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软疣俗称“水猴子”,为病毒所致良性新生物,有轻度接触传染性,多发于儿童和青年。与中医文献的“鼠乳”相类似。
中医认为气血失和,腠理不密,复感外邪,凝聚肌肤是本病的发病原因。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传染性软疣病毒感染所致,属于痘病毒类,是一种大病毒,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到。组织培养和动物实验均未成功。
传染性软疣的传染途径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也可自体接种。往往在公共浴池或游泳池传染,成人多通过性传播。有人认为有家族性遗传过敏体质的人对此病毒比较敏感,易于泛发。儿童和青少年易发。 感染后经2~3周潜伏期,初起为粟粒大,半球形丘疹,生长缓慢,可增至绿豆或豌豆大,呈淡红、乳白或正常皮色,表面有蜡样光泽,中心有脐窝,可从中挤出或挑出白色物质,损害可单发或多发,散在分布,好发于躯干、四肢,少数发于生殖器部位及颜面、脸缘等。慢性病程,自觉微痒,搔抓后继发感染则基底红肿、疼痛,有脓性分泌物及结。
目录 1 概述 2 疾病名称 3 英文名称 4 触染性软疣的别名 5 分类 6 ICD号 7 流行病学 8 病因 9 发病机制 10 病理改变 11 传染性软疣的临床表现 12 实验室检查 13 辅助检查 14 诊断 15 中医病因病机 16 鉴别诊断 16.1 汗管瘤 16.2 丘疹性荨麻疹 17 传染性软疣的治疗 18 预后 19 传染性软疣的预防 20 相关药品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传染性软疣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传染性软疣 已经自动替换为 触染性软疣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概述 触染性软疣(molluscum contagiosum)是一种由痘病毒引起的自身接种性病毒性皮肤病。其特点为散在多发的半球状,蜡样光泽丘疹,中央呈脐窝状,可挤出乳酪状软疣小体。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俗称“水瘊子”。一般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也可自体接种。
2 疾病名称 触染性软疣
3 英文名称 molluscum contagiosum
4 触染性软疣的别名 贝特曼病;贝特曼氏病;传染性软疣;传染性上皮瘤;皮脂性软疣;上皮软疣;鼠乳;水瘊子
5 分类 皮肤科 > 病毒性皮肤病 > 痘病毒性皮肤病
6 ICD号 B08.1
7 流行病学 触染性软疣分布广泛。全世界均有发病,本病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等儿童中发病率最高,可发生于任何人,但常见于儿童,1岁内婴儿发病少见。异位性湿疹患者中也较常见。据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的统计,此病占疣的13.65%,主要是儿童。通过直接接触、性接触或污染物传染,人是惟一的天然宿主。由痘病毒中的触染性软疣病毒所致,是DNA病毒中较大的病毒。嗜表皮性,无包膜,外观呈砖形,直径350nm,光镜下可见到。目前组织培养尚未成功。本病通过直接接触和自体接种而传播,可也在公共浴池、游泳池或通过性接触传染,以年轻人多见。
本病可在公共浴池、游泳池或通过性接触传染,性接触传染主要见于性活跃的青年人,常与 *** 有关,故认为是一种性病,其依据有:①软疣皮损多发生于生殖器或邻近部位,同性恋者其皮损好发于肛周;②性伴之间软疣发病率较高;③上述性活跃人群中常伴发其他性病。本病很少发生于老人,最近报道有见于AIDS患者。如存在易感因素,对此病毒比较敏感者,损害易泛发,有报道在结节病、白血病、使用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者,可发生广泛的皮损。黑猩猩、袋鼠及马可自然感染。
8 病因 触染性软疣系由触染性软疣病毒(CMV)所致。系痘病毒科的一种DNA病毒,是人体最大的病原性病毒之一,大小约为300×200×100μm。,呈砖形,其直径为350 nm,在光镜下有时亦可见到。据电镜研究,病毒本身的形成与胞质有密切关系。胞质基质先浓缩,并出现嗜酸性颗粒,这些颗粒逐渐团聚,形成与周围有明显界限的“大颗粒”——颗粒组合型病毒(初期型病毒);继而发展成细颗粒膜型病毒(中期型病毒);最后变成砖形、椭圆或圆形,往往在其中心有哑铃状结构之成熟型病毒,整个胞质基质最后变成病毒包涵体(又称软疣小体)。此小体最初为一个卵圆形嗜伊红结构,对Brachet反应呈阳性,示RNA较多,不久Feulgen染色示DNA开始出现阳性反应。随着体积迅速扩大,Feulgen反应也逐渐加强,而Brachet反应则逐渐减弱,这表明在早期RNA的量较多,而在晚期则DNA较多。
触染性软疣病毒因不能在组织培养细胞中繁殖而妨碍了对其DNA的分析,有限的报道表明本病毒G+C含量高于痘苗病毒,它至少有两个亚型。自生殖器分离的病毒定名为Ⅱ型,自身体其他部位分离的定名为Ⅰ型。但两个型病毒的病灶不一定局限于某个部位。临床标本中的触染性软疣病毒颗粒形态与正痘病毒相似,但其“M”颗粒表面有似雅塔痘病毒之突起管状结构,有别于天花、猴痘及痘苗病毒。此外软疣病毒无囊膜,有别于塔那痘病毒。触染性软疣病毒产生特征性皮损在临床上容易诊断,但出现在生殖器部位的皮炎及溃疡处,则常与生殖器疱疹病毒混淆,此时只有通过电镜才能作出诊断。
表 痘病毒与人类疾病
痘病毒 所致疾病 正痘病毒 天花、猴痘、痘苗、牛痘 副痘病毒 羊痘、挤奶人结节、牛丘疹口炎、海豹痘 雅塔痘病毒 塔那痘、雅巴痘 软疣病毒 触染性软疣 9 发病机制 通过对所分离病毒基因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分析,MCV有两种类型,即MCV1和MCV2,大多数患者(76%~97%)为MCV1感染,但是病毒类型与皮损形态及皮损分布无关。
10 病理改变 特征性的是表皮细胞内出现多数细胞质内包涵体,称为软疣小体。其小体挤压每个受损细胞的细胞核,使胞核呈弯月状,位于细胞的边缘;软疣小体由嗜伊红变成嗜堿性,在角质层可见多数35μm直径大小的嗜堿性软疣小体,若中心的角质层破裂,排出软疣小体,形成有中心的火山口样。毛囊性触染性软疣,真皮内有多数扩大的毛囊,其中充满了软疣小体。
电镜观察:细胞质内可见到病毒颗粒。
11 触染性软疣的临床表现 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人,潜伏期为14天~6个月。初起为米粒大半球形丘疹,以后逐渐增至豌豆大,中心微凹或呈脐窝,表面有蜡样光泽,早期质地坚韧,后逐渐变软,呈灰白色或珍珠色。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称为软疣小体。损害数目不等,由数个至数十个,陆续出现,或少数散在,或数个簇集,互不融合。体表各部位皆可发生,好发于躯干、四肢、肩胛、阴囊和 *** 等处,也可发生于唇、舌、颊黏膜及结膜。皮疹部位因接触方式不同而异。一般无自觉症状。极少数病人其损害异常巨大称为巨型软疣,有的可角化而像小的皮角,称为角化性软疣。皮损偶然可自然消失,愈后不留瘢痕。
临床可分两个类型:
①儿童型:通过皮肤直接接触或经传染媒介受感染,软疣见于面部、躯干及四肢。
②成人型:可为性传播,软疣多见于外生殖器、臀部、下腹部、耻骨部及大腿内侧区, *** 者发生于 *** 。Lynch报道55例这样的病例,是从越南和朝鲜回美国的军人,他们在该国曾有嫖娼史。
皮损可发生于除掌跖外的任何接触部位,也可出现于唇、舌及颊粘膜、结膜等,结膜损害可伴有反应性结膜炎或角膜炎。少数损害异常巨大,称为巨型软疣,有的可角化而像小的皮角,称为角化性软疣。一般无自觉症状。
感染HIV的病例,触染性软疣的发病率增加,而且软疣广泛播散和出现大的损害,有报道AIDS病人面部有巨大的软疣,易与基底细胞上皮瘤混淆。此外,曾报道两例广泛的、急性的、数百个软疣的病人,有接受免疫抑制剂、强的松龙和氨甲喋呤台疗史,认为发病与其免疫抑制有关。
本病属自限性,一般持续数月至数年。
12 实验室检查 病毒培养,分离病毒基因,可以分清病毒类型。
有关触染性软疣病毒实验室检测见表。
表? 触染性软疣病毒的感染性病毒颗粒与抗原检测法
目的 方法 结果 1、直接检查病毒颗粒 涂片染色:挤出乳酪样物,瑞特染色 软疣小体(+) ? 电镜观察:活检标本 软疣病毒(+) ? 组织病理: 具有诊断特征性 2、直接检测病毒抗原 琼脂凝胶沉淀试验(AGP) (+) ? 补体结合试验(CF) (+) ?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 (+) ? 中和试验(Nt) (+) 13 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病变主要在表皮。表皮高度增生而伸入真皮,其周围真皮结缔组织受压而形成假包膜,并被分为多个梨状小叶,真皮 *** 受压。而成为小叶间的异常狭窄的间隔,基底细胞大致正常,自棘层细胞起逐渐变性。在早期。感染细胞开始有卵圆形小体形成,以后细胞体积逐渐增大,胞核固缩,最后整个胞质均为嗜酸性包涵体(软疣小体)所占据。在表皮中部,软疣小体已超过受累细胞原有的体积,细胞核被挤于一侧,固缩成新月形,甚至完全消失。在粒层水平处,软疣小体自嗜酸性变成嗜堿性,角质层内可有很多嗜堿性软疣小体。因并非所有棘细胞都有上述变性,故在细胞中间仍可见少数角化不良的细胞。在病变中央,变性细胞可脱落而形成中央腔隙并与各梨状小叶相通。真皮无变化。
14 诊断 触染性软疣临床及组织学均非常特殊,一般诊断不难。
15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系气血失和,腠理不密,复感外邪,凝集肌肤所致。触染性软疣是良性病毒性皮肤疾病。皮疹直径为2~4mm的有蜡样光泽的珠状丘疹,顶端凹陷,能挤出乳酪状软疣小体。
俗称水瘊子,中医的“鼠乳”与本病相类似。《诸病源候论》鼠乳候记述“鼠乳者,身而忽生肉,如鼠乳之状,谓之鼠乳也”。中医认为此系气血失和,腠理不密,复感外邪,凝聚肌肤而致。
16 鉴别诊断
17 触染性软疣的治疗 触染性软疣以外用治疗为主。皮疹多者可选用抗病毒药。
1.外用治疗主要去除软疣小体,可在无菌下用睫毛镊子将软疣小体挤出,用3%~5%碘酊滴入,或外用0.5%酞丁安搽剂。数目多者可分次分批剔除。
2.将损害中的软疣小体用小镊子夹住,将之挤出或挑除,然后点入浓苯酚或33%三氯醋酸液,并压迫止血。如果疣体较小,且泛发者,可外涂10%碘酊或聚维酮碘,每天2~3次。
避免搔抓,以免扩散传染,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浴巾,内衣开水消毒。
18 预后 触染性软疣是良性病毒性皮肤疾病。皮损偶然可自然消失,愈后不留瘢痕。
19 触染性软疣的预防 为防止接触感染,患者应避免去游泳池、公共浴室,直至皮损消退。
20 相关药品
扁平疣
一、扁平疣简介:扁平疣“扁瘊”,是常见的皮肤赘生物,好发于青年人颜面、手背和前臂呈针头至黄豆大的扁平丘疹,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有轻度瘙痒感,皮诊逐渐增加,病程缓慢,自身传染。扁平疣常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若瘙痒加重,疣的数目突然增多、色红、鼓起,更易传染,切忌搔抓,应及早治疗。
一、扁平疣的病因:由于肺经风热熏蒸,蕴阻肌肤而成。
二、扁平疣的治疗方法:解毒化瘀,清热凉血。
扁平疣,在中医学中称“扁瘊”,它的病原体和寻常疣一样?本病经过慢性,可经1~2年或更久而自行消退。消退前疣基底部常现炎症反应,抓痒加重,但可复发。极少数患者还有发生癌变的可能。
皮疹特点:正常皮色,淡红色或淡褐色扁平丘疹,米粒大到绿豆大,圆形或多角形,表面光滑,境界清楚。皮疹数目较多,常散在或密集分布,可见由于搔抓后的自体接种现象――皮疹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
扁平疣是一种病毒,由于病毒在医学界很难治疗,所以目前无论在国内、国外对扁平疣的治愈率很低,只在25%左右,平均治疗时间需3个月左右。
目前医学界无法直接杀死扁平疣病毒,所以治疗扁平疣的方法都采用提高人体免役功能来压制、消除扁平疣,这也是为什么治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
目前扁平疣几种治疗方法:
(1) 口服中药。由于从口服到内脏吸收到达皮肤,药力损耗大,这种口服中药运用扶正祛邪的原理,不是直接杀灭病毒,所以效果并不理想,并且要长期连续服用几十天,一般人很难坚持。
(2) 注射激素转移因子。西医治疗扁平疣主要注射转移因子等激素来提高人体免役功能。由于这一种间接性治疗不是直接能杀灭扁平疣病毒,所以治愈率也很低,特别是对一些年龄偏高的人。
(3) 采用激光铲除的方法。由于扁平疣病毒是在表皮下面,激光只能铲除表面扁平疣颗粒,而皮下病毒没有铲除,所以不可能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即使当时铲除了,往往过了几个月扁平疣还会重新发出来。
介绍几个小偏方:
(1)硫代硫酸钠+70%的医用酒精溶液,必须在最热的夏天涂抹。
(2)用些药粉用白醋稀释途患口,买白醋一瓶 ,鹌鹑蛋若干个
玻璃瓶一个 ,用白醋浸泡鹌鹑蛋两个星期,在用醋煮熟食用, 一次俩棵 。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