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静脉炎的分类有哪些

时间: 2023-11-05 14:29:56

血栓性静脉炎简称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其病理变理化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水肿。

静脉炎的分类有哪些

浅静脉炎:浅静脉炎患者,患肢局部红肿,疼痛,行走时加重,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深部静脉炎患者,发病突然,患肢呈凹陷性肿胀,皮肤呈暗红色,有广泛的静脉努张或曲张以及毛细血管扩张;后期出现营养障碍性改变,伴有瘀积性皮炎、色素沉着或浅表性溃疡,股、胫周径较健肢粗1cm以上,行走时肿痛加重,静卧后减轻,静脉造影可见患肢深静脉血管狭窄或堵塞。

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是指浅静脉炎症发生部位不定,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而言,是人体浅静脉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胸壁、乳房,两肋缘及上腹部出现静脉血栓形成,并同时有炎性病理改变的一种常见疾病。

机械性静脉炎:不正当的固定方法:穿刺部位未固定牢靠,造成针管的滑动;选用的导管管径太粗,刺激血管壁;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由于关节活动造成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发炎反应。

化学性静脉炎:药物稀释不足、输液酸、碱度过高、溶质的浓度过高、留置针材质的差异性皆是造成化学性静脉炎的原因。

细菌性静脉炎:通常与消毒方法不正确、穿刺技术不良、输液套管无菌状态的破坏、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有关。

节段性透明变性性脉管炎简介

目录1概述2疾病名称3英文名称4节段性透明变性性脉管炎的别名5分类一 5.1ICD号 6分类二 6.1ICD号 7流行病学8节段性透明性血管炎的病因9发病机制10节段性透明性血管炎的临床表现11节段性透明性血管炎的并发症12实验室检查13辅助检查14节段性透明性血管炎的诊断15鉴别诊断16节段性透明性血管炎的治疗17预后18节段性透明性血管炎的预防19相关药品20相关检查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节段性透明性血管炎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节段性透明性血管炎 已经自动替换为节段性透明变性性脉管炎 ,可点此恢复原貌 ,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概述 节段性透明变性性脉管炎(segmental hyalinizing vasculitis)又名白色萎缩(atrophie blanche)、青斑样血管炎(livedoid vasculitis),但仍有异议。1929年Milian首先描述本病,临床上以小腿和踝部出现紫癜、坏死,愈后留有象牙白色萎缩斑为特征。

节段性透明变性性脉管炎是在两下肢细小血管病变基础上发生多形性皮肤损害,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的血管炎疾病。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多数病例是夏天加重,冬天减轻,相反者极少。

注意节段性透明变性性脉管炎与网状青斑相鉴别。

皮损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曲安萘德等。低分子右旋糖酐、抗凝剂、神经节阻滞剂、烟酸、磺胺吡啶等对活动期病变均有效,并可防止复发。也可试用司坦唑(康力龙)和达那唑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双嘧达莫、肠溶性阿司匹林、维生素E和中药雷公藤、丹参对节段性透明变性性脉管炎也有一定疗效。

早诊断,早治疗,尽可能寻找病原,进行对因治疗。

2疾病名称 节段性透明变性性脉管炎

3英文名称 segmental hyalinizing vasculitis

4节段性透明变性性脉管炎的别名 节段性透明性血管炎;atrophie blanche;livedoid vasculitis;white atrophy;白色萎缩;白色萎缩症;青斑样血管炎

5分类一 皮肤科 > 皮肤血管病及淋巴管病

5.1ICD号

L90.8

6分类二 风湿科 >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 血管炎与血管病

6.1ICD号

I73.8

7流行病学 节段性透明变性性脉管炎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多数病例是夏天加重,冬天减轻,相反者极少。

8节段性透明变性性脉管炎的病因 节段性透明变性性脉管炎的病因不明,仍有异议,可能是免疫反应引起的毛细血管炎。

9发病机制 免疫荧光检查发现毛细血管壁内有免疫复合物及C3沉积,因此可能是免疫异常反应引起的毛细血管炎。

由于在组织病变中很少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核尘,故与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不同。

真皮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皮下脂肪组织浅层间隔内部分细静脉内皮细胞增生,管壁因嗜酸性物质沉积而增厚,管腔内透明血栓形成,血管周围红细胞漏出,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偶见中性粒细胞及核尘。表皮棘层细胞轻度肥厚,或空泡变性及坏死。

10节段性透明变性性脉管炎的临床表现 节段性透明变性性脉管炎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本病损害首先见于两侧小腿下部,特别是内外踝及其周围,而后也有少数病例缓慢地向上至膝关节上部及上肢,下至足背、趾端及足底。原发损害为针头大的淡红或鲜红色瘀点,呈环状分布或密集如指头大的斑片,其中央部分瘀点逐渐成暗紫红色瘀斑,进一步结成黑痂,有时较厚,其周围为灰白色疱壁松弛的水疱,痂下为绿豆至黄豆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整齐的溃疡。在淤紫时疼痛最甚,并可呈抽搐状。有时仅为淡红色局限性隆起,疼痛及压痛亦较显著。溃疡愈合缓慢,遗留淡黄色萎缩性瘢痕,或仅为淡黄 *** 素沉着斑,同时在其间散有少许白色萎缩性瘢痕。溃疡以小腿下部和内外踝部为主。病程为慢性,皮损反复发作,病期长者有5年以上。约半数患者在小腿发病1~3年后于两大腿下部发生网状青斑,并于冬天或寒冷时出现,温暖时及夏天消失,但不发展为器质性病变,无全身症状。在小腿损害治愈后,网状青斑并不随之消失(图1)。

11节段性透明变性性脉管炎的并发症 节段性透明变性性脉管炎的皮损病变吸收后,其下组织可萎缩成为白色萎缩性瘢痕。

12实验室检查 一般无阳性发现。

13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节段性透明变性性脉管炎可能与免疫异常有关。由于在组织病变中很少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核尘,故与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不同。表皮萎缩,表皮及真皮上层可见V形坏死区。真皮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皮下脂肪组织浅层间隔内部分细静脉内皮细胞增生,血管壁因嗜酸性物质沉积而增厚,管壁及管腔内纤维蛋白样物质沉积,管腔内透明血栓形成,管腔部分或完全闭塞,血管周围红细胞漏出,有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偶见中性粒细胞及核尘。表皮棘层细胞轻度肥厚,或空泡变性及坏死。

14节段性透明变性性脉管炎的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

15鉴别诊断 注意节段性透明变性性脉管炎与网状青斑相鉴别。

16节段性透明变性性脉管炎的治疗 皮损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曲安萘德等。低分子右旋糖酐、抗凝剂、神经节阻滞剂、烟酸、磺胺吡啶等对活动期病变均有效,并可防止复发。也可试用司坦唑(康力龙)和达那唑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双嘧达莫、肠溶性阿司匹林、维生素E和中药雷公藤、丹参对节段性透明变性性脉管炎也有一定疗效。

口服雷公藤制剂,如雷公藤总苷(雷公藤多苷片)20mg,2~3次/d。

严重时可口服泼尼松0.6~1.2mg/(kg·d)。

中药生地40g加山药10g煎服,每天1帖。

若疼痛不止,可口服双嘧达莫(潘生丁)25mg?和肠溶阿司匹林0.3g,2次/d;或并用维生素E 50~100mg,口服3次/d。

17预后 节段性透明变性性脉管炎的皮损反复发生,病程慢性,不发展为器质性病变,无全身症状,愈后留有象牙白色萎缩斑为特征。

18节段性透明变性性脉管炎的预防 早诊断,早治疗,尽可能寻找病原,进行对因治疗。

19相关药品 烟酸、磺胺、磺胺吡啶、达那唑、双嘧达莫、阿司匹林、维生素E、丹参、雷公藤多苷、雷公藤多苷片、泼尼松

20相关检查

关于静脉炎与过敏性血管炎

分类:医疗/疾病
问题描述:

静脉炎与过敏性血管炎是一种病吗?症状:皮肤开始是出现小红斑,后来严重的话会溃疡,刚开始是按照静脉炎治的,后来到省立医院说是过敏血管炎,不用治只要注意些就好,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累了的时候腿就会疼。请教各位!

解析:

首先告诉静脉炎与过敏性血管炎不是一种病。

不知道你的年龄和“皮肤开始是出现小红斑”这些小红斑出现的的位置。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男女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通常多发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数呈游走性发作。临床特点为:沿浅静脉走行突然发生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急性期后,索条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
zhidao.baidu/question/1651329

过敏性血管炎也叫、过敏性紫癫、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病、过敏性血管性紫癫。本病多见于儿童。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炎症反应,致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渗入皮肤或新膜而表现为皮肤青紫(淤点、淤斑)、关节痛、腹痛,甚至累及肾脏。其确切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已知细菌、病毒、食物、药物以及化学中毒等可能是诱发因素,绝大多数病人发病前先有发热、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
zhidao.baidu/question/2706858

看看给你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祝你健康快乐。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