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是由一种用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细菌侵入机体而致的一种化脓性感染病,并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单纯骨髓发炎,而是指整个骨组织,包括骨膜、骨皮质、骨髓均受细菌感染而产生的一系列病变,因此单称骨髓炎也不恰当,而应称为骨、髓炎。但由于“骨髓炎”这个名称习用已久,所以临床上仍以“骨髓炎”命名。骨髓炎为一种骨的感染和破坏。由需氧或厌氧菌、分枝杆菌、真菌引起。骨髓炎好发于椎骨、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或由于外伤或手术引起的穿透性骨损伤部位。儿童最常见部位为血供良好的长骨(如胫骨或股骨的干骺端)。骨髓炎的中医学中属于“附骨疽”或“附骨流毒”。
根据它发病原因,一般可以分为三种:血源性骨髓炎、外伤性骨髓炎、邻近组织的感染蔓延至骨骼而发生的骨髓炎。
临床上可分为以下五大类
1、硬化性骨髓炎
硬化性骨髓炎表现为一段骨干或整个骨干的进行性、广泛性增生和硬化的炎性改变。因炎性反应的刺激,导致骨髓腔内发生广泛纤维化、甚至骨髓腔消失,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有窦道形成等。
2、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化脓菌由身体其它部位的感染灶进入血流传播并定位于骨组织而引起的炎症。它的病理特点是骨质破坏、坏死和反应性骨质增生同时存在。80%以上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
3、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一般是由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而发生的结果。它有典型的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史,死骨、死腔、窦道的形成。
4、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
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常继发于开发性骨折,随着现在的交通事故和大型建筑的工伤事件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属高能量骨折后的常见并发症。其特点是,感染的病灶始终以骨折部位为中心,向两端发展蔓延,同时多在骨折部位形成死腔。而在其骨与软组织形成脓肿,常反复破溃,成为长期不愈的窦道。这也是慢性骨髓炎开始的标志。
5、医源性骨髓炎
医源性骨髓炎大多发生于手术中,由于医务人员过分依赖抗生素而放松无菌操作,使患者的抵抗能力低下,招致了细菌的侵犯。复杂大手术的实施,使患部有机会接触细菌,而抗生素的不正确使用和不及时有效的治疗所造成的骨内感染,就是医源性骨髓炎。
骨髓炎是一种骨的感染和破坏,属于重症感染性疾病,只是感染的是骨髓,而骨髓在人体内参与造血功能,如果只是清理感染的骨质和软组织,但血液中的感染病菌无法清理,这也就是多次手术后还复发的主要原因。
中医保守治疗骨髓炎在骨髓炎治疗领域发挥着神奇的功效。只不过很多祖传秘方因为各方面原因而失传,流传下来的真正秘方少之又少。但有的从利益的角度出发,打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口号行手术治疗(手术费用高大家都懂得)。
建议根据病情的感染程度,搭配适合的药物,采用外用中药(非传统膏药)+物理疗法(非手术)是治疗骨髓炎。具有费用低,不手术,安全有效的特点。
能发挥出良药治病不苦口的神奇功效。
早期骨髓炎的症状主要是局部发红、发热、疼痛和患肢的功能障碍。骨髓炎是一种骨髓、骨皮质和骨膜的细菌感染。大多数是由血源性感染引起的,其中来自疖子或其他感染性病变的细菌通过血液进入骨组织。四肢长干骨的两端最容易受到影响,特别是髋关节。此外,由外伤或手术感染引起的骨髓炎也比较常见。早期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局部红、热、痛,患肢功能障碍,伴有全身性发热症状。
急性骨髓炎可伴有高热,发病时局部疼痛,转为慢性骨髓炎,可有局部破溃伴窦道形成,流脓,死骨或空洞形成。严重的病例往往危及生命,有时需要截肢,使病人终身残疾。慢性骨髓炎在临床上常反复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劳动能力。据此,骨髓炎必须早发现、早治疗。
骨髓炎是指由骨髓皮层和骨膜的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它有血液来源,由血液污染引起,多见于外伤和手术感染。目前,临床上骨髓炎患者由于其他病灶的化脓较多,细菌和病毒进入血液,对骨组织造成感染。一般来说,四肢骨的两端最容易并发骨髓炎。而且,大多数骨髓炎患者会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工作、生活。
初期骨髓炎。骨髓炎在初始阶段,局部肿胀不会很明显,一般不红不热。患处会有钝痛,皮肤的颜色和平时一样。如果是关节部位的骨髓炎,可能会导致关节功能障碍。比较明显的骨髓炎的症状往往是全身性的症状,如四肢发冷盗汗,厌食,精神萎靡不振给人以先入为主的感觉。晚期溃疡性骨髓炎。在这个阶段,是骨髓炎的晚期阶段。患者局部常有溃疡流脓,皮肤颜色灰暗,流出的脓液较稀,或有絮状物。此外,多数患者有面色苍白、四肢瘦弱发冷、心悸、失眠、自汗等症状。按照中医的观点,这是一种久病导致的气血亏损,使毒邪充斥腐蚀骨骼,患者体内正气难复,邪毒难行。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