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脑中风的饮食护理

时间: 2023-07-17 21:41:35

1、一定要少吃甜食。

因为体内的糖过多就会转变成脂肪,有的就会聚集吸附在血管壁上造成动脉硬化,使病症加重。

2、有一定的饮食规律,不要暴饮暴食,每餐保持七分饱,适量的运动,控制体重的增加。

每天的饮食宜清淡。

饮食中不宜放过多的食盐,因为身体内含有过量的钠容易引起钠潴留而引发高血压。

3、脑中风的饮食护理要尽量少吃含有胆固醇和饱和脂肪较多的食物。

如肝脏、蛋黄、肥肉、奶油等食物。

可以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植物油含有不饱和的脂肪酸,可以使体内的胆固醇含量降低。

4、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中钾镁及维生素的含量比较多可以使胆固醇在体内的代谢加快,还可以增加血管的弹性和活力。

5、吃饭七分饱,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少吃甜、少吃脂肪性食物,同时还应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这些就是关于脑中风的饮食护理常识,只要正确的做好护理工作,患者的病情一定会好转的。

6、患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补充营养,可以适当的补充蛋白质。

植物蛋白质和动物蛋白质以及豆制品都可以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同时也可以补充身体必须的氨基酸。

出现轻度中风后应该怎么调养?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中风老人的护理 如果老年人得了"中风",生活不能够自理.作为老人的子女有责任和义务照顾好病重的老人.那么,作为子女该从何做起呢?首先要劝说老人树立信心,锻炼四肢,以免肌肉和神经发生萎缩。经常按摩各个关节和肌肉,是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的好方法。等到肢体可以主动活动时,就应鼓励老人经常坐在床上或椅子上,用脚蹬床档或踩地面,或手里转动核桃(症状轻者可用健身球)。再进一步,则可搀着老人练习站立和行走了。 有些子女怕“中风”的老人摔倒发生不幸,于是不让老人进行活动,这样并不妥。其实,愈是早期开始活动,肢体功能的恢复就愈快愈好,死亡率也就愈低。据统计,卧床不起的“中风”老人在5年内的死亡率为54.7%,而能活动的“中风”老人仅12.1%死亡。 为了防止畸形,瘫痪老人的肢体应当用绷带、沙袋或枕头固定在“功能位”。肘部应成90°,腕部要放在旋前位。老人易发生足下垂,千万别拿被子直接压在脚背上,最好用支架把被子托起来,脚下再垫个枕头,使踝关节成90°。 预防褥疮非常重要。老人瘫痪后,翻身不便,往往由于骨头突出部位和床褥相压而使皮肤发生坏死性溃疡,因而要勤翻身。一般应每两小时翻一次身,翻身后用酒精或滑石粉轻轻按摩骨头凸出部位,以利于血液流通;用气垫或泡沫塑料垫在骨凸部位,可减轻压力。另外,还要经常为老人擦洗皮肤,在皱摺处、会阴区和臀部扑些痱子粉,以保持清洁、干燥。一旦出现褥疮,可用大灯泡烤干患部,涂抹紫药水,或撒中药生肌散,并压迫疮面。 老人长期卧床,食欲不好,应吃些蛋羹、豆浆、牛奶、藕粉、米粥、水饺、鸡汤、细面条等易嚼、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喂饭要有耐心,咽下一口再喂一口,切不可过急,以免发生吸入性肺炎。 如果瘫痪老人不习惯于卧位排尿,出现排尿困难,可用手轻轻按摩下腹,或用热水袋敷下腹,会收到一定效果。 卧床的老人由于肠蠕动减慢,常有便秘,而便秘又往往是“中风”复发的原因,故不可等闲视之。如3天不解大便,就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药物治疗。 对右侧半身不遂,出现听障碍的老人,要劝其慢慢讲话,多听收音机,多让儿孙和他(她)交谈,以重建语言功能。当然,这个过程较慢,需要极大的耐心。 “中风”老人在恢复期死亡的原因约60%是肺炎。所以,注意室内通风,适时增减衣服、做好保暖,防止发生感冒。 照顾"中风"的老人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呵护.如果“中风”的老人能得到细心照料,多数人可在一年内恢复,其中半数人可以达到生活自理。

中风怎么护理

中风也叫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中风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中风-常见证型
①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方用大秦艽汤。
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
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

又可分为闭脱二证:
①闭证。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属阳闭者兼见面红身热,苔腻脉滑。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羊角汤。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

②脱证。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中风-病因

中医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1.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血精微衰少,脑脉失养,再加之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诱因,使气血逆乱,脑之神明不用,而发为中风。
4.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综观本病,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素虚或痰浊、瘀血内生,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等诱因,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其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而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之神明失用。

中风-六种类型及说明

中风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是一类病。这一类病又分为两个性质不同的类型,即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脑出血是脑内的血管破裂、血液溢出,是中风六兄弟中最凶狠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它多发生在四十岁以上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病人身上,以起病急、来势凶猛为特点。先是剧烈头痛、频频呕吐,而后迅速转为言语不清,意识模糊,昏睡乃至昏迷不省人事。同时,会出现一侧肢体运动失灵,继而半身不遂。重者鼾声如雷,呼吸深大,大小便失禁,这是预后不良之征兆。治疗脑出血,过去内科疗法领先,近年来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是在CT的配合下,进行立体定位(准确查出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手术清除血肿的方法,既简便又较安全,而且疗效也较满意,挽救了许多脑出血病人的生命。
2、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流入到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引起的脑动脉血管破裂,以青壮年多见,其表现为起病急、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此病预后比脑出血好,大多可治愈。若反复发生可进行手术治疗。脑血栓形成在中风六兄弟中发病率最高,占全部中风病例的半数以上。本病多发生在55—65岁的中老年身上,男性多于女性。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进展缓慢,逐渐出现一侧肢体失灵,但神志清楚,部分病人可有语言障碍。脑血栓形成预后比脑出血为好,死亡率较低,但一部分病人会留有偏瘫等后遗症。好复发是本病的一大特点。
3、脑栓塞是身体其他部位(多为心脏与四肢血管)形成的“栓子”,随血流入脑,堵塞了脑血管,引起脑组织的某部位局部组织缺血所致。患此病者多有心脏病史、外科及妇产科手术史(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病人)。病人多表现为起病急,头痛,呕吐,意识不清,一部分病例可出现偏瘫。发病年龄较轻,以20—40岁的中青年为多。
4、腔隙性脑梗塞是中风家族的新成员。这是因为在CT问世前,很难对它确诊。它的特点是病灶多,且病变小而深,小的病灶还不到小米粒大,一般医疗器械是很难查出的。它是在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性病变。由于病变范围小,其临床表现多不明显或相当轻微,多数病人甚至“自我感觉正常”。一般人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等容易被忽视的症状。因此发现此病主要是依靠脑部的CT检查。治疗方法与治疗脑血栓形成相近,但预后更好。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它的病理基础与脑出血、脑血栓形成一样,也是在脑血管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只不过病变程度轻一些。它多发生在有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病史的中老年人身上。主要表现是:手中拿着的物品突然落地,一侧肢体不灵或瘫痪,单眼视力障碍,或有眩晕、耳鸣、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但持续时间仅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最长不超过24小时,症状便消失,并恢复常态。正因如此,很多人对它并不太介意,当成小病对待。其实,它虽名为小中风,却不是什么小病。因为其病理基础与脑血栓形成和脑出血一样,常常是这两种严重疾病的先兆。因此,一旦发生小中风切莫大意,应及早去医院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治疗。
6、小中风,它是中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先兆。调查研究表明,患过小中风的人患中风的可能性,要比未患过小中风者高16倍。每百名中风患者中,竟有25人曾患过小中风。可见它与中风的关系何等密切。
小中风它的学名是短暂性缺血发作,是大脑一时性缺血引起的一种局部脑微小血管的栓塞,或脑血管发生痉挛,或因阵发性心律失常,排血量的一时性降低,进而使已狭窄的脑动脉发生短暂的一时性脑缺血。

中风小中风的临床表现是:
(1)、近期出现原因不明的手脚麻木或软弱无力,手中拿的物品有时忽然落地;
(2)、突然出现短暂的双目失明或复视或视物模糊;
(3)、突然失语或吐字不清或说话困难,但“心里明白”(意识清楚),而且很快恢复正常,不留任何痕迹;
(4)、时常头痛,有时甚至突然晕倒,但迅速清醒;
(5)、近期内出现记忆障碍,尤其是近期记忆;
(6)、原因不明的智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常无缘无故地“出差错”;
(7)、上述表现都是在无任何诱因情况下,不知不觉发生的,而且历时短暂,仅几秒甚至几分钟。
调查统计资料表明,下列6种人比一般人更容易发生小中风,应特别注意:
(1)、有动脉硬化病史者;
(2)、血脂、血压和血液粘稠度明显增高者;
(3)、体胖、缺乏运动者;
(4)、滥用降压药的高血压病人;
(5)、有中风、冠心病或糖尿病家族史者;
(6)、长期大量吸烟或酗酒者。
特别应该提出的是,最近的研究成果还发现,小中风不仅是中风的先兆,与其它疾病的关系也密切,其中主要的有急性心肌梗死和糖尿病。美国有关资料报道:1982年小中风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是一般人的13倍。有人曾对225例小中风随访了6年,结果有23%的小中风患者死于心肌梗死。同时,又有人在调查中发现,小中风患者竟有19.3%并发了糖尿病,是一般人的7-9倍。为什么小中风患者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糖尿病?主要是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础和小中风是一致的,均为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液流体动力学或凝血机制的改变。许多学者认为,糖尿病患者的凝血机制的改变,血液流体动力学弄常,导致微血管血流变慢,因而容易引起血栓形成而发生小中风或中风。有人统计过,糖尿病人发生中风的是一般人的3-21倍。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中风、冠心病和糖尿病是姊妹病,属于同类。
当人们认清上述道理之后,就应该特别重视小中风的发作。中老年人更应警惕小中风。一旦发现小中风,既不能粗心大意,也不能惊慌失措。正确的态度是:立即到较大的医院去做进一步检查,着重检查血脂、血粘稠度、心脑血管状况、血糖、尿糖等指标,以便及早地发现疾病,针对原发病进行认真的治疗,并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做到生活规律,饮食合理,切忌过劳,讲究心理卫生,保持愉快、稳定的心情。如能坚持做到上述各点,一定会防止或减少中风、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发生。

中风-中风前信号
中风哈欠连绵:当脑动脉硬化逐渐加重,管腔愈来愈窄,脑缺血缺氧加重,特别是呼吸中枢缺氧时,会引起哈欠反射。多在缺血性中风发作前5至10天内,频频打哈欠者可达80%左右,是重要的报警信号。

口吃:流涎症状是说话不利索、流口水,有中风迹象,可能会突然发病。

一过黑蒙:即突然出现眼前发黑,看不见东西,数秒钟或数分钟即恢复,还伴有恶心、呕吐、头晕及意识障碍。最近,挪威医生科蒂在18例一过性黑蒙的病人中,发现11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视物模糊:即表现为短暂性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多在1小时内自行恢复。科蒂对出现短暂视力障碍的10例病人进行了眼底检查和脑血流量测定,
中风发现其中有3例视网膜中心动脉闭塞,7例为视网膜分支动脉闭塞。

剃刀落地:是指自己持刀刮胡子时,头转向一侧,突然感觉手臂无力,剃刀落地,1至2分钟后完全恢复。这是由于转头扭颈时,引起已经硬化的颈动脉扭曲,加重了狭窄,导致了颅脑供血不足所致。

偏侧麻瘫: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严格说来,这已是最轻型中风。据追访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3至5年,约有半数以上的人发生缺血性中风。

凡出现以上征兆之一者,都应及早检查,明确诊断后,进行系统治疗,才有可能避免中风的发生。
中风-中风易患者
容易发生中风的人,医学上称为“中风易患者”。有下列情况的人,都比一般人更容易发生中风。

1)高血压:是引起中风危险因素,8O%的中风病人有高血压史。舒张压急剧升高或血压波动较大时,更容易发生中风。
2)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常同时伴有脑动脉硬化;风湿性心脏病易引起脑血栓。
3)糖尿病:约有10O%~30%的中风病人患有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液粘稠度高,多有动脉硬化。
4)脑动脉硬化:是中风发生基础。目前认为动脉硬化性脑梗塞与血胆固醇增高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有关。
5)其他:颈椎病、妊娠分娩、年龄、性别、肥胖、吸烟与饮酒、性情急躁、气候与季节等都是危险因素。

中风-检查
中风以后医生除了为病人检查身体外,还需要做一些其他的检查。但具体作哪些项目,应当根据病人的病情和经 济状况进行选择。以下是临床常用的一些检查项目:
(l)脑CT扫描:脑CT对出血性中风诊断率为1OO%,对缺血性中风的诊断率在85%以上。但需要注意的是缺血性中 风在发病24小时以后才能显示清楚。所以如果不是十分必要,最好等中风发病24小时后再查CT。
(2)血糖、尿糖测定:中风病人的治疗和预后,与其有无糖尿病关系很大。中风急性期空腹血糖超过 11.12mmol/L,即提示其下丘脑损害严重,死亡率较高。所以,即使以前没有糖尿病病史,也应监测血糖和尿糖。 血糖尿糖的高低是医生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中风以后可以出现一过性的血糖升高,况且有的病人对 自己过去有无糖尿病并不清楚。
(3)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变形规律的科学。血液流变学特征的改变与中 风的发生、预后都有密切关系。大部分脑梗塞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 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血液太粘稠了,脑循环就受到影响,不利于中风病的恢复。因此中风 病人定期检查血液流变学指标是必要的。
(4)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白细胞总数与中风的预后有密切关系。根据临床观察,白细胞总数在10×109/ L以下 者预后较好,而在20×109/ L以上者死亡率高。白细胞计数还有助于中风的诊断。一般来讲,出血性中风急性期 白细胞常增高,而缺血性中风的白细胞及分类大多在正常范围内。
(5)嗜酸细胞计数:随着病情的不同,嗜酸细胞数目也不同。病情越重,嗜酸细胞越少;病情好转,嗜酸细胞 数目则逐渐恢复。如果嗜酸细胞逐渐减少且经过1~2周仍不恢复,往往预后不良。
(6)磁共振MRI:与CT相比,MRI无 X线的辐射效应,因此对人体没有明显损害,且图像层次清楚,分辨率高。 其缺点,一是价格昂贵,相应的检查费用也高;二是安装心脏起搏器的病人不宜使用;三是成像时间长,危重病人 粮难接受长达4O分钟的头部扫描。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MRI对于急性中风病人并非首选的检查项目。
(7)腰穿脑脊液检查:腰穿检查脑脊液对于明确中风的性质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更先进的检查手段如CT 、MRI等的应用,脑脊液检查就不再成为中风的必要诊断手段了。
(8)血脂:与中风有关的血脂主要是甘油三酯、胆固醇、β脂蛋白等。虽然还不能断定血脂与中风的发病有直 接的关系,但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的诱发因素之一,故应常规进行检查。
(9)脑超声波:脑超声波(A超)的最大价值是观察中线有无移位。如在发病第一天就有中线移位,常提示有颅内 血肿,说明是出血性中风;两天后出现的中线波移位则提示是由于脑梗塞伴发脑水肿造成,这种移位如长期不恢复 ,说明有脑软化灶成脑水肿存在,多预后不良。脑超声波检查简单、安全、比较实用。
(10)脑血流图:脑血流图简称REG。对判断脑动脉硬化及脑血管病的性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1)脑电图:脑电图的动态改变对中风预后的判断有指导意义。如果脑电图变化呈进行性加重,常提示预后不 良,反之则预后较好。
(1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缺血性血管病、动脉瘤、动一静脉畸形、烟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虽然是 一种有创性检查,但在直观显示血管结构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介人性治疗,估计以后随着医学的发展,DSA会更加普及。
(13)其他辅助检查:除上述检查外,皮层诱发电位、脑血流量测定、多普勒超声、脑地形图、各种微量元素的 水平、激素的水平(如T3、T4)等,对中风也有不同程度的参考价值。而患中风病的老年人还应检查心脏、肾脏的功能等。
中风-患者预防须知

中风1、 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2、 控制并减少短暂性脑血管缺血发作(即一过性偏肢麻木、无力或眩晕、复视、吞咽困难、走路不稳等症状)是预防中风关键的一个环节。一旦小中风发作,须立即抓紧予以系统治疗,就有可能避免发生完全性中风。

3、 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时,就应采取治疗措施,避免中风的发生。

4、 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应自我控制和避免。

5、 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滞血症、A性行为、肥胖病、颈椎病等。

6、 饮食要有合理结构,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应忌烟,少酒,每日饮酒不应超过100毫升(白酒)。定期有针对性地检查血糖和血脂。

7、 坚持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能促进胆固醇分解从而降低血脂,降低血小板的凝集性,并能解除精神紧张和疲劳。

8、 要注意心理预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做到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

中风患者在气候变化时应当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不要用脑过度;平时外出时多加小心,防止跌跤;起床、低头系鞋带等日常生活动作要缓慢;洗澡时间不宜太长;注意治疗原发病,防止再发脑血管病。根据不同病因,坚持治疗,定期复查必要的项目。为防止再发,以上注意事项均应予以足够重视。

中风-发病因素
一、高血压、肥胖、吸烟、抑郁等是引发中风的危险因素,而其他的一些因素也能引起中风。

防寒1、气候
有关人员在研究中发现,晚秋和早春易患中风病都与0℃以下的气温有关,且多在气温骤降的72小时内。因此,注意0℃天气,及时防寒、服药,是防止中风病的有力措施。
2、时间
对中风病的调查中还发现,清晨至正午12时中风的发病率高达79%。所以,降血压、抗血栓形成药物在起床后服用,效果较好。
3、遗传
有家族病史的人,患中风病的危险比没有家族病史者高10倍。因此,人们在预防中风病时,不能不考虑到自己是否属患中风病的高危人群。
4、低蛋白
国际中风学会的最新资料表明,血浆中白蛋白过低,预示中风病的准确性高达75%,比高纤维蛋白、高血糖的预示价值都高。单就预防中风病来说,多吃鱼、蛋、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比低脂饮食更为重要。
5、缺镁
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中风易发生于缺镁者。注意摄入海产品、深色蔬菜和硬壳类坚果等含镁食物,可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二、降压过度也中风

中风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高血压引起的脑血管破裂,称出血性中风,如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另一类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中风,称缺血性中风,如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
高血压病人,若服用降压药剂量过大,使血压骤然大幅度下降,则会影响大脑血液供应,脑部血流过缓,血粘度增加,血液中的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容易沉积而形成血栓,阻塞脑血管造成缺血性中风。
因此,高血压患者在积极治疗的过程中,降压必须平缓,不宜过速,以防矫枉过正。

三、“情绪中暑”导致中风

炎热的夏季,人们往往易动“肝火”,出现急躁、心烦、暴怒等情绪,心理学家称之为“情绪中暑”。在正常人群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尤其是气温超过35℃、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情绪中暑”的比例会急剧上升。“情绪中暑”对夏季养生危害甚大。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发火”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甚至会因此发生中风和猝死。
从生理到心理角度防止“情绪中暑”是夏季高温养生的重要一环,关键是要心理调节,要时刻提醒自己静心、安神、戒躁、息怒。越是天热,越要“心静”,遇事戒躁戒怒,心平气和。根据夏季天气炎热和昼长夜短的特点,及时调整与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学习计划,要注意夏季的起居养生,居室要通风,以迅速散去人体周围的热气及减少空气污染,使人产生“凉快”的感觉。
情绪与睡眠亦密切相关,睡眠不足,心情会变得急躁。故夏季尤应给自己安排一个严格的起睡时间,中午亦要“小睡”,一般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患高血压的人要注意降压,一般夏天的血压高压控制在120~140,低压控制在80~90最为适当。

四、身体脱水导致中风

多喝水中风是脑血管病,分为出血性脑中风和缺血性脑中风。夏天炎热,气温在32℃以上时,体温的调节主要靠汗液蒸发,每天大约出1000毫升或更多的汗液。虽然出汗能带走热量,对防暑有益。可是,排汗容易脱水,而老年人,特别是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血压低、糖尿病或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他们对缺水的反应已不那么灵敏,身体脱水血液就会更加粘稠,大脑就会发生严重缺血。年轻人可以进行心血管功能自我调节,但老年人调节功能很差,而且随着年龄增加,动脉硬化程度也会增加,很容易出现中风。
对策:不要等口渴了再喝水
既然中风主要是由脱水引起的,那么多喝水就是最好的预防措施。夏天要多喝水,老年人尤其要做到主动喝水。老年人体内的水分比年轻人约少1/3,加上天热出汗多,体内更加缺水。所以,即使老年人没有感到口渴,不渴并不等于不缺水,也要每天喝1000毫升以上的水,多喝白开水,少量多次,也可以适当喝点淡茶水。而每天的尿量也不要少于1000毫升,这样才能保证血液得以稀释,维持人体充足血容量、降低血黏度、排泄毒物、减轻心脏和肾脏负担。尤其在出汗多或发热、腹泻的时候,更要多饮水,以利血液稀释,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防止栓塞。一般中风都发生在晨起的时候,因为醒着的时候人们都知道主动补水,而睡眠时身体相对静止,处于低代谢状态,不能及时喝水,所以血液粘稠、流动缓慢,特别容易出现中风。所以,老人睡前最好先喝一杯水,夜里醒1~2次,给身体定时补水。

一系列详细/wiki/%E4%B8%AD%E9%A3%8E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