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
5 普通型乙型脑炎发热40度左右,有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在意识障碍方面仅有不同程度的嗜睡,或烦踩不安,神志恍惚,但无昏迷,在发病后5—7天体温开始下降至正常,一般在14—21天完全恢复,很少留有后遗疗。
6 轻型乙型脑炎发热38—39度斤右,有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状,无意识障碍。可有轻度的脑膜刺激征,体温一般在3—5天左右下降,没有后遗症,一般7—10天左右可恢复正常。
(1)传染病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病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点.
(2)乙脑属于血液传染病,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是该病的病原体.若从免疫学的角度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属于抗原.
(3)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由上可知,乙脑属于血液传染病,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从切断传播途径的角度考虑,我们要注意环境卫生,注意消灭蚊虫.采用的是传染病预防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故答案为:(1)传染性;?流行性
(2)血液;??病原体;抗原?
(3)切断传播途径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