解释: 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乙型脑炎病毒,黑斑蚊和库蚊是主要的传染媒介。夏秋季流行,患者多为儿童。症状是突发高热,头痛,呕吐,颈强直,意识不清,甚至昏迷,肢体抽搐或瘫痪。简称乙脑,通称脑炎或大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造句: 1、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疗效。
2、目的筛选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主要蚊虫传播媒介。
3、目的 加深对流行性乙型脑炎CT改变的认识,以期提高临床对该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4、目的研究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患者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5、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NS5蛋白,为进一步研究乙脑病毒NS5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奠定基础。
6、目的研究内源性阿片多肽参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意义。
7、目的观察连续大面积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活疫苗的流行病学效果。
8、目的 克隆及表达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NS4A蛋白基因。
9、目的分析2003-2004年揭阳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疫情发生的原因和流行的特征,探讨乙脑的防制措施。
10、从采获的7种蚊虫体内分离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10株,基孔肯雅病毒3株,登革热病毒1株。
11、蚊虫对人类的危害不仅是吸血骚扰,而且能传播多种疾病,如疟疾、丝虫病、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黄热病等。
12、目的分析湖北省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特征,探讨其防制规律。
13、结论 甘利欣注射液可以提高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愈好转率。
14、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病毒性脑炎的重要原因之一,每年乙脑的发病约50000例,其中15000例死亡。
15、乙脑疫苗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16、目的了解南昌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情况,为有效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
17、目的了解浙江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情况,为有效预防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
18、目的了解江苏省苏州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媒介三带喙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
19、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感染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蚊虫为传播媒介。
20、结论借助遥感淹没资料可以实现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的分级分析。
21、目的借助遥感资料研究洪涝灾害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规律。
22、目的分析2004-2010年全国范围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和死亡时间的季节性趋势。
23、目的 建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持续感染模型,为抗病毒药物筛选提供实验模型体系。
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在10-14天左右。患者主要表现发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人尤其是儿童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预防乙脑应采取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10岁以下儿童应尽快接种乙型脑炎疫苗,以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开展防治乙脑知识的普及教育运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以防止乙脑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病原乙脑病毒属于虫媒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毒粒为球形,有包膜,直径20-30nm,为二十面体结构。基因是正链单股RNA,包装于病毒核衣壳中,外层为脂膜(包膜)。包膜中有糖基化蛋白E和非糖基化蛋白M。E蛋白是主要抗原成分,具有特异性中和以及血凝抑制抗原决定簇。乙脑病毒加热至56℃30分钟即可灭活。来苏水对该病有很强的灭活作用(1% 5分钟,或5% 1分钟即可灭活)。对去氧胆酸钠、乙醚、氯仿等均很敏感。在地鼠肾、C6/36和BHK-21等有明显致细胞病变作用;乳鼠脑内接种敏感,一般2-3天即可发病死亡,因此目前实验室常用以上两种方法分离乙脑病毒。临床表现人感染乙脑病毒后潜伏期为5-15天,病人症状以高烧、惊厥、昏迷为主要特征,病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1.初期: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头痛、发烧、常伴有寒战,体温38℃-39℃。头痛常较剧烈,伴有恶心、呕吐(呈喷射状),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1-6天。2.急性脑炎期:最突出的症状是持续高烧,体温高达39℃-40℃以上,几天后中枢神经感染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如神志恍惚、昏睡和昏迷、惊厥或抽搐,颈项强直,受影响肢体出现麻痹,有的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神经系统检查巴宾斯基征阳性,跟腱反射阳性。3.恢复期:在此期神经系统症状逐渐缓解,体温和脉搏等逐渐恢复正常。 诊断标准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进行诊断,但确诊则需要依靠抗体检查或病原分离。(一)流行病学:在乙脑流行区居住,在蚊虫叮咬季节发病或发病前25天内在蚊虫叮咬季节到过乙脑流行区。(二)临床症状和体征1.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伴有脑膜刺激症状。2.急性起病,发烧2-3天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昏迷、惊厥、抽搐、肢体痉挛性麻痹等中枢神经系统,或发展至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三)实验室检查1.脑脊液:压力增高,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外观清亮,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多核细胞为主,后期单核细胞为主。2.一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IgM抗体阳性。3.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IgG抗体或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4.乙脑病毒分离:从脑脊液、或脑组织、或血清分离乙脑病毒阳性。(四)病例分类:1、疑似病例:具体三(一)加三(二)1或三(二)2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三(三)1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加三(三)2或三(三)3或三(三)4治疗原则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综合治疗。必须重视对症治疗,要认真把好“三关”,即高热关、惊厥关和呼吸衰竭关。具体办法如下:(一)降温:高烧易发生惊厥,可加重脑水肿,诱发呼吸衰竭,故必须及时降温,最好把体温控制在38.5℃以下(肛表),头部温度力争降到36℃左右,其方法有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和激素等。(二)镇静:乙脑患者因头痛剧烈,常有烦躁不安,因颅压增高易发生惊厥,故应给以适量镇静剂以防止发生惊厥。如果遇抽搐患者则应尽快地用镇静剂予以控制。(三)防止呼吸衰竭:重症病例早期可发生颅压增高。在防治颅压增高上首先要防止痰堵造成换气不佳的缺氧,故应多让病人侧睡,防止昏迷时舌根后坠。若已出现痰堵,可考虑气管插管或切开,以改善肺部的换气功能。当出现脑水肿或脑疝,引起呼吸衰竭时,应立即给以脱水剂。如病人有缺氧表现,则应早期给氧,如病人出现呼吸表浅或节律不齐时,应采用呼吸兴奋剂。此外,支持、综合治疗亦应重视,如认真细致的护理,高热量多维生素的营养性流质,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预防继发感染等。如治疗不及时病死率高达约10%-20%左右,部分病人(约30%左右)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痴呆、半身不遂、精神失常、记忆力和智力减退等。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人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是很重要的。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