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疝是小儿常见病,特别是早产儿因腹肌薄弱,发病率更高。
快满1个月时,有的婴儿会出现脐疝。这是由于腹内受压使肠的一部分从腹部的窗口即肚脐里露了出来。用手摁一下就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说明是肠子。这是肠子里的消化物和气体混合以后所发出的声音。
婴儿脐部压力的增加是由于婴儿用力或者啼哭所致。有脐疝的婴儿,一般都是在用力时脸憋得通红的婴儿、急躁爱哭的婴儿,以及由于母乳不足总爱哭闹的婴儿。
未成熟婴儿腹壁的窗口(指肚脐)大都关得不紧,所以未成熟儿的脐疝发病率较高。对脐疝婴儿必须要照料好。由于是腹压增加而引起脐疝的,所以应努力消除引起腹压增加的原因。对稍不如意就哭闹和发脾气的婴儿,如果抱一抱就会停止哭泣的话,就应该尽量抱一抱。
由于大便硬,在排便时用力等,也会引起脐疝,可饮婴儿果汁以易于排便。
想用母乳喂养而母乳又不太好时,可以借此机会加牛奶,这样婴儿就不会哭闹了,腹内压力减少了,肚脐就不会向外突出而自愈。晒太阳少会得佝偻病,一旦得了佝偻病肌肉松弛也容易患脐疝。所以在冬季出生的婴儿,1个月后要经常晒太阳。
脐疝是什么? 脐疝俗称“气肚脐”,为先天性,是新生儿和婴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之一。
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区由于胎儿阶段脐带从腹壁穿过,是腹壁一先天性薄弱处;在婴儿期,两侧腹肌未完全在中线合拢,留有缺损,在医学上称为脐环。
当哭闹过多、咳嗽、腹泻等促使腹内压力增高时,便会导致腹腔内容物,特别是小肠,连同腹膜、腹壁皮肤一起由脐部逐渐向外顶出,形成脐疝。
脐疝形成的原因 1、家族遗传
婴幼儿脐疝是腹腔内容物经脐环向外突出的一种先天性疾病,发病率仅次于先天性腹股沟疝,发病率约为2.6%,女孩多于男孩,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有家族倾向并与种族有关。
2、长期便秘
婴幼儿长期便秘和哭闹也能促使脐疝的发生。疝内容物多为大网膜,随后还可有小肠,结肠等。婴儿脐疝是能够自愈的,家长需要做好护理。
脐疝的症状 婴儿脐疝多属易复性疝,较常见,嵌顿少见。下面了解下婴儿脐疝的症状。
1、当啼哭、站立和用劲时,脐部膨胀出包块,直径1~2厘米,无其他症状,常在洗澡、换衣时无意中发现。
2、多呈半球形或圆柱状,肿物顶端有一小瘢痕,是为脐痕;
3、肿物特点为可复性,即哭闹、咳嗽、直立时肿物饱满增大,而且肿物触之较坚实;
4、小儿安静或者家长用手按压时,肿物缩小或回纳人腹腔,伴有肠鸣音。
5、肿物缩小或还纳后,局部留有松弛皮肤皱褶,以上为典型脐疝。
6、肿物较大时,特别是孩子哭闹腹压增高时,外表的皮肤发亮显得较薄,有一些家长担心脐疝会不会被撑破,实际上由于皮肤的弹性与韧性,并不存在撑破的可能性,除非为创伤所致。
脐疝的诊断与鉴别 婴幼儿脐疝的诊断:一般有下列临牀表现和体征即可诊断为婴幼儿脐疝。
1、婴儿出生后脐部呈半圆形的肿物隆起,大多如拇指头大小,质软,在肿物的下半可见到脐痕;
2、肿物在患儿哭闹或用力时增大,安静休息或用手挤压时缩小或消失;
3、用手还纳疝内容物后可触及疝环,疝环直径多小于2.0cm。
小贴士: 成人脐疝的诊断比较容易,一般经过详细的询问症状外和仔细的查体多可做出准确的诊断。对于诊断困难的还可以选择超声检查。
脐疝的治疗原则 对于婴幼儿脐疝,无论脐环大小,如无特殊情况,早期均应该采取积极的非手术治疗。
原因为:
1、非手术治疗避免了患儿经受手术之痛苦;
2、患儿年龄较小,对手术耐受性较差,术后不易护理且患儿家属不易接受;
3、患儿处于生长发育旺盛阶段,没有闭锁的脐环迟至2岁时,随着发育腹壁增强,多能自愈。观察至2岁后,如仍未愈合,再考虑行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1、长期保守治疗不愈伴有症状者;
2、嵌顿或有疝内容物坏死者;
3、年龄>2岁;
4、疝环口直径>2.5cm者;
5、伴有局部腹壁肌肉发育不良者。
治疗脐疝的偏方 婴儿脐疝除了手术之外,比较轻成都的脐疝可以通过家长护理和偏方来治疗。
1、将茴香籽炒后用纱布包好,用于熨烫患处,可以同时制作两包替换使用。
2、把白附子研成粉末后,用水调后敷在肚脐处,再用艾灸辅助进行。注:这种方法掌握不好容易造成对患者的烫伤。
3、取山楂肉、茴香籽(炒熟后)各一两,研成粉末后糊成丸子,每次空腹用白开水送下。
4、把葱白与食盐一起捣烂成泥状后,涂在患处。
5、把吴萸、盐各60克一起炒热后,用纱布包好熨脐部,冷时可以加热水袋熨烫1-2小时。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