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生活在人的小肠下段和大肠,雌雄蛲虫交尾后,就会沿消化道下行,当小儿在夜间熟睡时,由于肛门的括约肌比白天松弛,雌虫就会爬到肛门周围去产卵,一次可以产数条或数十条。蛲虫爬出肛门,刺激皮肤产生奇痒,影响患儿的睡眠,所以患儿常用手搔抓肛门皮肤。我们知道蛲虫繁殖力极强,产卵数目惊人,患儿搔抓过程中,手指上和甲缝中染上许多蛲虫虫卵,如果再用手拿东西吃,或有吮手指、啃指甲的坏习惯,就会将虫卵再次送入口腔。这种感染的方式叫直接传染,这是蛲虫病经久不愈的主要原因。肛门周围的虫卵,如果条件合适,可以很快变为幼虫,幼虫爬回肛门,在肠腔内发育成成虫。这种感染的方式叫逆行感染。这种机会较少。肛门周围的虫卵,可以污染衣裤、床单,手指上的虫卵可以污染玩具、用品、桌椅和周围环境,共同居住的孩子将污染的虫卵送入口中的机会更多。这种污染方式叫间接传染。所以蛲虫病容易在家庭、集体宿舍、旅店或托幼机构中造成传播。
蛔虫和蛲虫有什么症状
蛔虫和蛲虫有什么症状?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蛔虫和蛲虫,这两种虫都是存在人体内的,有些人就想知道这两种虫对身体是有什么危害的,下面我分享蛔虫和蛲虫有什么症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蛔虫和蛲虫有什么症状1
蛔虫和蛲虫有什么症状
蛔虫感染量少没有什么反应,量大形成团会腹痛、肠梗阻。也有人会因蛔虫进入胆道成胆绞通、胆石症。长期下去吃饭不长肉,消瘦。 蛲虫主要在肛门产卵引起肛门骚痒,影响到休息。
生蛔虫是有饿肚子会肚子痛,一吃东西更痛,如果蛔虫钻进了胆总管,更会痛得要命。最准确是看见过大便里有蛔虫大便显微镜查出蛔虫卵。现在就算是已经生了蛔虫,也要注意清洁卫生,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免得把蛔虫卵传给别人,自己也因为继续大量进食蛔虫卵,增加了肚子里蛔虫的数量。
怎样区分蛔虫和蛲虫
1、蛔虫病、部分小儿上腹部或脐周出现不定时反复疼痛,没有压痛。有时可伴有腹泻,便出或呕出蛔虫。部分小儿患者夜间有磨牙、易惊等症状。成人和小儿都有出现病症。大量蛔蚴到达肺部时,患者出现发热、干咳、哮喘、痰带血丝、荨麻疹等症状。
2、蛲虫病、以5-9岁儿童多见,有夜惊烦躁、食欲不佳,有时伴有轻度腹痛、腹泻。夜间儿童入睡后1~3小时查肛周,可见白色细小线状成虫,即可确诊。
蛔虫和蛲虫有什么症状2 患上蛔虫病的症状与危害有哪些
1、幼虫期致病
自二期幼虫侵入人体肠壁开始,经肝、肺移行,发育至最后在小肠内寄生,均可引起组织损伤,其中以肺病变更为明显。重度感染时,幼虫也可侵入甲状腺、脾、脑、肾等器官,引起异位损害。若通过胎盘,也可到胎儿体内寄生。
2、成虫期致病
肠蛔虫病绝大多数病例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中儿童以腹痛为最常见,常从大便中排出蛔虫或呕吐出蛔虫。儿童可引起神经症状,如惊厥、夜惊、磨牙、异食癖等。蛔虫病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可分别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胰腺炎、阑尾炎或蛔虫性肉芽肿等。胆道蛔虫症的主要症状是突发性右上腹绞痛,伴有恶心、呕吐等;如诊治不及时,可导致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甚至胆管坏死、穿孔等。肠梗阻也是常见的`并发症,是由于大量成虫扭结成团,堵塞肠管所致。国外曾报道一例 2岁女孩因感染大量蛔虫而死亡。尸检发现回肠内有蛔虫团块,导致肠扭转和肠坏死,检获908条虫体。
出现症状怎么办
蛔虫病是婴幼儿的常见疾病,可有以下特征:患儿吃得多,但容易饥饿,长不胖。有些患儿有偏食、异食表现,如爱吃石灰、泥土或报纸等。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逐渐消瘦。夜间睡眠不安,哭闹、磨牙、流口水等。但婴幼儿不善诉说病情,这就需要父母仔细观察婴幼儿,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如何自我防护
预防蛔虫病关键是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严格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教育儿童勤剪指甲,不摸污物;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净;加强粪便管理,不要随地大小便;灭蝇防蝇除四害,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儿童集体单位(幼儿园、小学)是防控的重点,应当进行普查、普治,以保障儿童健康。
蛲虫病是幼儿园孩子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蛲虫寄生在小肠下段到直肠,夜间会爬到温暖的肛门口排卵。蛲虫长5~10毫米似小线头,雌虫一次可排卵1万个,虫卵遇空气就会发育,6小时就有传染性。孩子感到肛门虫爬,瘙痒,用手抓挠,蛲虫虫卵就会在藏在手甲缝中。通过手、玩具、被褥,易于在幼儿园中传播和反复感染。蛲虫只能存活20~30天,如果不反复感染可不治自愈。如果不清理环境,反复感染就出现症状。
感染后孩子肛门痒影响睡眠,有时还会引起尿道炎、阴道炎,偶见阑尾炎。有时会出现恶心、腹痛及呕吐。肛门周围及大便内可见活动的小白线样的蛲虫。
治疗可服用驱蛔灵,剂量为50~60毫克/千克/日,分2次早晚服,连服7~10天,以后每周服2天,共服4周剂量同上,可预防蛲虫再感染。此外肛门周围可涂用蛲虫膏既可止痒也可杀灭虫卵。
防止蛲虫病,关键在预防,孩子应穿满裆裤。内衣裤被褥单换下应煮沸暴晒杀死虫卵。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所有玩具每周刷洗或用紫外线消毒一次。患儿应有专用的毛巾、牙刷等用具。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