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肠道通过障碍,而导致肠道和全身的病理变化。肠梗阻是小儿时期比较常见的急腹症。
〔病 因〕
肠梗阻大致可分为机械性(器质性)和动力性(功能性)两大类。
1.机械性肠梗阻是由于肠道内或肠道外器质性病变而引起肠管堵塞。病因可以是先天性发育畸形如肠闭锁、肠狭窄、肠旋转不良、环状胰腺、疝气嵌顿等。后天的原因有肠套叠,蛔虫团堵塞、肠扭转、肿瘤压迫、炎症或手术后肠粘连等。
2.功能性肠梗阻是由于肠蠕动功能不良使肠内容物不能正常传递运送。常见于各种重症肺炎、败血症、肠炎所致的中毒性肠麻痹或低血钾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或是因肠道神经发育不正常引起的先天生巨结肠、幽门肥厚性梗阻等。
〔症 状〕
除原发疾病的特有表现外,肠梗阻共同的表现是阵发性腹部绞痛,呕吐腹胀和肛门不排气排便。
1.阵发性腹痛常常突然发生,机械性肠梗阻绞痛剧烈。小儿腹壁薄,腹痛发作时腹部常可见到鼓起的肠型和蠕动波。麻痹性肠梗阻没有绞痛,只有高度腹胀时可有持续胀痛,也见不到肠型,听不到肠鸣音。
2.呕吐,腹胀;如果梗阻部位高,呕吐出现早而频繁,吐出胃液和黄色胆汁,仅上腹胀或无腹胀。如梗阻部位低,则呕吐出现晚,吐出粪汁样液,且腹胀明显,麻痹性肠梗早期大多不吐,晚期可吐出粪便样物,腹胀明显。
3.肛门不排便、不排气是肠道完全梗阻的表现,但在梗阻早期,梗阻远端肠道里存留的粪便和气体仍可排出,不要误认为没有梗阻。肠绞窄时可以有血性液体排出。 除以上表现外,还有全身中毒症状,比如嗜睡、苍白、脱水等症状,一般肠绞窄6-8小时就可发生肠环死,常伴中毒性休克,病情十分凶险。
一、肿瘤的临床表现
肿瘤的临床表现可归纳为全身表现和局部症状。一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早期无全身表现;恶性肿瘤中晚期,可出现消瘦、乏力、体重减轻、贫血及发热等,甚至全身衰竭。以下是恶性肿瘤的局部症状。
1、肿块 是体表或浅在恶性肿瘤的第一症状。其特点是:无包膜,生长迅速,边界不清,形状不规则,表现不光滑,多数质硬,活动度小,甚至固定不动。
2、疼痛 是恶性肿瘤中晚期常见症状。由于肿瘤的快速生长、破溃、感染等使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受到刺激、牵拉或压迫,可出现持续性隐痛、刀割样疼痛、放射性剧痛等。空腔脏器肿瘤引起梗阻时,可出现阵发性绞痛。
3、溃疡 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血供不足,继发坏死或感染,可形成溃疡。其特点为边缘隆起,基底高低不平,分泌物恶臭,易出血。
4、出血 恶性肿瘤自身溃破或蚀破血管,可发生出血。考试大网站收集消化道癌肿可出现呕血或便血;肺癌可有咯血或血痰;肾癌表现为血尿;肝癌破裂则有腹腔内出血。若癌肿侵犯浆膜可引起血性渗出,如血性腹水、胸水。
5、梗阻 肿瘤达到一定体积可阻塞或压迫空腔脏器,引起梗阻症状。如食管癌出现吞咽困难;胰头癌、胆管癌合并黄疸;结、直肠癌引起肠梗阻。
6、转移症状 见于恶性肿瘤中晚期。经淋巴转移,可扪及区域淋巴结肿大;随血行转移可有相应症状,如转移至骨出现病理性骨折,转移至肝出现肝大。
二、恶性肿瘤的分期
1、临床分期 早期:瘤体小,局限于原发部位,无转移,无明显临床症状。中期:肿瘤体系增大,向邻近组织器官侵犯,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和体征。晚期:肿瘤常广泛侵及周围或邻近器官,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或伴有远处血行转移,有严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2、TNM分期旧 T表示原发肿瘤,无原发肿瘤为T0,有原发肿瘤,依其大小分为T1、T2、T3、T4.N表示淋巴结,无淋巴结转移为N0,有淋巴结转移,依其转移范围分为N1、N2、N3.M表示远处转移,无远处转移为M0,有远处转移为M1.TMN的不同组合,即确定肿瘤不同的期别。
三、肿瘤的处理原则
1、手术治疗
(1)良性和临界性肿瘤仅作肿瘤完整切除即可。
(2)恶性肿瘤的手术方式有:①根治术:将肿瘤所在器官的大部或全产,连同周围正常组织及区域淋巴结整块切除。适用于早、中期肿瘤。②扩大根治术:在原根治术范围基础上,适当切除附近器官及区域淋巴结。适用于早、中期肿瘤。③姑息术:以手术方法解除或减轻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适用于晚期肿瘤。
2、放疗 利用多种放射线来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
(1)应用方法有两种:外照射(如各种治疗机)与内照射(如组织内插置镭针)。
(2)各种肿瘤对放射线的敏感性不同,可归纳为三类:①高度敏感:如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性腺肿瘤等,适宜放射治疗,效果较好。②中度敏感:如鼻咽癌、宫颈癌、乳癌、肺癌等,放疗可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③低度敏感:如胃肠道腺癌、软组织及骨肉瘤等,放疗效果不好。
3、化疗 利用化学药物来杀灭肿瘤细胞。化学药物只能杀灭一定百分比的肿瘤细胞,治疗后仍有复发的机会,多类药物的联合应用是控制复发、减少毒副作用的可能途径。
4、免疫治疗 可分为:①非特异性免疫疗法:如接种卡介苗、麻疹疫苗,应用干扰素、转移因子等。②特异性免疫疗法:即接种自身或异体瘤苗或肿瘤免疫核糖核酸等。
5、中医治疗 对肿瘤治疗有一定效果,还可减轻放疗和化疗的毒副作用,减少病人痛苦,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可用于配合放疗、化疗或手术前后治疗。
(一)概述
腹部肿块是正常局部解剖之外病理新生物的占位病变,是腹部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消化内科常见的临床体征。多因患者种种不同症状的描述和查体发现,但也有因腹部肿块为主诉而就诊者。针对腹部肿块要明确的重要问题,首先是定位、其次是定性、最后判断全身病理改变及其程度,从而决定处理方法的可行性、可能性和效果。
(二)发生部位
明确定位对于全身病理改变的认识、手术方案的设计和预后判断非常重要。
1.按腹部解剖腹部肿块可分腹壁、腹腔和腹膜三个部位。根据解剖关系不同各有不同特点:
(1)腹壁肿块:相对少见,多属良性病变。因为与腹壁肌肉层关系密切,故突出表现是:让患者双下肢伸直并抬头,因腹直肌和腹内外斜肌收缩,可使肿块突出明显,可清楚触诊肿块的质地,表面状况和疼痛状况,甚至可望诊清楚肿块的状况,如果平卧,屈曲双下肢,自然呼吸,放松腹壁,触诊肿块则不太清楚,望诊常常看不到肿块。常见病变有脂肪瘤、纤维瘤、肉瘤、血肿或腹壁疝。
(2)腹腔肿块:最常见、最难诊断的一种。可能发生在腹部的各种器官,可包括恶性和良性肿瘤、梗阻性包块,还有一般和特殊感染性病变等。常常伴有不同症状,产生不同病理生理变化,主要因占位和压迫作用产生不完全和完全性梗阻表现,从而影响或破坏正常通行,其次可因出血表现贫血、消化道出血和脓血便的临床表现。查体的特点是:让患者膝胸位,因腹前壁和腹腔内腔下垂,肿块可随之下垂,触诊较清楚。
(3)腹膜后肿块:临床常见,多为恶性病变。早、中期多无临床症状。因居腹膜后,缝隙极小,故其特点是:固定,触诊深较困难。查体特点是:让患者膝胸位,因为肿块不随腹腔器官下垂而下垂,触诊更困难、不清楚,这是区分腹腔内和腹膜后占位病变的主要方法。
2.不同器官可发生在腹腔和盆腔内各种器官,因不同器官生理功能不同,因而可伴随
不同症状和病理变化。
(1)胃部肿块:多居上腹部(剑突下方或脐右上方),恶性癌肿多见。临床特点是:肿块硬,不光滑,活动度小(仅可能上、下移动,部分能左右活动)有轻压痛。最常见症状是:晚期胃癌的临床表现,特别应注意是否伴有腰背部痛,若有则提示癌肿已浸润达胰腺,手术切除困难或肿块已无法切除。最常见疾病是:胃癌、胃肉瘤。
(2)十二指肠肿块:居右上腹,良性病变,肿块特点是:软,为扩张的十二指肠,固定,多在进食后触诊明显,同时伴上腹胀、消化不良或呕吐,进食后取膝胸位,抬高臀部,解除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的压迫,30分钟后症状可缓解。常见疾病是:十二指肠淤积症。
(3)小肠肿块:多在脐周,中腹部,梗阻性最多见。肿块可以是腊肠型或团块型(提示为:肠扭转、肠套叠、肠粘连、肠内粪块),可见肠型,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有压痛和反跳痛。大多伴有典型肠梗阻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
(4)回盲部肿块:在右下腹,可因炎症、肿瘤和结核所致。临床特点是:较硬、不光滑、固定、压痛。因不同病因而有不同症状。常见疾病有阑尾周围脓肿、盲肠肿瘤及盲肠结核。
(5)结肠肿块:在右腹部,左腹部及上腹部,多为癌肿性。特点是:左、右腹部的肿块,多发生在升结肠、降结肠、肝曲或脾曲,因解剖位置较深、恶性多,故肿块硬、不光滑、固定、轻压痛;在上腹部、左下腹部的肿块多发生在横结肠和乙状结肠,肿块质硬,多为肿瘤性,团块状多为肠扭转、粪块、尚光滑、活动度大(上腹部肿块可上、下活动,不能左右活动,左下腹部肿块可左右活动,上下活动度小),有轻压痛或明显压痛;结肠肿块伴有的症状最多为大便习惯改变,有黏液血便,大多数伴随阵发性腹痛;右腹部肿块多伴随贫血,左腹部肿块多伴随肠梗阻症状。常见疾病有结肠癌、结核病及克罗恩病。
(6)盆腔肿块:居下腹部,多因卵巢肿瘤、囊肿及膀胱充盈膨隆发生。
(7)肝部肿块:居右上腹部或剑突下。特点是多随呼吸上下移动。中等硬、结节状,有压痛,伴随症状有肝区疼痛、肝硬化症状、消化不良、乏力、黄疸等症状,多因肝癌所致。发热、肝区胀痛,可因细菌性肝脓肿所致。常见疾病有:肝癌、肝血管瘤、肝脓肿。
(8)胆囊、胆总管肿块:右上腹,随呼吸上下移动,张力大,有压痛。伴有发热、寒战,持续性疼痛、莫非氏征阳性,多因胆囊炎症所致;有晚期癌症表现,出现黄疸、消化不良多因胆囊癌发生,早期诊断较困难;出生后出现消化道症状,隐形,多为先天性胆总管扩张。
(9)胰腺肿块:部位深,居腹膜后,活动变小,可呈实性(肿瘤),也可呈囊性(假性胰腺囊肿),伴有无痛性、进行性黄疸,多为胰头肿瘤,进行性消瘦、乏力,有背痛多为胰体肿瘤,有胰腺炎或外伤史,病史长,伴上消化道受压迫症状,多为胰腺假性囊肿。
(10)肠系膜肿块:可上下左右活动,活动范围大,多呈圆形,轻压痛。消化道症状轻。良性多,但也有结肠肿瘤的转移病灶。
(11)大网膜肿块:可上下左右移动,但活动范围小,大多数不规则(粘连或包绕炎症病灶、肠管等所鳓,有压痛。
(12)肾肿块:居腹膜后,固定。若呈肾形,活动度大,则可能为游走肾。若伴随腰疼及血尿、脓尿,可因肾肿瘤、肾积水、肾结核引起。若有血压高表现,则可能为肾上腺肿瘤。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