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虚湿因
治法:益气健脾,利水消肿。
处方:黄芪30克,党参、白术、茯苓、泽泻、防己各15克,益母草30克,山药、苡仨各20克,大腹皮10克。
加减:尿蛋白多重用黄芪加赤小豆、蝉衣;腰以上胂甚加麻黄、杏仁、紫苏;腰以下肿甚加椒目、车前子;腹胀甚加厚朴、木香;血尿加旱莲草、血余炭。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本型患者238例,完全缓解90例,基本缓解84例,好转48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93.3%。
常用成方:参苓白术散或黄芪补中汤。
(2)肺肾气虚
治法:补益肺肾,解表祛邪。
处方:人参10克,黄芪、茯苓、白茅根、山萸肉、玄参各15克,桑叶、泽泻、蝉茯各10克,山药30克,甘草6克。
加减:咽痛加射干、板蓝根;血尿加小蓟;发热咳嗽加麻黄、杏仁、鱼腥草。
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
疗效:上方治疗本型患者共131例,完全缓解30例,基本缓解43例,好转4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1.6%。
常用成方:益气补肾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
(3)阳虚水泛
治法:温肾健脾,行气利水。
处方:附片(先煎)、仙灵脾、山药、泽泻各10克,白术、茯苓、车前子各15克,陈葫芦30克,丹参、益母草各20克。
加减:形寒加巴戟天、仙茅;心慌喘促加葶苈子、桑皮、防己、泽兰;血尿加白茅根;水肿已消,蛋白尿不消加金樱子、益智仁;食后腹胀,肠鸣胀气,加槟榔、枳实。
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
疗效:上方共治疗本型患者326例,完全缓解88例,基本缓解127例,好转75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为89.2%。
常用成方:实脾饮、真武汤、济生肾气丸。
(4)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平肝潜阳。
处方:生地、龟版、山萸肉、丹皮、牛膝各15克,白芍、生石决明(先煎)、丹参各30克,益母草20克,女贞子12克,枸杞子、蝉衣各10克。
加减:兼有头晕目眩加天麻、钩藤;咽痛加玄参;水肿加车前子、防己;鼻衄加白茅根。
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
疗效:上方共治疗本型患者213例,完全缓解62例,基本缓解76例,好转52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89.2%。
常用成方:杞菊地黄汤或地黄饮子。
(5)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和血。
处方:人参10克,黄芪、山萸肉、熟地、茯苓、旱莲草各15克,山药、丹参各20克,当归、枸杞子各12克。
加减:咽痛加沙参、麦冬;纳呆腹胀加木香、砂仁;大便干结加玄参、柏子仁、生大黄。
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
疗效:上方共治疗本型患者199例,完全缓解76例,基本缓解56例,好转44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88.4%。
常用成方:参芪地黄汤。
(6)脾肾衰败
治法:补益脾肾,降浊祛湿。
处方:附子1O克(先煎),人参10克(另煎冲),生大黄5~10克(后下),茯苓12克,枳壳、半夏、陈皮各10克,竹茹5克,生姜3克。
加减:腹胀加厚朴、砂仁;尿少加猪苓、泽泻。
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
疗效:上方共治疗本型患者151例,完全缓解22例,基本缓解62例,好转49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88.08%。
常用成方:黄连温胆汤或四君子汤合五子衍宗汤。
慢性肾炎病情复杂,有不同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而各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治疗时宜随证应变,并应充分发挥中西医各种疗法的特长,更好地提高疗效。
(1)急性肾小球肾炎为急性起病,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并可有一过性氮质血症的一组疾病。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后,其它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也可引起。
(2)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起病过程和表现类似急性肾小球肾炎,但肾功能急剧坏转、早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病理表现为大量新月体形成的一组疾病。
(3)慢性肾小球肾炎为病情迁延、病变进展缓慢、最终将发展成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临床以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及肾功损害为基本表现,但由于疾病病理类型和病期不同,它们的主要表现可相异,呈多样化。
(4)肾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三高一低”,即高度浮肿、大量蛋白尿(≥3.5克/日)、高脂血症和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克/升)。只要具备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诊断即可成立。
(5)隐匿性肾小球疾病是以无症状蛋白尿(尿蛋白量<1克/日,以白蛋白为主)和(或)单纯性血尿(持续或间断镜下血尿,并偶见肉眼血尿,其性质为肾小球源性)为临床表现的一组肾小球疾病。病人无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
慢性肾炎可以治好,但只是临床治愈,不能彻底治愈,根据1986年第二届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辨证分型方案,慢性肾炎分为四个证型,肝肾阴虚型慢肾炎、脾肾阳虚型慢性肾炎、肺肾气虚性慢性肾炎、气阴两虚型慢性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本病为一多因素导致的慢性、进行性肾损害。临床表现有水肿、高血压、贫血、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下降,至晚期,由于肾小球大部分被破坏导致肾功能衰竭。仅有少数慢性肾炎是由急性肾炎发展所致,绝大多数慢性肾炎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起病即属慢性。起始因素多为免疫介导炎症。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为主,男性多见。
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中医“水肿”(阴水)、“虚劳”、“腰痛”等范畴。病机主要是肺、脾、肾的虚损,气血、阴阳的失调。肺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水湿内泛;久病入络,气滞血瘀;瘀血、水湿相互转化,互为因果,致病势缠绵,经久不愈。病变由虚致实,因实更虚,虚实夹杂。治疗上常应用益气、温阳、育阴、活血、健脾、益肾、固涩诸法,以利水消肿,固摄精微,扶正祛邪。
【方一】资肾益气汤(盛国荣)
【出处】《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
【组成】生晒参10克(药汤炖),黄芪30克,车前子20克,茯苓皮30克,杜仲20克,地骨皮15克,泽泻15克。
【功用】扶正祛邪,益气养阴。
【主治】慢性肾炎属气阴两虚者。
【方解】方用人参、黄芪补气益血;茯苓皮、车前子、泽泻渗湿利尿;杜仲补肝肾;地骨皮凉而不峻,气轻而清,去浮游之邪。本方补而不滞,利而不伐,气阴正常而邪自去。
【药理】人参对免疫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改善血液流变学,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并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显著抑制作用。黄芪能增强免疫机能,缓解肾小球血管痉挛,使肾血流量及滤过率增加。杜仲对狗、大小鼠均有利尿作用,还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泽泻利尿,可使尿中钠、钾、氯及尿素的排泄量增加。
【用法】水400毫升,先浸药10分钟,煎20分钟,去药渣,将汤炖生晒参10分钟,分两次服。
【方二】益气化瘀补肾汤(朱良春)
【出处】《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
【组成】生黄芪30克,仙灵脾20克,石苇15克,熟附子1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全当归10克,川续断10克,怀牛膝10克。
【功用】益气化瘀,温阳利水,补肾培本。
【主治】慢性肾炎日久,肾气亏虚,络脉瘀滞,气化不行,水湿潴留。肾功损害,缠绵不愈者。
【方解】方中黄芪益气培本利水;仙灵脾补肾阳、祛风湿;附子补阳益火,温中焦,暖下元;石苇利尿通淋;川芎活血理气;红花活血、破瘀生新;当归补血活血,且有利尿之效;川续断、怀牛膝补益肝肾;益母草活血利水消肿。
【药理】黄芪能增强免疫机能,缓解肾小球血管痉挛,使肾血流量及滤过率增加。附子,仙灵脾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石苇能消除肾小球病变。红花降低血压。益母草用大剂量时,能消除尿蛋白。
【用法】本方须用益母草90~120克,煎汤代水煎药。
【方三】健脾温运汤(邹云翔)
【出处】《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
【组成】党参、山药、茯苓、薏苡仁、川椒、当归、白芍、神曲各9克,干姜、法半夏、陈皮各6克,鸡内金3克,大枣5枚。
【功用】健脾化湿,温中助运。
【主治】慢性肾炎。症见腰酸,神疲乏力,脘痛纳少,恶心欲吐,口多黏涎,苔白腻,脉细。
【方解】方中党参、山药、内金,神曲健脾益气;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川椒、干姜、半夏、陈皮温中运脾,使脾胃功能健旺,水肿得消。
【药理】党参、山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茯苓素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的结构,调节机体水盐代谢。薏苡仁可增强体液免疫,促进抗体产生。白芍增强免疫、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半夏促进胃肠运动、止呕。陈皮促进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肠内积气。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
【方四】加减参苓白术散(邓铁涛)
【出处】《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
【组成】党参、薏苡仁各15克,黄芪20克,茯苓皮25克,白术、山药、牛膝、猪苓、桂枝各12克,甘草4克。
【功用】健脾化湿利水。
【主治】慢性肾炎,脾虚湿阻证。症见面色?白光?白,或面色萎黄不华,身重倦怠,胸闷纳呆,气短自汗,大便时溏,小便短少,舌边有齿印,苔白腻,脉缓弱。
【方解】方用黄芪、党参、山药健脾益气;茯苓皮、白术、猪苓、薏苡仁健脾渗湿消肿;甘草调中和胃;桂枝温阳化气;牛膝引水下行。群药相伍,能健脾化湿利水。
【药理】黄芪、党参、山药、薏苡仁调节机体免疫。茯苓调节机体水盐代谢。白术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猪苓抑制肾小管对电解质和水的重吸收,从而发挥利尿作用。牛膝提取物有降压及利尿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
【方五】益肾汤
【出处】《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组成】黄芪15~30克,熟地黄15~30克,淮山药10克,茯苓10克,泽泻15~30克,半边莲30克,雷公藤15克,山茱萸6克,葫芦巴15克,益母草30克,苏叶30克。
【功用】益气养阴,祛湿化瘀。
【主治】慢性肾小球肾炎,气阴两虚、兼湿浊瘀血者。
【方解】方中黄芪,补气、固表、利水;熟地黄补血滋阴;淮山药补脾胃,益肺肾;茯苓健脾化痰,利水渗湿;泽泻利水渗湿;半边莲利尿消肿;雷公藤有大毒,能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山茱萸补益肝肾;葫芦巴温补肾阳;益母草活血化瘀,利水消肿;苏叶行气宽中。全方合用,共奏益气养阴,祛湿通络之功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黄芪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有助于肾病的恢复及预防并发的作用;雷公藤有激素样的作用,而无激素的副作用;益母草有消除蛋白尿的作用。半边莲、苏叶有抑菌作用。
【用法】水煎服。
【方六】蛋白宁汤
【出处】《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组成】生黄芪30克,芡实30克,茯苓15克,金樱子15克,黄精15克,百合15克。
【功用】健脾补肾,固摄精微。
【主治】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长期不退者。
【方解】方中黄芪、白术、茯苓、党参健脾益气、统摄精微;山药、菟丝子、黄精补肾助封藏精微;芡实、金樱子涩精止遗,直接治疗尿蛋白下泄;百合养阴清心。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百合对尿蛋白有治疗作用。黄芪、黄精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后分3次服。
【方七】真武汤合生脉饮加味
【出处】《四川中医》
【组成】附子25克(先煎),茯苓30克,白术25克,生晒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坤草30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生姜15克,甘草15克。
【功用】温肾健脾,活血利水。
【主治】慢性肾小球肾炎,辨证为脾肾阳虚夹有瘀血者。症见周身水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或水肿时轻时重,反复不愈,尿少腰痛,畏寒肢冷,纳少便溏,脘腹胀满,舌体淡胖,舌质淡,舌苔白滑,脉沉细,或同时伴有面色晦暗,舌质紫有瘀斑,脉沉涩等。
【方解】方中以附子温肾助阳;生晒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五味子、麦冬敛阴滋阴;附子、生晒参、白术均为辛燥温热之药,故用敛阴滋阴之剂辅助顾护阴液,以防止其热燥伤阴;坤草活血利水;桃仁、红花活血散瘀,与温热药合用以改善血行以及肢体末端循环。
【药理】附子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坤草改善肾脏微循环、改善细胞膜通透性,消除水肿、蛋白尿。桃仁、红花改善血液循环。生脉散改善微循环,对高血压者可使其血压降低;并具有增强免疫、抗炎功能。
【用法】水煎服。
【按语】现代药理提出坤草有肾毒性,张教授临床应用,治愈大量肾病患者,并未发现不良现象。
【方八】疏凿饮子加减
【出处】《四川中医》
【组成】羌活10克,秦艽15克,槟榔20克,商陆15克,椒目15克,大腹皮15克,海藻30克,茯苓皮15克,泽泻10克,赤小豆30克,生姜皮15克,二丑各30克(砸碎)。
【功用】泻下逐水,疏风发表。
【主治】慢性肾小球肾炎,辨证为水热壅结三焦者。症见周身浮肿,头面肿甚,喘息口渴,口干咽干,小便不利,大便闭结,脘腹胀满,舌质红,舌苔白厚,脉沉数或沉滑而有力。
【方解】本方发表、泻下、利尿三者兼用,其中羌活、秦艽发汗解表,开鬼门使水从汗解;大腹皮、生姜皮、茯苓皮辛散淡渗,消皮肤之水;商陆、槟榔破坚攻积,使水湿从大便排出;椒目、赤小豆、泽泻利水道,使水从小便出。全方发汗、利小便、通大便,表里上下分消其水;另加海藻、二丑软坚散结、攻逐水饮。
【药理】羌活挥发油具有抗菌抗炎作用。秦艽抗菌、利尿。商陆对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根提取物有利尿作用。泽泻煎剂和浸膏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使尿中钠、钾、氯及尿素的排泄量增加。
【用法】水煎服。
【方九】清心莲子饮加减
【出处】《四川中医》
【组成】黄芪50克,党参30克,地骨皮20克,麦冬2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车前子20克,石莲子15克,甘草15克,白花蛇舌草50克,坤草30克。
【功用】益气滋阴,清热秘精。
【主治】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辨证为气阴两虚,兼夹湿热者。表现为蛋白尿为主,不伴有高血压及肾功能异常,周身乏力,腰酸腰痛,头晕心悸,无水肿或轻度水肿,手足心热,口干咽干,舌质红或舌尖红,苔白,脉滑或兼有数象。
【方解】本方黄芪、党参皆为补气之药,地骨皮、石莲子、麦冬、黄芩、柴胡滋阴清热,取其益气滋阴、清热秘精之效;白花蛇舌草、坤草、车前子清热解毒,活血利水。
【药理】黄芪、党参、麦冬具有免疫促进作用。柴胡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黄芩抗菌抗炎。白花蛇舌草能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增生,促进抗体形成,抗菌消炎。益母草可改善肾脏微循环、改善细胞膜通透性,消除水肿、蛋白尿。
【用法】水煎服。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