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指寒战,高热,汗出并周期性发作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多发于夏秋之间,其它季节也是可散在发病,主要是由于感受疟邪及瘅毒疫疠之气所致,有一日一发称日疟,二日一发为间日疟,三日一发为三日疟之不同,如久疟不愈,在胁下形成积块,称为疟母。
病因病机
一、感受疟邪及风寒、暑湿之气,邪毒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入则与阴争而寒;出则与阳争则热,邪正交争而发疟疾 ;如邪正相离,邪气伏藏,不与营卫相搏,则寒热休止。
二、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致气血虚弱,正气不足,或劳倦太过,体质虚弱,疟邪乘虚而入。张景岳说:’疟疾本由外感,惟禀赋怯弱,劳倦过度者尤易感邪”。
疟疾在中国称打摆子、脾寒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疟”为“热寒休作,从疒,从虐,虐亦声”。“虐”的释义为“残(暴)也”。汉代人已认识到疟疾周期性发热发烧等症状。战国末年,《黄帝内经》中的《疟论篇》和《刺疟论》已有疟疾病因、病机、症状、针灸治法的记载。汉代《金匮要略》对疟疾的因、证、脉、治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隋代《诸病源候论》指出瘴疟多发于岭南山瘴之地,由瘴毒引起。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明确了疟疾病是感受疟邪所致。中医认为疟疾是因感受疟邪、瘴毒而起。由此看来,中医所说的疟疾与现代西医所说的由按蚊传播、因疟原虫作祟的疟疾颇有区别。在临床治疗上,据公元1—2世纪成书的《神农本草经》记载,已使用植物中草药常山:“常山味苦寒,主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已有用黄花蒿的治疟病方。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温疟·牝疟 4.1病因病机4.2症状4.3证候分析4.4温疟的治疗 4.4.1方药治疗 4.4.1.1治法4.4.1.2方药 4.4.2针灸治疗 4.4.2.1治法4.4.2.2选穴4.4.2.3随证配穴4.4.2.4刺灸方法4.4.2.5方义 4.4.3饮食疗法 4.4.3.1治法4.4.3.2推荐食材4.4.3.3推荐食疗方 5寒疟·牝疟 5.1病因病机5.2症状5.3证候分析5.4寒疟的治疗 5.4.1方药治疗 5.4.1.1治法5.4.1.2方药 5.4.2针灸治疗 5.4.2.1治法5.4.2.2选穴5.4.2.3随证配穴5.4.2.4刺灸方法5.4.2.5方义 5.4.3饮食疗法 5.4.3.1治法5.4.3.2推荐食材5.4.3.3推荐食疗方 6关于疟疾7疟疾分类8参考资料附:1治疗牝疟的方剂2治疗牝疟的穴位3治疗牝疟的中成药4古籍中的牝疟 1拼音 pìn nuè
2英文参考 chronic malaria manifested as sthenia of yincol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rigid malar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牝疟为病名[1]。疟疾之一[1]。
4温疟·牝疟 牡疟又称温疟、瘅疟[2]。是指以但热甚而寒微,或但热而无寒,少气烦闷,手足热而欲呕,头痛,骨节烦痛,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疟疾[2]。发作时,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3]。
4.4.1.1治法 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4.4.1.2方药 可用白虎加桂枝汤[备注]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方论》):知母、石膏、甘草、粳米、桂枝加味。方中以白虎汤清热生津;桂枝疏风散寒。可加青蒿、柴胡和解祛邪。若热多寒少,气短,胸中烦闷不舒,汗多,且无骨节酸痛者,为热势较盛而津气两伤,可改用清热生津益气之白虎加人参汤[备注]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加味治疗。津伤较甚,口渴引饮者,斟加生地、麦冬、石斛、玉竹养阴生津。
4.4.2针灸治疗 [3]
4.4.2.1治法 清热透邪,辟秽截疟。
4.4.2.2选穴 以督脉、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穴为主。取大椎、曲池、外关、后溪、陶道、委中。
4.4.2.3随证配穴 先热后寒者,加公孙。
4.4.2.4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大椎、陶道、委中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4.4.2.5方义 大椎、陶道为治疟效穴。曲池、外关、后溪分属手三阳经,相伍为用,以疏理阳经气血、清泻气分湿热,亦可防治热陷心包。委中以清热辟浊。
4.4.3饮食疗法4.4.3.1治法 清热解表,和解祛邪[5]。
4.4.3.2推荐食材 知母、生地黄、麦冬、石斛、玉竹、黄精、葛根等[5]。
4.4.3.3推荐食疗方 [5]
1.知母玉竹葛根饮:知母15g,玉竹30g,葛根30g。上三味,煎汤饮,每日2次。? 2.地精饮:生地黄30g,黄精30g。上二味,煎汤饮,每日2次。
3.西瓜汁茶(《中医传染病学》):新鲜西瓜,去籽取瓤,取汁,代茶频服。
5寒疟·牝疟 牝疟又称寒疟(cold malaria[2]),是指以寒热定时而发,寒多热少,头痛,肢体疼痛,口不渴或喜热饮,胸胁痞闷,欲吐不吐,精神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疟疾[2]。因阳虚阴盛,多感阴湿所致[1]。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疟多寒者,名曰牝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叙论》:“病者寒多,不热,但惨戚振栗,病以时作,此以阳虚阴盛,多感阴湿,阳不能制阴,名曰牝疟。”
但寒不热的称“牝疟”[3]。
5.4.1.1治法 和解表里,温阳达邪[4]。
5.4.1.2方药 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备注]柴胡桂枝于姜汤(《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黄芩、栝楼根、牡蛎、炙甘草合截疟七宝饮[备注]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常山、草果、厚朴、槟榔、青皮、陈皮、炙甘草加减。前方用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桂枝、干姜、甘草温阳达邪;花粉、牡蛎软坚散结。汗出不畅者,当去牡蛎。但寒不热者可去黄芩苦寒之品。后方用常山、槟榔、草果、厚朴、青皮、陈皮、甘草以理气祛痰,散寒化湿。适用于痰湿偏重之寒疟,有较好的截疟作用。[4]
5.4.2针灸治疗 [3]
5.4.2.1治法 温宣少阳,祛寒截疟。
5.4.2.2选穴 以督脉、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大椎、至阳、足三里、脾俞、中脘、间使、气海。
5.4.2.3随证配穴 脘闷纳呆、腹胀便溏者,加公孙、内关。
5.4.2.4刺灸方法 针用平补平泻,或补法,亦可加灸。
5.4.2.5方义 温补大椎、至阳等督脉穴,以温通诸经阳气,温宣少阳,而祛寒截疟。气海、中脘、足三里、脾俞以温中益气,祛寒化湿,扶正截疟;更配治疟要穴间使,可调和少阳、振奋心神。
5.4.3饮食疗法 [5]
5.4.3.1治法 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5.4.3.2推荐食材 干姜、甘草、草果、厚朴花、青皮、橘皮等。
5.4.3.3推荐食疗方 1.蒜头椒叶汤:取蒜头一颗,鲜辣椒叶100g。用500mL的水煮成汤,每日2~4次。
2.草姜泥:草果1.5g,生姜2片。草果研为细粉,生姜榨汁,共搅泥状,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兑温开水顿服。
3.温脾饮(《普济方》):橘皮12g,乌梅30g,人参1g,大枣100g,甘草6g,草果6g,生姜5片。上洗净,分作五服。纸裹,以盐少许煨香熟,去纸,加水500mL,煎取200mL,去渣温服,每日2次。
6关于疟疾 疟疾(malaria[2][6])为病名[7][8]。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黄帝内经素问》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8]。俗称打摆子[7]。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4]。多发于夏秋季节[4]。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3]。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8][9]。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3]。
详见疟疾条。
7疟疾分类 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疟疾大致分类如下[8][9]。
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8][9]。
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8][9]。
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8][9]。
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8][9]。
8
我这里有这个资源,可以在这里查看https://pan.baidu.com/s/1s3cuyeGb-sAiZD-DK2WnVg?pwd=1234
? ?《伤寒论方证医案选诸病证治提要表》是2016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万友生。
内容简介
万友生编*的《伤寒论方证医案选诸病证治提要表》包括《伤寒论方证医案选》和《诸病证治提要表》两部。《伤寒论方证医案选》:作者研究《伤寒论》,为了印证其理论,不断地搜集经典医案,汇集而成本书,并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紧密结合医案来讲解经文,说理*实在,讲解*生动。《诸病证治提要表》:作者将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及选方用药以表格形式列举出来。 《伤寒论》方证医案选 写在前面 几点说明 太阳病 麻黄汤证 大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证 麻杏甘石汤证 桂枝汤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桂枝加附子汤证 桂枝加桂汤证 桂枝甘草汤证 芍药甘草汤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 葛根芩连汤证 五苓散证 苓桂术甘汤证 桃核承气汤证 抵当汤(丸)证 栀子豉汤证 栀子生姜豉汤证 大陷胸汤证 小陷胸汤证 半夏泻心汤证 生姜泻心汤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附子泻心汤证 黄连汤证 十枣汤证 瓜蒂散证 旋覆代赭汤证 阳明病 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 大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 茵陈蒿汤证 栀子柏皮汤证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少阳病 小柴胡汤证 大柴胡汤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黄芩汤证 太阴病 理中汤(丸)证 桂枝人参汤证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桂枝加大黄汤证...(展开全部) 《伤寒论》方证医案选 写在前面 几点说明 太阳病 麻黄汤证 大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证 麻杏甘石汤证 桂枝汤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桂枝加附子汤证 桂枝加桂汤证 桂枝甘草汤证 芍药甘草汤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 葛根芩连汤证 五苓散证 苓桂术甘汤证 桃核承气汤证 抵当汤(丸)证 栀子豉汤证 栀子生姜豉汤证 大陷胸汤证 小陷胸汤证 半夏泻心汤证 生姜泻心汤证 甘草泻心汤证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附子泻心汤证 黄连汤证 十枣汤证 瓜蒂散证 旋覆代赭汤证 阳明病 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 大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 茵陈蒿汤证 栀子柏皮汤证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少阳病 小柴胡汤证 大柴胡汤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黄芩汤证 太阴病 理中汤(丸)证 桂枝人参汤证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桂枝加大黄汤证 小建中汤证 少阴病 四逆汤证与四逆加人参汤证 通脉四逆汤证与白通汤证 干姜附子汤证 附子汤证 真武汤证 茯苓四逆汤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桃花汤证 黄连阿胶汤证 猪苓汤证 猪肤汤证 炙甘草汤证 厥阴病 乌梅丸证 吴茱萸汤证 白头翁汤证 当归四逆汤证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麻黄升麻汤证 附 太阳病提要 一、本病 二、合病 三、杂病 四、坏病 诸病证治提要表 一、伤寒 二、伤风 三、中风 四、类中风 五、温病 六、暑证 七、湿证 八、燥证 九、火证 十、瘟疫 十一、霍乱 十二、头痛 十三、痢疾 十四、疟疾 十五、黄疸 十六、脚气 十七、斑证 十八、斑麻疹 十九、痹证 二十、劳损 二一、失血 二二、肺痿 二三、肺痈 二四、吐脓 二五、便脓 二六、三消 二七、汗证 二八、痰饮 二九、泄泻 三十、气痛 三一、腰痛 三二、腹痛 三三、鼓胀 三四、水肿 三五、痞满 三六、积聚 三七、症瘕 三八、痿证 三九、麻木 四十、瘛疭 四一、筋惕 四二、肉瞒 四三、烦躁 四四、失眠 四五、怔忡 四六、懊侬 四七、谵语 四八、郑声 四九、悸症 五十、眩晕 五一、痉证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疟久不瘥,表里俱虚,小劳即复者·劳疟 4.1病因病机4.2劳疟的症状4.3证候分析4.4劳疟的治疗 4.4.1方药治疗 4.4.1.1治法4.4.1.2方药 4.4.2针灸治疗 4.4.2.1治法4.4.2.2选穴4.4.2.3随证配穴4.4.2.4刺灸方法4.4.2.5方义 4.4.3饮食疗法 4.4.3.1治法4.4.3.2推荐食材4.4.3.3推荐食疗方 5疟母·劳疟 5.1症状5.2治疗 6关于疟疾7疟疾分类8参考资料附:1治疗劳疟的穴位2治疗劳疟的方剂3治疗劳疟的中成药4劳疟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劳疟 1拼音 láo nuè
2英文参考 overstrain malar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概述 劳疟:1.疟久不瘥,表里俱虚,小劳即复者;2.疟母。
4疟久不瘥,表里俱虚,小劳即复者·劳疟 劳疟为病证名[1]。见《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劳疟是疟疾的一种[1]。指疟久不瘥,表里俱虚,小劳即复者[1]。
疟疾·正虚邪恋证(malaria with syndrome of lingering pathogen due to vital qi deficiency[2])是指正虚邪恋,以遇劳即发,反复发作,寒热不清,胁下痞块,神倦乏力,面黄肌瘦,懒言气短,自汗心悸,舌淡,苔少,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3]。
《诸病源候论·劳疟候》:“凡疟,积久不瘥者,则表里俱虚,客邪未散,真气不复,故疾虽暂间,小劳便发。”
劳疟症见寒热不止,或发于昼,或发于夜,食欲减少,肌肤羸瘦,颜色萎黄,四肢无力,或疟停稍劳即发,治宜补虚截疟[1]。
4.4.1.1治法 劳疟治宜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4.4.1.2方药 劳疟可用何人饮[备注]何人饮(《景岳全书》):何首乌、人参、当归、陈皮、生姜加减治疗。方中以人参益气扶正;制何首乌、当归补益精血;陈皮、生姜理气和中。在疟发之时,加青蒿或常山祛邪截疟。
4.4.2针灸治疗 [4]
4.4.2.1治法 劳疟治宜调补气血,破瘀散结。
4.4.2.2选穴 以督脉、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脾俞、章门、痞根、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陶道。
4.4.2.3随证配穴 失眠者,加神门、三阴交。胁肋疼痛者,加支沟、阳陵泉。
4.4.2.4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针后加灸。
4.4.2.5方义 脾俞、太冲,一俞一原,健脾疏肝,益气养血。足三里、三阴交以补中益气,活血散瘀。痞根、章门为局部近取,可软坚化积,消痞散结。陶道以祛邪治疟而去寒热。
4.4.3饮食疗法 [6]
4.4.3.1治法 劳疟治宜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4.4.3.2推荐食材 劳疟患者建议食用人参、黄芪、白术、大枣、何首乌、当归、白芍、鳖甲等。
4.4.3.3推荐食疗方 I.黄芪猪蹄汤:猪蹄1只,黄芪30g。把猪蹄用慢火煮6小时,晾凉,然后把上面的油去掉,加入黄芪再煮半小时,捞出黄芪,吃肉喝汤。
2.乌龟汤:将500g左右的乌龟一只宰杀后,加适量水煮熟,以食盐调味,食肉喝汤。每天一次,治愈为度。
3.首乌鸡:乌鸡半只,何首乌30g。药材稍冲洗后,以纱布袋装好,即为首乌药包。乌鸡洗净,切块,入开水中煮5分钟,取出洗净备用。陶锅内入鸡块、首乌药包、调味料(何首乌忌猪肉、血、无鳞鱼、葱、蒜,恶萝卜)及水适量,以大火煮开,再改小火煮至熟烂(约半小时),去首乌药包,食肉喝汤,每日2次。
5疟母·劳疟 劳疟(overstrain malaria[2])又称疟母[7]。
疟母(malaria with abdominal mass[2])为病证名[7]。出《金匮要略方论》[5]。又称母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老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疟积(《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劳疟(《证治要诀·疟寒热》)。是指以疟疾反复发作,终年不愈,胁下结成痞块,胀痛不舒,面色晦暗,舌见瘀斑,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疟疾[2]。
《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疟积,疟疾不善调理而成积,经汗吐下日久,荣卫亏损,邪气伏藏胁腹,结为症癖,坚痛,名为疟母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亦有数年不差,百药不断,结成症癖在腹胁,名曰老疟,亦曰母疟。”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日:“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证治要诀·疟寒热》:“久疟,经年累月,名曰疟母,又名劳疟,不宜十分攻之,所谓久疟不治者是也。”
《丹溪心法·疟》:“老疟病,此系风暑于阴分,用血药引出阳分则散。”
疟疾日久不愈,顽痰夹瘀,结于胁下所形成的痞块[7]。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日: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张氏医通》卷三:“疟母者,顽痰夹血食而结为症瘕,鳖甲煎丸,或小柴胡加鳖甲蓬术桃仁……此金匮法也。”又:“虚人久疟,时止时发,芎归鳖甲饮,不应,脾虚也,急用补中益气加鳖甲;少食痞闷,胃虚也,四兽饮加鳖甲当归蓬术肉桂。虚人疟母,必用补益。盖缘治之失宜,邪伏肝经,而胁下有块,仍寒热时作,不可以癖积治之,每见急于攻块者,多致不救。久疟不愈,必有留滞,须加鳖甲消之;如无留滞,只宜补益。”
《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疟积,疟疾不善调理而成积,经汗吐下日久,荣卫亏损,邪气伏藏胁腹,结为症癖,坚痛,名为疟母也。宜常山、鳖甲、三棱、蓬术、草果;方用十将军丸、鳖甲丸、消癖丸。”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日:“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丹溪心法·疟》:“老疟病,此系风暑于阴分,用血药引出阳分则散。”
6关于疟疾 疟疾(malaria[2][8])为病名[9][7]。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黄帝内经素问》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7]。俗称打摆子[9]。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5]。多发于夏秋季节[5]。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4]。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7][10]。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4]。
详见疟疾条。
7疟疾分类 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大致分类如下[7][10]。
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7][10]。
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7][10]。
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7][10]。
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7][10]。
8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