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脑脓肿的预后预防

时间: 2023-11-05 06:50:44

脑脓肿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仍较高,在抗生素应用前,死亡率高达60~80%,40~70年代由于抗生素应用和诊治方法提高,死亡率降为25~40%。CT应用后,死亡率降低不显著,仍为15~30%,这与本病(特别血源性)早期难被发现,当病人来诊时,脓肿已属晚期,一般手术死亡率与术前病人意识有关,清醒者为10~20%,昏迷者为60~80%。各种疗法都有程度不等的后遗症,如偏瘫、癫痫、视野缺损、失语,精神意识改变,脑积水等。因此,脑脓肿的处理应防重于治,并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例如重视对中耳炎,肺部感染及其它原发病灶的根治,以期防患于未然。

影响疗效和预后的因素有:①诊治是否及时,晚期病人常因脑干受压或脓肿破溃而导致死亡;②致病菌的毒力,特别是厌氧链球菌引起的脑脓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可能与其破坏脑组织的毒力有关;③心源性、肺源性和多发性脑脓肿预后差;④婴幼儿患者预后较成人差。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别名5疾病代码6分类7流行病学8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症状体征9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病因10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发病机制11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病理改变12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断 12.1典型临床表现12.2脑脊液检查12.3脑脊液检查12.4流行病学史12.5免疫学检查12.6其他辅助检查 13鉴别诊断 13.1结核性脑膜炎13.2曲菌病13.3毛真菌病 14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方案 14.1对症治疗14.2抗菌治疗 14.2.1氟康唑 14.3两性霉素B 14.3.15 氟胞嘧啶15并发症16预后及预防17参考资料附:1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穴位 1拼音 xīn xíng yǐn qiú jun1 xìng nǎo mó yán

2英文参考 cryptococcal meningitis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3概述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侵袭性真菌病,主要发生在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如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白血病、艾滋病患者等,正常人也可发生[1]。隐球菌存在于土壤与鸽粪中,可随尘埃一起吸入呼吸道内,然后感染肺和中枢神经系统,分别引起肺新型隐球菌病和新型隐球菌脑膜炎[1]。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主要传染源可能是鸽。新型隐球菌多由呼吸道吸入;另有约1/3 患者经皮肤、黏膜、消化道传染。各种年龄均可发病,20~40 岁青壮年最常见。多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少数急性起病。

首发症状常为间歇性头痛、恶心及呕吐,伴低热、周身不适、精神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病情发展,头痛渐加重转为持续性、精神异常、躁动不安,严重者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由于其症状的不典型性及治疗的不规范,误诊率及病死率仍较高。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药的广泛或不适当应用,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加,该病罹患率亦呈增长趋势。

4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别名 隐脑,新型串酵母脑膜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新型串酵母脑脊膜炎, 新型隐球菌脑脊膜炎

5疾病代码 ICD:B45.1

6分类 神经内科

7流行病学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主要传染源可能是鸽。新型隐球菌多由呼吸道吸入;另有约1/3 患者经皮肤、黏膜、消化道传染。

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药、抗癌药物、接受器官移植术及白血病、AIDS、淋巴肉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结核病、糖尿病等患者,成为该病主要易感人群。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隐球菌在脑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抵抗宿主防御反应的毒性因子,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各种年龄均可发病,20~40 岁青壮年最常见。多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少数急性起病。国内福州陈梅根等92 例隐脑分析报告,40%病例曾误诊。

8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症状体征 1.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多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少数急性起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20~40 岁青壮年最常见。

2.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首发症状常为间歇性头痛、恶心及呕吐,伴低热、周身不适、精神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病情发展,头痛渐加重转为持续性、精神异常、躁动不安,严重者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约半数以上伴脑神经受损,以视神经最常见,其次为第Ⅷ、 Ⅲ、Ⅶ、 VI脑神经。部分出现偏瘫、抽搐、失语等局灶性脑组织损害症状。

4.脑膜 *** 征为早期最常见的阳性体征,晚期可出现眼底水肿、锥体束征等。

9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病因 新型隐球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外裹由细胞壁和荚膜组成的被膜,广泛存在于土壤、蔬菜、牛奶、草地、蜂巢及鸽粪中。新型隐球菌多由呼吸道吸入,可产生一种胞外磷脂酶B ,破坏肺泡中的表面活性物质,进而改变肺组织的物理特性,使菌体较易在肺内形成病灶,数月内经血行播散至脑或脑膜,引起炎症反应。

10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发病机制 国内陈裕充2000 年报告,多糖荚膜是构成荚膜毒性的最主要成分,它主要通过介导对吞噬细胞的抑制,减少诱发特异性T 淋巴细胞反应。研究发现荚膜厚度与其抗吞噬能力呈正相关,且主要与荚膜多糖的高分子量片断有关。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药、抗癌药物、接受器官移植术及白血病、AIDS、淋巴肉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结核病、糖尿病等患者成为该病主要易感人群,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隐球菌在脑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抵抗宿主防御反应的毒性因子,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11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病理改变 大体显示脑膜血管充血,脑回增宽、脑沟变浅,软脑膜混浊不清,尤以脑底部为重。桥池、视交叉池、小脑延髓池、外侧沟、脑底部及扩张的蛛网膜下隙内,可见黄色黏稠冻胶样的渗出物。脑沟、脑池或脑主质内可见小颗粒状结节或囊状物,内有胶样渗出物。

镜下胶样黏液中可见大量隐球菌,部分被多核巨细胞吞噬。脑主质、脑膜及蛛网膜下隙内有大量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多核巨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发病缓慢者可见由大量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组成的肉芽肿及小脓肿。国内郑建仲等1999 年报道一组隐球菌性脑膜炎尸检病例,发现小动脉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并有脑主质内出血及多处软化坏死灶。

12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断 有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药及免疫低下性疾病如AIDS、淋巴瘤、白血病、器官移植等病史,亚急性或慢性进展的头痛、喷射性呕吐、脑神经受损及脑膜 *** 征,脑脊液蛋白定量增高、氯化物及葡萄糖降低者,应考虑本病。临床确诊需在脑脊液中找到新型隐球菌,由于其检出率受病灶部位、病程发展阶段等影响,故对可疑或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脑膜炎,应反复作脑脊液墨汁染色、培养或动物接种以寻找病原。通常墨汁染色阳性率较低,故需尽早应用脑脊液乳胶凝集(LA)或抗原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隐球菌抗原,以提高早期诊断率。

12.1典型临床表现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一般缓慢起病,病初症状不明显,或仅表现为间歇性头痛,以后头痛逐渐加重直至头痛欲裂;患者大多为低度发热,体温38℃左右;患者病情加重后也可表现出谵妄、嗜睡、昏迷;体检发现颈项强直、布氏征和克氏征阳性;部分患者出现偏瘫、脑神经受损的表现,如视力障碍、听力下降、面瘫等[1]。

12.2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压力增加,外观清澈或微混;白细胞数轻中度增加,一般在0.5×109/L以下,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轻中度增加,氯化物轻中度降低,但糖呈明显降低,甚至为零[1]。

12.3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墨汁涂片检查,早期可检出典型新型隐球菌;脑脊液培养可以培养出新型隐球菌;新型隐球菌抗原免疫学检查对诊断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也有帮助[1]。

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微混或淡黄色,蛋白含量轻~中度升高。细胞数增多,多在 100×10<SUB>6</SUB>/ L 左右,以淋巴细胞为主。氯化物及葡萄糖多降低。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可直接发现隐球菌,菌体呈圆形,无核,荚膜染色较淡,为双层反光圈,菌体大小不一,可见颗粒状物质,出芽菌体呈葫芦状或哑铃状。早期脑脊液检查,不论常规、生化、细胞学均有95%以上异常。主要表现为炎症性变化,虽然与结核性脑膜炎有相似的变化,但99%可从首次腰穿脑脊液中查出隐球菌,或新型隐球菌反向乳胶凝集试验呈阳性、强阳性反应。因此,脑脊液检查是隐脑确诊的重要依据。

12.4流行病学史

流行病学史对诊断也有一定提示,如免疫抑制个体、长期或大量接触鸽子者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易感人群[1]。

12.5免疫学检查

乳胶凝集(LA)试验:可检测感染早期血清或脑脊液中隐球菌多糖荚膜抗原成分,此方法较墨汁染色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脑脊液检测阳性率可高达99%。若抗原阳性滴度>1∶8,即可确诊为活动期隐球菌脑膜炎,且其滴度与感染程度多呈正比。有人认为新型隐球菌抗原酶联免疫测定比LA 更快速、更优越。

12.6其他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颅脑CT 缺乏特异性,40%~50%显示正常,其阳性率与病程的不同阶段有关,病程越长,阳性率越高。可见脑室扩大、脑积水、脑膜强化及脑实质内不规则大片状、斑片状或粟粒状低密度影,少数显示小梗死灶或出血灶。颅脑MRI 可显示脑实质内T<SUB>1</SUB> 呈低信号、T<SUB>2</SUB> 高信号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血管周围间隙扩大,部分呈多发粟粒状结节样改变。

13鉴别诊断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主要表现为慢性脑膜炎,需要与结核性脑膜炎、脑瘤、脑脓肿、部分治疗后化脓性脑膜炎等相鉴别[1]。

其他脑部真菌病还有曲菌病(ergillosis)和毛真菌病(mucormycosis),也应注意鉴别。

13.1结核性脑膜炎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影像学特点等与结核性脑膜炎极为相似,两者鉴别需依靠病原学证据。另外,还应与病毒性脑炎、脑脓肿、颅内肿瘤、脑猪囊尾蚴病(囊虫病)等相鉴别。

13.2曲菌病

曲菌病(ergillosis)系由曲霉菌引起的一组慢性真菌病。曲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人类皮肤黏膜表面。本病呈慢性或亚急性起病,少数免疫功能严重低下者可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脑脓肿所致颅内占位性病变症状,常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此外,依不同感染途径及脓肿的形成部位,出现不同的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共济失调、精神异常、视野缺损等,严重者可因脑疝而死亡。

颅脑CT 或MRI 常显示单发或多发性脑脓肿、脑梗死、出血性梗死等改变。原发感染部位分泌物如痰液、鼻涕、脓液等直接涂片或培养,可找到菌丝及孢子,但不能作为确诊依据,因这些部位正常可有曲霉寄生。血清或脑脊液PCR 检测曲霉菌DNA,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病理学检查发现病变组织菌丝及孢子最有确诊意义。

13.3毛真菌病

毛真菌病(mucormycosis)是由毛霉目真菌引起的一种少见的致死性真菌病。主要侵犯鼻、脑、肺、胃肠道及皮肤,严重者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其中以脑毛真菌病最常见。糖尿病酸中毒为主要诱发因素,其次见于免疫缺陷性疾病、大量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药、器官移植等患者。感染常始发于鼻甲、鼻旁窦或咽部,引起蜂窝织炎,进一步侵犯眼眶至脑、脑膜;亦可侵入局部血管,经颈内动脉而至脑部。

毛霉目真菌一旦侵入脑内,迅速引起脑炎、脑膜炎。多呈急性起病,少数呈亚急性或慢性。早期表现为鼻塞、头痛等类鼻窦炎症状,后出现发热、单侧面部肿胀、疼痛,鼻腔内有暗红色分泌物流出。侵及眼部引起眼睑水肿、眼球突出并活动受限,瞳孔散大、视力下降甚而失明。脑神经常受累,以第V、Ⅶ脑神经损伤最多见,出现周围性面瘫、面部麻木、角膜反射消失。动脉血栓形成可致偏瘫、失语等,部分出现脑膜 *** 征、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晚期多因颅内压增高致脑疝而死亡。

颅脑CT 或MRI 显示脑脓肿、脑梗死、鼻窦混浊、骨质破坏、少数呈脑出血等改变。感染部位分泌物如脓血涕直接涂片镜检或培养,可发现毛霉菌。组织病理学找到病菌最有确诊意义。

14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方案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发病率低,本病患者最好能邀请专业医师会诊处理[1]。

14.1对症治疗

头痛明显者可用静脉快速输注20%甘露醇(每次1~2g/kg)降低颅内压力,每4~6小时1次;颅内压升高严重者可加用呋塞米40~100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注[1]。

对颅内压增高者应用甘露醇及呋塞米(速尿)等脱水剂;颅内脓肿或肉芽肿可考虑手术切除;严重脑积水可行脑脊液分流术,并加强全身营养支持疗法。

14.2抗菌治疗

严重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需要静脉滴注氟康唑或用两性霉素B治疗[1]。

14.2.1氟康唑 氟康唑400~800mg静脉滴注或口服,每日1次,非艾滋病患者疗程8~10周,艾滋病患者疗程更长,以新型隐球菌抗原转阴为停药标志[1]。

氟康唑 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 依赖酶,抑制细胞膜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该药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中浓度可达血浆中80%左右,是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首选药。可口服或静脉滴注,每天200~400mg,副作用较轻,主要为恶心、呕吐及肝脏损伤。国内姚志荣等1998 年报道一组应用二期疗法治疗10 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前期两性霉素B (AMB)静脉滴注合并鞘内注射,同时给予氟康唑,至脑脊液培养转阴,继续应用氟康唑100~200mg 口服维持,直至CSF 直接镜检连续3 次阴性后停药,结果10 例患者均痊愈,无复发。

14.3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二性霉素B)是目前公认的首选药,它能选择性地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甾醇结合,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菌体内物质外渗,导致真菌死亡。首次剂量为0.5~1mg,第2 天为3mg,第3 天为5mg,以后每天增加5mg,直至每天0.5~1mg/kg,新鲜配制溶于5%葡萄糖溶液500ml 中,避光、缓慢静脉滴注4~6h 以上,总剂量为2~3g,国内谭爱莲等1993 年报道一组应用二性霉素B (AMB)总剂量小于1g 的25 例中,20 例死亡。该药静滴中常出现发热、寒战、呕吐等,可在用药前半小时给予解热镇痛药口服或在静滴同时加地塞米松2~5mg,其他常见副作用有低血钾、贫血、皮疹、心肌及肝、肾功能损害等,故应定期作血清钾、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心电图等检查。

AMB 脂质体近年来开始应用于临床,它将两性霉素B (AMB)掺入脂质体中,使其凝聚状态发生变化,从而使成为单体的两性霉素B (AMB)在体内缓慢释放,增加感染灶内的两性霉素B (AMB)浓度,提高疗效并降低对机体的毒性。AMB脂质体最大的机体耐受量可达25mg/(kg·d),而两性霉素B (AMB)最大用量为1mg/(kg·d)。严重病例可合并椎管内注射,首次剂量为0.05~0.1mg,用3~5ml自体脑脊液稀释后,加入1~2mg 地塞米松缓慢注入,以后每次增加0.05~0.1mg,每周1~3 次,此方法可迅速减少脑脊液中隐球菌数目,缓解颅内高压症状,副作用为发热、下肢麻木、一过性小便潴留、下肢疼痛无力等。目前认为仍有20%~30%患者对AMB 治疗效果差,因此,主张联合应用氟康唑或5 氟胞嘧啶(5FC)。

14.3.15 氟胞嘧啶 5 氟胞嘧啶 通过阻断核酸合成,抑制真菌生长。该药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但单独应用易产生耐药性,与两性霉素B (AMB)并用有协同作用,能减少两性霉素B (AMB)用量从而降低其毒性作用。口服剂量为100~150mg/(kg?d),总剂量为500~1000g(徐俊等,1996)。

本病一经确诊,需立即抗真菌治疗。用药途径及疗程应个体化,一般总疗程为2.5~11 个月,停药指征为: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CSF、常规检查正常、CSF 直接镜检和培养阴性3~4 周(每周1 次)、两性霉素B (AMB)总量达1.5~3g 以上。

15并发症 1.可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精神异常、躁动不安。

2.颅底蛛网膜炎,视神经受损最常见,其次为第Ⅷ、 Ⅲ、Ⅶ、 VI 脑神经受损。

3.部分病人可出现偏瘫、抽搐、失语等局灶性脑组织损害症状。

16预后及预防 预后:本病目前仍有较高死亡率,死亡原因主要为脑疝。早期被误诊、用药剂量或疗程不足、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脑脊液压力过高、应用激素或抗生素时间过长者,预后差,可遗留脑神经瘫痪、肢体瘫痪、脑积水等后遗症。

预防:

1.鸽可能是主要传染源,注意防范由此途径传染。

2.新型隐球菌多由呼吸道吸入;注意增强体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3.避免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药。

4.防治结核病、糖尿病等易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绿脓杆菌感染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疾病别名4疾病代码5疾病分类6疾病概述7疾病描述8症状体征9疾病病因10病理生理11诊断检查12鉴别诊断13治疗方案14并发症15预后及预防16流行病学附:1治疗绿脓杆菌感染的中成药2绿脓杆菌感染相关药物 1拼音 lǜ nóng gǎn jun1 gǎn rǎn

2英文参考[医]Charrin&apos

s disease

3疾病别名 绿脓杆菌感染,Charrin disease

4疾病代码 ICD:A48.8

5疾病分类 感染科

6疾病概述 绿脓杆菌感染属细菌侵袭性弱,一般认为属条件致病菌。但当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或缺损时,可引起严重的甚至致死性的感染;手术后或某些治疗操作后(气管切开、保留导尿管等)的患者也易罹患本菌感染,故亦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它已成为足穿刺感染、心内膜炎、滥用药物所致的骨髓炎、眼部感染、新生儿感染性外耳炎、游泳池等引起的皮肤病等的主要病原菌,亦是战伤感染的常见致病菌。

7疾病描述 假单胞菌属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的菌种有十余种,以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在医学中最为重要。本属细菌侵袭性弱,一般认为属条件致病菌。但当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或缺损时,可引起严重的甚至致死性的感染;手术后或某些治疗操作后(气管切开、保留导尿管等)的患者也易罹患本菌感染,故亦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本节主要讨论铜绿假单胞菌的内容。

8症状体征 1.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多继发于大面积烧伤、白血病、淋巴瘤、恶性肿瘤、气管切开、静脉导管、心瓣膜置换术及各种严重慢性疾病等的过程中。本菌引起的败血症约占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7%~18%,居第3?或第4?位,病死率则居首位。其临床过程与其他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相似,除早产儿及幼儿可不发热外,病人可有弛张或稽留热,常伴休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皮肤可出现特征性坏疽性深脓疱,周围环以红斑,皮疹出现后48~72h,中心呈灰黑色坏疽或有溃疡,小血管内有菌栓,将渗液涂片革兰染色或培养易找到细菌。皮疹可发生于躯体任何部位,但多发于会阴、臀部或腋下,偶见于口腔黏膜,疾病晚期可出现肢端迁徙脓肿。

2.呼吸道感染?原发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少见,常继发于宿主免疫功能受损后,尤其易发于原有肺部慢性病变基础上,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气管切开、应用人工呼吸机后,X?线表现为两侧散在支气管肺炎伴结节状渗出阴影,极少发生脓胸。继发于败血症者病情危重,肺部可见小的肌性动脉或静脉坏死所致的损伤,其类型相似于坏疽性红斑,病死率极高。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慢性感染多发生于囊性纤维化的患者,常伴慢性咳嗽、咳痰以及进行性肺功能减退。

3.心内膜炎?常发生于原有心脏病基础上,心脏手术、瓣膜置换术后,细菌常接种于伤口缝线上或补缀物上,也可发生在烧伤或有药瘾患者的正常心脏瓣膜上。病变可累及心脏各个瓣膜,但以叁尖瓣为多见,赘生物累及左心瓣膜者,则预后较严重。相对与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本病的药物治愈率低,即便在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下治愈率仍不足30%,故应及早手术切除赘生物并置换病变瓣膜。

4.尿路感染?假单胞菌是医院内泌尿道交叉感染的常见菌,占院内感染尿路分离菌的第二位,留置导尿管是截瘫患者获得感染的诱因。其他如神经原膀胱、尿路梗阻,慢性尿路感染长期应用抗菌治疗亦易罹患假单胞菌感染。40%的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的原发病为尿路感染。

5.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表现为脑膜炎或脑脓肿,常继发于颅脑外伤、头和颈部肿瘤手术以及腰穿术或脑室引流术后,亦可由耳、乳突、鼻窦感染扩散蔓延。粒细胞缺乏、严重烧伤则为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过程中迁徙至脑部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与其他细菌性中枢感染相同,但预后较差,病死率在60%以上。

6.骨关节感染?主要由于败血症的血行迁徙或来源于邻近组织感染病灶,老年人复杂性尿路感染及泌尿生殖系手术或器械操作,可致多发性椎体骨髓炎。近年来报道,注射海洛因者常致颈椎骨髓炎。临床过程无甚特殊,较少疼痛感,预后不良。

7.眼部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是角膜溃疡或角膜炎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常继发于眼外伤或农村稻谷脱粒时角膜擦伤后。铜绿假单胞菌污染了隐形眼镜或镜片液是本菌感染眼睛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感染发展迅速,48h?内可波及全眼,可迅速引起角膜溶解,应予紧急处理,否则易造成失明。

8.耳、乳突及鼻窦感染?游泳后外耳道的pH?因水进入而偏堿性,有利于铜绿假单胞菌生长,造成外耳道炎。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者,偶可发生铜绿假单胞菌所致慢性无痛恶性外耳道炎,如不及时治疗,后果较差。本菌所致的中耳炎及乳突炎常继发于恶性外耳道炎或急性中耳炎,有糖尿病或其他疾病时,铜绿假单胞菌可通过血管鞘而引起颅内感染。

9.皮肤软组织感染?败血症患者可继发红斑坏疽性皮疹、皮下结节、深部脓肿、蜂窝织炎等皮损。烧伤创面、褥疮、外伤创口及静脉曲张溃疡面上,经常可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

10.消化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可在消化道任何部位产生病变,常见于婴幼儿以及肿瘤化疗致粒细胞低下的免疫缺损者,可引起婴幼儿腹泻及成人盲肠炎或直肠脓肿。消化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亦是败血症的重要入侵门户之一。

9疾病病因 假单胞菌属根据其RNA/DNA?的同源性可分为五个主要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是其代表菌种。铜绿假单胞菌在琼脂平板上能产生蓝绿色绿脓素,感染伤口时形成绿色脓液。本菌为无荚膜、无芽孢、能运动的革兰阴性菌,形态不一,成对排列或短链状,为专性需氧菌,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致病性铜绿假单胞菌在42℃时仍能生长,据此可与荧光假单胞菌等进行鉴别,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不高。菌体O?抗原有两种成分,一为内毒素蛋白(OPE),是一种保护性抗原,另一为酯多糖,具有特异性,根据其结构可将铜绿假单胞菌分成12?个血清型,此外还可利用噬菌体或铜绿假单胞菌素分型。铜绿假单胞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潮湿处能长期生存,对紫外线不敏感,湿热55℃?1h才被杀灭。此外,?临床常见的假单胞菌属细菌还有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等。

10病理生理 铜绿假单胞菌有多种产物有致病性,其内毒素是引起脓毒综合征或系统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键因子,不过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内毒素的含量较低,故在发病上的作用要小于肠杆菌科细菌。其分泌的外毒素A(ExoA)是最重要的致病、致死性物质,进入敏感细胞后被活化而发挥毒性作用,使哺乳动物的蛋白合成受阻并引起组织坏死,造成局部或全身疾病过程。动物模型表明给动物注射外毒素A?后可出现肝细胞坏死、肺出血、肾坏死及休克等,如注射外毒素A?抗体则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保护作用。铜绿假单胞菌尚能产生蛋白酶,有外毒素A?及弹性蛋白酶同时存在时则毒力最大;胞外酶S?是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外毒素A?的ADP?核糖转移酶,它可以破坏细胞骨架,从而促进铜绿假单胞菌的侵袭扩散,感染产此酶的铜绿假单胞菌患者,可有肝功能损伤而出现黄疸。此外,如堿性蛋白酶、磷酸酶、细胞毒素等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亦常是造成组织破坏、细菌散布的重要原因。铜绿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完整皮肤是天然屏障,活力较高的毒素亦不能引起病变,正常健康人血清中含有调理素及补体,可协助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及杀灭铜绿假单胞菌,故亦不易致病;但如改变或损伤宿主正常防御机制,如皮肤黏膜破损、留置导尿管、气管切开插管,或免疫机制缺损如粒细胞缺乏、低蛋白血症、各种肿瘤患者、应用激素或抗生素的患者,在医院环境中常可从带菌发展为感染。烧伤焦痂下,婴儿和儿童的皮肤、脐带和肠道,老年人的泌尿道,常常是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的原发灶或入侵门户。

11诊断检查 诊断:取感染部位标本,如脓液、痰液、血、尿、皮疹、穿刺物或渗出液等进行细菌培养,根据微生物特性进行鉴定,可确立诊断。

实验室检查:取感染部位标本,如脓液、痰液、血、尿、皮疹、穿刺物或渗出液等进行细菌培养,根据微生物特性进行鉴定,可确立诊断。绿色脓液和脑脊液等可以先直接涂片或离心后取沉淀涂片染色,如为革兰阴性菌,则结合临床表现基本可以明确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呼吸道感染,X?线表现为双肺散在支气管肺炎伴结节状渗出阴影。

12鉴别诊断 培养阳性,并经生化鉴定为假单胞菌可以确诊。可在选择培养基上并产生绿脓色素的即可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若无色素或在鉴别培养基上不发酵乳糖或葡萄糖的革兰阴性杆菌,可行以下方法进一步鉴别。

1.色素鉴定?可将细菌接种于King?A、B?斜面培养基,37℃?24h?或置室温观察5?天。

(1)绿脓色素:在King?A?斜面上呈深绿色,液体培养基接触空气处绿色明显。若色素不明显或混杂其他色素,可加氯仿于斜面,置室温观察1~24h,如仍不明显,可在氯仿液中滴加稀盐酸,绿脓色素在酸液层呈红色。

(2)绿脓荧光色素:铜绿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在King?B斜面培养基上呈现黄绿色荧光。

(3)红脓色素:在King?A?斜面培养基上呈红紫色,如置37℃?24h?红色不明显,可再置室温3~5?天观察。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红脓毒素者较少见。

(4)黑脓毒素:铜绿假单胞菌在含蛋白胨培养基中生长时常有黑脓毒素产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也有黑脓毒素产生。

2.其他鉴定?绿脓杆菌和其他假单胞菌的主要鉴别是葡萄糖氧化分解、氧化酶、精氨酸双水解、乙酰胺酶、葡萄糖酸氧化、硝酸盐还原产氨试验均为阳性。绿脓杆菌败血症患者尿中出现铜绿色蛋白尿,将患者尿液调成酸性、堿性和中性,置于暗室分别用紫外线照射,如有铜绿蛋白尿则发生淡绿色荧光。

13治疗方案 严重铜绿假单胞菌属感染的治疗应采用敏感药物联合治疗,剂量与疗程决定于感染部位与感染严重程度,若是慢性感染或有病灶处解剖结构的破坏,疗程常需数周乃至数月。目前,作用较强的抗菌药物有半合成青霉素,如阿洛西林和哌拉西林,其中以哌拉西林为最常用。第叁代头孢菌素中以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的作用较强。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中亚胺培南及氨曲南;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和异帕米星;氟喹酮类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及氟罗沙星等都有一定作用。

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有明显上升,这在重症监护室(ICU)和肺纤维化的患者中尤为严重。有资料显示ICU?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亚安培南的耐药率已从早年的12.9%上升至18.5%(1999?年),而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更是高达23%。故一旦细菌培养阳性,应即进行药敏测定,以供选药时参考。外科的清创、深部脓肿的引流对控制本属细菌感染十分重要;瓣膜置换术后的发生的铜绿假单胞菌心内膜炎,亦应积极创造条件再进行瓣膜置换术,不能单一依靠抗菌治疗而坐失手术时机。此外,也有作者提出可采用高效铜绿假单胞菌抗血清或高效多价人血丙种球蛋白(丙种球蛋白)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惟疗效仍不确切,故不作常规推荐。

14并发症 可并发肢端迁徙性脓肿,常伴休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或DIC?等。

15预后及预防 预后:继发于败血症者病情危重,病死率极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预后较差,病死率在60%以上。

预防: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通过多种途径在医院内传播;因此,必须严格消毒器械、敷料,医务人员及护理员勤洗手,认真执行无菌操作,患者应予隔离,其敷料应予焚毁。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疾患,去除诱发因素等。铜绿假单胞菌菌苗分多价和单价两种,两者对感染的防治均有一定效果,与多价高效抗血清合用可以提高菌苗的免疫原性。其他如内毒素菌苗、OPE?菌苗等以细菌组分制备的化学疫苗对保护同型菌株的攻击也有一定作用。

16流行病学 假单胞菌属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土壤、淡水、海水、污水、动植物表面、各种蛋白质食物中均有存在。正常人体带菌率较低,但皮肤尤其潮湿部位如腋下、会 *** 及耳道内以及呼吸道和肠道常可有该菌存在,在免疫低下、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是住院病人中带菌率常升高。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在医院内发生,医院内多种设备、器械及溶液中均曾分离到本菌,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患者。泌尿科和外科的医务人员手上常带细菌,是传播的重要原因,此外患者与患者的接触也为传播途径之一。除院内感染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引起与医院环境无关的感染,近年来对此已有更多的认识,它已成为足穿刺感染、心内膜炎、滥用药物所致的骨髓炎、眼部感染、新生儿感染性外耳炎、游泳池等引起的皮肤病等的主要病原菌,亦是战伤感染的常见致病菌。

治疗绿脓杆菌感染的中成药 愈伤膏 不得检出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功能与主治:散瘀、消肿、止血止痛。用于浅表创伤,防止感染和促进伤...

麻子仁丸 物,增强大肠蠕动而导泻,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皮肤真菌等,均有抗菌作用...

乌梅丸 作用。当归煎剂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白喉杆菌有抑制作用,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

六味地黄丸 、肺炎球菌、副伤寒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等多种细菌及真菌均有抑制作...

更多治疗绿脓杆菌感染的中成药
绿脓杆菌感染相关药物 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 的抗菌活性与庆大霉素相似,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及绿脓杆菌有良好作用,对葡萄球菌属不产酶株的MIC<0....

复方炉甘石外用散 止痛、收敛止痒、促进伤口愈合作用。用于皮肤及伤口感染,渗出性湿疹,体表慢性顽固性溃疡及烧伤、烫伤等。...

甲紫溶液 。【药代动力学】【适应证】用于皮肤和粘膜的化脓性感染、白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炎,也用于烫伤、烧伤等。【用...

复方炉甘石外用散 止痛、收敛止痒、促进伤口愈合作用。用于皮肤及伤口感染,渗出性湿疹,体表慢性顽固性溃疡及烧伤、烫伤等。...

磷霉素钙片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