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肱骨髁上骨折概述(《中医伤科学》第六章:骨折概论(1))

时间: 2023-11-10 11:54:21

肱骨髁上骨折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以小儿最多见,占儿童肘部骨折的30%~40%,好发年龄为5~12岁。早期处理不当易发生缺血性挛缩,晚期可出现肘内翻等畸形。

《中医伤科学》第六章:骨折概论(1)

【学习指导】

  学时安排:4学时。
  本章着重介绍骨折的有关知识。应掌握骨折的定义、病因病理、分类、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了解骨折愈合过程和影响骨折愈合因素等,为学习骨折各论打好基础

【基本概述】

  由于外力的作用,骨或骨小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部分或完全的断裂,即称骨折。儿童的骨骺分离亦属骨折,因为在骨骺的断面上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
  中医在防治骨折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骨折的治疗在中医伤科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复位、固定、练功活动和药物治疗四个方面均各有其独特的优点。

【病因病理】

  一、骨折的原因
  受伤的原因包括生活损伤、工业损伤、交通损伤、农业损伤、运动损伤、火器损伤、自然灾害损伤。
  二、骨折的内因
  内因是引起骨折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全身健康状况、骨质本身状况、骨的解剖结构特点、骨与周围软组织的特殊解剖关节。
  三、骨折的外因
  外因即作用于人体的致伤暴力,可分为四种形式: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牵拉、疲劳骨折。
  四、骨折的移位

附:

【病因病理·骨折内因】

  1. 全身健康状况:身体强健者必然筋骨壮实,不易受损;身体虚弱者,平时又缺乏锻炼或长期废用者,其骨质脆弱疏松,受伤时就容易引起骨折。如股骨颈骨折等。
  2. 骨质本身状况:年龄不同,发生骨折的性质和部位亦不同,如幼儿易发生青枝骨折;18岁以下的青少年因骨骺尚未闭合,关节附近被外力撞击,则易发生骨骺分离;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脆弱亦易发生骨折。另外骨质本身异常也是发生骨折的一种因素,可造成病理性骨折,如先天性疾病“脆骨病”,也叫成骨细胞发育不全;营养不良性
疾病如幼儿的佝偻病,成人的软骨病;内分泌性疾病如甲亢;炎症性病变如化脓性骨髓炎,骨囊肿等。
  3. 骨的解剖结构特点:这是骨折易发生在一定部位的重要原因。如肱骨下端扁而宽,在前面的冠状窝和后面的鹰嘴窝之间,仅有一层薄的骨片,故这一部位即肱骨髁上很容易发生骨折。
  4. 骨与周围软组织的特殊解剖关节:这是某一部位易发生骨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如肱骨内上髁骨折,因跌倒时由于屈腕肌群的强力收缩所造成;某些髌骨骨折是由于股四头肌强力收缩,将骨质撕断的结果。

【病因病理·骨折外因】

  1. 直接暴力:骨折发生于外来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如打伤、压伤、枪伤、炸伤及撞击伤等。这类骨折的特点多为横断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严重,多为开放性骨折;若打击物由外向内穿破皮肤则感染率高;若发生在前臂或小腿则骨折在同一平面。
  2. 间接暴力:包括传达暴力及扭转暴力等。是指骨折发生于远离外来暴力作用的部位。亦就是不发生在直接受到外力打击的部位,而在其他部位。如由高处摔下臀部着地而引起的腰椎压缩性骨折。这类骨折的特点多为斜形或螺旋形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轻;若为开放性骨折,多为骨折断端由内向外穿破皮肤,故感染率较低;若骨折发生在前臂或小腿,则骨折的部位不在同一平面。
  3. 肌肉牵拉:由于肌肉急骤收缩和牵拉而发生骨折。如髌骨骨折,肱骨干骨折,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
  4. 疲劳骨折(持续性骨折):多为骨骼过度疲劳而致。易发生在长途跋涉后或行军途中,以足的第二、三跖骨及腓骨干下三分之一处的疲劳骨折为多见,这种骨折多无移位,但愈合缓慢。

【病因病理·骨折移位】

  骨折移位的程度和方向,取决于外力的性质、大小和作用方向,以及骨折后的肌肉韧带收缩牵拉和肢体重力的影响,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移位有以下五种,常合并存在。    
  成角移位:两骨折段的轴线交叉成角,以角顶的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向外成角[如图①]
  侧方移位:骨折远端移向侧方[如图②]。
  缩短移位(重叠移位):两骨折段相互重叠或嵌插使骨的长度缩短[如图③]。
  分离移位:两骨折段互相分离,使骨折断端间隙增大,骨的长度增加[如图④]。
  旋转移位:骨折段围绕骨的纵轴而旋转移位[如图⑤]。

怎么诊断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①无移位的髁上骨折。肘部轻度肿胀、疼痛,纵轴叩击痛。X线片可显示骨折线,肱骨下端前倾角变小或增大,在前侧或后侧骨皮质有凹痕。②有移位的髁上骨折。肘部肿胀严重,有时皮肤出现水泡,骨擦音,肘关节功能丧失,但肘后三角关系保持正常,即肘伸直位时内外上髁及鹰嘴突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屈肘时三点呈等腰三角形。伸直型骨折肘关节呈半屈位,肘部向后突,在肘窝前方可摸突出的近折端。屈曲型骨折肘关节呈屈曲位,在肘后可触到近折端。通过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可确定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鉴别诊断①肘关节脱位。成年人肱骨下端骨骺已闭合,肱骨髁上骨折与肘关节脱位,在X线片上是容易区别的。儿童有时发生肱骨下端骨骺分离,发生机理与治疗和肱骨髁上骨折完全相同,亦称为低位肱骨髁上骨折。 岁以内儿童,肱骨小头骨骺及滑车骺尚未出现。当发生肱骨下端骨骺分离时,易误诊为肘关节脱位。可试行复位,肘关节脱位复位后稳定。肱骨下端骨骺分离肘关节伸直时,畸形复。②肱骨小头骨骺移位。1岁—10岁的儿童,肱骨小头骨骺已出现,而滑车骨骺尚未出现。若发生肱骨下端骨骺发离,易误诊为肱骨小头骨骺移位。肱骨下端骨骺分离时,肱桡关节关系正常。在肘关节正位X线片上桡骨纵轴线正通过肱骨小头中心。肱骨小头后移位,是肱骨小头与肱骨端位置异常,桡骨纵轴线不通过肱骨小头中心,而偏向尺侧。

09年执业医师辅导资料-----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治疗:

  一、伸直型:

  1、手法复位外固定:受伤时间短,局部肿胀轻,没有血循环障碍者可进行。复位后用后侧石膏托在屈肘位固定4~5周,X线证实骨折愈合良好即可开始功能锻炼。伤后时间较长,骨折部出现严重肿胀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或用尺骨鹰嘴悬吊牵引,加强手指活动,待肿胀消退后进行手法复位。

  2、手术治疗:手法复位失败、小的开放伤口污染不重、有血管神经损伤可选择手术治疗。

  3、术后治疗:无论手法复位还是切开复位,术后应严厉观察肢体血循环及手的感觉、运动功能。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严重并发症为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可导致缺血性肌挛缩,严重影响手的功能和发育。一旦确定骨筋膜室高压存在应紧急手术充分减压,附以药物治疗则可能预防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生。

  二、屈曲型:

  治疗基本原则与伸直型基本相同但手法复位方向相反。在肘关节屈曲40度左右行外固定,4~6周后开始主动练习肘关节屈伸活动。

  儿童期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时,桡侧或尺侧移位未得到纠正或合并严重骨骺损伤,骨折愈合后可出现肘内外翻畸形。经过观察畸形有加重的趋势合并有功能障碍者可在12~14岁时行肱骨下端截骨矫正术。

肱骨外髁骨折的介绍

肱骨外髁骨折主要是指肱骨外髁带肱骨小头或肱骨外髁带肱骨小头和部分滑车骨骺的关节内骨折。因其中部分患者仅单纯是肱骨小头骨骺部骨折,故又称为肱骨小头骨骺分离。肱骨外髁骨折比内髁骨折多见,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肘关节损伤,多见于5—10岁的儿童,发生率略低于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包含非关节面(包括外上髁)和关节面两部分,前臂伸肌群附着于肱骨外髁。肱骨外髁骨折后,由于伸肌群的牵拉,骨折块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移位。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