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洪则为气(一作热)。关脉洪,胃中热,必烦满。”
《脉诀》:“洪主头痛,四肢浮热,大肠不通,燥粪结涩,口干,遍身疼痛。关前热在胸,到关反胃,尺中小便赤涩脚酸疼。”
《千金方》:同《脉经》,从略。
《活人书》:“寸口洪,主胸膈烦热,关洪主胃热口干,尺中洪主大小便血,三部俱洪,三焦俱热。”
《四言举要》:“洪脉为热,其阴则虚。”
《三因方》:“洪为胀为满,为痛为热为烦。”
《诊家枢要》:“洪为荣络大热、血气燔灼之候,为表里皆热,为烦为咽干,为大小便不通。左寸洪,心经积热,眼赤、口疮、头痛、内烦;关洪,肝热及身痛,四肢浮热;尺洪,膀胱热,小便赤涩。右寸洪,肺热毛焦,唾粘咽干;关洪,胃热、反胃、呕吐,口干;尺洪腹满大便难或下血。”
《外科精义》:“洪主血实积热,疮肿。”
《濒湖脉学》:“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知。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诊家正眼》:“洪为盛满气察火亢。左关见洪肝脉太过,右关见洪脾土胀热,左尺洪兮水枯便难,右尺洪兮龙火燔灼。”
《医学人门》:“洪为胀痛,为热烦。”
《古今医统》:“洪为热候。”
《景岳全书》:“洪脉为阳,为血气燔灼大热之候。”
《脉确》:“洪主真阴不足,邪气相攻,寸洪身热兼肤痛,咳唾烦心亦可窍,呕与胀察关中,尺虚宜壮水,泄痢不宜逢。”
《医宗金鉴》:“洪是火伤。”
《脉诀汇辨》:“洪为盛满,气察火亢,左寸洪者,心烦舌破;洪在左关,肝脉太过;左尺得洪,水枯便难。右寸洪者,胸满气逆,洪在右关,脾土胀热;右尺得洪,龙火燔灼。”
《脉诀刊误集解》:“洪主头痛、四肢烘热,大肠不通,燥热粪结、口干遍身疼痛口洪脉关前热在胸,当关翻胃热失衡,更向尺中还若是,小便赤涩脚酸疼。”
《脉诀启悟注释》:“洪为盛满,气盛火亢。右寸脉洪,胸满气逆;左寸脉洪,心烦舌破;左关脉洪,肝木太过;右关脉洪,胃热胀闷;左尺脉洪,水枯溺涩;右尺脉洪,龙火燔灼。”
《三指禅》:“洪脉胀兼呕,阴虚火上浮,应时惟夏月,来盛去悠悠。”
《脉义简摩》;“主病为腹满烦渴、为狂躁、为斑疹、为头痛面热、为咽干喉痛、为口疮痈肿、为大小便不通、为动血。”
《脉学阐微》:“洪脉多为热邪炽盛、深人阳明之候,其脉多右大于左。热性病,洪脉多现于右关,……若病后久虚,或虚劳失血,而现此脉,为阳盛阴竭之凶象。左寸洪,口苦、心热、心烦、目眩、目赤、日糜、头痛。左关洪,肝热、腹胀、胁满痛,头眩晕、心烦、喜怒、关眠、目赤。左尺洪,淋浊、尿急、尿频、小便赤涩、屎血、腰痛、下肢肿痛,右寸洪,肺热胸胀痛、咳嗽、喘逆、气短、痰多、咽痛。右关洪,胃热、胱满胀疼、灼心、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嘈杂。右尺洪,少腹胀满,腰酸疼、便燥、尿血、淋浊。”
洪骑主热证,诸家公认。寸洪则心脉、胸膈之热,可见心烦、口疮,目赤、头疼,或胸满气逆,咳嗽喘急。关洪则脾胃、肝胆之热,可见胃热烦满、呕吐,脾土胀热,或肝木太过,头目眩晕,肝热胁痛。尺洪则膀胱热,小便赤涩淋痛,大便难或下血,或腰脚痛,下肢肿痛,少腹胀满。若三部俱洪,三焦俱热。
洪脉主实热证,为临诊所常见,但是,阳胜则阴虚,若病后久虚,或虚劳失血,而见此脉,为阳盛阴竭之象。张石顽也指出:“屡下而热势不减,洪脉如初谓之坏病,多不可救。洪为阳气满溢,阴气垂绝之象。”
一, 洪脉(正)与细脉(反) 洪脉脉形洪大,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形宽,波动大。主热证,阳热亢盛。常 见于高热病人。 细脉脉形细如线,脉形窄,波动小。主虚证(气虚血少)。常见于诸虚劳损,慢性病患 者。 促脉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快有不规则的间歇。为阳盛热实,或气血 痰食停滞,见于气血痰食瘀滞,肿痛,诸实热证。脉细促而无力,多为虚脱之象。
二, 滑脉(正)与涩脉(反) 滑脉脉来流利圆滑,如盘滚珠,多属邪盛,痰食内滞。母畜妊娠时多见此脉,病脉则多 见于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恶性肿瘤等。 涩脉脉来涩滞不畅,如刀刮竹,多属精亏、血少、气滞、血瘀,常见于贫血、失血、产 后及血瘀等疾患。
三,沉脉(正)与浮脉(反) 沉脉脉搏显现部位深。轻取不显,重按始得。此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 为里虚,沉迟为里寒,沉数为里热,沉涩为气滞血瘀,常见于水肿、腹痛,久病及多种虚弱 性疾病。 浮脉脉搏呈现部位浅。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 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 染病的初期。但也有久病体虚或阴虚阳无所依,浮阳外越而呈现浮而无力的虚脉。
四,数脉(正)与迟脉(反) 数脉脉象脉来急促,马骡一息四至以上,牛五以上,猪羊一息七、八至以上。主热证, 数而有力为实热证,数而无力为虚热证。邪热亢盛,鼓动血脉,脉行加速,故见数脉。迟脉脉搏次数少, 一息不足四至 (每分钟脉搏少于 60 次) 主寒证, , 迟而有力为冷积 (阳 虚阴盛),迟而无力为虚寒证,常见于心气虚弱等病证。
五,实脉(正)与虚脉(反) 实脉脉象浮中沉取均感有力,按之实满。主实证。 虚脉脉象浮中沉取均感无力,按之空虚。主虚证。多为气血两虚及脏腑虚
《脉经》:「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关脉浮,腹满不欲食,浮为虚满。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脉诀》:「主咳嗽、气促、冷汗自出,背膊劳倦,夜卧不安。寸浮中风头热痛,关浮腹胀胃空虚,尺部见之风人肺,大肠干涩故难通。」
《活人书》:「寸口浮其人伤风、发热、头疼、关上浮腹满,尺中浮小便难,趺阳浮即为虚。」,《崔氏四言举耍》: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三因方》:「浮为在表,为风、为气、为热、为痛、为呕、为胀、为痞、为喘、为厥、为内结、为满不食。」《诊家枢要》:「浮为风虚动之候,为胀、为风、为痞、为满不食、为表热、为喘。左寸浮,主伤风发热、头疼、目眩及风痰,关浮腹胀,尺浮膀胱风热,小便赤涩。右寸浮,肺感风寒、咳喘、清涕、自汗体倦,关浮脾虚中满、不食、尺浮风邪客下焦,大便秘。」
《李杲十书》:「浮脉所主病,一则为风,一则为虚。」
《外科精义》:「浮脉其主表证,或为风,或为虚。」
《濒湖脉学》:「浮脉为阳表病居,……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诊家正眼》:「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部得浮,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医学入门》:「浮主风者,风气浮荡也。」
《医宗必读》:「浮脉主表,膈病所居。」
《古今医统》:「浮以候表,诸阳之位。……心肺浮盛,风寒外部;左关脉浮,腹胀溲涩;右关脉浮,胃虚停食;肝肾并浮,则为风水。」
《景岳全书》:「浮脉为阳,……为中气虚,为阴不足,为风,为暑,为胀满,为不食,为表热,为喘急。」
《脉确》:「有力表邪清涕嗽,恶寒发热令人愁,寸主头疼关腹满,尺司癃闭好推求。」
《脉诀汇辨》:「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左寸浮者,头痛目眩;浮在左关,腹胀不宁;左尺得浮,膀胱风热。右寸浮者,风邪喘嗽;浮在右关,中满不食,右尺得浮,大便难出。」
《脉诀刊误集解》:「浮者阳也,……浮主咳嗽、气促、冷汗自出,背膊劳倦,夜卧不安。……脏中积冷荣中热。……寸浮中风头热痛,美浮腹胀胃虚空,尺中见之风人肺,大肠干涩故难通。」
《三指禅》:「浮从水面悟轻丹,总被风寒先痛头,里病而浮精血脱,药非无效病难瘳。」
《脉如》:「浮主于表……体法天属阳,脏司肺,时属秋,运主金也。为中气虚,为阴不足,为风、为暑、为胀满、为不食,为表热,为喘急。……寸浮伤风,头痛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腻;尺部得浮,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脉简补义》:「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此前后指尺寸言)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脉学阐微》:「浮脉主表,为六淫之邪侵袭肌表,当外邪侵袭肌表,人体之气血为捍卫机体而趋向于表,故脉应之而浮。左寸主伤风发热,头痛目眩;左美主胀满胁胀,恶心,烦闷,厌食;左尺主膀胱风热,便赤涩淋痛,下肢肿痛等。右寸主感冒风邪,咳嗽痰多,胸满气短;右关主腹胀腕满不能食,灼心胃痛;右尺主淋浊池便血,关节肿痛,风热客于下焦。」
浮脉主病,上引诸家之文,所见相似,一主表证,一主虚证。然而,表证亦有不见浮脉者,如风寒初袭肌表,先恶寒者见紧脉,稍后发热见脉浮。因邪遏卫阳,阳气不得升,脉不见浮;稍后心用鼓动脉气、卫阳向上向外以驱邪,故脉浮且发热。又体质素虚或肌肉丰厚之人,虽有表证,脉可不浮,前者因阳弱,鼓动气血无力,脉气不能升浮;后者以肌肤厚,脉气鼓动,指下难以显现于浮位。主里虚证者,亦有阴阳之刷,若阴虚阳亢,脉当浮大,重按无力;若阴虚已极,阳无所依有外越之家,脉浮而无根,甚至有浮散之象。所以浮脉主病,亦须四诊合参,诚如张山雷《疡科纲要》说:「昔人每谓浮脉主表、属府、属阳,……亦尚是理想之论断,笼统之泛辞,……盖浮脉之可以诊得表病者,惟表邪最盛时为然,而外感之轻者,脉必不浮。若夫身热甚历之病,脉必洪大滑散,以其热势之张,所以亦见浮象,此则气火俱盛而轻按即得.虽似于浮,非浮脉之正旨。?又肝阳恣肆,为眩晕、为头痛者,气火升腾,其脉亦浮,则病本内因,亦非表证矣。」
★中医把脉
为什么中医在手腕上按一会就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想知道?往下看!在开始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两个问题: 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为什么中医把脉要把两只手呢?中医认为,左右手的“寸关尺”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代表“肺脾肾(命门)”,所以中医把脉要两只手都把。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开始学习分析脉象啦!
中医将脉分为二、三十种,普通人没必要都了解,这里只介绍 几种常见的脉象:浮沉、力度、粗细、快慢。
浮沉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把手轻轻地放到脉上,只稍稍用力,就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浮 。要是一直摸不着,不断加力,几乎已经按到骨头了,才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沉。
如果不用力摸不着,稍加点力往里按,但又不至于按到底,这个就叫不沉不浮,也可以根据用力大小的情况称之为偏沉(用力较多)偏浮(用力较少),统称为中。
另一种就是把脉的时候,只明显感到了寸部的脉动,而关、尺部远没那么明显 ,这也叫浮;如此类推,寸关不明显而尺明显,也叫沉;寸尺不明显而关明显,也叫中。
为什么脉会有浮沉之别呢?
一般来说,人体的保护机能与外邪作斗争,首先想从“表”解决问题,津液气血都集合到这里打仗来了,所以这里气血充足,脉就现浮象;当在这里不能解决问题,邪向里挺进,正气往里退,气血津液又集中到中部(半表半里)了,脉就现中象;邪气再胜再往里进,正气再战败往里退,全退到里面来了,在这里积蓄力量跟病邪作殊死决战,脉就现沉象。
简而言之,正气(津血、气血)在哪集结,就会在脉的相应部位有所反映,守住这一条,观脉就不难了。
找到脉之后,不是按住不动就可以了,医生们会搞一些“小动作”。慢慢加力向下按,然后再把力减少一点,把手指再提回原处,反复做上好几次。
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要用指头感受脉对手指的抵抗力。 按下去的时候,感觉脉很硬、很实、反弹力度很强,就证明这个脉有力量。要是手指按下去没遇到多少抵抗,“你爱按哪儿按哪儿,爱怎么按怎么按,我不反抗!”,甚至稍一加力,脉就没有了,那这个脉就是没力量,医生根据这个衡量脉的力度是偏弱还是偏强。
那么有没有力又代表什么呢? 有力,代表正气实 ,但如果邪气跟正气有一拼,中医通常就会说邪气实,正气还行,照着邪实去治就可以。没有力就代表正气虚,治疗上首先要补充、扶助正气,正气足了,自然能够与邪气交争!
从治法上看,有力的脉, 中医常用的是攻、泄之法 ,比如麻黄汤证,要求的是脉要紧,承气汤之类的,要求脉要实,这个紧啊、实啊,说的就是要有力,如果脉无力用了这些方剂,就会使病人虚脱,昏死过去!
无力的脉中医通常要用补法 ,比如桂枝汤证的脉缓,四逆汤证的脉微弱,都是无力的脉,不能攻下,只能补养。至于要用多大的药量,攻之中要不要加补的成分、补之中要不要加攻的成分、加多少,就要从脉的有力没力的程度上去分析判断。
只知道脉的力度还不够,还有一个小动作,用指头从拇指一方向尾指一方、再由尾指一方向拇指一方这样水平来回地小心按摩或推摩几下, 感知脉管的宽度,通俗的说就是看看脉有多粗大或者多细小。
因为正气津血足了,要流动,要往外输送,不仅力量会大,要求输送管道(血管)的空间也得大,否则正气足了但空间不够,不能及时地往外送。所以仲景说“阳明脉大”,阳明是多血多气的,要输送它,脉管就得大。以此类推,“细”当然就是气血不充沛了。
但这里有些特殊情况,临床上常有脉大而无力或脉小而有力的例子,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气血的偏盛偏衰问题了。
气血是互为阴阳的两个东西, 气主要管输送,把血灌输到全身,所以它属阳,主动、主扩张;血属阴主滋养,它有个很实在的形体(液体),看得见摸得着;脉的力量或粗细是气血共同的功劳,但血侧重于脉的力量,气侧重于脉管的粗细。它们都强,脉就粗而有力;都衰,就细而无力;气衰血强,脉就细而有力;气强血衰,脉就粗而无力。所以粗细还要有没有力气连着一起看才行!
中医就是根据这个判断该用气分药还是该用血分(阴分)药。 比如,现代人常说阴虚、要养阴,吃阿胶、喝首乌汁之类的滋阴养阴药,但如果你的脉细,吃这个就很可能会长痘痘;有的人喜欢吃补气药,人参、黄芪,但如果你的脉粗,吃了就会上火、失眠、烦躁。当然,这也只是一般的规律而已,中医用药还要考虑很多细节,这里不多讲。
脉跳多快算正常?《素问·平人气象论》里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 就是说一个正常人, 呼吸节奏是固定的,一呼一吸之间,脉应该跳四次。
说得好象挺简单、挺实用,但实际上很难把握!人呼吸有快有慢,究竟以谁的为标准?西医在这方面的研究给了中医很大帮助。
据西医的研究结果, 一个正常的成年人,脉的跳动频率是在每分钟75次左右,老年人会相对慢些,年轻人会相对快些,婴儿更快。 有了这个标准,快慢就好定了:没能达到标准次数的,就叫慢;超过标准次数的就属于快。
判断快慢有什么意义呢?《难经》有云:“数则为热,迟则为寒”,就是说:快,表示机体的抗病自保系统处在比较积极、主动的状态;慢,表示抗病机能已经相当疲惫,进入了一种消极、被动甚至是想放弃的状态。
中医根据脉搏的快慢选择治疗策略,快,就积极配合袪邪,给身体提供足够的粮草和弹药!慢,就先考虚扶正,不急于攻邪。它自己都不想战斗,硬把粮草弹药塞给它逼它上前线,到时候不是投敌就是做逃兵,先做思想工作,激起它的战斗情绪。
要了生病的脉象,首先得了解 健康 人的脉是怎样的。
健康 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
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
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
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
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
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
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
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
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
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
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
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
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
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
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