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滞血瘀证
【概念】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证候。本证多因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或跌仆外伤所致。
【临床表现】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性情急躁、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等,舌紫暗或见紫斑,脉涩。
【辨证要点】一是肝经循行部位的胀闷、窜痛、攻痛及痞块。二是刺痛、舌紫暗及脉涩等瘀血内阻体征。
二、气虚血瘀证
【概念】是因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而表现的证候。本病多由久病或年高气虚,渐致瘀血内停而引起。另外,中风病,醒后出现的半身不遂、语言謇涩,如兼有气虚的证候也属此证型。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 ,脉沉涩。
【辨证要点】是气虚与血瘀症状并见。
三、气血两虚证
【概念】是指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证候。本证可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劳倦太过,饮食失调,或久病失养,或失血过多所致。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心悸失眠,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辨证要点】是气虚与血虚证候共见。
四、气不摄血证
【概念】是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见失血的证候。此证多因久病气虚或慢性失血,气随血耗而成。
【临床表现】吐血 、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气短,倦怠乏力,面色淡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
【辨证要点】是气虚证与出血并见。
【类证鉴别】气不摄血证与血热证
证候 病程 性质 血色 舌象 脉象
气不摄血 多见慢性 虚证 淡而质薄 淡细 弱
血热妄行 多见急性 实证 鲜红质稠 红绛 弦数
1.中医辩证治疗是怎样的
1.心气不足。
主证:面色苍白、神疲、肢冷、胸闷、动则心悸、血压低、脉微细或虚数或结代、舌淡、苔薄白。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汤。红参5~10 克,附子5 克。
方解: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壮真阳,二药合用,大温大补,回阳救月兑。 2.心血不足。
主证:头晕、目眩、乏力、面色不华、心悸、舌质淡、脉细数而弱或结代。治法:补养心血,安神定志。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10 克,北芪10 克、当归5 克、白术10 克、茯神6 克、酸枣仁5克、元肉8 克、远志3 克、木香5 克(后下)、炙甘草3 克。
2.中医学的辨证方法有哪些
中医学有多种辨证方法,如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 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等,但无论哪 种辨证方法,都要用阴阳加以概括和分析,临床最常用的八纲辨 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而阴阳又是八纲之总纲,以统领表 里、寒热、虚实,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里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意 思是对于一个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它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四诊的 方法辨别证候的属阴、属阳。对于养生者来说,就是要经常检査 自己体内有无阴阳偏盛偏衰的表现,一旦发现,就要立即采取措 施,以使阴阳“以平为期”,正如恩格斯所说:“物体相对静止 的可能性,暂时平衡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 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为了求得这种“暂时平衡状态”的生命的 根本条件,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养生法 则,无论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的调摄,还是自我保健或药物 的使用,都离不开阴阳协调平衡、以平为期的宗旨。
3.中医常识中临床应怎样进行辨证
一般来说,中医学辨证除了经常使用的八种辨证方法外,还有一定的运用程序、规律、步骤。
其中,最主要的规律是先倾听患者的主诉,或者看最痛苦、最紧急的症状或体征。然后,再围绕主症先辨外感或内伤。
如果为外感,就要再分寒热,外感寒邪则属伤寒,应按六经程序辨 证;外感热邪则属温病,。 应按卫气营血或三焦程序辨证。
如果是内伤,一般要先辨虚实,虚证有 气血阴阳之不同。实证则要看属何邪气。
不论虚证、实证,最后都要落实到脏腑经络。由以上可知,所谓的临床辨证,事实上就是对病变进行定位和定性。
至于如何进行定位和定性,则有自己的辨证步骤,这些步骤具体如下:表里、脏腑经络定位。 这主要从临床表现的脏器功能特点;脏器体征特点;脏器与季节 气候的关系和影响;脏器与体型、体质、年龄、性别的关系和影响;发病时间及临床治疗经过特 点等综合考虑,并且定位。
阴阳、气血、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这主要应从临床证候特点、发病与病程特点,以及发病季节与诱发因素等方面去考虑定性。
比如,阴证的定性,根据证候特点,凡临床表现为 功能上衰退,不足,呈退行性、抑制性病变,都可定性为阴证。定位与定性合参。
这是把疾病的定位和定性,综合起来进行考虑,比如,肝病,有肝风,定位在肝,定性为风,可症见卒然眩仆、抽搐惊痈等。必先五脏。
所谓“必先五脏”,是说在分析各种发病机转时,要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根据其病变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确定它究竟属于哪一脏腑,或哪一种病理、生理改变在 其中起主导作用。 这是在病情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所用的一种方法。
比如,肝病风病。先从定位上来分析。
肝病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肝(胆)本经自病,即病变原发于肝,如郁怒伤肝(胆),因郁怒而出现 胁肋疼痛失眠,惊痫抽搐等。其二,是继发于其他脏器病变之后,如脾(。
胃)病及于肝,即脾虚肝 木乘脾,患者先因吐泻病后,继发拘急痉挛,或饱食后夜寐不安。 之后,再从定性去分析:如风 证,有原发性风证,病始即表现为风证,如大怒后卒然眩仆,半身不遂。
总之,中医学辨证有自己的规律与步骤,但具体运用时,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4.中医常识中什么是辨证
辨证是中医学认识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中,证,就是证候的意思,因而,辨证,就是辨 别证候的意思。通常情况下,中医学认识疾病,首先要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广泛收集临床资料,深入了解病情,在此基础上,利用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理论,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从而辨别疾 病属于何种证候。
而这种收集资料,归纳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做出正确诊断的过程,就叫做 辨证。而辨证的过程,就是诊断的过程。
中医学的辨证,是从机体反应性的角度,来认识疾病的本质,并通过分析疾病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来进一步认识这些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从而推导出其内在病理变化的规律性,因 而,它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疾病的本质,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5.中医临床应怎样进行辨证
所谓的临床辨证,事实上就是对病变进行定位和定性。
至于如何进行定位和 定性,则有自己的辨证步骤,这些步骤具体如下:1。 表里、脏腑经络定位。
这主要从临床表现的脏器功能特点;脏器体征特点;脏器与季节 气候的关系和影响;脏器与体型、体质、年龄、性别的关系和影响;发病时间及临床治疗经过特 点等综合考虑,并且定位。 2。
阴阳、气血、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这主要应从临床证候特点、发病与病程特点,以及发病季节与诱发因素等方面去考虑定性。
比如,阴证的定性,根据证候特点,凡临床表现为 功能上衰退,不足,呈退行性、抑制性病变,都可定性为阴证。3。
定位与定性合参。 这是把疾病的定位和定性,综合起来进行考虑,比如,肝病,有肝风, 定位在肝,定性为风,可症见卒然眩仆、抽搐惊痫等。
4。 必先五脏。
所谓“必先五脏”,是说在分析各种发病机转时,要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 中,根据其病变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确定它究竟属于哪一脏腑,或哪一种病理、生理改变在 其中起主导作用。 这是在病情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所用的一种方法。
比如,肝病风病,先从定位上来分析。 肝病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肝(胆)本经自病,即病变原发于肝,如郁怒伤肝(胆),因郁怒而出现 胁肋疼痛失眠,惊痫抽搐等。
其二,是继发于其他脏器病变之后,如脾(胃)病及于肝,即脾虚肝 木乘脾,患者先因吐泻病后,继发拘急痉挛,或饱食后夜寐不安。 之后,再从定性去分析:如风 证,有原发性风证,病始即表现为风证,如大怒后卒然眩仆,半身不遂。
总之,中医学辨证有自己的规律与步骤,但具体运用时,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6.中医如何辩证
肝硬化病人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要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所用食物应易消化、富营养.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低脂为肝硬化病人选择饮食的原则.3.有腹水时要卧床休息、增加营养、并限制盐的摄入、最好采用无盐或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以不超过5克(1钱)为宜.4.腹水明显时还要限制水的摄入、一般进水量以控制在每日1000毫升(相当于医院用的盐水瓶2瓶).严重低钠血症者、应限制在500毫升以内.5.伴有食道静脉曲张者、应避免 *** 性的及硬的食物、以免损伤曲张的食道静脉造成大出血.6.有肝昏迷可能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三餐应以蔬菜为主.7.禁酒戒烟、不要滥用护肝药物.8.应定期到医院作肝功能、甲胎蛋白、超声波等检查.。
血病的常见证候,可概括为血虚证、血瘀证和血热证。 指机体内血液亏虚所引起的症状。
症状:面色萎黄或苍白、唇色淡白、神倦乏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女经量少、衍期甚或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
病因病机:久病耗伤、或病失血(吐、衄、便、溺血、崩漏等),或后天脾胃虚弱,生化不足等诸因皆能令人血虚。 凡体内血行受阻,血液瘀滞,或血离于经而瘀阻于体内所引起的病变证候,均属血瘀证。
症状:局部痛如针刺,部位固定,拒按,或有肿块,或见出血,血色紫暗,有血块,而色晦暗,口唇及皮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等。
病因病机:因气滞而血凝,或血受寒而脉阻,或热与血而相结,或外伤等血溢于经,导致瘀血内停,出现血瘀证。 即血分有热,或热入血分的症状。
症状:心烦,躁扰发狂,口干喜饮,身热以夜间为甚,舌红绛,脉细数,或见吐、衄、便、尿血及斑疹等,妇女月经提前、量多、色深红等。
病因病机:外感热邪侵入,或五志郁火等所致。血分热盛,心神受扰,故烦躁,甚则发狂;血属阴,热入于内,入夜交争甚,所以发热至夜尤甚;阴血受灼,则口干喜饮;热盛血耗,不能充盈于脉,故脉细数;热迫血妄行,血络受损,必见出血,妇人月经亦必见量多而提前等。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