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中医学认识坐骨神经痛

时间: 2023-11-05 05:29:03

坐骨神经痛属于中医“腰股痛”、“腰胯痛”、“腰腿痛”“腰痛”、“筋痹’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虽以正虚受邪,虚实夹杂为其特点,又与体质强弱、生活环境、气候条件等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本病的发生,以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为内在因素,以风寒湿热之邪入侵为外在因素。一般初起以邪实为主,病位多在经络;久病则正虚邪恋,虚实夹杂,除气血不足外,亦可损及肝肾。

一、风寒湿邪,侵袭人体

因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气候剧变、冷热交错,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留于肌肉,注于经络,气血痹阻而为痛。《素问•痹论》曰:“寒气胜者为痛痹。”本病以疼痛为急,故外邪以寒居多。

二、湿热蕴结,阻滞经脉

《丹溪心法》云:“腰痛主湿热。”岁气湿热行令,或长夏之际,湿热交蒸,易感此邪,或风寒湿邪蕴结日久,郁而化热,而成湿热,湿热蕴结,闭塞经脉,气血阻滞而为痛。

三、瘀血内停,闭塞经脉

《素问•刺腰痛论》云:“举重伤腰,……恶血归之。”跌仆外伤,或体位不正,用力不当,摒气闪挫,损伤经脉气血,或因久病,气血运行不畅,皆可致瘀血内停,经络气血阻滞不通而疼痛遂生。

四、痰浊日盛,流注经脉

平素嗜食生冷、肥甘之品,或嗜酒伤中,脾胃受损,健运失职,而聚湿生痰,痰浊日盛,流注下肢经脉,乃成筋痹。

五、气血两虚,不荣筋脉

饮食失节,思虑劳倦过度,心脾受损,或久病成虚,中气受损,气血生化不足,无以濡养筋脉,运行气血,不荣则痛。

六、肝肾亏损,筋脉失养

《景岳全书》谓:“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事不节,以致肝肾亏虚,筋脉失养,则不荣而痛。

坐骨神经痛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坐骨神经是身体中最长的神经,在各个部位都容易受机械性压迫或炎症影响而引起神经痛。很少有原发性,大多数因某种原因所致。

致病因多种多样,其中最多的是椎间盘脱位,约占80%。因脊椎变形症、腰椎结核、骨盆、脊髓、脊髓膜疾病等使坐骨神经受到压迫或发生炎症,也可引起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鞘的肌膜与肌肉等炎症也是致病原因之一。因挫伤或剧烈运动以使坐骨神经发生障碍,也是引起神经痛的原因。

此外,还有糖尿病、动脉硬化、梅毒、中毒、炎症等各种原因。因此,为鉴别这些疾病需做各种检查。

疼痛主要是由臀部向下肢后部扩散,一般越向股部、下腿部扩散越痛。疼痛剧烈时,不能站立与行走,但下肢不致麻痹。因疼痛下肢大都弯曲,若伸直,疼痛则加剧。若伸直下肢髋关节曲屈时,大腿后面可出现剧烈疼痛,这叫作拉塞格氏征,以协助诊断。咳嗽、打喷嚏、用劲、排便等都可加剧疼痛。站立时疼痛侧下肢不能承受压力,所以有时可见脊椎弯曲与骨盆突出。

治疗要针对病因。疼痛严重时,根据症状可使用镇痛药和镇静药,对局部封闭也有效。进行腰部硬膜外封闭时,作为合并症有时可出现血压下降、恶心、呼吸停止等,所以封闭后至少在1小时内要注意血压、呼吸、脉搏等变化。此外,为了缓和疼痛可用腰圈固定控制腰部运动。疼痛严重时,要注意安静、保温。

中医的“经筋”跟坐骨神经痛有什么关系?

坐骨神经痛这个病名虽然常见,但你知道它到底指的是什么吗?坐骨神经痛是以坐骨神经径路及分布区域疼痛为主的综合征,其疼痛及麻木部位为腰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部,常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神经根炎、肿瘤等导致。

那你知道中医是怎么认识它的吗?中医将它归为?腰痛??痹证??痿证?范畴,认为病因是久病劳损或素体肝肾亏虚加之外感风寒湿热邪气,使腰腿经络受损,气血雍滞不通,最终才导致?不通则痛?。

1.肝肾亏虚型:该类型患者多为久病或年老体衰者,且腰腿部疼痛不适及下肢麻木症状多因劳累后加重,平时还常伴有出汗多、失眠多梦、耳鸣眼花等,其舌体可见瘦小,舌质颜色红,舌苔少。

2.气滞血瘀型:该类型患者疼痛时感觉如有刀切割一般,绞痛剧烈,疼处固定不移,且疼痛多在夜晚加重,甚至痛感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睡眠质量,这类患者的舌头可见舌质紫黯,舌上有一般有瘀斑瘀点,舌苔色白。

3.风寒湿阻型:该类型患者多是常年生活或工作于潮湿寒冷地方的人群,腰腿疼痛多在天气变化或不小心受凉时加重,疼痛部位喜温喜热,若在疼痛处热敷,疼痛可明显减轻,其舌质颜色浅淡,苔颜色白且厚腻。

4.湿热痹阻型:该类型的患者腰部痛处多伴有灼热感,同时肢体、肢节或可有红肿热痛等,病人还有以下特征:口渴但不愿喝水,早晨起来头晕乏力,大便黏腻,排便不爽,小便黄赤,舌头可呈现舌红苔黄腻。

中医对坐骨神经痛是怎么治疗的呢?

辨证论治、中药治疗:根据病人临床表现,选择不同的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如风寒湿阻型及气滞血瘀型患者临床常用腰痛宁来治疗;湿热痹阻型患者可选择四妙丸加减来治疗;肝肾亏虚型患者可服用补肾壮筋汤。

传统的中医推拿按摩治疗:缓解腰腿疼痛症状,中医还常使用推拿按摩方法,如松解手法、摇法、滚法、推法、掌揉法、点法、压法、拍法等方式可放松局部肌肉痉挛紧张状态,同时通过刺激患者的特效穴、阿是穴(疼痛最剧烈部位)来缓解疼痛。

针灸及针刀治疗:坐骨神经痛引起腰腿痛症状可采用针刺疗法,常选的主穴为腰阳关、委中、腰俞,在此基础上可根据不同证型选择不同配穴来针刺,如肝肾亏虚型可选太冲、太溪等;风寒湿阻型可选侠溪、丰隆等;湿热痹阻型可选地机、昆仑等;气滞血瘀型可选少海、气海、血海等。

坐骨神经痛是怎么一回事?怎样治疗

分类:医疗健康
解析:

坐骨神经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经干。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内(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脚的外侧面)的疼痛。

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炎)原因不明,临床比较少见。

继发性坐骨神经痛由于邻近病变的压迫或 *** 引起,又分为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分别指受压部位是在神经根还是在神经干。根性多见,病因以椎间盘突出最常见,其他病因有椎管内肿瘤、椎体转移病、腰椎结核、腰椎管狭窄等;干性可由骶髂关节炎、盆腔内肿瘤、妊娠子宫压迫、髋关节炎、臀部外伤、糖尿病等所致。

中医相关病症:痹证。

坐骨神经痛的原因大多数是由于坐骨神经行径途中附近结构病变侵犯了坐骨神经而引起的。常见的有外伤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妊娠后期膨大的子宫压迫、子宫和附件炎、臀部肌肉注射部位不恰当,把 *** 性的药物注射至坐骨神经干而引起神经的化学性损伤。少数患者可因脊椎椎管内肿瘤,脊柱、骶骼关节、髋关节的外伤、结核、炎症、肿瘤而引起。以上叫做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另有少数患者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往往在受凉后或在潮湿的环境中久居而发病叫做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或坐骨神经炎。

主要症状

坐骨神经病多见于中老年男子,以单侧较多。起病急骤,首先感到下背部酸痛和腰部僵直感。或者在发病前数周,在走路和运动时,下肢有短暂的疼痛。以后逐步加重而发展为剧烈疼痛。疼痛由腰部、臀部或髋部开始,向下沿大腿后侧、腘窝、小腿外侧和足背扩散,在持续性疼痛的基础上有一阵阵加剧的烧灼样或者针刺样疼痛。夜间更严重。

治疗

发生本病应上医院就诊以明确病因,积极治疗使神经受到压迫或 *** 的原发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

对症治疗可选用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双氯酚酸等。

辅助治疗

疼痛发作时,可用冰敷患处30-60分钟,每天数次,连续二至三天,然后以同样的间隔用热水袋敷患处,也可服用消炎痛等非处方止痛药。

每日睡前用热毛巾或布包的热盐热敷腰部或臀部,温度不可太高,以舒适为宜。

饮食调养

可常吃以下食物:

1、川断25克,杜促30克,与1条猪尾共煮,调味服用。

2、桑寄生15克与1个鸡蛋,煲熟服用。

3、老桑枝6克,与500克重的雌鸡共炖,饮汤食用。

注意事项

硬板床休息,可坚持做床上体操。

要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化,适当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运动后要注意保护腰部和患肢,内衣汗湿后要及时换洗,防止潮湿的衣服在身上被焐干,出汗后也不宜立即洗澡,待落汗后再洗,以防受凉、受风。

在急性疼痛期,不要拾起超过10磅(1磅=0.9072市斤)的重物和不要用腿、臂和背部用力上举重物,可推但不要拉重物。

为了避免牵拉坐骨神经,以减轻疼痛,患者常有一些特殊的减痛姿势,如睡时喜向健康一侧睡,病侧下肢的髋膝部微屈。坐下时以健康侧的臀部着力。站立时身体重心移在健康侧,弯腰拾物时,患肢膝部屈曲,时间一久便造成脊柱侧弯,大都弯向病变一侧。任何牵拉坐骨神经的试验都可诱发或加重疼痛。沿着坐骨神经通路的各点:如腰椎旁、相当于环跳、委中穴处、踝关节外侧腓骨小头下方和脚底中央可有明显的压痛。除疼痛外,小腿外侧面和足背处有针刺、发麻等感觉,大腿后方及小腿的肌肉松软无力、日久有轻度的肌萎缩。

坐骨神经痛有什么症状表现

坐骨神经痛作为腰椎盘突出症诱发的一种临床疾病类型,它的很多临床症状都与腰椎盘突出症相似;所以在临床上,鉴别坐骨神经痛要注意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做好区别,坐骨神经痛的诊断:其疼痛特点是由腰部、臀部向小腿外侧、足底部持续性的钝痛、引起的小腿或足部引起的麻木、针刺、感觉减退等感觉异常;坐骨神经痛的程度诊断:轻度:区域轻度疼痛、无肌肉萎缩、可以抬平双腿,能够从事轻度体力劳动;中度:轻度呈放射性腰腿痛,轻度肌肉萎缩,抬腿稍微有些许困难。重度:典型放射性疼痛,明显肌肉萎缩,抬腿动作困难,只可轻微抬高。

?平时一定要多注意休息,爱护休息,注意保暖加上忌辣忌酒。

坐骨神经痛如何预防:

?坐骨神经痛患者首先要防止受寒受湿,尤其在运动出汗以后不可受凉,应保持干燥,不能久坐或躺卧于凉湿地面。其次患坐骨神经痛后,只要不在急性期内,仍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帮助解决运动障碍,增大活动范围,增强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矫正不良姿势,增强体质,改善全身健康状况。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