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医称为疽。颈部痈俗称“对口疮”,背部底部开始。
【治疗措施】
1.全身治疗:病人应适当休息和加强营养。必要时用镇痛剂。可选用磺胺甲硝唑加甲氧嘧啶或青霉素、红霉素等抗菌药物。如有糖尿病,应根据病情同时给予胰岛素及控制饮食等治疗。
2.局部处理:初期红肿阶段,治疗与疖同。已有破溃者,可用八二丹掺入伤口中,外敷太乙膏。如红肿范围大,中央部坏死组织多,或全身症状严重,应作手术治疗,但唇痈不宜采用。一般用“+”字或“++”字形切口,有时亦可作“|||”形。切口的长度要超出炎症范围少许,深达筋膜,尽量剪去所有坏死组织,伤口内用纱布或碘仿纱布填塞止血。以后每日换药,并注意将纱条填入伤口内每个角落,掀起边缘的皮瓣,以利引流。伤口内用生肌散,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如分晓面过大,待肉芽组织健康时,可考虑植皮。亦有直接作痈切除术,肉芽组织长出后即植皮,可缩短疗程。
【病理改变】
由于皮肤厚,感染只能没阻力较弱的皮下脂肪柱蔓延至皮下组织,沿着深筋膜向四周扩散,侵及附近的许多脂肪术,再向上传入毛囊群而形成具有多个“脓头”的痈。糖尿病病人较易患痈。因为他们的白细胞功能不良,游动迟缓。
【临床表现】
痈呈一片稍隆起的紫红色浸润区,质地坚韧,界限不清,在中央部的表面有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以后,中央部逐渐坏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其内含有脓液和大量坏死组织。痈易向四周和深部发展,周围呈浸润性水肿,局部淋巴结有肿大和疼痛。除有局部剧痛外,病人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食欲不佳、白细胞计数增加等。痈不仅局部病变比疖重,且易并发全身性化脓性感染。唇痈容易引起颅内的海绵静脉窦炎,危险性更大。
【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治疗疖,以防止感染扩散。
补充:
治疗原则
1.全身治疗:卧床休息,输液,加强营养,用止痛及镇静剂,有糖尿病者应积极治疗糖尿病。 2.抗生素治疗:可选用红霉素,氨卞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治疗。 3.局部治疗:可用50%硫酸镁湿热敷,理疗,或70%酒精湿敷。面部痈应减少说话和咬嚼动作。 4.手术治疗:经上述治疗炎症不能控制时应及时引流,并将炎症坏死组织彻底切除。常用“+”或“#”形切口,应深达筋膜下。
用药原则
全身症状较轻以肌注“A”项中一种药为主; 全身症状较重以静滴“A”和“B”项药为主。
辅助检查
1.痈无并发病者的“A”为主; 2.有并发病者的“A”、“B”联合应用。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消失,创面愈合。
问题一:“痈疽难溃”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痈和疽是疡症中的两种不同的病证,痈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属于阴症,治疗方法不同的阶段治法不同,初起宜消,成脓者宜托,溃后宜敛.
问题二:生理疾病寻求帮助??急!!!去医院查查身体吧
问题三:中医师请进活血行气解毒,壮腰补肾健膝,强筋疗骨。楼主:你可以放心服用,此方功效大,力量强。效果显著,且都吻合症状,对症下药。想必一定是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配置的良方。
问题四:中药红芪[10]g..10g是什么意思g是重量单位,即是“克”的意思。
红芪,中药名。适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等症状。一般用量为10-30g.
问题五:白芪有什么作用白芪也称为青阳参,为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植物。银圆柱状或圆锥状单生或下部分叉对生,灰黑色。叶对生,膜质,卵状披针形,基部深耳垂状心形。花紫色,后变淡红色或淡白色。u果披针形或线形。种子卵圆形,顶端具淡白色。u 果披针形或线形。种子卵圆形,顶端具白绢质种毛。 白芪又称白皮芪,青阳参。白芪与黄芪两种功用相同,但生长在不同的土壤中则根皮颜色不同。 可药用有: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孕妇不宜长期大量应用
问题六:黄芪的药用药用价值
中药疗效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3、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
4、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5、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 *** 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6、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7、脾气虚证,虚弱倦怠,泄泻,中气下陷,脏器脱垂,食少纳呆诸症。常与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配伍治疗脾虚泄泻。与升麻柴胡人参等配伍治疗脏器脱垂,如补中益气汤。 原理:脾主湿,脾虚则不能输布津液于肺,所以湿困中焦,湿性趋下,所以下焦受湿而便溏。脾虚则难以助胃健运,所以食少纳呆,难思饮食。本药入手足太阴,所以肺气盛则可以通调水道,散精至肌表。脾气盛则可以运化 *** 上输于肺。
8、肺气虚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黄芪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
9、多汗而浮肿。《金匮要略》中配伍最简单的黄芪方为防己黄芪汤,药味共6味,主治,可见也有出汗与浮肿。简单地说,黄芪主治汗出而肿。所谓汗出,以自汗为多见,即在未服用发汗药,也未剧烈运动,气温室温均属正常的情况下,出汗量较多,并可伴有气短乏力、恶风、头晕、容易感冒等症状,这个症状群,中医概括为“气虚自汗”。出汗的程度比较严重,常常衣被尽湿,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出汗以上半身为显著。临床上有的患者不以汗出为主诉,但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平时汗出比较多,稍有体力活动,就容易出汗,或者皮肤比较湿润。
10、用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用于表虚不固的自汗。表虚自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牡蛎等配伍;如表虚易感风寒者,可与防风、白术同用。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者。如用于疮疡内陷、或久溃不敛,可与党参、肉桂、当归等配伍;用于脓成不溃,可与当归、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用于水肿、脚气、面目浮肿。配白术、茯苓等。
性味归
性味:甘,微温。
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临床应用
1、高血压病: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经验用量为:黄芪30克、白术12克、防己12克、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克,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克,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克、丹参12克。
2、缺血性心脏病:黄芪每日50克,水煎分3次服。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3、急性肾小球肾炎:北芪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治疗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
4、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黄芪5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l剂,30日为1个疗程。
5、银屑病:黄芪3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疗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89.36%。
6、糖尿病:消......>>
问题七:黄芪怎么念,是什么?功效?黄芪 qí ,又称北芪或北蓍,亦作黄耆或黄蓍,常用中药之一,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主产于中国的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春秋两季采挖,出去须根几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黄芪可分为:内蒙黄芪、膜荚黄芪、绵黄芪、多序岩黄芪(又名“红芪”)、日本黄芪(又名“和黄芪”)。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本经》记载:“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小儿百病。”《日华子本草》记载:“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
痈:读音:[yōng]
疽:读音:[jū]
疔:读音:[dīng]
疖:读音:[jiē]
痈、疽、疔、疖,是四种发生于体表各有不同病理变化和形状特征的外科疾患。痈是感染毒邪,气血壅塞不通而致的局部化脓性疾病。疽是为毒邪阻滞而致的化脓性疾病。疔因其坚硬而根脚如钉故名。疖发于皮肤浅表,随处可生,多生于头、面、颈、项及臂臀等处。
痈: 红肿热痛,浅而高大,未脓易消,已脓易溃易敛,因热毒熏蒸、气血淤滞所致。
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边界不清,无热少痛,未脓难消,已脓难溃因寒邪郁结、气血凝滞所致。
疔: 初起如粟,根深形小,状如针,顶白而痛,因邪毒侵袭、气血凝滞而致。
疖:浅表局限,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易溃易敛,反复发作,因湿热蕴结所致。
诊断要点
痈和疽症状大不相同,应予区别。一般来说,痈为阳证,患部多红肿热痛,根脚高,寒热交作,来势凶猛。而疽则为阴证,患部多木痛,约2-3天即能收口。痈生于皮肉,疽生于筋骨。痈易消、易溃、易敛;疽难消、难溃、难敛。
疖和疔虽然同是一种类型的疾病,但有区别,不可不辨。
在这里还应指出,须知疖与痈不同,痈不发生于头面,数目单纯,局部顶高色赤,表皮紧张有光,起初无脓头白点,漫肿范围较大,这些应与疖有所区别。
-痈疽疔疖
1.热毒蕴结(初期):皮肤鲜红、灼热疼痛,渐成高肿坚硬,伴见恶寒发热,头痛泛恶,舌红苔黄腻,脉洪数。轻者可无伴见症状。治宜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金银花20克,连翘、赤芍各15克,黄芩、山栀、荆芥、黄柏、夏枯草各10克,生石膏(先煎)、蒲公英、芦根各30克。
服上述方剂的同时,取煎后药渣用布包,湿敷痈肿部位。
2.热毒壅滞(成脓期):结块局部疼痛加剧,痛如鸡啄,肿势高突,可伴见发热,口干苦,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透脓。
方药:丹参、生石膏(先煎)各20克,黄连、山栀、当归尾、川芎、皂刺、炮甲片、黄芩、连翘各10克,蒲公英、金银花各30克。
3.余邪留滞(溃脓期):溃出黄白稠厚脓液,可夹杂有紫色血块,局部肿痛及全身症状亦逐渐消失。如脓疮口周围坚硬,脓水稀少,多为疮口过小,应扩疮排脓。治宜清热解毒、退肿。
中成药:六应丸或银黄片。体虚弱者,可配合服八珍丸。
4.外治法:初期外敷金黄散、玉露散。溃脓期取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未尽时外盖金黄膏,脓尽时用生肌散或白玉膏外盖。如疮口过小,应扩疮排脓后再用药。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