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染源:虱传回归热的唯一传染源是病人;蜱传回归热的主要传染源是鼠类,病人亦可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虱传回归热的传播以体虱和头虱为传播媒介。蜱传回归热的传播媒介为不同种类的软蜱。蜱可终身携带螺旋体。并可经卵传代。故蜱不仅是传播媒介,也是病原体的贮存宿主。
(三)易感人群:男女老幼均易感。病后免疫力不持久。两型回归热之间无交叉免疫。
引起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一) 感染性发热
占发热病因的多数(约占50%~60%),为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衣原体等引起的感染。细菌感染约占发热病因的43%,病毒感染约占发热病因的6%。
(二) 非感染性发热
指由非病原体的物质引起的发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 常见于:
(1) 物理、化学或机械性损伤 如大面积烧伤、创伤、大手术后的组织损伤、内出血等。
(2) 组织坏死及细胞破坏 如心肌、肺、脾梗死或肢体坏死及恶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时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致发热,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等。
3.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时产热增多,大量失水和失血时散热减少。
4.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损害的疾病,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脑外伤等。
5. 某些直接导致皮肤散热减少的疾病 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等,慢性心功能不全时,皮肤散热亦减少。
6.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所致,属功能性发热,多为低热常见的有月经前低热、妊娠期低热、感染后低热、季节低热等。
一.发热的缓急、诱因及影响因素
急性传染病起病急,如细菌、病毒引起的感染性发热;大部分非感染性发热起病较缓,如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等。中暑引起的发热常由于环境温度过高所致。
二.年龄与性别
麻疹、水痘、风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痢疾等发热常见于儿童。功能性发热如月经前发热或妊娠期发热见于女性。
三.发热的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 持续高热,体温维持在39~40℃,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可持续数天至数周。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高热期等。
2、弛张热 又名败血症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体温最低时,高于正常。常见于败血症、脓毒血症、重症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3、间歇热 体温突然升高达到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经过数小时或数天间歇后,体温又突然升高,如此反复交替出现。见于急性肾盂肾炎、疟疾等。
4、波状热 体温在数小时内逐渐上升至39℃或以上,经数天降至正常,持续数天后又开始发热,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 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出现。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in)病。
6、不给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的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疾病分类4疾病概述5疾病描述6症状体征7疾病病因8病理生理9诊断检查10治疗方案11预后及预防12特别提示附:1治疗虱病的中成药2虱病相关药物 1拼音 shī bìng
2英文参考 phthiriasis
3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
4疾病概述 虱病是由虱引起的皮肤病。虱有头虱、体虱和阴虱三种,分别寄居在头皮、内衣和 *** 等处。虱以吸取人体的血液为生,同进放出毒汁,引起皮肤搔痒,发生疹与风团。体虱还有传播斑疹伤寒、回归热等。
5疾病描述 虱属于昆虫纲,虱目,是体外寄生虫,种类很多,如人虱、牛虱、狗虱、猪虱、鸡虱、鸭虱、猫虱、鼠虱,分别寄生在人和动物的体表。根据口器构造与取食习性可分两大类:一类为刺吸型口器,以刺吸人和动物血为食,又称吸虱,如人虱、牛虱;另一类是咀嚼型口器,以皮屑、羽毛为食,称啮虱,如鸡虱、鸭虱等。吸虱均寄生于哺乳动物。
虱叮刺皮肤所引起的皮肤病称虱咬症,或称虱病。虱叮咬皮肤不仅引起皮肤损害,而且又是斑疹伤寒、回归热、战壕热等传染病的媒介。
虱发育过程分卵、稚虫(又称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人虱可产卵300个左右,寿命30~60 d。
6症状体征 虱叮咬后引起的症状因人而异,一般均有轻重不同的瘙痒和皮疹,有人仅感轻度瘙痒,有人可有剧烈的瘙痒,亦有人因长期被叮咬而发生免疫不出现反应。现将三种人虱引起的临床表现分别作一简介:
(一)头虱? 寄生于头发部位,尤其是耳后发际及头后部,藏于发中或附着于头发上,常能见到针头大白色的虱卵(俗称虮)粘连在头发上,个别人可寄生在睫毛、胡须上,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儿童或妇女。由于虱叮咬皮肤可出现丘疹、皮下出血,常因搔抓引起头皮抓痕、渗液、血痂或继发感染,形成疖或脓肿,局部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头屑、血痂、渗液、尘埃与发粘连在一起,有腥臭味,日久毛发失去光泽,毛发脱落或形成瘢痕。
(二)体虱? 较头虱大,淡灰色,通常隐蔽在贴身的内衣上,多见于裤裆、被褥缝及皱折处,以喙器刺入皮肤吸取血液,常在肩胛、腰部、臀部等处有体虱叮咬引起的红斑、丘疹或风团,中央有一出血点。体虱叮咬皮肤时在吸血的同时又将唾液注入皮内,唾液中含有抗凝素与溶血素物质而引起皮肤反应。常因搔抓在皮肤上可见到线状抓痕、血痂或继发感染,日久皮肤苔藓化或留有色素沉着斑,常因剧痒而影响休息,多发生在在冬季。
(三)阴虱? 体小,寄生于 *** 或肛周的体毛上,偶可侵犯眉毛或睫毛。阴虱由于它的活动范围小,常紧伏皮面或牢附于 *** 上不动,叮咬皮肤引起剧痒,经搔抓可出现表皮剥蚀、抓痕、血痂或毛囊炎及继发性损害。有的患者可出现青斑,直径约0.5cm,呈灰青色,不痒,指压不褪色,常见于股内侧、腹部,可能由于阴虱吸血时,其唾液进入皮肤内,使该处血红蛋白变色成为青斑,常可持续存在数月。阴虱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夫妻常同患此病,因此国外已把阴虱列为性传播疾病的范畴。
7疾病病因 虱是终生不离开宿主的体外寄生虫,稚虫和成虫都能吸吮血液,稚虫每天至少吸血1次,成虫则吸血数次,在吸血的同时释放出唾液中的毒汁,而且有边吸血边排粪的习性。虱畏强光喜阴暗,多在夜间或人静的时候吸血。人虱适宜的温度是29~30℃,当人体温度升高、出汗或人死亡体温下降时,虱即自动落人体另寻新的宿主。人虱的宿主只能是人,它不能寄生在其它动物身上。
8病理生理 人虱由于寄生部位的不同及形态、习性的差异,又可分头虱、体虱(又称衣虱)、阴虱三种,分别寄生在人的头发、内衣、 *** 上,均以刺器刺入皮肤吸吮人血维持生活,多见于个人卫生不良者。在人群中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或通过梳篦、头巾、帽子、衣服、被褥间接传播,阴虱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播。
9诊断检查 凡患者有局限性瘙痒,皮肤上有血痂抓痕要考虑有本病的可能,若在头发、内衣、被褥、 *** 处发现成虱或虫卵,则可确诊。该病要和疥疮、皮肤瘙痒症、痒疹、湿疹等皮肤病相鉴别。
10治疗方案 发现头虱可将毛发剃去并焚烧,女性头发不便剪剃者可用50%百部酊或1%升汞醑、10%滴滴涕、25%苯甲酸芐脂乳剂或等量煤油、植物油混合搽于头发、头皮上,并用毛巾包扎,每晚1次,连用3d,第4d用温水肥皂洗头,用篦子将已杀死的虫卵及成虫篦去,切不可用敌敌畏或其它剧毒农药灭虱,以防引起有机磷中毒。发现体虱应及时沐浴,换上清洁无虱的衣服,换下的内衣、被单要煮沸消毒。患阴虱的患者可剃除 *** ,外擦50%百部酊,或25%苯甲酸芐酯乳剂。夫妻要同时治疗。
11预后及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澡、换衣、理发是防治虱咬症的良好办法。此外,要注意避免和有虱病的人直接或间接接触。
12特别提示 虱病可以发生在头部(头虱引起),体部(体虱引起)或生殖器部位(阴虱引起)。头虱和阴虱直接生活于宿主;体虱生活于衣物上,过度拥挤,个人卫生差或衣着不洁可致广泛发病。体虱为传播伤寒,战壕热和回归热微生物的一种重要动物媒介。
预防和再次感染包括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避免共用梳子,刷子,帽子,围巾和衣物。负责的性行为可以减少阴虱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
治疗虱病的中成药 龙虱补肾酒 拼音:lóngshībǔshènjiǔ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LongshiBushenJiu标准编号...
化虫丸 时有广谱抗菌作用。对胃肠功能的影响:鹤虱中的南鹤虱具有罂粟堿样作用,可用于解痉止痛,北鹤虱则无此作...
杀虫丸 拼音:shāchóngwán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hachongWan标准编号:WS3B173...
化积口服液 拼音:huàjīkǒufúyè英文:化积口服液药典标准品名:化积口服液HuajiKoufuye处方:...
百花膏 拼音:bǎihuāgāo英文:概述:百花膏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六首。《严氏济生方》卷二方之百花膏...
更多治疗虱病的中成药
虱病相关药物 林旦乳膏 用药,只有少量经皮肤吸收。【适应症】用于疥疮和阴虱病。【用法用量】外用。1.疥疮:自颈部以下将药均匀...
龙虱补肾酒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