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症是肠道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农民和晚期孕妇。它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胆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或胆道感染。发作时病人疼痛难以忍受,大哭大叫,十分痛苦。若治疗措施跟不上,晚期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蛔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疾病,平时在生活中不讲卫生,就很容易将蛔虫虫卵带入消化道,其成虫会寄生在孝昌,不仅会导致人体营养不良,还有一些症状出现。那么,蛔虫病有哪些症状呢?蛔虫病的主要症状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临床表现
1、幼虫期致病:可出现发热,咳嗽,哮喘,血痰以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临床症象。
2、成虫期致病:a.患者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间歇性脐周疼痛等表现。b.可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结膜炎等症状。c.突发性右上腹绞痛,并向右肩,背部及下腹部放射,疼痛呈间歇性加剧,伴有恶心,呕吐等。
2、主要症状
1、蛔幼性肺炎:少量蛔虫幼虫在肺部移行时,可无任何症状,如短期内进食含大量感染期蛔虫卵的蔬菜或其他食品,经7~10天潜伏期后,可出现全身与肺部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发热,畏寒,乏力,伴胸闷,气促等类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重症者可出现哮喘样发作,表现为胸疼,咽部异物感,吼喘,端坐呼吸,少数可出现痰中带血,鼻出血,声嘶,腹痛及腹泻等,体检可闻及双肺干湿性_音,偶有局部肺实变征,X线胸片检查可见双肺门阴影加深及肺纹增多,常于1~2周内消失,痰可查见嗜性粒细胞和夏科-莱登晶体(Charcot-Leydencrystals),偶可发现幼虫,血嗜酸性粒细胞可明显增高,病程持续7~10天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急性蛔幼性肺炎,哮喘和嗜酸性细胞增多等,临床上称为肺蛔虫症,即单纯性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
2、肠蛔虫病:成年人肠蛔虫病多无特殊表现,也可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怒,头昏,工作能力下降等,肠内大量蛔虫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如多食或厌食,偏食,甚至异食癖等,儿童患者常有食欲减退与恶心,多有突然发生的脐周一过性隐痛或绞痛,常不定时反复发作,不伴腹肌紧张与压痛,少数儿童患者可出现类似消化性溃疡症状,但驱虫治疗后症状即消失,婴幼儿患者多有消化不良表现,少数患儿可因高热或其他原因而呕吐出蛔虫,或自肛门排出蛔虫,严重感染的小儿可引起营养不良,发育迟钝,智能低下,皮肤瘙痒,磨牙或惊厥等表现,极个别患者可出现神经性呕吐,顽固性皮疹,视力障碍,听力减退,肌肉麻痹,皮肤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胃及十二指肠蛔虫病可有反复发作的腹部饱胀,嗳气,上腹隐痛或剧痛,常有食欲缺乏,反酸,恶心,也可出现呕吐等,常有呕吐蛔虫史,偶尔有呕血及黑便。
肠蛔虫病的体征较少,腹痛时脐周可有较轻而不恒定的深压痛,腹壁脂肪较薄的儿童患者可见肠蠕动波,深压可扪及条索样肠型,严重感染的患儿,体型瘦小,腹部膨隆。
3、过敏反应:蛔虫的变应原可引起宿主皮肤,结膜,肠黏膜的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腹胀痛及结膜炎等,文献报道,蛔虫感染是儿童对植物花粉等过敏而发生哮喘的诱因。
3、蛔虫病的并发症
(1)胆道蛔虫症
表现为儿童突然感觉腹部剧烈绞痛、屈体弯腰、坐卧不安,还伴随有恶心呕吐。部分儿童还会发生胆道感染,出现发热和黄疸等。极少出现,儿童体内的蛔虫直接窜入肝脏,引起出血和脓肿。
(2)蛔虫性肠梗阻
常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其中2岁以下的发病率最高。发病非常突然,儿童会表现出现脐部周围或者右下腹有阵发性的剧烈疼痛、甚至有呕吐腹泻等反应。
(3)肠穿孔及腹膜炎
多是因为持续较久的蛔虫性肠梗阻或阑尾炎,引起腹膜炎而导致的。表现为儿童突然感觉整个腹部剧烈绞痛,伴随有恶心呕吐、腹胀等反应。
蛔虫成虫寄生于小肠中下段,当人体全身及消化道功能紊乱,如高热、腹泻、饥饿、胃酸度降低、饮食不节、驱虫不当、手术刺激等,均可激惹虫体异常活动,上窜胆道;加之蛔虫有喜碱厌酸、有钻孔习性,在胆管炎、结石及括约肌松弛等更易引起成虫钻胆。窜入胆道者80%在胆管内,可为1~100余条。蛔虫进入胆道后,其机械刺激,引起括约肌强烈痉挛收缩,出现胆绞痛,尤其部分钻入者,刺激症状更频发,在其完全进入胆道或自行退出,症状可缓解或消失。进入胆道的蛔虫大多数死在胆道内,其尸体碎片、角皮、虫卵将成为以后结石的核心。蛔虫钻入胆道所引起的胆管阻塞是不完全的,故甚少发生黄疸,主要是蛔虫带入的细菌导致胆管炎症,且可引起急性重症胆管炎、肝脓肿、膈下脓肿、胆汁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胆道出血、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经口吞入感染期幼虫卵是人体感染蛔虫的主要方式。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⒈ 幼虫移行症
见于短期内生食了含有大量受精蛔虫卵的蔬菜、瓜果者。潜伏期7—9日。出现低热、乏力,少数伴荨麻疹或皮疹。咽部异物感,阵咳,常呈哮喘样发作,痰少,偶尔痰中带血丝,胸部闻及干罗音。胸片双侧肺门阴影增深,肺纹理增多,点、片状或絮状浸润阴影,于1—2周消失。痰液检查可有嗜酸性粒细胞与夏科—莱登晶体,偶发现幼虫,病程持续7—10日,逐渐缓解。
⒉ 肠蛔虫病
绝大多数病例无任何症状。儿童常有腹痛,为脐周不定时反复腹痛,无压痛及腹肌紧张,伴食欲减退、恶心、腹泻或便秘,大便中排出蛔虫。儿童有时有惊厥、夜惊、磨牙、异食癖。
并发症
⒈ 胆道并发症 临床上表现为胆绞痛型、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与肝脓肿五型。
⒉ 肠道并发症 表现为机械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阵发性脐周痛,频繁呕吐,明显腹胀,肠型及蠕动波。腹部触及条索状肿块为本病特征。X线腹平片见液平面与肠充气。梗阻时间过长可并发肠穿孔、肠扭转。蛔虫钻入阑尾可引起阑尾炎。
⒊ 蛔虫性腹膜炎 蛔虫可穿过小肠壁进入腹腔,引起腹痛、腹胀、全腹压痛等腹膜炎症状。手术时可发现蛔虫及虫卵肉芽肿。
[诊断]
[治疗]
⒈ 驱虫治疗
苯咪唑类 是广谱驱线虫药。阿苯达唑400mg,顿服。甲苯咪唑为C型晶体微粒剂,500mg顿服。2—4日可排除蛔虫。疗效均达90%以上,一般无副作用。
噻嘧啶 广谱驱线虫药。成人500mg,顿服。儿童每次10mg/kg,顿服。孕妇、肝、肾、心脏疾病患者暂缓给药。
哌嗪 有抗胆碱能作用,使虫体肌肉麻痹。成人3g,儿童每次80—100mg/kg,空腹或晚上1次顿服,连服2日。肝、肾疾病及癫痫患者禁服。一次治愈率70%—80%。
左旋咪唑 成人150—200mg,顿服。偶引起中毒性脑病,应慎用。
⒉ 胆道蛔虫病治疗
原则为解痉止痛,早期驱虫抗感染。阿托品0.5mg加异丙嗪25mg,肌注或静滴。蛔虫大多从胆道退出。驱虫可用阿苯咪唑或甲苯达唑口服。发热者适当应用抗感染药物。ERCP有诊断及取虫效果。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者需外科治疗。
⒊ 蛔虫性肠梗阻
应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补液,纠正失水及酸中毒,服豆油及花生油60ml,有松解蛔虫团的作用。腹痛缓解后驱虫。并发肠坏死、穿孔、腹膜炎及完全性肠梗阻者应及时手术。
[预后]
[预防]
一.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的生冷食物,生食的蔬菜瓜果一定要洗净后才能食用。
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可随地大便。蛔虫病的传播途径为蛔虫排出的虫卵随大便排出体外,继而污染周围环境,又可污染蔬菜瓜果等。一旦吞食,即可感染。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儿童不要吮吸指头。
参考资料:
蛔虫病是吞食蛔虫蚴卵后感染的一种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其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皮肤瘙痒、上腹部或脐周阵发性疼痛、时有呕吐或腹泻、睡眠时磨牙、面部有色素变浅的环状虫斑等。蛔虫又具有攻窜的特性,可到处乱窜而导致多种并发症,如胆道蛔虫症等。
一条成熟的雌性蛔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中,每天能产卵达二十万个之多。但这些虫卵并不能在人体内发育成熟,而必须随粪便排出体外,在体外发育成熟。蛔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泥土中它甚至能生存3-5年。当人们吃了含有被虫卵污染的蔬菜、喝了生水以后,便可能吞下活的蛔虫卵。这种发育成熟的蛔虫卵,到人体小肠中脱壳而出,逐步发育成为一条条蛔虫。蛔虫在人体内寄生,它的寿命为一年左右。
蛔虫病在我国流行相当广泛,农村高于城市,儿童多于成人,其感染率可达85%以上。
有人误认为人体内应该有蛔虫寄生,把它称为“消食虫”,似乎有蛔虫寄生,才能有助于消化。事实上蛔虫寄生,对人体有许多危害:
1.蛔虫的幼虫从卵中脱壳而出,侵入肠粘膜血管进入门静脉,经肝脏、心脏至肺泡,再由气管到喉头,被重新吞下至小肠中,才正式发育成为一条成虫。在这个过程中,如有大量蛔虫的幼虫经过肺部,可以引起病人发热、咳嗽,肺部透视有阴影,称为过敏性肺炎。蛔虫的幼虫如果误入歧途,进入眼部,可能引起失明;进入脑部,可能引起癫痫。
2.蛔虫寄生在人体可以引起病人营养不良,尤其在大量寄生时更为明显。病人面黄肌瘦、食欲不振,并常失眠,儿童夜间睡眠多梦,并常磨牙。
3.蛔虫有钻孔的习性。当服用驱虫药时,或有发热及腹泻时,蛔虫可以钻入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成团可能引起肠梗阻等。
蛔虫寄生给人体造成许多危害,所以对蛔虫病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诊断蛔虫病,只要化验粪便,如果在其中发现有蛔虫卵,便可以确诊为蛔虫病。
治疗蛔虫病的药物很多,近年来又有许多新药,疗效很高,而副作用很少,如左旋咪唑、甲苯咪唑、四咪唑等,患蛔虫病的人,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这类药物治疗。有人服药后虽然驱出很多蛔虫,但仍然不能根治,因此重点在于预防蛔虫的再感染,它的关键是把好饮食卫生关。蔬菜要洗净煮熟,瓜果要洗净去皮,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也很重要,因为指甲下面的污垢中常含有许多蛔虫卵。
驱除蛔虫二法
取石榴树皮15克,洗净入锅,加水500克,煎浓汁约半碗,清晨空腹服用,除蛔虫有特效。
食醋2汤匙,6小时服1次,连服2日,可驱蛔虫。
蛔虫是如何进入人体的
蛔虫病是獐最觉的寄生虫病,农村患病率比城市高。蛔虫孵被人吞食后,大部分被胃酸杀死,部分进入小肠,在人体内发育成成虫,产卵。雌蛔虫体内有大量虫卵,每条雌蛔虫约含虫卵2000万个以上,通过人的大便每天约20万个。虫卵随烘便后广泛分面在厕所、烘坑和土壤中,通过施肥、尘土飞扬及苍蝇、蟑螂、猎、鸡、狗等的携带使蛔虫散布在蔬菜、食物、水及生活环境中。蛔言在壤内可以生存1-2年,甚至更长。蛔早人体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1、食物感染主要是吃附有虫卵的生菜、水果,或食入被带有蛔虫卵的苍蝇和尘土污染的食物。2、经手感染小儿生性妇动,对一些新鲜的喜欢东摸摸、本抓抓,同时又喜欢在地玩耍,蛔虫卵很容易沾在手上和指甲疑内。而且小儿又不易做到饭前便后洗手,有些婴幼儿还有手指的飞快,因此蛔虫卵很容易被带进口中,得蛔虫病的机会要比成人多。3、饮水感染一些农村饮用浇水或池塘水,容易到虫孵的污染。有些农村的孩子有喝生水的飞快,因而这也是一条主要的感染途径。4、呼吸道感染尘土中的蛔虫卵可被吸入呼吸道,然后再被吞入消化道感染人体,国外有人调查发现3.2%的小儿鼻内有蛔虫卵。 早刚的卵必须土壤中成内含幼虫 的虫留言,变成具有感染能力的虫卵,蛔虫留
蛔虫对人体危害
蛔虫 的可怕之处在含有幼虫的蛔虫卵被吞入人体后并不是直接 肠道内生长发育,而是由虫卵变成幼虫后,通过人的血循坏,经过心、肺等重要器官再回到肠道发育成成虫。蛔虫在人体内的漫游和发育会对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1、幼虫移行症短期内天入大量蛔虫卵后经8-9天,幼虫进入肺泡可引起发热、咳融洽、哮喘、荨麻疹等。重症有气急或痰中带血,血中酸怀粒细胞明显增高。病程短,大多经2周左右完全恢复。幼虫还可侵入肝、脑、眼等器官,引起相应器官的损害,如肝大、癫痫、眼睑浮肿等。
2、成虫引起的症状轻度感染者无明显症状,严惩者引起营养不良、消瘦、多食、异食癖、发育障碍等。常伴有上部或脐周阵发性疼痛,可自行缓解,与饮食无关。
3、胆道蛔虫症蛔虫有喜欢钻孔的特性,当爱到药物、湿度或其他因素刺激时会乱钻一通。若钻入胆道,刺激胆总管括约肌产生强列痉挛,出现剧列的右上腹疼痛,常伴呕吐,有时吐出蛔虫。体检仅在右上腹 有轻度压痛,腹 部体征剧列腹痛不一致为本病的特征。当蛔虫自行退出后,腹痛即缓解。
4、蛔虫性肠梗阴发病仅次于胆道蛔虫症。由于蛔虫成团阻塞肠腔,或蛔虫毒素剌激引起肠壁痉挛所造成。表现为剧烈腹痛、伴呕吐,往往吐出胆汁或蛔虫。腹胀明显,腹部可摸到包块或有条索感。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因肠壁血液循环的阻断而发生肠坏死;肠穿孔,继发腹膜炎。因呕吐严重可出现电解质紊乱。 5、其他 蛔虫还可钻入阑尾或肝脏,导致蛔虫性阑尾炎或"肝脓肿"。昏迷的病人,蛔虫会从喉部钻入气管,引起窒息。蛔虫病的诊断主要根据大便中找到虫卵或大便中排出成虫为根据。至于面部的白斑'指甲内的白点、晚上磨牙等都不能作为诊断蛔虫病的依据。
治疗蛔虫病有啥诀窍
常听一些家长反映,小儿打虫药也服过了,但不见蛔虫打出,到底应该如何治疗蛔虫病呢?
1、合理选择药物
(1)甲苯咪唑为广谱驱虫药,目前常用的驱虫药的主要成分就是甲苯咪唑 ,服用时不必忌油和空腹。
(2)枸橼酸哌哔嗪(驱蛔灵),它的作用是麻痹蛔虫肌肉,使蛔虫失去活动能力,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每日每公斤体重0.15克,睡前一次服,连服2天。 2、判断肠内蛔虫是否全部排出 服药7-10天后再次查大便,若未找到虫卵,说明驱虫彻底。千万不能认为服药1-2天后大便中找不到虫卵就以为蛔虫已经驱净。因为附着在肠壁的虫卵1-2天内不可能完全排出,需7-10天才能排尽。
以上是彻底治疗蛔虫病的关键。此外,在临床上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小儿从临床症状看可能是肠蛔虫病,但大便化验却找不到虫卵,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说,大便化验只是在一份大便标本中挑取绿豆大小的一块进行涂片检查,找不到虫卵不能完全排除蛔虫病的可能,如能用大便沉淀浓缩找虫卵,则可大大提高阳性率。
什么是蛔虫病?应如何治疗?
蛔虫是人体中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寄生虫,儿童感染率最高。其主要表现是食欲不好,腹痛,或腹泻、便秘,甚至可以造成小儿营养不良、贫血、智力发育差等症状。由于毒素的刺激,小儿可出现不安、易怒、易惊、磨牙等症,甚至引起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蛔虫性阑尾炎、腹膜炎、过敏性肺炎等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小儿蛔虫病要及时检查和治疗。治疗小儿蛔虫病的药物种类较多,比较完全的有驱蛔灵、肠虫清等。中药有使君子、南瓜子、乌梅等药,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还用一种方法是将花椒与杂质及椒籽,取9克,麻油取120克,置于锅内加热,再将花椒倒入油中煎熬,至微焦时停火,待凉后滤除花椒,此油即为一剂量,如一次服不下,间隔2~3小时后继续服用。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服后2小时腹痛即会明显减退,半天后自动排虫。
如何预防蛔虫病?
首先应了解人体是如何感染蛔虫病的。寄生于人体内的蛔虫每天都要从大便中排出大量虫卵,刚刚排出的虫卵并无感染力,在适当的条件下,变为具有感染力的虫卵,并散布于食物、水源及生活环境之中。它在土壤中可生存1~5年。这些具有感染力的蛔虫卵又会以多种渠道进入人体。如,小儿可能吃了附有虫卵的生菜、水果等污染食品受到感染;也可能小儿受到虫卵的污染而感染,因为小儿经常在地上玩闹,双手哪儿都摸,加上饭前便后不洗手;水源受到虫卵的污染也是感染蛔虫的途径之一。小儿感染蛔虫后,因虫体刺激肠壁、分泌毒素、消耗营养,从而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因此,对于小儿蛔虫病,应以预防为主。方法就是阻止虫卵进入人体。蛔虫寄生在体内一般多在1~2年内即死亡,也就是说,如果感染了蛔虫病,不经任何治疗,只要做到不再重复感染,过1~2年虫体可自行排出。另一方面,蛔虫病虽经有效的治疗,但如果不注意卫生,使虫卵再进入人体,两个月后在肠道内又会发育为成虫。因此预防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干净,饭前便后要洗手,要常剪指甲,不吮手指头。另外还要消灭苍蝇、蟑螂,做好粪便和水源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就能避免虫卵进入人体内。
蛔虫是怎样进入人体的??
蛔虫成虫,一般生活在小肠,每条雌虫每次产卵约20万,这些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受精卵在合适的条件下,逐渐变为有感染力的虫卵,通过各种途径,被人吃到肚里,在小肠里面虫卵脱壳,变为幼虫,穿过肠壁进入血流,长途跋涉,移行到肺,穿过微血管进入肺泡,然后沿支气管树向上逆行,抵达咽喉,被人咽下,经胃到小肠定居。从虫卵进入人体,到成虫产卵约60~75天。幼虫在移行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部分的幼虫在胃肠被消灭掉。
蛔虫病有什么表现??
蛔虫生活在人的小肠里面,由于虫体活动刺激肠壁,小儿经常发生腹痛,多在脐周,疼痛不定时,疼时喜欢揉按。由于很多虫子在肠道内与小儿争夺营养,小儿营养就不足了,从而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可以导致营养不良和贫血。由于蛔虫的毒素和代谢产物的影响,患儿食欲不振,个别孩子发生偏食或异食,患儿喜欢吃煤渣、墙灰等非食用物。有的孩子出现低热、易怒、磨牙、易惊。幼虫移行的时候,可出现咳嗽、胸痛、哮喘、呼吸困难、体温升高、皮肤瘙痒、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等过敏现象。肠道中的成虫可引起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蛔虫性阑尾炎、蛔虫性腹膜炎等合并症。
怎样能知道宝宝肠内有蛔虫??
许多家长,特别重视孩子面部上的虫斑(单纯糠疹)、眼睛上的巩膜蓝斑、手指甲上的白斑,和嘴唇内侧面的粟粒点,其实这些局部改变与肠蛔虫病的关系不大,不能仅凭这些改变就认定孩子肠内有蛔虫。最可靠的证据,是孩子近期排过蛔虫或吐过蛔虫。如果没有排出蛔虫或吐蛔的病史,那就得做粪便显微镜的检查,如果发现有蛔虫卵,即使只有一个,也应该定为孩子肠内有蛔虫。但一二次检不到蛔虫卵,也不能否定肠蛔虫症的存在。
怎样防治蛔虫病??
蛔虫症好治不好防。好治是说优质的驱虫药疗效好,副作用少。不好防是说蛔虫卵经过许多途径都能进入人的肠道,例如经过污染的食物、污染的双手、污染的水源,都能造成感染。所以预防初次感染、重复感染都很重要。因此要做大量的工作,才能杜绝蛔虫病,如消灭苍蝇、蟑螂,做好粪便的管理、水源管理和食物管理,教育孩子不要随地大小便,饭前便后坚持洗手,常剪指甲,不吮手指,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或用消毒液浸泡。如能认真做到这些,就不会再感染蛔虫卵。
驱蛔药物选用:①丙硫咪唑(史克肠虫清),每片200毫克,每次吃2片(婴儿驱蛔虫,不能吃这种药)。治愈率96%,虫卵转阴率100%。②甲苯咪唑( 安乐士)有两种剂型:片剂,每片100毫克;安乐士口服混悬液,每瓶30毫升,每毫升含药20 毫克。服法是每日200毫克,1次顿服,或每次服100毫克,每天2次,连续服3天。治愈率87%~100%,虫卵转阴率90%~100%。
中药如何治疗蛔虫病 ??
(1)一般蛔虫症
表现为反复阵发性绕脐腹痛或反复脐周隐痛,喜揉按,食量或多或少,或嗜食异物,夜寐不安,磨牙,挖鼻,咬指甲,有吐蛔、大便排虫史,甚者嗜食泥土、生米炭灰等物。多数患儿面部有淡白斑迹,巩膜有蓝色斑点,或唇下有细颗粒点状隆起,舌淡红苔白,脉弦细。周围血象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治法:驱蛔醒脾。以四君子汤煎送追虫丸,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槟榔、雷丸、苦楝皮、黑丑、木香、茵陈、皂角。
(2)蛔阻症
平素有吐蛔或便蛔史,时有脐腹疼痛,突发腹痛剧烈,腹部包块隆起,或可触及团块,按之软而可移动,呕吐,大便不通,面色苍白,脉弦。治法:安蛔润下驱虫。方选油椒饮,即以豆油100毫升,油炸川椒4~6克,以焦为度,去川椒喝油,分1~2次喝下。
(3)蛔厥症
有蛔虫病史及蛔虫症的一般症状,突发上腹或偏左腹部绞痛,弯腰曲背,肢冷汗出,呕吐常吐蛔,腹痛时作时止,可以突然痛失如常人,重者腹痛持续,时轻时剧,或有畏寒发热,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法分三步:①安蛔。②驱蛔。③调补。方药:陈米醋口服20~30毫升,半小时后可再服一次。疼痛缓解后作常规驱虫治疗,治以安蛔驱虫。方选乌梅丸加减,药用乌梅、川椒、黄柏、槟榔、苦楝皮、干姜、细辛。水煎服。虫体排出,腹痛缓解,宜安蛔补脾胃,用五味异功散: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水煎,日分 3次服。
小儿蛔虫病会发热吗??
蛔虫病在儿童中发病较多,尤其在学龄期与学龄前期儿童发病率最高。蛔虫是一种大型的蚯蚓状线虫,寄生在小肠上段。人经口摄入感染期虫卵后,其幼虫在小肠上段孵出,经过体内移行,最后在小肠发育为成虫。
蛔虫病在病程早期,当幼虫在体内移行时,幼虫经过肺脏,由于其代谢产物或幼虫本身死亡,可引起炎症反应。这时患儿可出现低热、阵发性咳嗽、咽部有异物感。当成虫在小肠内寄生时,多数患儿可无任何临床症状,有的患儿可出现腹痛等肠道功能紊乱,但一般都没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小肠内寄生的蛔虫通常处于安静状态,但如果受到发热、腹泻等刺激后可引起骚动。由于蛔虫有钻孔习性,因而可产生各种并发症。当蛔虫钻入胆道,可引发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甚至可引起急性胰腺炎或肝脓肿等。当蛔虫引起胆道并发症时,由于继发感染,可出现高热、腹痛等症状。当蛔虫大量在小肠内缠结成团时,可引起肠梗阻。这时,患儿除有剧烈腹痛症状外,一般都可能出现发热。当蛔虫从小肠或阑尾穿孔进入腹腔后,可引起蛔虫性腹膜炎,也会出现腹痛和发热等症状。
总之,小儿肠蛔虫病一般没有发热症状。在幼虫移行至肺脏时,由于代谢产物的刺激引起炎症反应,可出现发热,但发热症状一般轻微,多表现为低热。而只有在出现各种并发症时,由于继发感染,才会引起高热。因此,当患儿突然出现腹痛、高热时,家长一定要及时请医生诊治。
驱蛔灵中毒对小儿智力发育有影响吗?
驱蛔灵为广泛应用的驱肠虫药物,驱蛔虫、蛲虫效果良好。其价格便宜,毒性较小,但误服过量可发生中毒。原有肾脏疾病或对本药敏感的小儿应用治疗剂量也可发生严重反应。
驱蛔灵中毒一般在服药7~8小时出现症状,也有迟到2天以后出现症状者。病儿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也可导致中毒性肝病,还可有头痛、头晕、精神不振、听力减退、视物不清、运动不协调、步态不稳、舞蹈样动作、震颤、记忆力减退,严重者引起中毒性精神病、惊厥、嗜睡、昏迷、瘫痪,并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此外还可能出现血尿、蛋白尿等。对本药敏感的小儿可出现高热、恶心、呕吐、腹痛、面色苍白、紫绀、四肢冰冷、哮喘发作、脉搏减弱、血压下降等严重反应。
由于驱蛔灵中毒可引起记忆力减退、中毒性精神病、昏迷、惊厥、呼吸麻痹,说明该病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大,如不能及时抢救,对小儿智力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另外还可引起听力减退,视物不清,可间接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因此给小儿服用驱蛔灵应遵照医嘱,一次用量不能过大,而且两次用药要间隔一定的时间,以防中毒。
服驱蛔虫药而引起中毒的小儿,应立即送往医院,先催吐,后洗胃,然后导泻。出现惊厥、昏迷时应给氧、止惊,呼吸麻痹时应用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还要注意保护肝、肾功能等。对本药过敏的小儿应立即使用激素抗过敏。
胆道蛔虫症应该如何预防?
预防减少或杜绝肠道蛔虫的感染,才能减少胆道蛔虫病发生,为此,应加强卫生宣传、搞好粪便无害化管理,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生冷不洁食物,以切断传染源,降低肠道蛔虫感染率。定期普查粪便,虫卵阳性者,应作驱虫治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