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全身浮肿或伴胸水、腹水,少尿或无尿,面色晦暗,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重则神昏谵语,抽搐昏迷,舌质暗,苔白厚腻,脉沉细或滑数,指纹紫滞。
治则治法:温肾健脾,辟秽解毒。
方药:附子泻心汤(《伤寒论》)合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减。附子、巴戟天、菟丝子、大黄、黄连、黄芩、姜半夏、竹茹、枳实、茯苓、甘草。加减:恶心、呕吐明显者,加赭石、旋覆花;惊厥者,加紫雪。
见于幼儿和学童期的儿童。尿量减少,全身有严重的浮肿,尿中有大量的蛋白。浮肿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腹水和胸水。慢性化以后也有继续几年以上的。由于对细菌感染的抵抗力弱,容易合并丹毒、扁桃体炎、肺炎、脓胸、腹膜炎、败血症等,感染以后易使肾病复发。
亲,不要担心,肾病综合症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治疗方法不正确,用药不当是会复发的!治疗肾病综合症应该以排除免疫符合物,营养肾脏细胞为主,提高免疫力就可以预防复发! 肾病综合症是一组比较顽固的病症,临床中的治疗难度很大,肾病综合症不是一个病名,它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最基本的特点是大量尿蛋白,常伴有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临床中称为 三高一低症状。 治疗方法:肾病综合症因病程绵长,复发率高,病理变化比较复杂,治疗上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比较好,因为西医治疗肾病综合症主要是使用激素,而且中药可以抵消激素的副作用。河南中医学院医院红专路门诊部肾病科采取独创的神奇药浴综合疗法以肾俞穴外贴回元膏、内服中成药制剂和中药外洗交叉、立体式综合治疗大大的提高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有效率和治愈率,综合治疗提高了肾脏残余肾单位的功能使肾单位受抑制或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功能得到提高,促使导致肾脏组织纤 维化、硬化的蛋白酶溶解从而明显改善肾脏功能 肾脏病患者参考饮食 1肾脏病人饮食有何禁忌 1.肾脏病人是否可吃盐、碱?我们正常成年人每天摄入盐量约56克,有的地区吃盐量每人每天到12克,盐为氯化钠,碱为碳酸钠,苏打为碳酸氢钠,进食含钠的盐碱过多,容易使水潴留在人体内,诱发水肿,所以对肾性水肿患者应该控制盐碱入量,每人进盐23克即为低盐饮食。无盐饮食也不科学,时间长了易乏力、头晕等。 2.肾脏病人饮水量应多少?正常人尿量一般一天12公斤,急性肾炎、急性肾衰少尿期以及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伴少尿浮肿患者,要控制入水量。因为喝进去排不出去,水潴留在人体内加重水肿,也易加重高血压,此时水入量以尿量加500毫升为宜。尿量增多后入水量可放宽。而尿量正常的患者入水量不限。另外,泌尿系感染患者如急性肾盂肾炎、尿道炎、膀胱炎等,除及时就诊服药外,多饮水、多排尿对病的康复是十分有利的。 3.肾脏病人可否吃鱼、虾、蛋、肉类食物?鱼虾类食物,有的肾脏病人自觉不吃,认为对肾不好,其实,此类食物为优质蛋白,在有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时因怀疑异性蛋白过敏或有鱼虾过敏史者须慎用,一般是不需禁忌的。鱼、虾、蛋、肉类食物含丰富的动物蛋白,是人体细胞、组织主要的构造材料,对人体十分重要,进食含蛋白食物后肝脏分解,肾脏排泄,所以当肾脏功能下降时,要适当减少蛋白入量,以既满足人体代谢营养需要,又不增加肾脏负担为原则。有的患者肾脏病并不严重而不敢吃蛋白,或病情需限蛋白时而不在乎都是不正确的。 4.有些肾脏病人病程长,恢复慢,经常互相讨论,交流信息、体会。需要说明的是,每人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要互相效仿。 5.不要暴饮暴食,不食用不洁食物。 祝早日康复
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高度浮肿、高脂血症、大量(高)蛋白尿以及低蛋白血症四大征象。浮肿为儿童肾病综合征早期临床表现,往往引起家长及临床工作者的重视而就诊。除上述四大症状外,尚有部分病例伴有高血压、血尿或氮质血症,如无上述三者症状为“单纯性肾病”,若三种中有一项我们称之为“肾炎型肾病”。两者病理变化,治疗方案、预后有所不同。
一、单纯性原发性肾病综合症。
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男女之比为约为2:1.
1、全身有可凹性水肿,以颜面、下肢、阴囊为明显,常有腹水,一般全身状况尚好,无高血压。
2、尿少,尿蛋白多为+++~++++,定量>0.1g/(kg·d)。尿镜检偶有少量红细胞。
3、血浆总蛋白低于正常,白蛋白降低更为明显(<30g/L),血清蛋白电泳示白蛋白比例减少,球蛋白比例增高,r球蛋白降低。血胆固醇明显增高(>5. 7mmol/L),血清补体正常。
4、肾功能一般正常,浮肿期明显少尿时,可有暂时性轻度氮质血症。
二、肾炎性肾病综合症。
发病年龄多在学龄期,临床特点如下:
1、发病年龄多见于7岁以上儿童,水肿一般不严重。
2、血压可有不同程度升高,常有发作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和血尿。
3、血清补体可降低,可有不同程度氮质血症。
三、先天性肾病综合症少见,多为隐性遗传性疾病。
多见于新生儿期及生后三个月内发病,表现与单纯肾病相似。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