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结核大多继发于肺结核。结核病变主要侵犯肾脏引起肾结核(Tubercurosis of kidney ),但往往蔓延至膀胱时才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尿频、尿急、血尿或脓尿,可伴有低热、体重减轻、乏力和贫血等。
[鉴别诊断]
泌尿系结核的鉴别诊断:
(1)
(2)精囊钙化多为结核性,前列腺结核的钙化应与结石相鉴别。
(3)结核性肾积水应与非结核性积水鉴别。
[影像学表现]
1.平片
(1)肾实质钙化是主要所见,其钙化灶密度较低,不甚清晰,是由于干酪坏死物质内有少量钙盐沉积所致。钙化灶可很小,单发,也可分散而多发。当出现全肾钙化,肾可萎缩变小,肾功能很差或无功能,这种全肾弥漫性钙化称为“自截肾”,常见于晚期肾结核。
(2)输尿管钙化:沿患结核的输尿管零散钙盐沉着。
(3)膀胱钙化:多在膀胱壁上有致密影。
(4)前列腺、精囊、输精管也有散在或弯曲的致密线点状阴影。
2.尿路造影及CT表现
(1)肾结核累及肾锥尖端后尿路造影开始显示早期改变,表现为某盏有轻度模糊不规则的外形。病变继续扩大,则肾小盏也扩大并伴有不规则的破坏,说明肾锥体及皮质已发生糜烂坏死,病变进一步发展,肾盏外形如羽毛状或虫蚀状坏死,盏外可见已有造影剂进入,甚至受累的肾盏与空洞之间的瘘道也可看见。
(2)肾结核晚期可见肾内有广泛的干酪坏死空洞,呈大而不规则的造影剂可充盈的破坏灶,此种空腔在增强的CT图像中显示更为清楚,腔内积脓液,呈水样密度,且不增强。广泛的肾结核破坏,同时有修复作用,大量钙盐沉积在肾干酪坏死灶,可成无功能的肾,称“自截肾”。
(3)输尿管结核早期表现为输尿管扩张,边缘呈虫蚀状,这是由于结模侵犯了输尿管肌层引起张力失调及多发溃疡所致。继而输尿管壁增厚变粗,失去弹性,蠕动消失。当有较大量纤维化瘢痕变形时,输尿管腔狭窄或狭窄与扩张交替出现,表现为串珠状、螺旋状,最后可成一短而僵直的细管,甚至完全闭锁,均伴有患侧肾积水。
(4)膀胱结核多由于上尿路结核下行蔓延引起。在膀胱输尿管交界处出现模糊不清边缘不整现象,容积也减少,痉挛及纤维化,出现“小膀胱征”。有时可见膀胱壁上出现片状钙化灶。若膀胱结核累及健侧膀胱输尿管口,引起括约肌闭锁不全,发生尿回流现象,即形成健侧肾积水现象。
(5)泌尿系结核可播及生殖器官,在男性为前列腺、精囊、附睾、输精管,这主要是通过肾结核尿中的结核杆菌经后尿道前列腺小管和射精管口进入前列腺和精囊,再由输精管至附睾及睾丸,也可通过血行播散至这些器官。
3.B超:早期不能发现。中晚期可显示:
①结核空洞:单或多个液性暗区,边缘不光滑,内有散在光点 。
②肾实质钙化:小者呈小光团伴声影,大者全肾钙化,显示密集的弧形光团伴后声影。
③病变广泛成为脓肾时,出现肾积水声像。
④肾包膜模糊或肾缩小变形。
根据你的症状诊断泌尿系结核较吻合,可以再行腹部增强CT及24小时尿集菌找抗酸杆菌,连续三次以上。
如果诊断明确,规律的抗结核治疗后1年至1年
半,待症状改善,复查精液常规,如果一切正常,可考虑要小孩
(309医院李超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泌尿系感染又称尿路感染,是由细菌侵入尿路引起的感染,上尿路(肾盂、肾实质)及下尿路(尿道、膀胱)均可累及,其中以肾盂肾炎较多见。泌尿系感染症局限于尿路某一部位者较少,定位较难,故临床上统称为泌尿系感染。患者症状及体征可因感染部位(上或下泌尿道)、年龄及病程而异。新生儿、婴幼儿以全身症状为主,泌尿系局部症状可不明显。年长儿除全身症状外,局部症状明显。
本病一般多归属于中医“淋证”范畴。
一、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为感受湿热之邪。其邪可来自膀胱本身,也可由其他脏腑传变而来。病机主要是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肾虚则外邪乘虚而入,或由膀胱湿热上逆,脏腑同病,气化失常,水道不畅,故见排尿频急、滴沥涩痛。
邪正相争,而有寒战,高热。湿阻中焦,可伴呕泻纳呆。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1)急性尿路感染年龄段不同,表现可有差异:①新生儿:临床症状极不典型,轻重悬殊。发热或体温不升,面色灰白,厌食或呕泻,生长迟缓,体重不增,有时可见黄疸,半数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烦躁、嗜睡或抽搐。②婴幼儿:全身症状严重,而尿路症状轻微。
突发高热,面色苍灰,精神不振,食欲低下、可有腹痛,吐泻,亦可见嗜睡、惊厥。排尿时哭闹,尿布恶臭,顽固性尿布疹或会阴红斑。
③年长儿:临床表现与成人相近,可有发热。下尿路感染,有尿频、尿急、尿痛,有时可有终末血尿或遗尿。上尿路感染全身症状较明显,可有发热、寒战、周身不适,伴腰痛及肾区叩击痛、肋脊角压痛,可兼有尿路刺激症状。部分病例有血尿,少量蛋白尿。
(2)慢性尿路感染:病程6个月以上,病情迁延者为慢性。小儿期较少。患病过程可以无明显症状至有肾衰竭。主要表现为间歇发热,腰酸乏力,贫血等。
(3)无症状菌尿:临床无症状,而尿菌定量培养菌落数>105/ml。约1/3患儿可有症状性尿路感染史,1/5患儿伴尿反流或局部肾瘢痕。
2.诊断
(1)尿常规:取清晨中段尿,离心后镜检,沉渣中白细胞>5个/HP即为脓尿,应考虑本病可能。尿沉渣白细胞聚集成堆,更有诊断价值。如有白细胞管型及中等蛋白尿,提示肾脏受累。
(2)尿培养及菌落计数:用清晨第一次清洁中段尿作细菌定量培养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如菌落>105/ml为真性菌尿,可确认为本病;菌落计数104~105/ml为可疑,应重复培养;菌落计数<104/ml多系污染。
(3)尿液直接涂片:将一滴混匀的新鲜尿置玻片上烘干,用亚甲蓝或革兰染色后置镜下观察,每个视野均找到一个以上细菌,示尿内细菌在105/ml以上。若数个视野未见细菌,可以认为无菌尿存在。
(4)尿化学检查:上尿路感染时,血清C反应蛋白和尿乳酸、尿溶菌酶均增高,氯化三苯四氮唑试验测尿中脱氢酶同工酶亦为阳性,诊断率达75%~95%。
(5)X线检查:若经抗生素治疗4~6周而症状仍不缓解或疑有肾盂积水者,可作静脉肾盂造影,以确定有无先天畸形、结石、结核及肿瘤。
(6)鉴别诊断需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结核进行鉴别。
三、辨证施治
1.膀胱湿热型
【辨证】发病较急,小便频数短赤,甚则尿血,尿道灼热疼痛,尿下淋沥混浊,常伴恶寒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有力。
【施治】清热泻火,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加减:篇蓄、瞿麦、山栀、滑石各10g,木通、车前子、甘草梢各6g,大黄3g。
【加减】发热加银花、连翘;小便短赤加生地、白茅根;小便带血加小蓟、生藕节。
2.肝胆湿热型
【辨证】小便频数短赤,寒热往来,口苦胁痛,呕恶不食。舌红苔黄,脉弦数。
【施治】清利肝胆,和解少阳。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山栀、生地各12g,当归、泽泻、车前子各9g,柴胡、甘草梢各6g。
【加减】呕吐加川连、竹茹;尿血加参三七粉、琥珀粉;胁痛加青皮、香附。
3.肾阴不足型
【辨证】尿频,尿急,排尿痛,伴低热,头晕,腰酸乏力。舌光红,脉细数。
【施治】滋肾养阴。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生地、山药、茯苓各12g,丹皮、泽泻各9g,知母、黄柏各6g。
【加减】腰酸乏力加旱莲草、枸杞子;骨蒸潮热加青蒿、鳖甲、地骨皮。
4.脾肾两虚型
【辨证】尿频,尿急,尿道热涩疼痛,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肢肿面浮。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施治】健脾补肾。
【方药】无比山药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生地、山药、茯苓各12g,泽泻、菟丝子、肉苁蓉各9g,知母、黄柏、牛膝各6g。
【加减】小腹坠胀,小便点滴而出者加黄芪、党参、升麻;腰酸乏力加龙骨、牡蛎、芡实。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四季青片、金砂五淋丸、荡涤灵、清淋冲剂(适用于膀胱湿热者)。
(2)五淋丸(适用于下焦湿热者)
(3)尿感宁冲剂(适用于急慢性尿路感染者)。
2.验方
(1)车前草、穿心莲、蒲公英各30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膀胱湿热型)。
(2)鲜紫草30g,鲜小蓟50g,鲜藕80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血尿明显者)。
(3)黄芩、滑石、茯苓皮、猪苓各9g,大腹皮6g,白蔻仁、通草各3g。水煎服,日1剂,分2~3次服(适用于下焦湿热者)。
(4)凤尾草、旱莲草、车前草各10g。水煎服,日1剂,3次分服(适用于湿热下注者)。
(5)青黛3g,紫草、益元散、白及各9g,乳香6g。水煎服,日1剂,2次分服(适用于下焦湿热者)。
(6)小蓟草、马兰根各15g,水煎服。
五、调护
(1)患了泌尿系感染如有发热需要卧床休息。身体无不适时,可适当活动。
(2)婴幼儿要勤喂水,年长儿可鼓励病儿多饮水,利尿,起到冲洗尿道的作用。
(3)以清淡为宜,多吃蔬菜水果。
(4)女婴在大小便后应及时更换尿布,洗涤会阴和臀部,所用尿布必须干净清洁。1岁以后的孩子,不论男女,都应穿满裆裤,不要就地而坐,以免外阴和尿道感染。
(5)观察尿色、尿量、尿的次数变化。有恶心、呕吐等药物反应要向医生反映。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