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脉亦是一个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它具有细、无力与模糊不清若有若无的几种条件,仲景书言微脉之处已经不少,但对脉形亦未正式涉及,后人以《伤寒论·辨脉法》有“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认为就是微脉,但寻绎文义这是说病理是阳气微,不能即以此作为微脉,但《伤寒论·平脉法》又说:“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对勘两段经文,可以将瞥瞥如羹上肥作为微脉的参考条件。仲
景所言之微脉未必都是极危重之证(文不录),但确有一部分是属于亡阳重证,或阳气方回的脉,如:“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少阴病下利诸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通脉四逆汤主之。”可见亡阳重证当见微或脉微欲绝脉,如果在原先无脉的情况下经过治疗,脉微续则是生机,这种脉是由于无而渐有的,既细、弱又模糊不清若有若无的脉,这应当说是典型的微脉,至于李时珍说:“《素问》谓之小。”则古人说脉尚不十分严格或有此意,但不能认为就是仲景而下说的典型的微脉。
对微脉提出明确脉形的是《脉经》:“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一日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日浮而薄,一日按之如欲尽。”从《脉经》引用的多种不同说法,及“正文”所确定的脉形来看,在王叔和以前微脉的认识是很不一致的。而通过前此和以后的实践证明《脉经》提出的根细软如欲绝,若有若无是合理的,《脉经》的说法得到历代绝大多数学者的支持,并继承了这种标准,例如《千余方》引用了《脉经》全文。《千金翼方》说:“按之短小不至,动摇,若有若无,或复浮薄而细急,轻手乃得,重手不得,名日微。”《脉诀》说:“微者阴也,指下寻之,往来极微,冉冉寻之,若有若无。”《活人书》说:“若有若无,极细而软。”崔紫虚《脉诀》说:“隐隐约约微渺难寻。”《察病指南》说:“指下寻之,若有若无,极细而浮软,往来如秋风吹毛而无力。”《诊家枢要》说:“微,不显也。依稀轻微,若有若无。”《难经集注》引杨玄提说:“按之短小,不动摇,若有若无,轻手乃得,重手不得,谓之微也。”戴启宗《脉诀刊误》说:“欲绝非绝,又日,按之如欲尽。”丹溪《脉诀指掌》说:“微者,极细而软,似有若无。”《医经小学》说:“微来如有又如无。”《医学人门》说:“微似蛛丝容易断。”这是不对的,因为如蛛丝是细不是微,但随即他就作了如下的补充说:“微不显也,若有若无。”由于微脉本来就含有细脉的成分,所以《医学人门》的说法在表达上不应当分开,但总起来讲还是将内容表达出来了。《太素脉秘诀》说:“轻虚细软,若有若无。”“微者最细而弱,重指寻之,宛然如毛发,隐隐涩涩疑不可状,在于有无间。”李时珍《濒湖脉学》说:“微脉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细而稍长。”《脉语》说:“微,脉来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也。”全文引用了《腑经》。《脉诀汇辨》说:“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医宗必读》说:“无力,似有若无,模糊难见矣。”《诊家正眼》说:“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诊宗三昧》说:“但有若无,欲绝非绝,而按之稍有模糊之状。”可见《脉经》的说法是诸家所宗的典则。
虽然有人涉及了浮、短、长、动摇,不动摇等并非微脉所必具的条件稍有概念不清之弊,但主要内容还都是正确的一致的。《脉学辑要》引董西园日:“微为气血不足之象,以指按之似有如无,衰败之况也。凡脉之不甚鼓指,脉体损小者,即是微脉,若至有无之间,模糊影响,证已败矣,虚极之也。”意见是微脉有程度上的不同,这是诚然的,但说不甚鼓指脉体损小就算微脉未免条件太低,因为那只不过是细而无力的脉,濡弱之类。微脉是重证的脉,必须有不清不明之候,否则与一般弱小的脉就无法分别了。急证见微脉(如伤寒等)或可治疗,如久病虚证杂证见到微脉,当然是败证,一般是无可挽回的,仲景在抢救少阴重证脉不至时有微续者生的条文,我们在临床抢救病人时亦常见到微脉,它或是脉欲停的先兆,或是停而抢救恢复开始时的脉象,总之它是个极危重或濒死前的脉象,绝非虚弱濡细等脉可比。清·马冠群《医悟》说:“微脉更虚,似有似无,极细极软,气弱血枯。”“微则但有浮中,并无沉候。”继承了前人浮取之说,进一步断言无沉候,这在实践中是并不完全支持的。临床上危重病人沉取微脉亦不少见。《脉论要篇》说:“微脉萦萦如珠丝,瞥瞥如羹上肥,极细极软,模糊难见。欲绝非绝似有若无,气血衰微之诊也。轻取之而如无,故知阳气衰,重按之而欲绝,故知阴气弱。”将仲景《伤寒论·辨脉法》与《脉经》之说综合在一起,较为全面。
总之微脉脉形一般都祖述仲景、叔和两家,内容较为统一。微脉脉形历代诸家亦有部分人论述中存在一定不足或错误等问题,例如《外科精义》说:“微脉之诊,按之则软小极微,其主虚也:”论述不清,亦未及若有若无等主要条件,有些书则论述不切,例如《四言举要》与《新四言脉诀》说:“濡甚则微,不任寻按。”濡甚仍然是濡不能质变为微《景岳全书》说:“纤细无神,柔弱之极,是为阴脉。”这仍是细弱而不是微。《医学心悟》说:“微,细而隐也。”不够清楚。《医碥》说:“细甚,无力为微。”说:“古以微属浮分,细属沉分,微为阳衰,细为血少。”细甚无力还是细,不应当算微,浮沉对应是濡与弱,不是微与细。《沈氏尊生书》说:“迟而细软为微。”当然亦是不对的。《辨脉篇》说:“微脉浮而极小极软,过甚于濡。”弊与前《四言举要》等相同。《脉学辑要》引严三点说:“微如蜘蛛之度微丝,按之无力而动摇。”这仍然是细脉。在形容微脉时若用蛛丝与羹上肥并列是可以的。因为前者形容其细,后者形容其不定,但只用蛛丝形容就不对,因为微虽有细的成分,却不是只有细的成分,《诊家直诀》说:“薄浮而散,微也。”显然亦是不对的。另外《医学探骊》说:“微与细对以部位言微脉浮取郎得,应指微微无力,若重按尺部,尚可有脉,寸关部位则不能也。”
向来脉书并不以寸关尺之有无论微脉,康应良氏此说为独创,但亦有实践根据,这正是说病人频死脉绝前之情况,由微而至绝的过程,先从寸关脉绝不至,经脉已不能行于四末,尺脉则仍可见到微脉,继之尺脉亦绝,于尺泽仍可见到微脉,再进则尺泽亦无脉,心跳当即于此时间或稍后停止。故而《医学探骊》此说确可补古人之所未及。根据历史文献及对其分析考证,结合临床实践、实验等经验体会,拟订微脉的传统形式的脉象指标为;
1、微脉属于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
2、微脉是细无力,若有若无,模糊不清的几种因素综合而成。
3、有人将蜘丝与羹上肥结合起来形容微脉,虽然有与细、散等交叉重复的问题,但亦可供一定参考。
4、微脉可以与有关脉象结合而构成兼脉。
词目:脉象
拼音:maì xìang
基本解释
[pulse condition;type of pulse] 中医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
详细解释
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一般分为浮、沉、迟、数四
大类。 晋 王叔和 《脉经》细分为二十四脉, 明 李时珍 《濒湖脉学》增为二十七脉, 明 李
中梓 《诊家正眼》增为二十八脉。
基本简介
脉动应指 (指头)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
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
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血液循行于脉管之
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
均汇于肺 ,且肺主气 ,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
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
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
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相关记载
晋?王叔和《脉经》将脉象总结为二十四种;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二十八种脉
象。后世多沿用二十八脉。
关分类
浮脉
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
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
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
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
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
迟脉迟脉
迟脉
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
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
证。
数脉
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
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
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
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
故按之空虚。
实脉
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
动有力。
滑脉
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
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
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
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
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
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
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1]
正常脉象
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常脉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早70-80次),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
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
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
血、痰、饮、食)
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
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
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
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2]
脉象辨识
脉象辨识病脉时,还要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1)象多兼见:脉诊时单一脉象较少见,多为几种脉象如“浮数”、“沉迟”、“沉细
弦”,“沉细迟涩”等混合并见。这些兼见脉象,必须结合其它诊察资料,才能对病证的表里、
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盛衰作出判断。
(2)有关脉与证的取舍问题:当脉象与证候不相符合时,可考虑“舍脉从证”(即舍去
脉的假象而以真实的证候为诊断依据)或“舍证从脉”(即舍去证候的假象反映而以真实的脉
象作为诊断依据)。例如,心腹急痛,脉见沉伏(见于疼痛性休克时),当舍脉从证;胃腹胀
满,脉象微弱(因脾不健运而有虚胀),当舍证从脉。一般情况下,应是脉证相符;在特殊情
况下,则须全面考虑,去伪存真。
(3)四诊合参:诊断不能单靠切脉,而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切不可不问病
情,单凭切脉就主观臆断。
(4)不能机械地、一成不变地对待两手寸、关、尺(共六部)分主脏腑的规定,而应全
面地从脉象主病出发,参考其它三诊,对病证作出正确的诊断。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