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关系(膀胱表皮样癌的名词解释_病因_鉴别诊断_预防措施)

时间: 2023-11-10 05:30:55

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关系

腺性膀胱炎如出现腺瘤样增生,应高度怀疑恶变,腺性膀胱炎伴有结构紊乱和非典型增生亦是恶变的重要信息。

目前公认观点:腺性膀胱炎可作为膀胱癌前期改变。对本病患者应严密观察,定期行膀胱镜检及多部位活检。

膀胱表皮样癌的名词解释_病因_鉴别诊断_预防措施

  膀胱表皮样癌的名词解释

  膀胱表皮样癌又称表皮样癌、角化性癌、棘细胞癌等,比较少见,占膀胱肿瘤的1.6%~7%。但在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埃及和非洲较常见,可达55%,它们被特称为?血吸虫性膀胱癌?。非血吸虫性膀胱鳞癌通常由膀胱结石、长期留置尿管或膀胱憩室所引起的慢性刺激所致。高达80%的截瘫病人有膀胱鳞状上皮化生,其中约5%可发展为鳞状细胞癌。患者主要表现为血尿和膀胱刺激症状,一般采取放疗、化疗、手术切除等治疗方法,该病进展快、预后差。

  膀胱表皮样癌的病因

  慢性尿路感染是膀胱表皮样癌的主要病因,在90%~93%的膀胱表皮样癌病人的尿中,可长期有脓细胞和白细胞存在。慢性炎症刺激可使移行上皮鳞状化生、细胞间变、癌变。也有认为感染后有的细菌将硝酸盐转变为有致癌作用的亚硝酸盐和亚硝胺,进而引起癌肿。膀胱内结石、导尿管等异物刺激也为鳞状细胞癌的重要病因。膀胱结石合并鳞状细胞癌率为0.074%~9.9%(Sarma,1970;Bessette,1974),然而鳞状细胞癌合并结石率高达2.77%~47%(朱良春,1980;张思孝,1987)。结石长期刺激可引起组织细胞增生、癌变。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慢性刺激亦可引起癌肿发生。Kaufman(1977)报告62例脊髓损伤病人,留置导尿管10年以上者80%有膀胱鳞状化生,6个月~10年者42%有膀胱鳞状化生,而未放置导尿管者膀胱鳞状化生率仅为20%。留置导尿管10年以上的25例中5例发生鳞状细胞癌,而且同时有弥漫性炎症、鳞状上皮化生和膀胱原位癌。表明膀胱慢性炎症、结石、异物等互为因果,常同时存在,均可引起膀胱移行上皮鳞状化生、细胞间变、非典型增生、导致癌变。埃及血吸虫病流行的埃及、非洲、中东地区,膀胱癌的膀胱壁中70%可查见血吸虫卵,故认为埃及血吸虫感染为膀胱表皮样癌的病因之一,但其致癌机理尚不明确,膀胱黏膜白斑病等病变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可进一步发展为癌肿。

  膀胱表皮样癌的鉴别诊断

  膀胱癌的主要症状为血尿,膀胱癌的鉴别诊断亦主要是血尿的鉴别。而引起血尿的疾病和原因非常之多,除泌尿系统及其邻近脏器病变外,还有全身性多种疾病。现就常见主要疾病的鉴别要点简述如下:

  肾、输尿管肿瘤

  肾、输尿管与膀胱的胚胎学来源相同,其上皮的组织学形态及功能基本相似,上皮性肿瘤的发病原因、生物学行为亦相同。肾、输尿管上皮性肿瘤的主要表现为血尿。血尿的特点为无痛性间歇性全程血尿,与膀胱肿瘤相似,而且这类肿瘤可同时或单独存在,须注意区别。膀胱癌的血尿可能伴有膀胱刺激症或排尿不畅,血尿呈片状或不规则形,色多鲜红,可伴癌肿坏死脱落而排出?腐肉?块。而肾、输尿管的血尿不伴有膀胱刺激症状,色多暗红,血块为输尿管铸形的条状或蚓状,无?腐肉?块排出,肾实质癌肿常伴有腰部疼痛及包块。一般经过B超、CT、泌尿系造影、膀胱尿道镜检查多能区别开来。但需注意同时存在的多部位尿路上皮肿瘤,切勿顾此失彼,发生遗漏。

  泌尿系结核

  泌尿系结核多数首先发生于肾脏,以慢性膀胱刺激症状并逐渐加重为主要症状,血尿多出现在膀胱刺激症状之后,特点为终末血尿、量少,常伴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尿液混浊并能查到抗酸杆菌。膀胱结核形成的肉芽肿或溃疡有时被误认为为癌肿,需经活组织检查加以区别。

  尿石症

  肾、输尿管结石的主要症状是疼痛。血尿轻微,表现为疼痛后镜下血尿或轻微肉眼血尿,而疼痛的发作常在活动或劳动后发生。除伴有感染和膀胱及输尿管膀胱壁段结石外,一般无膀胱刺激症状。经X线、B超检查容易与膀胱肿瘤区别。但结石对局部黏膜损害和长期慢性刺激,可使具有较强的增生和再生能力的移行上皮发生增生改变、乳头状增生、鳞状化生,最后导致鳞状细胞癌。癌肿发生后血尿量明显增加。作者经治5例尿石症伴发鳞状上皮癌(膀胱3例、肾盂2例),均有明显血尿。因此,对长期尿石症,特别是出现明显血尿者应想到癌肿发生的可能,经尿细胞学、X线及活组织检查等确诊。

  非特异性膀胱炎

  多为已婚妇女。起病急、病程短,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混浊,血尿发生于严重膀胱刺激症状之后。

  腺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的关系尚难以确定,有少数转变为膀胱腺癌的报告,两者的临床表现相似,膀胱镜窥视时常难以区别,常需活组织检查确诊。

  放射性膀胱炎

  发生于盆腔癌肿放射治疗后,一般于放射治疗2年内出现,也可于10~30年后出现。主要症状亦为无痛性血尿,有时膀胱内出现溃疡和肉芽肿。放射治疗亦是膀胱癌的原因之一,故膀胱内出现溃疡和肉芽肿时需经活组织检查确诊。

  前列腺癌

  主要症状为排尿困难,血尿为癌肿浸润膀胱时出现。经直肠指诊、B超、CT、活组织检查可确定前列腺癌及是否累及膀胱等邻近组织。

  前列腺增生症

  前列腺增生症最早的症状是尿频,主要症状为进行性排尿困难。前列腺黏膜上毛细血管充血及小血管扩张并受到增大腺体的牵拉,当膀胱收缩时可出现血尿、继发感染、结石时血尿加重,偶尔出现大量血尿,多为一过性。但尿液潴留是膀胱癌的诱因,作者有前列腺增生症和癌肿同时存在或前列腺手术后短期发现膀胱癌肿的病例。因此,前列腺增生症出现明显血尿者,应进行尿细胞学、B超、膀胱镜检查,确定是否存在癌肿。

  膀胱表皮样癌的预防措施

  膀胱癌的预防有5个方面:

  ①针对病因采取预防措施,如已经肯定在外来致癌因素中,染料、橡胶、皮革等工种能引起膀胱癌的发生,吸烟和服用某些药物,膀胱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这就要求改善染料、橡胶、皮革等工业的生产条件,提倡禁止吸烟,避免大量、长期服用可致膀胱癌的药物。

  ②高度重视血尿患者的密切随访,尤其是对40岁以上的男性不明原因的肉眼血尿,原则上要采取严格正规的诊断检查,进行膀胱肿瘤的筛选,包括膀胱镜检查。

  ③开展群众性普查工作,尤其对高发人群的普查。

  ④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包括提高无创伤性检查、早期确诊膀胱肿瘤的准确率和研制防止膀胱肿瘤复发的药物。

膀胱黏液腺癌详细资料大全

膀胱黏液腺癌,又称膀胱胶样癌、膀胱腺癌或膀胱印戒细胞癌,是指在整个肿瘤内有腺体样结构。

概述,疾病名称,英文名称,别名,分类,ICD号,流行病学,发病率,死亡率,性别,年龄,民族及肤色,时间趋势,地区差异,病因,发病机制,膀胱黏液腺癌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CT检查,膀胱镜检查,膀胱造影,诊断,鉴别诊断,非特异性膀胱炎,肾结核,尿石症,腺性膀胱炎,放射性膀胱炎,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子宫颈癌,其他疾病,膀胱黏液腺癌的治疗,预后,膀胱黏液腺癌的预防,相关药品,相关检查, 概述 膀胱黏液腺癌包括原发性膀胱黏液腺癌、脐尿管腺癌和转移性腺癌,其中主要为原发性膀胱黏液腺癌,占膀胱癌的0.9%~2%。膀胱黏液腺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40岁以后发病率逐渐增加,男女之比在2.70~3.20∶1。最常见的症状为肉眼血尿。其次是尿路 *** 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下腹不适等。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放疗和化疗都不敏感。 疾病名称 膀胱黏液腺癌 英文名称 adenocarcinoma of bladder 别名 mucinous carcinoma of bladder;膀胱胶样癌;膀胱腺癌;膀胱印戒细胞癌 分类 泌尿外科 > 泌尿生殖系肿瘤 > 膀胱肿瘤 肿瘤科 > 腹部肿瘤 > 膀胱肿瘤 ICD号 C67 流行病学

发病率

发病率是指每10万人口中,每年确定的新病人例数。膀胱肿瘤的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地区及经济状况不同差异性很大。欧美洲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丹麦等国家,膀胱肿瘤的发病率较高;而亚洲,如印度、中国、新加坡及日本等国家发病率较低。Miller(1979)统计世界膀胱肿瘤发病率资料,男性为2.8/10万~28.7/10万,女性为0.2/10万~7.0/10万。Catalona (1992)报告美国1990年膀胱肿瘤新病人4.71万例,其中男性3.45万例,女性1.26万例,男性为女性的2.7倍。Silverberg (1990)报告膀胱癌在男性约占全部癌肿的10%,位于最常见癌肿的第4位,在女性占全部癌肿的4%,列最常见癌肿的第6位。顾方六(1982)统计1978年北京市膀胱肿瘤发病率,男性为1.47/10万,女性为0.46/10万。

死亡率

膀胱癌年平均粗死亡率是0.63,中国调整死亡率是0.52,世界调整死亡率是0.89,截短调整死亡率为1.05。据新近资料(1991)在1988年男性膀胱肿瘤死亡率位居世界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4~8位。中国1988年男性膀胱癌死亡率为1.9/10万,居第6位;女性为0.7/10万,位于第10位,但在泌尿系均居首位。

性别

膀胱肿瘤是性别差异较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男女之比为2.70~3.20∶1。我国某些省市性别比例高,如上海市(1987)为3.60∶1,浙江省最高达650∶1。死亡率差别更为明显,男性粗死亡率为0.90,中国调整死亡率为0.80,世界调整死亡率为1.41,截短调整死亡率为1.49;女性粗死亡率为0.34,中国调整死亡率为0.27,世界调整死亡率是0.45,截短调整死亡率为0.59。膀胱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性别差异,可能与女性青春期内分泌活跃,能抑制β-葡萄糖酸酶的分解,不使致癌物还原成致癌因素有关。

年龄

膀胱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20岁以前发病率很低,在40岁以后发病率逐渐增加,60~70岁达到高峰,以后又逐渐降低。Ruttac(1981)报告膀胱癌在首次诊断时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美国(1989)统计1987年膀胱癌各年龄段平均标化发病率,35岁以前不到1.0,40岁组为9.9~19.1,50岁组31.5~53.8,60岁组为82.7~111.5,70岁组140.3~170.9,80岁以上组高达194.4。邓杰报告上海市区1987年各年龄段膀胱癌标化发病率,男性50岁以前不到8.00,55岁突然上升至13.76,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到85岁达114.82;女性发病率及上升速度均低,60岁为7.93,75~80岁最高为18.06。膀胱肿瘤的死亡率与年龄密切相关,同其他恶性肿瘤相比死亡年龄起点较晚。我国男性年龄组死亡增长率从15岁开始,逐渐上升,年龄越大越高。各年龄组死亡增长率上升的幅度基本相同,从30~64岁阶段中,每个年龄组的增长幅度约为80%。女性年龄组死亡增长率的趋势与男性相同,只是起点较男性稍晚为20岁,而且上升幅度也较男性小。各年龄组死亡增长率的性别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亦逐渐增大。平均死亡年龄为65.70岁,男性为66.01岁,女性64.85岁。15岁以前的病人多为肉瘤等非上皮性肿瘤,中青年多为高分化低分期的表浅肿瘤,而老年则多为分化不良及浸润性肿瘤。

民族及肤色

膀胱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的肤色和不同的民族,亦具差异性。美国1950~1985年膀胱肿瘤年平均标化发病率,白种人为17.5,其中男性为30.4,女性为8.1; 黑种人为9.9,其中男性为15.4,女性为6.0。同期死亡率,白种人为3.4,其中男性6.2,女性1.7;黑种人为3.3,其中男性4.9,女性2.2。白种人高分级、低分期的表浅肿瘤较多,黑种人低分级、高分期的浸润性癌较多。我国部分少数民族膀胱肿瘤死亡率统计资料显示,哈萨克族最高,为0.94,回族为0.89,朝鲜族0.80,蒙古族0.63;而苗族、维吾尔族、藏族和彝族则较低。性别差异也很显著,男性为多,死亡率高的民族尤为突出,朝鲜族的性别比例达5.03,哈萨克族为4.55。

时间趋势

随着年代的变迁,膀胱肿瘤的流行趋势不断变化。自50年代以来,膀胱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较大,美国自1950~1985年每年平均发病率以0.8%的速度持续增长,总增长率近5%。而同期死亡率则逐渐下降,总下降率约33%。上海1980~1982年膀胱肿瘤的年平均标化发病率与1963~1965年相比,增长了29%。同期膀胱肿瘤的死亡率亦有所增长。王启俊(1988)统计北京市城近郊区1977~1983年期间膀胱癌死亡率虽有波动,但趋于平稳,并稍有降低。膀胱肿瘤发病率的增加,与工业的发展、环境变化及人类生存期延长有关,但主要还是由于诊断措施的改善,增加了确诊率;而死亡率的降低,则主要由于早期确诊率提高及治疗效果的改善。

地区差异

膀胱肿瘤的流行特点,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差异较大,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也存在差异。从统计资料看总的情况是工业发达的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城市高于农村。我国城市和农村膀胱癌死亡率差别亦很明显,其中大城市为0.98,中等城市为0.65,小城市为0.79,农村为0.49,大城市约为农村的2倍。而性别比例则是农村大于城市。 病因 化学致癌物诱发膀胱癌已得到证实,但也有许多膀胱癌患者无化学致癌物接触史,目前较普遍的观点是:病毒或某些化学致癌物作用于人体的原癌基因,使其激活成为癌基因。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长期接触芳香族类物质的工种,如染料、皮革、橡胶、油漆工等,膀胱肿瘤的发病率增高。1954年前有学者统计。在接触苯胺的工人中,膀胱癌的发病率较普通人群高30倍。联苯胺(benzidine)、4,4-二氨基双联苯(4,4-diaminobiphenyl)、4-氧基双联苯(4-aminobiphenyl)、β-萘胺(β-naphthylamine)等均被认为是较肯定的外来化学性致癌物质。这些物质进入体内。经肝脏代谢后,由肾脏排泄入膀胱,再由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分解成α氨基萘酸,使其具有致癌作用,导致职业性膀胱癌。这类物质致癌的潜伏期较长,达20年左右。②吸菸也是一种增加膀胱肿瘤发生率的原因。近年研究显示,吸菸者在尿中致癌物质色氨酸的代谢增加50%,当吸菸停止,色氨酸水平恢复到正常。Rose和Walleace(1973)研究,在吸菸和不吸菸2组膀胱癌患者尿的化学成分中有较高的色氨酸水平,其中吸菸者呈高水平。而不吸菸者是低水平。他们还发现维生素C可以减少吸菸和不吸菸者色氨酸的活性。③体内色氨酸代谢异常。色氧酸的异常代谢可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如3-羟基-2-氧基苯乙酮(3-hydroxy-2-aminoacehenone)、3-羟基-邻氧基苯甲酸(3-hydroxy-anthrenilic acid),能直接影响到细胞的DNA和RNA合成,这些代谢产物经过肝脏代谢后排泄入膀胱,经β-葡萄糖醛酸苷酶作用后,具有致癌作用。往往这些致癌物质在膀胱肿瘤患者的尿液中浓度明显增加。④膀胱黏膜局部长期遭受 *** ,如长期慢性感染、膀胱结石的长期 *** 以及尿路梗阻,可能是诱发肿瘤的因素。而腺性膀胱炎、黏膜白斑被认为是癌前病变。⑤药物。近年来,服用药物引起膀胱癌亦引起重视,如大量服用非那西汀(phenacetine)类药物,已证实可致膀胱癌。⑥寄生虫病。在严重埃及血吸虫患者中,膀胱癌的发生率相当高。⑦人 *** 瘤病毒DNA,可能与某些调控细胞凋亡的基因DNA片段结合,干扰这些基因信息的传递、转录、复制,在多个环节上调控细胞周期而发挥其致癌作用。⑧膀胱癌的发病还与种族和环境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 腺癌占原发性膀胱癌2%以下,分3类:原发性膀胱黏液腺癌,脐尿管癌和转移性腺癌。腺癌也可发生在肠管代尿道通道,扩大膀胱等。原发性膀胱黏液腺癌好发于膀胱底部(三角区、颈部、侧壁),膀胱顶部。腺癌在膀胱外翻中发病率最高,肠道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如印戒细胞癌,胶样癌,在膀胱中均可发生。腺癌可能是 *** 状或实体的。多数腺癌分化较差且有浸润,脐尿管癌极为罕见,多为腺癌起于膀胱外壁,且向膀胱浸润,脐尿管癌可扩散膀胱周围间隙。脐部可出现血性或黏液分泌物或黏液囊肿,若累及膀胱腔,尿中则可出现黏液。转移性腺癌主要来源于直肠、胃、 *** 、前列腺和卵巢。 膀胱黏液腺癌的临床表现 1.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症状为肉眼血尿。其次是尿路 *** 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下腹不适等;部分患者有黏液尿,黏液量不等,黏液稠厚者也可阻塞尿道而发生尿潴留,这是膀胱黏液腺癌的特点之一。 2.起源于膀胱顶部脐尿管的腺癌,位置隐匿,多无症状,但部分患者可于下腹部触及肿块。晚期可出现浸润及转移症状。 实验室检查 尿混浊、黏液量多。尿中黏液样物、坏死脱落物查肿瘤细胞,阳性率较高。 辅助检查

CT检查

肿瘤基底宽,向膀胱壁内外生长的实性肿块。

膀胱镜检查

原发性腺癌多见于膀胱底部,包括膀胱三角区和相邻侧壁以及膀胱顶部,也可发生于膀胱任何部位。膀胱黏液腺癌可呈 *** 样、息肉样或结节状,也可呈扁平、溃疡型。瘤组织常较软并有黏液。常见出血、坏死灶。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而致肌层肥厚,类似皮革样。

膀胱造影

特别是头低位摄片,不仅可以发现膀胱内的充盈缺损,还可能见到膀胱外的肿块压迹,此征象多见于脐尿管腺癌。 诊断 根据膀胱黏液腺癌的临床表现及检查诊断一般无困难,但早期膀胱黏液腺癌的诊断并不容易,要注意病史的特点与有关的辅助检查相结合综合判断,争取早期诊断。 原发性膀胱黏液腺癌的诊断标准:①肿瘤多发生在膀胱的侧壁和底部;②常伴有腺性或囊性膀胱炎;③癌与正常膀胱上皮间有移行病变;④无其他原发癌。 脐尿管腺癌的诊断标准:①肿瘤位于膀胱顶部或前壁;②无囊性或腺性膀胱炎;③肿瘤始于脐尿管的膀胱壁内段,浸润肌层或更深,而膀胱黏膜常完整或有溃疡;④肿瘤与周围或表面分界清楚,但有分支伸向膀胱间隙;⑤有脐尿管残余发现;⑥扪及耻骨上包块;⑦全身无其他原发癌。 鉴别诊断 血尿为膀胱肿瘤的主要症状,膀胱肿瘤的鉴别诊断主要是血尿的鉴别诊断。

非特异性膀胱炎

多数为已婚女性,血尿突然发生,可伴膀胱 *** 症状,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往往在膀胱 *** 症状以后或同时出现。非特异性膀胱炎偶可见到无痛全血尿。尿中可有细菌。

肾结核

血尿在长期尿频以后出现,终末加重,也称终末血尿。一般尿量少,可伴低热、盗汗、消瘦、虚弱、红细胞沉降率增大。尿中有结核杆菌。膀胱结核性肉芽肿有时可误认为是膀胱肿瘤,经活组织检查可以鉴别。

尿石症

一般血尿比较轻,劳动后加重,又称“劳动后血尿”。除膀胱结石外,一般没有膀胱 *** 症状。尿石症血尿出现可能伴有疼痛,如上尿路结石有恶心、呕吐。

腺性膀胱炎

临床表现和膀胱肿瘤十分相似,一般需经膀胱镜检查和活组织检查鉴别。尿细胞学和瘤标也有助于鉴别。

放射性膀胱炎

盆腔脏器如子宫、卵巢、直肠、前列腺、精囊等肿瘤放疗后可引起放射性膀胱炎,一般在放射治疗同时或2年以内出现,可以有血尿、膀胱 *** 症状,偶亦可见到治疗后10~30年出现无痛血尿,膀胱镜检查可见黏膜放射性毛细血管扩张,有时出现溃疡和肉芽肿。

良性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增生时常引起排尿梗阻,黏膜充血,如合并膀胱结石和感染,其血尿症状酷似膀胱癌,且有时两者可同时存在。尿潴留和结石都是膀胱癌的诱因。细胞学检查、尿瘤标都有助于鉴别,膀胱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多数良性前列腺增生引起的血尿为一过性,间歇期尿内无红细胞,间歇可以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

前列腺癌

系老年病。侵入膀胱可发生血尿和排尿困难,一般经直肠指诊可以发现前列腺结节样改变,血清PSA(prostatic specific antigen,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上升,MRI、超声、CT可以发现前列腺内病变。

子宫颈癌

容易侵犯膀胱,引起血尿、无痛全程血尿,但在血尿前先有 *** 出血。膀胱镜检查与浸润性癌十分相似,经活组织检查和妇科 *** 检查可以鉴别。

其他疾病

肾炎血尿常伴蛋白,且有红细胞形态改变。出血性疾病、保泰松、磺胺类药物也可引起血尿,结合病史可以鉴别。 膀胱癌的鉴别诊断可以先套用无创的尿细胞学检查、BTA、NMP-22、BLCA-4、端粒酶等各种检查帮助鉴别。 膀胱黏液腺癌的治疗 1.膀胱黏液腺癌治疗首选全膀胱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一般不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 2.对局限于膀胱顶部、侧壁和前壁的小的肿瘤,可考虑行膀胱部分切除,切缘应距肿瘤3cm以上。小的分化好的脐尿管癌也可选择膀胱部分切除术。 3.膀胱黏液腺癌对放疗和化疗都不敏感。辅助疗法有一定疗效。 预后 膀胱黏液腺癌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约33%。其原因为:①诊断时已为晚期;②肿瘤多深部浸润且转移早;③肿瘤细胞恶性程度高,极易转移;④术前未能确诊为腺癌,致手术切除不彻底;⑤化疗、放疗均不敏感。 膀胱黏液腺癌的预防 膀胱癌的预防有5个方面: ①针对病因采取预防措施,如已经肯定在外来致癌因素中,染料、橡胶、皮革等工种能引起膀胱癌的发生,吸菸和服用某些药物,膀胱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这就要求改善染料、橡胶、皮革等工业的生产条件,提倡禁止吸菸,避免大量、长期服用可致膀胱癌的药物。 ②高度重视血尿患者的密切随访,尤其是对40岁以上的男性不明原因的肉眼血尿,原则上要采取严格正规的诊断检查,进行膀胱肿瘤的筛选,包括膀胱镜检查。 ③开展民众性普查工作,尤其对高发人群的普查。 ④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包括提高无创伤性检查、早期确诊膀胱肿瘤的准确率和研制防止膀胱肿瘤复发的药物。 ⑤开展肿瘤的宣教工作,普及有关的医学知识,提高民众对泌尿系肿瘤的认识,使他们认真参加定期体检,树立早期就诊意识,以利膀胱肿瘤的早期诊断。 相关药品 葡萄糖、氧、维生素C、苯甲酸 相关检查 色氨酸、维生素C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