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巨幼细胞贫血以叶酸缺乏占大多数,维生素B12缺乏造成的巨幼细胞贫血少见。巨幼细胞性贫血以妊娠妇女、婴幼儿和素食者多见。
人体虽不能合成叶酸而仅能合成部分维生素B12,但富含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因此,巨幼细胞性贫血是可以预防的。主要的预防措施是针对不同的原因而采取不同的方法:
(1)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长期叶酸摄入不足所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比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常见。主要原因是缺乏新鲜绿叶蔬菜、水果和动物食品、长期素食,日常生活中对食物烹煮过度也是造成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的原因之一。因此,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进食新鲜绿色蔬菜,对食物进行合理的搭配,防止偏食,同时改进烹调方法。
(2)妊娠期巨幼细胞贫血:主要原因是妇女因胎儿的需要而增加叶酸的摄入量,肠道对叶酸的吸收能力较差,妊娠时的偏食、妊娠反应等引起的食欲不振等。妊娠期巨幼细胞贫血的预防首先应补充足够的叶酸。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孕妇每日叶酸的需要量为800微克,哺乳期为600微克。
(3)婴儿期巨幼细胞贫血:主要是由于生长发育较快和红细胞生成加速对叶酸的需要量增加造成的。牛乳中虽然含有丰富的叶酸,但经过煮沸或经过力D2(牛奶粉),大部分叶酸均已破坏。另外,由于山羊乳中缺乏叶酸,用山羊乳喂育婴儿易出现巨幼细胞贫血。为防止婴儿期巨幼细胞贫血应提倡人乳或新鲜牛乳喂育,及时添加各种辅食。对已发生巨幼细胞贫血者应用叶酸进行治疗。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叶酸需要量为:6个月内婴儿40微克~50微克,7~12个月120微克,1~12岁200微克,13岁以上400微克。
(4)其他:由于胃大部切除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应注意饮食结构,若已发生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应及时补充;溶血、肿瘤和代谢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首先应治疗原发病,同时要补充足量的叶酸和维生素B12。
(5)巨幼细胞贫血运用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不满意时,应注意思者是否同时缺铁。因为大量红细胞生成时需要一定量的铁,且巨幼细胞贫血本身可合并缺铁,所以应及时补充铁剂。运用叶酸和维生素B12及铁剂治疗时,可同时服用维生素C,因维生素C有助于叶酸、维生素B12和铁剂的吸收。
叶酸是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参与核酸、氨基酸、蛋白质和磷脂的代谢,与细胞分化、增殖及其功能密切相关。虽然叶酸广泛存在于几乎所有的食物中,但由于我国传统的高温油炸和煮沸的烹饪方法,食物中的叶酸大部分被破坏,人体肠道对叶酸的吸收率为25% ~ 50%。
孕期母体对叶酸的需求增加,血液稀释和血浆清除率反而增加,容易使叶酸的产生、转化和代谢过程出现异常,导致我国育龄妇女叶酸严重不足。近20年来,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妊娠期母体游离叶酸水平与胎儿神经管畸形呈负相关。饮食不良的患者后代神经管缺陷的发生率显著增加。神经管缺陷是一组严重的出生缺陷,包括无脑儿、脑积水、脊柱裂等,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神经管缺陷的发病率在人类各类出生缺陷中位居前列。
我国是先天性畸形高发国家,发病率在2.3%-2.8%之间波动;平均每天有30个孩子,不到一个小时就有一个这样畸形的孩子出生。无头畸形儿童出生后很快死亡。即使脑积水和脊柱裂的孩子勉强存活,也大多终身残疾,给家人和孩子自己带来很大的痛苦。根据我国育龄妇女叶酸水平的检测,北方女性叶酸缺乏的发生率远高于南方女性,同一地区农村女性叶酸缺乏的发生率高于城市女性。一年中,冬春两季叶酸缺乏的发生率高于夏秋季。这一结果与我国神经管畸形的分布特点相一致,即北方高于南方,农村高于城市,冬春季高于夏秋季。
孕早期补充叶酸可有效预防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保护率约为72%。叶酸缺乏会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所以补充叶酸也可以预防巨幼细胞性贫血。孕妇要注意食物的烹饪方法。不要长时间在高温下煎炒或烹饪蔬菜,避免煎炸食物。冬春两季蔬菜、水果供不应求时,应适当补充叶酸。对于没有叶酸缺乏的孕妇,叶酸的日剂量不应超过1毫克。因为大剂量的叶酸也会带来危险。如果发现胎儿有神经管畸形,应及时终止妊娠。
吃血旺不能补血。
血液是流动在人的血管和心脏中的一种红色不透明的粘稠液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一升血浆中含有900—910克的水,65—85克的蛋白质和20克的低分子物质,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有机化合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细胞。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白细胞寿命为9—13天,血小板寿命为8—9天。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都有40ml的血细胞衰老死亡。同时,也有相应数量的细胞新生。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细胞功能和血浆功能两部分,有运输、调节人体温度、防御、调节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四个功能。
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遗传物质(染色体和基因)。[1] 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1] 即生命系统中的组织层次。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血液储存着人体健康信息,很多疾病需要验血。包括遗传病。
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腔内循环流动的一种组织。成人的血液约占体重的十三分之一,相对密度为1.050~1.060,pH值为7.3~7.4,渗透压为313毫米每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内含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等各种营养成分以及无机盐、氧、激素、酶、抗体和细胞代谢产物等。血细胞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机体的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往往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所以血液成分的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ABO血型是人类的主要血型分类,可分为A型、B型、AB型及O型。
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抗原A与抗原B而将血液分成4种血型。红细胞上仅有抗原A为A型,只有抗原B为B型,若同时存在A和B抗原则为AB型,这两种抗原都没有的为O型。不同血型的人血清中含有不同的抗体,但不含有对抗自身红细胞抗原的抗体,如:在A型血血清中只含有抗B抗体。而AB血型的人则一种抗体都没有,所以他们叫做万能受血者。我国各族人民中A型、B型及O型血各占约30%,AB型仅占10%左右。
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细胞功能和血浆功能两部分,有运输、调节人体温度、防御、调节人体渗透压和酸碱 平衡四个功能。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进氧气运出二氧化碳,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杀灭细菌,抵御炎症,参与 体内免疫发生过程,血小板主要在体内发挥止血功能,血浆功能主要为营养,运输脂类,缓冲,形成渗透压,参与免疫,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但除红细胞外,其它血细胞数量很少,常忽略不计。每个人体内的血液量,是根据各人的体重来决定的。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男子约占体重的8%,女子约占体重的7.5%左右。人体的血液总量不但在性别之间有差异,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也会有一定的改变。身体健壮的人比瘦弱的略多,运动员的血量较一般人多,妊娠期妇女血量增加较多。不过,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一般的增减不超过10%。[2]
安全的血液指的是这样的血液,它不含有任何病毒、寄生虫、药物、酒精、化学物质或其他能给受血者带来损害、危险或疾病的外来物质。献血者必须身体健康,没有也未曾得过任何严重的疾病。受血者不应因受血而受到损害,献血者也不应因献血而招致风险。
血液的颜色是有差别的,血液的红色的来自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含氧量多时呈鲜红色(动脉血),含氧量少的呈暗红色(静脉血)。通常献血抽的是静脉血,所以外观看上去呈暗红色。若血含较多的是高铁血红蛋白或其他血红蛋白衍生物,则呈紫黑色。血浆(或血清)因含少量胆红素,看上去呈透明淡黄色;若含乳糜微粒,则呈乳白浑浊;若发生溶血,则呈红色血浆。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