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裂孔是指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全层组织缺损,属眼科疾病。其发病率为0.6-0.7%。常见于老年人、眼外伤、高度近视等。黄斑裂孔可因外伤、变性、长期CME、高度近视、玻璃体牵拉等引起。在老年人相对健康的眼,无其他病因发生的黄斑裂孔,称为特发性黄斑裂孔。常发生于60-80岁。
1.症状:本病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有时在另一眼被遮盖时才被发现,早期可无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不同期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常见症状包括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视力常降至0.05~0.5不等,平均为0.1,用Amsler方格表可查出视物变形及中心暗点。
黄斑裂孔视力损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 裂孔处无视网膜感光细胞。② 裂孔周围视网膜浅脱离。③ 裂孔周围囊样水肿。④ 裂孔周围视细胞不同程度变性。通过玻璃体切割手术松解裂孔前后方向以及切线方向的牵拉,从而消除病因;通过气体填充和生物因子使黄斑裂孔闭合,促使视网膜神经上皮复位,因而可以改善视力及视物变形等症状。
对于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 不同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Kelly(1991)等单纯使用玻璃体切割术(52例), 裂孔闭合率为58%, 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为42.3%, 2年后该作者的病例累积达170例, 此时的裂孔闭合率为73%, 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为55%。近年来研究发现, 在手术中使用自体血小板、自体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2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2, TGF-β2)、纤维蛋白原等填充于黄斑裂孔内,可增加裂孔处脉络膜视网膜粘连愈合,并有效地提高视力。文献报道,使用玻璃体切割联合TGF-β2封闭黄斑裂孔的裂孔闭合率为91%~100%, 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83%~90.1%, 但也有术者未能重复出相同结果,并发现术后眼压升高反应明显。最近Thompson 等报导,使用TGF-β2与安慰剂对照比较,二者在黄斑裂孔的解剖复位与视力改善方面并无显著差异。
Gaudric(1995)等首先报导使用自体浓缩血小板封闭黄斑裂孔, 并用单纯玻璃体切割作对照(各20例), 结果血小板组裂孔闭合率为95%, 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为85%, 而单纯玻璃体切割组裂孔闭合率仅为65%。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单纯使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即可获得较高的手术成功率。
Christensen等人[10]的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对于2期与3期特发性黄斑孔,内界膜剥除后黄斑孔封闭率显著高于不剥除内界膜组(2期黄斑孔,100%比55%,3期黄斑孔,91%比36%)。
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有如下几点:① 裂孔是否闭合。 裂孔闭合差者视力恢复不满意。术后裂孔是否完全闭合, 可能与术中黄斑前玻璃体后皮质是否清除干净、裂孔周围的膜是否剥除、裂孔周围是否还有张力以及与患者术后头位保持有关。② 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对视力恢复亦有影响, 如白内障形成, 发生医源孔时经巩膜冷冻后出现视网膜前增生膜等。③ 术中在黄斑孔区操作时注意避免对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的器械损伤。
随着OCT技术的进展,人们对特发性黄斑孔预后的认识也不断加深。Inoue等人[11]使用频域OCT对53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的患者进行检查,发现光感受器内节与外节的连接可能对黄斑孔术后视力恢复起重要作用。术后内外节间连接缺损越严重,视力预后越差。随着时间发展,某些患者内外节间的连接可以部分恢复,而在另外一些病人则持续存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