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尿诊断:
1.伴随症状:脓尿伴有肾绞痛提示病变在肾脏见于肾结石,肾脓肿,多囊肾等伴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提示上尿路感染。病史中应注意腰痛,膀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浑浊儿童有时以发热鼓肠形式出现,易误诊为发热待查。新婚女性易有便意感但粪便无论肉眼观察,还是镜下观察均为正常,而查尿方可发现异常容易误诊。
2.体格检查:肾区压痛叩击痛、上输尿管压痛点(腹直肌外缘平脐处)肋腰点压痛点腰大肌与十二肋骨交叉处)见于上尿路感染, 多囊肾合并感染时或上段输尿管梗阻大量肾盂积液时上腹可触及肿大的变形的肾脏。
3.实验室检查:脓尿菌尿是其特点尿液的常规检查除白细胞、脓细胞增加外,注意白细胞和脓细胞管型小圆上皮细胞存在代表上尿跟染。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
慢性肾盂肾炎:脓尿常常间断出现注意反复验尿;有时须做尿液细胞计数称埃迪计数检查,每小时白细胞>40万观万个或每1ml尿液>2000个,或每分钟>4000个均列为异常有时须做激发试验,静注氢化考的松 100mg,或氟美松5 mg或泼尼松30 mg,连用 3d,再做尿液白细胞计数较试验前增加一倍列为异常。尿液涂片找致病菌,可迅速做出诊断慢性肾盂肾炎注意肾功能的检查,肾小管功能持续受损最常见。
器械检查出超和CT检查对复杂性肾盂肾炎十分必要X线静脉肾盂造影对诊断慢性肾盂肾炎和复杂性肾盂肾炎有帮助,但患者对碘过敏或已有肾功能损害时应列为禁忌。
脓尿鉴别诊断:
1.肾盂肾炎:发冷发热恶心呕吐,全身酸痛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局部症状不同程度的腰痛膀腕刺激症状。实验室检查表现脓尿,脓细胞管型和白细胞管型特异性更高尿液涂片找菌或中段尿培养,不但可以发现致病菌,并可根据药敏试验指导用药是确诊的手段。区别上下尿路感染的常用实验室检查有:尿液抗体包裹细菌检查;尿酸测定如乳酸脱氢酸,过氧化酸谷草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分葡萄糖昔酶溶菌酸等,以上特殊检查,上尿路感染时阳性下尿路感染时阴性。诊断慢性肾盂肾炎时,有时须做原浆型(L型)菌株培养L菌株是指致病菌在抗生素和机体抵抗力作用下,细胞膜破裂,细菌原浆质仍然保存这种菌的生命力持久,常常久治不愈,一有条件即可重新获得包膜生长繁殖,使感染复发。L菌株感染约占慢性肾盂肾炎20%它存在于肾髓质和肾乳头的高渗环境,故需高渗培养才会阳性。
2.膀胱炎:与肾盂肾炎相比较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少或无,而膀腕刺激症状更明显,膀胱三角区炎症易出现肉眼血尿一般无腰痛和肾区压痛叩击痛,部分患者有下腹膀脱区压痛。
3.肾脓肿:肾皮质多发脓灶融合扩大可向肾盂穿破,表现大量脓尿,临床表现高热不退肾区持续性疼痛、膀腕刺激症状。B超和CT检查肾脏可发现脓肿
4.肾结核:一般都是肾外结核继发而来常继发于肺、肠、盆腔等部位结核晚期常累及整个泌尿系统。X线检查一侧结核对侧肾盂积水是特点,尿中可找到抗酸杆菌可确诊值得注意的是久治不愈的脓尿要注意排除泌尿系统结核的可能。晚期的膀既结核,不但膀联刺激症状严重且膀脱容量小于50 ml是其特点
5.肾输尿管、膀脱结石:当结石在泌尿道移动时出现绞痛,划破或膜即易出现血尿并易合并感染B超r和CT线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结石部位、大小、形状对诊断帮助较大当结石排出时患者可感觉到,甚至可看到排出体外的结石。合并结石的感染易久治不愈体外碎石治疗,疗效确切可使患者兔除开刀之苦,值得推荐
6.肾囊肿:肾是囊肿好发脏器之一可单发亦可多发。临床常见三大并发症:血尿、感染肾功能损害。若囊肿较大在上腹部可触到肿大变形的肾脏是其特点,借助B超CT,一般诊断不困难。
尿白细胞,上皮细胞偏高常见于尿路感染,但尿感的诊断需要,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结合尿细菌培养阳性,如果您没有什么不舒服,也可以考虑标本受污染,或者有白带的干扰。
治疗:积极抗炎治疗,应该减少刺激性食物,忌油腻,忌饮酒,忌海鲜,忌腥荤及发物,多食水果蔬菜。
细菌(英文:germs;学名:bacteria),是微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nuclear region)(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两大类群。
人们通常所说的即为狭义的细菌,狭义的细菌为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细菌的个体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细菌只有0.2微米长,因此大多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细菌一般是单细胞,细胞结构简单,缺乏细胞核、细胞骨架以及膜状胞器,例如粒线体和叶绿体。
白细胞(英文名: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简称:WBC),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根据白细胞的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前者常简称为粒细胞,根据其特殊颗粒的染色特性,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血细胞中体积比较大、数量比较少。具有细胞核。其主要作用是吞噬细菌、防御疾病。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尿常规检查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1)尿色。尿中含有尿黄素,故呈黄色。尿色素每日的排泄量大体恒定,因此尿色的深浅随尿量而改变。常见的尿色异常有:食物和药物因素(核黄素、利福平、呋喃唑酮、大黄等)可使尿呈黄色;血尿,可呈淡棕红色或红色;血红蛋白尿,呈浓茶色或酱油色;胆色素尿,呈深黄色;乳糜尿,呈乳白色。
(2)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多数是清晰透明的,排出后不久变为混浊。
(3)酸碱度。正常尿为弱酸性,也可以是中性或弱碱性,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物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4)细胞。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的尿中细胞为红细胞、白细胞及上皮细胞。
①红细胞。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离心沉淀后镜检每高倍视野不大于3个。
②白细胞。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后镜检每高倍视野不大于5个。
③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有时可发现少数脂肪变性的小圆形上皮细胞。
(5)管型。正常尿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白蛋白,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
(6)蛋白质。一般认为,正常人每日排出蛋白质量为40~80mg,最多100~150mg,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
(7)比重。尿液比重约在1.010~1.025之间。在机体缺水状态下,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反之,尿量增多,尿比重减低。尿比重主要反映肾脏的浓缩功能。
(8)尿糖定性。正常人尿内可有微量葡萄糖,每日尿内含糖量为0.1~0.3g,最多不超过0.9g,尿糖定性为阴性。
急性尿路感染的尿液可混浊,有腐败气味。尿蛋白常无或少量,多为微量至一个加号(+),如果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200mg,则不符合急性尿路感染的诊断。尿沉渣中红细胞稍增多(镜检2~10个/高倍视野),仅小部分患者血尿明显,极少数患者可有肉眼血尿。
尿白细胞常显著增加。临床医生如初步诊断尿路感染,白细胞尿(脓尿)往往是其诊断依据。
慢性肾盂肾炎尿中可有微量蛋白,但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不会超过2g。尿白细胞常不多,甚至可以无白细胞尿(脓尿),偶可出现白细胞管型。但当其急性发作时,则如急性尿路感染一样,会出现脓尿,尿中甚至出现许多白细胞,并可有少量红细胞。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