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概述

时间: 2023-11-04 14:44:25

嗜酸性细胞增多症的发生具有免疫反应的特征:使用旋毛(线)虫初次刺激可引起一个初级的且相当低水平的反应;然而重复刺激导致一扩增的或继发的嗜酸性细胞增多症的反应。

应着重询问旅行和过敏情况以及使用药物的病史。通过体格检查和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尿液,肝,肾功能检查可能得出基础病因诊断和对器官损害的估计。取决于临床表现的特殊诊断试验,包括大便虫卵和寄生虫的检查,和寄生虫病和结缔组织病的血清学检查,在大便检查中可能未取得肠虫生命周期中一个阶段的诊断依据,因此大便检查阴性并不能排除寄生虫的病因(如旋毛虫需作肌肉活检,内脏蚴虫移行和丝虫感染需作其他组织活检),十二指肠吸引术对排除特殊寄生虫(如类圆线属)的病因是必要的。血清维生素B12增高和/或白细胞碱性磷酸酶降低可能提示骨髓增殖性疾病的基础疾病。骨髓涂片,活检与细胞遗传学可能有助于诊断,特别在外周血出现未成熟细胞时尤为如此。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寄生虫病,如蛔虫、钩虫和血吸虫等感染。
2、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和荨麻疹等。
3、皮肤疾病,如银屑病、湿疹和剥脱性皮炎等。
4、血液病及肿瘤,如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转移癌等。
5、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等自身免疫病。
6、某些肺源性症。
7、某些药物,如青、链霉素,磺胺类;8、其他,如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和心内膜炎及淋巴肉芽肿等。此外还有原因不明的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高于1500/微升并持续半年以上,同时伴有多脏器浸润的表现,预后差,常因心脏病变死亡。

嗜酸性粒细胞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英文名5嗜酸性粒细胞的别名6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内的作用 6.1趋化与吞噬作用6.2过敏反应调节作用6.3对寄生虫感染的应答6.4纤维蛋白溶解作用 7嗜酸性粒细胞医学检查 7.1正常值7.2化验结果意义7.3化验取材7.4化验方法7.5化验类别7.6参考资料7.7相关疾病1拼音 shì suān xìng lì xì bāo

2英文参考 eosinophil

EOS

3概述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是直径约10~15μm的圆形细胞,因其富含嗜酸性颗粒而得名。细胞的嗜酸性颗粒中含有多种酶类,如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磷脂酶D、血纤维蛋白溶酶等;还含有较多的堿性组蛋白,因此使颗粒呈嗜酸性。嗜酸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爱GMCSF、IL2和IL3的诱导发育成熟。该细胞的寿命很短,在骨髓有2~6天的成熟期,在循环中的半寿期约6~12h,在结缔组织中可存活数日。

血循环中的嗜酸性粒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3%,但这个数字只占嗜酸性粒细胞总数的一小部分。估计在骨髓和其他结缔组织中的成熟嗜酸性粒细胞约200倍和500倍于循环中的同类细胞。IgE型超敏反应和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并且可受趋化因子的作用向局部组织中集聚。

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这种细胞数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有关的。当血液中皮质激素浓度增高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而当皮质激素浓度降低时,细胞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的胞质内含有较大的、椭圆形的嗜酸性颗粒。这类白细胞也具有吞噬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表达低亲和性IgE受体FcεRⅡ,在正常血清IgE水平时有与IgE结合;约10%~30%的细胞表达FcγRⅢ或FcγRⅡ(表82);约40%50%的细胞表达补体受体。这些受体与带相应配体的抗原结合可使细胞活化,GMCSF、IL1、IL2、IL5和TNFα等细胞因子也可使细胞直接活化。活化的嗜酸性粒细胞主要表现下列生物活性:

表82炎症细胞的免疫球蛋白受体

受体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肥大细胞 嗜堿粒性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血小板 IgG             IgG1 + + - ? + + IgG2 + + - - ? + IgG3 + + - - ? + IgG4 + + - - ? + IgM - - - - - - IgA + + - - ? - IgD - - - - + - IgE - + + + + + FcRⅠ - - + + - - FcRⅡ - + ? ? + + 4英文名 eosinophil

5嗜酸性粒细胞的别名 嗜酸性粒细胞数,EOS

6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内的作用 限制嗜堿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当嗜堿性粒细胞被激活时,释放出趋化因子,使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到同一局部,并从三个方面限制嗜堿性粒细胞的活性:一是嗜酸性粒细胞可产生前列腺素E使嗜堿性粒细胞合成释放生物活性物质的过程受到抑制;二是嗜酸性粒细胞可吞噬嗜堿性粒细胞所排出的颗粒,使其中含有生物活性物质不能发挥作用;三是嗜酸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酶等酶类,破坏嗜堿性粒细胞所释放的组胺等活性物质。

6.1趋化与吞噬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包括过敏反应中产生的ECFA、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ECFC和T细胞来源的ECFL等;受趋化因子作用后,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外对细菌、真菌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等的吞噬能力已经得到证明,但在体内的吞噬作用尚需更确实的证据。

6.2过敏反应调节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参与IgE型超敏反应的调节作用。当肥大细胞或嗜堿性粒细胞的表面IgE与相应抗原结合诱发过敏反应时,会产生ECFA吸引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并释放组胺酶分解组胺,释放芳基硫酸酯酶分解白三烯,消除过度的炎症反应。这样,嗜酸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和嗜堿性粒细胞之间形成一个反馈的调节机制,在过敏反应强烈时嗜酸性粒细胞的这种调节作用更加明显。

6.3对寄生虫感染的应答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在对蠕虫的免疫反应中,嗜酸性粒细胞有重要的作用。这类粒细胞的细胞膜上分布有免疫球蛋白Fc片断和补体C3的受体。在已经对这种蠕虫具有免疫性的动物体内,产生了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IgE。蠕虫经过特异性IgE和C3的调理作用后,嗜酸性粒细胞可借助于细胞表现的Fc受体和C3受体粘著于蠕虫上,并且利用细胞溶酶体内所含的过多氧化物酶等酶类损伤蠕虫体。

在有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时,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机体受寄生虫感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可激活补体,形成ECFC;另一方面,寄生虫抗原又使T细胞致敏,产生ECFL。这些趋化因子可吸引许多嗜酸性粒细胞到寄生虫感染部位,并释放过氧酶等物质,对寄生虫发挥毒性杀伤作用。

6.4纤维蛋白溶解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能释放纤维蛋白溶酶;还可释放磷脂酶D,分解能引起血栓形成的血小板激活因子;因此,嗜酸性粒细胞参与防止血管内凝血,消除已形成的纤维蛋白。

7嗜酸性粒细胞医学检查

7.1正常值

血细胞自动计数仪:(50~300)×106/L (50~300/mm3)。

7.2化验结果意义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①过敏性疾患: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结节性多动脉炎、药物过敏、血清病等。 ②皮肤病:天疱疮、疱疹性皮炎、痒疹、多形性渗出性红斑、湿疹等。 ③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囊虫病等。 ④感染症:猩红热、麻疹潜伏期、吕弗琉(L?ffler)综合征、感染性疾病恢复期等。 ⑤血液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霍奇金病、恶性贫血、家族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热带性及非热带性嗜酸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 ⑥其他:放射线照射后、卵巢肿瘤、肉样瘤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①感染: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等。 ②药物:用ACTH、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 ③应激状态。

7.3化验取材

血液

7.4化验方法

血常规检查

7.5化验类别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