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睾丸炎的概述(会阴简介)

时间: 2023-11-08 15:32:53

睾丸炎的概述

睾丸炎是指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睾丸组织炎症。临床分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睾丸炎多继发于体内其他部位的感染,经血行或淋巴等循环至睾丸后引起,如急性细菌性睾丸炎及腮腺炎并发睾丸炎等。慢性者多由急性非特异性感染的睾丸炎治疗未彻底等因素而引起由于睾丸组织纤维化萎缩等病理变化常致病程迁延日久。

本病属于中医学“子痛”、“痔疮”、“额癌”的范畴。历代医籍均有论及,其病在睾丸、本质在肝,总由从肝论治,祛邪而扶正固本。

会阴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体部位名·会阴 5 经穴名·会阴 5.1 会阴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会阴穴的定位 5.7 会阴穴的取法 5.8 会阴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会阴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会阴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会阴穴的配伍 5.13 特效 *** 5.14 文献摘要 5.15 会阴穴研究进展 5.15.1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5.15.2 对呼吸变化的影响 5.15.3 *** 术后止痛 5.15.4 治疗外阴白斑 5.15.5 治疗遗尿 5.15.6 治疗先天性腰骶椎裂引起的排尿困难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会阴 1 拼音 huì yīn

2 英文参考 Huìyīn CVl [中国针灸学词典]

perineum [朗道汉英字典]

huìyī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V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N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会阴:1.人体部位名;2.经穴名。

4 人体部位名·会阴 会阴为人体部位名[1][2]。亦称篡、下极、屏翳[1]。指外生殖器后方与 *** 之间的部位[2][1]。《医宗金鉴》:“篡者,横骨之下,两股之前,相合共结之凹也。前、后两阴之间名下极穴,又名屏翳穴、会阴穴,即男女阴气之所也。”

会阴此区呈菱形,是男、女的性感区。其界线由耻骨联合下极、耻骨弓、坐骨结节、骶结节韧带和尾骨所围成。它具有承托和支持盆腔内脏的作用,在女性分娩时,它向前伸展而成为产道的一部分。如连续两侧坐骨结节作一连线,可将会阴分为前方的尿生殖叁角和后方的 *** 叁角。

在尿生殖叁角内男性有尿道膜部通过,女性有尿道和 *** 通过。尿道膜部括约肌是男性尿道的随意括约肌,在女性因其包绕尿道和 *** ,故称为尿道阴括约肌,可紧缩尿道和 *** 。

*** 叁角为肛提肌、尾骨肌和上下方的筋膜所组成的盆隔所封闭,中央有直肠通过。肛提肌有承托盆腔内脏,上提 *** 和压迫肌道的作用,在女性尚有缩小 *** 口的作用。

会阴区的结构除男、女外生殖器外,主要为肌肉和筋膜。

5 经穴名·会阴

穴位 会阴 汉语拼音 Huiyin 罗马拼音 Huiyin 美国英译名 Meeting of Yin(Perineum) 各


号 中国 CV1 日本 1 法
国 莫兰特氏 VC1 富耶氏 VC1 德国 KG1 英国 Cv1 美国 Co1

会阴为经穴名(Huìyīn CV1,RN1)[1][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下阴别(《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屏翳(《针灸甲乙经》),平翳(《医宗金鉴》),金门(《备急千金要方》),神田(《圣济总录》),海底(《针方六集·神照集》),下极(《类经图翼》)。属任脉[1][2]。会阴是任脉之别络;冲脉、督脉、任脉之交会穴[2]。此穴在会阴之部,故名会阴[2]。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 *** 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 *** 炎, *** 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5.1 会阴穴的别名

下阴别(《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屏翳(《针灸甲乙经》),平翳(《医宗金鉴》),金门(《备急千金要方》),神田(《圣济总录》),海底(《针方六集·神照集》),下极(《类经图翼》)。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会阴,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之间。

5.3 穴名解

此穴在会阴之部,故名会阴[2]。

相合聚结之处为会。阴,指 *** ,在此指前后二阴。穴居两阴间,为任、督、冲三脉的起点。任脉总摄全身诸阴之脉,为阴脉之海,本穴当本经外循行之发端。冲脉为血海。《针灸大成》载有:“两阴间,任督冲三脉所起,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阴而行腹,冲由会阴而行足少阴。”因名会阴。又本穴在处,四翳如屏,故又名屏翳。屏翳之义,遮以蔽也。[4]

5.4 特异性

会阴是任脉之别络[2]。

会阴是冲脉、督脉、任脉之交会穴[2]。

5.5 所属部位

*** [5]

5.6 会阴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会阴穴在会 *** ,男性当阴囊根部与 *** 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 *** 后联合与 *** 连线的中点[6]。

会阴穴位于会 *** ,男性当阴囊根部与 *** 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 *** 后联合与 *** 连线的中点。仰卧屈膝取穴[2]。

会阴穴位于会 *** 正中[1]。男子当 *** 与阴囊之间;女子当 *** 与 *** 后联合之间[1]。

会阴穴在任脉的位置

会阴穴在 *** 的位置(出自《中医大辞典》)

会阴穴在任脉的位置

5.7 会阴穴的取法

截石位,于 *** 与阴囊根部(女性为大 *** 后联合)连线的中点取穴。

会阴穴位于会 *** ,男性当阴囊根部与 *** 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 *** 后联合与 *** 连线的中点。仰卧屈膝取穴[2]。

膀胱截石位,男子于阴囊后端与 *** 前端连线的中点处取穴;女子于大 *** 后联合部与 *** 前端连线的中点处取穴[7]。

快速取穴:仰卧屈膝,在会 *** ,取两阴连线的中点即是会阴穴[8]。

5.8 会阴穴穴位解剖

会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会阴中心腱。浅层布有骨后皮神经会阴支, *** 神经的分支和 *** 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会阴中心腱[2]。

皮肤→皮下组织→会阴中心腱[3]。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有会阴神经( *** 神经分支)和 *** 内动脉分支[3]。

布有会阴神经分支和会阴动、静脉分支[1]。

5.9 会阴穴的功效与作用

会阴穴具有醒神镇惊、通调二阴的功效。

会阴穴有调阴阳气机、清下焦湿热作用[2]。

会阴穴为任脉之首穴,位于前后二阴之间,故以治疗二阴病为主,并有急救作用[9]。

会阴穴有醒神镇惊、通调二阴之功。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癫狂,惊痫,二便不利,痔疾。犹言诸阴之会也,穴在两股夹裆,两阴窍之间,故能治谷道、子宫、精室、阴器诸处之病。[4]

5.10 会阴穴主治病证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 *** 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 *** 炎, *** 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女子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等[2]。

会阴穴主治小便不利、阴痛、痔疾、遗精、月经不调、癫狂、昏迷、溺水窒息[10]。

会阴穴主治阴痛,阴痒,痔疾,脱肛;月经不调,阴挺;阳痿,遗精;溺水窒息,产后昏迷,惊痫,癫狂;小便不利,遗尿;便秘;疝气[7]。

现代又多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昏迷、前列腺炎、子宫脱垂、 *** 炎、 *** 湿疹及尿道炎、尿闭、痔疾、疝气等[2]。

会阴穴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癫狂,脱肛,痔疮,疝气,小便不通,带下,月经不调, *** 瘙痒等[1]。

治阴痒,阴痛, *** 汗湿,阴门肿痛,小便难,大便秘结,闭经,溺水窒息,产后昏迷不醒,癫狂, *** 炎,睾丸炎,阴囊炎,疝气。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5~1寸[7][10][2][1],局部胀痛[7],可扩散至前、后阴[7]。

注意:孕妇慎用[7][10]。

5.11.2 灸法 可灸[2][7][10]。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

5.12 会阴穴的配伍

会阴穴配三阴交治产后暴卒[2]。

会阴穴配承山、委中治痔疾[2]。

会阴配三阴交,有强阴醒神的作用,主治产后暴厥。

会阴配鱼际,有养阴泻热的作用,主治阴汗如水流。

会阴配中极、肩井,有行气通络,强阴壮阳的作用,主治难产,胞衣不下,宫缩无力,产门不开等。

会阴配太渊、消泺、照海,治痹证[7]。

会阴配三阴交,治产后暴卒[7]。

会阴配气海、归来,治阴挺[7]。

会阴配水沟、素髂,治溺水窒息[7]。

会阴配蠡沟,治阴痒[7]。

会阴配肾俞,治遗精[7]。

5.13 特效 ***

用中指指腹揉按会阴穴1~3分钟,有酸胀感为宜。可调理男性生殖器官疾病[8]。

5.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小便难,窍中热,实则腹皮痛,虚则痒瘙,会阴主之。痔,会阴主之。凡痔与阴相通者死,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皆主之。身肿,皮肤不可近衣,淫泺苛获,久则不仁,屏翳主之。男子阴端寒,上冲心佷佷,会阴主之。女子血不通,会阴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小便难,窍中热,皮疼痛,谷道瘙痒,久痔相通者死。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女子经不通,男子阴端寒,冲心佷佷。

《针灸资生经》:产后暴卒,灸会阴、三阴交。

《针灸聚英》:卒死者,针一寸,补之。溺死者,令人倒驮出水,针补,尿屎出则活,余不可针。

《普济方》:女子经不通,男子阴端寒冲心。

5.15 会阴穴研究进展

5.15.1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电热针针刺会阴、曲骨,治疗女性外阴白色病变有一定疗效,同时,针刺二穴可使患者E玫瑰花结形成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免疫球蛋白(IgG、IgA、IgM)亦有明显提高,微量元素铜的含量也有明显提高,说明女性外阴白色病变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和体内血清铜含量低有一定关系,并且说明针刺会阴、曲骨二穴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8370.

5.15.2

胞肓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胞肓穴的定位 8 胞肓穴的取法 9 胞肓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胞肓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胞肓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胞肓穴的配伍 14 特效 *** 15 文献摘要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胞肓 1 拼音 bāo huāng

2 英文参考 Bāohuāng BL43 [中国针灸学词典]

bāohuā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5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5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胞肓 汉语拼音 Baohuang 罗马拼音 Paohaung 美国英译名 Placenta and Organ 各


号 中国 BL53 日本 53 法
国 莫兰特氏 V48 富耶氏 德国 B48 英国 B48 美国 BI53

胞肓为经穴名(Bāohuāng BL43)[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1]。胞指膀胱,肓即肓膜,此穴与膀胱俞平列,故名胞肓[1]。胞肓穴主治前阴,腰骶部等疾患:如腰脊疼痛,骶骨痛,少腹坚满,小便淋沥,大便秘结,肠鸣,腹胀,腹痛,腰脊痛,大小便不利,腰痛,小便不利,阴肿,便秘,现代又多用胞肓穴治疗尿潴留,睾丸炎,肠炎,坐骨神经痛,膀胱炎,尿道炎,尿潴留,腹直肌痉挛,腰背部软组织疾患等。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腰脊痛,恶风,少腹满坚,癃闭下重,不得小便,胞肓主之。

5 穴名解 胞指膀胱,肓即肓膜,此穴与膀胱俞平列,故名胞肓[1]。

胞,同包。《说文》:“胞,儿生裹也。”段注:“胞,谓胞衣。”又膀胱亦谓之胞。张介宾谓:“胞者,子宫是也。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称为子宫。”又云:“膀胱之脬也。”《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肠外脂膜之肓,古人亦称为膜原。《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肠胃之间,膜原之下。”故胞肓,亦即胞与胞外之脂膜。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肓之原出于脖腴。”《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肓之原在脐下。”注:“即气海穴也。”本穴在第19椎下两旁各3寸,膀胱俞之侧,适当膀胱与脂膜之间,主治膀胱之疾,故名。[2]

6 所属部位 臀部[3]

7 胞肓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胞肓穴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4]。

胞肓穴位于骶区,横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俯卧取穴[1]。

胞肓穴位于骶正中线旁开3寸,与第二骶后孔相平处[5]。一说在第二骶椎棘突下,除骶椎旁开3寸处(《针灸资生经》)。

胞肓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胞肓穴在臀部的位置

胞肓穴在臀部的位置

胞肓穴在臀部的位置(肌肉)

胞肓穴在臀部的位置(骨骼)

8 胞肓穴的取法 俯卧位,平第二骶后孔,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

胞肓穴位于骶区,横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俯卧取穴[1]。

俯卧位,第2骶椎下,旁开3寸处取穴[6]。

快速取穴:两侧髂嵴连线与脊柱交点,往下推3个椎体,其下缘水平线与肩胛骨脊柱缘的垂直线交点即是胞肓穴[7]。

9 胞肓穴穴位解剖 胞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髂翼骨膜。有臀上动、静脉。分布著臀上皮神经,深层为臀上神经。皮肤由第一、二、三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皮下筋膜内含有丰富的脂肪,纤维组织致密和臀大肌共同形成臀部隆凸的轮廓。臀肌筋膜发达,它发出纤维束深入到臀大肌肌束内,所以该层筋膜和肌肉结合非常牢固而不易分离。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臀中肌[1]。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臀上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臀下神经和臀上神经、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臀上皮神经,深层为臀上神经;并有臀上动、静脉通过[5]。

10 胞肓穴的功效与作用 胞肓穴有通肠腑、调二阴、利腰膝等作用[1]。

胞肓穴具有补肾强腰,通利二便的功效。

胞肓穴有疏调下焦之功,主治癃闭下重,不得下便。针之有利膀胱、通小便之效,治腰脊痛、大小便闭、阴肿、小腹坚等症[2]。

胞肓穴与膀胱、二肠、子宫、精室俱有关连,可治相关之症[2]。

11 胞肓穴主治病证 胞肓穴主治前阴,腰骶部等疾患:如腰脊疼痛,骶骨痛,少腹坚满,小便淋沥,大便秘结,肠鸣,腹胀,腹痛,腰脊痛,大小便不利,腰痛,小便不利,阴肿,便秘,现代又多用胞肓穴治疗尿潴留,睾丸炎,肠炎,坐骨神经痛,膀胱炎,尿道炎,尿潴留,腹直肌痉挛,腰背部软组织疾患等。

胞肓穴主治前阴、腰骶部等疾患:如腰脊疼痛、骶骨痛、少腹坚满、小便淋沥、大便秘结、肠鸣、腹胀等[1]。

胞肓穴主治肠鸣,腹痛,腹胀,腰脊痛,大小便不利等[5]。

胞肓穴主治肠鸣、腹胀、腰痛、小便不利、阴肿[8]。

胞肓穴主治? 肠鸣,腹胀,便秘;阴肿,小便不利;腰脊痛[6]。

现代又多用胞肓穴治疗尿潴留、睾丸炎、肠炎、坐骨神经痛等[1]。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膀胱炎,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

2. 消化系统疾病:肠炎,便秘;

3. 其它:坐骨神经痛,腹直肌痉挛,腰背部软组织疾患。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直刺0.8~1.2寸;可灸[8]。

直刺0.8~1.2寸[6][8],局部有酸胀感[6],可向小腹及臀部放散[6]。

一般直刺1.0~1.5寸[1][5]。

注意:胞肓穴深部正当臀上动、静脉处,故针刺时应避开[6]。

12.2 灸法

可灸[1][6]。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3 胞肓穴的配伍 胞肓配命门,殷门,有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脊疼痛。

胞肓配阴陵泉、中极、膀胱俞,治癃闭[6]。

胞肓配命门、肾俞,治腰脊疼痛[6]。

胞肓配天枢、大横、足三里,治腹胀、便秘[6]。

14 特效 *** 用中指揉按胞肓穴1~3分钟,可改善腰膝寒冷[7]。

腰脊强痛时可从上向下刮拭胞肓穴[7]。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少腹满坚。

《针灸大成》:主腰脊急痛,食不消,腹坚急,肠鸣,淋沥,不得大小便,癃闭下肿。

《备急千金要方》:秩边胞肓主癃闭下重,不得小便。

睾丸切除术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手术名称 4 睾丸切除术的别名 5 分类 6 ICD编码 7 概述 8 适应症 9 术前准备 10 麻醉和 *** 11 手术步骤 12 术中注意要点 13 术后处理 14 述评 1 拼音 gāo wán qiē chú shù

2 英文参考 orchiectomy

3 手术名称 睾丸切除术

4 睾丸切除术的别名 睾丸摘除术;orchidectomy;testectomy

5 分类 泌尿外科/阴囊及其内容物手术

6 ICD编码 61.3 01

7 概述 睾丸切除术主要适用于睾丸肿瘤。因其他原因造成睾丸严重损害无法保留者,也可施行睾丸切除术。睾丸肿瘤行睾丸切除术,先将精索于内环附近高位结扎切断,然后再施行肿瘤睾丸切除。因其他病变或损伤行睾丸切除时,可低位切断精索,切除睾丸(图7.9.41,7.9.42)。

8 适应症 睾丸切除术适用于:

1.睾丸肿瘤或阴囊内容其他恶性肿瘤。

2.成人高位隐睾并睾丸萎缩,或不能下降固定于阴囊内者。

3.严重睾丸损伤,经手术探查无法保留者。

4.精索扭转致使睾丸已坏死者。

5.晚期附睾睾丸结核,致使睾丸不能保留者。

6.化脓性附睾睾丸炎,反复发作,致使睾丸组织坏死者。

7.睾丸鞘膜陈旧性血肿,致使睾丸萎缩者。

8.其他疾病需作去势治疗者,如前列腺癌,作双侧睾丸切除,少部分前列腺增生症,偶也可施行双侧睾丸切除。

9 术前准备 1.如为附睾睾丸结核,术前应抗痨治疗1周以上;若为化脓性附睾睾丸炎,术前也应行抗感染治疗。

2.术前1d剃去 *** 。

10 麻醉和 *** 椎管内麻醉或持续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小儿用全身麻醉或基础麻醉加局部麻醉。仰卧位。

11 手术步骤 1.切口? 术前已确诊为睾丸肿瘤者,用腹股沟斜切口,上端起于腹股沟内环,下端沿精索向下延长,一般达阴囊上部(图7.9.43)。非睾丸肿瘤病人用阴囊外上部切口;双侧非肿瘤性睾丸切除者也可采用阴囊正中切口。如术前诊断未能明确睾丸病变性质者,则可采用阴囊高位切口。

2.分离精索? 如为睾丸肿瘤,经腹股沟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及腹外斜肌腱膜,牵开腹内斜肌,分离精索直至腹股沟内环附近。于内环略下方先行分离、结扎、切断输精管,再用血管钳钳夹并切断精索血管,用4号丝线于近侧端结扎并缝扎之,以防血管滑脱出血(图7.9.44)。

3.切除睾丸? 将远侧端精索向上牵拉,用手指沿远端精索伸入阴囊内,于睾丸壁层鞘膜外进行分离。应注意不要挤压睾丸,最好多用锐性分离。将阴囊内容物拉出切口之外,于睾丸底部钳夹、切断并结扎睾丸引带。最后将睾丸、附睾及精索等全部阴囊内容物取出(图7.9.45)。如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时,应将该部分阴囊一并切除。

4.引流、缝合? 彻底止血后,于阴囊底部另作一小切口,放入橡皮片引流,再缝合切口。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再用细丝线将切口缝合(图7.9.46)。

12 术中注意要点 1.术前已明确为睾丸肿瘤者,应先游离精索并于内环处将其结扎切断,然后分离睾丸及鞘膜,以减少挤压所引起的血行播散。若睾丸肿瘤的诊断尚未确定,则在游离精索后先分离输精管,精索用软钳阻断血流,再游离出睾丸,用纱布垫保护好切口后仔细检查睾丸,必要时切开鞘膜进行检查。对可疑组织应立即送冷冻切片定性。待确诊为恶性病变后方可切除睾丸。

2.明确睾丸肿瘤性质为胚胎癌、畸胎癌或畸胎瘤者,若病人情况允许可同期行睾丸切除和腹膜后淋巴清除术。

3.睾丸非肿瘤性病变,原则上要尽量保留睾丸组织,可行睾丸部分切除,切除病变组织,保留尚有功能的部分睾丸。

4.切断精索时,精索血管和输精管要分别结扎,以免线结滑脱出血。如为结核病变,输精管断端需用石炭酸、75%乙醇及等渗盐水处理。

13 术后处理 1.将阴囊托起,或加压包扎,以防阴囊内出血或血肿形成。

2.阴囊内引流物于术后24~48h拔除。

3.伤口缝线于术后7d拆除。

4.睾丸恶性肿瘤于伤口拆线后,按病理性质及全身情况行腹膜后淋巴清除或放射治疗或化学药物治疗。

14 述评 1.出血? 多由术中操作粗糙和止血不彻底所致。阴囊内小出血,通过通畅引流或抽出血液、阴囊冷敷及加压等进行治疗。如术后伤口引流物有血液流出或阴囊进行性增大,应拆除缝线,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并放置引流条。

大巨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大巨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大巨穴的定位 9 取法 10 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大巨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主治病症 13 配伍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特效 *** 16 文献摘要 17 研究进展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大巨 1 拼音 dà jù

2 英文参考 Dàjù ST27 [中国针灸学词典]

Super Grea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àj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2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2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大巨 汉语拼音 Daju 罗马拼音 Tachu 美国英译名 Super Great 各


号 中国 ST27 日本 27 法
国 莫兰特氏 E27 富耶氏 E27 德国 M27 英国 S27 美国 St27

大巨为经穴名(Dàjù ST27)[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腋门、液门、掖门。属足阳明胃经。大为小之对,巨即巨大,穴在腹部最大隆起处,故名大巨[1]。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遗精,早泄,睾丸炎,阳萎,惊悸不眠,疝气,肾气冲心,阳痿,便秘,偏枯,四肢不用,惊悸不寐,腹直肌痉挛,肠梗阻,膀胱炎,尿潴留,腹痛,腹泻,阑尾炎,肠炎,尿道炎,失眠等,是腹部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4 大巨的别名 液门(《医心方》),掖门(《外台秘要》),腋门(《针灸甲乙经》)。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大巨,一名腋门,在长溪下二寸,足阳明脉气所发。

6 穴名解 大为小之对,巨即巨大,穴在腹部最大隆起处,故名大巨[1]。

大,饱满充实之意。巨,同钜,富也。大巨者,像腹壁之丰满光泽,而内容又复钜富也。本穴适当腹部隆起最高大处,内应小肠及膀胱部位,其所包裹者至为丰富珍贵,有如巨大之仓库,小肠属手太阳经,膀胱属足太阳经,二经俱称巨阳。古太与大通,故本穴命名取“大巨”,以其功用在两太阳经也。其主治为小腹胀满及小便不利,故名为“大巨”。[2]

7 所属部位 下腹[3]

8 大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大巨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4][5]。

大巨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仰卧取穴[1]。

大巨位于脐下2寸,旁开2寸处[6]。一说“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6]。

大巨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大巨穴的位置

大巨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大巨穴的位置(肌肉)

大巨穴的位置(内脏)

9 取法 仰卧位,在天枢下2寸,石门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大巨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仰卧取穴[1]。

仰卧位,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上2/5与下3/5交点,中线旁开2寸处取穴[7]。

快速取穴:仰卧,从肚脐沿前正中线向下量3横指,再水平旁开3横指处即是[8]。

10 穴位解剖 大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分布著第十一肋间神经。皮肤由第10、11、12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分布。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可分为前层和后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前叶形成,后层由腹内斜肌后叶和腹横肌腱组成。在脐下4.5厘米处,后层的鞘转移至前层,以加强鞘的前壁,而该处以下的腹直肌鞘后层缺少,由于腱膜的中断,下缘形成一弓状游离缘,称半环线。半环线以下的腹直肌后面,仅为增厚的腹横筋膜(腹内筋膜的一部分)。穴位下相对应的器官是大网膜、小肠。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1]。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壁[5]。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动脉和腹壁下动脉分布[5]。

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并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分支通过,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6]。

11 大巨穴的功效与作用 大巨有调肠胃,固肾气的作用。

大巨有理气益肾作用[1]。

大巨有理气和血作用,主治小腹胀满及小便不利[2]。

12 主治病症 大巨穴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遗精,早泄,睾丸炎,阳萎,惊悸不眠,疝气,肾气冲心,阳痿,便秘,偏枯,四肢不用,惊悸不寐,腹直肌痉挛,肠梗阻,膀胱炎,尿潴留,腹痛,腹泻,阑尾炎,肠炎,尿道炎,失眠等,是腹部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大巨穴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遗精、早泄、惊悸不眠、疝气[5]。

大巨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小腹胀满、肾气冲心、小便不利、遗精、阳痿、早泄、疝气、便秘、偏枯、四肢不用、惊悸不寐等[1]。

现代又多用大巨治疗腹直肌痉挛、肠梗阻、膀胱炎、尿潴留等[1]。

大巨主治腹痛,腹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遗精,阳痿,早泄等[6]。

大巨穴主治遗精,早泄,阳痿;小便不利;小腹胀满,疝气[7]。

大巨是腹部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消化系统疾病:阑尾炎,肠炎,肠梗阻,便秘,腹痛;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遗精,阳萎,疝气;

其它:失眠。

13 配伍 大巨配天枢、足三里,治肠梗阻[7]。

大巨配中极、膀胱俞,治膀胱炎、尿潴留[7]。

大巨配天枢、三阴交,治腹痛[7]。

大巨配关元、急脉,治遗精、早泄[7]。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8~1.2寸[5]。

一般直刺0.5~1.O寸[1]。

直刺1~1.5寸[6],局部酸胀,针感向下放散[7]。

14.2 灸法

艾炷灸5~7壮,温灸10~15分钟[1]。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15 特效 *** 仰卧,用中间三个手指按揉大巨1~3分钟,可治疗遗精、早泄、小便不利等男科疾病,可调理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疾病[8]。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偏枯,四肢不用,善惊。

《类经图翼》:烦渴,惊悸不眠。

《外台秘要》:主腹满痛,善烦,?疝,偏枯,四肢不用,善惊。

《针灸大成》:主小腹胀满,烦渴,小便难,?疝,偏枯,四肢不收,惊悸不眠卧。

《备急千金要方》:主疝偏枯。阴交、气海、大巨主惊不得卧。

17 研究进展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