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主要与滴虫性阴道炎及由滴虫引起的男性非淋病性尿道炎相鉴别。
1.滴虫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泡沫状,有时可呈浆液性或脓性,味恶臭。并可有尿道炎,膀胱炎,宫颈炎,尿道旁腺及巴氏腺感染,偶有肾孟肾炎。可出现排尿困难、血尿及夜尿。阴道检查可见宫颈充血,阴道壁充血,水肿,并有出血点,呈草莓状外观的特征性表现。可查到阴道毛滴虫。
2.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症状较淋病轻,表现为尿道瘙痒,不适或排尿困难,可有脓性分泌物,亦可引起膀胱炎,前列腺炎或附睾炎,尿道分泌物可查到滴虫。
(1)浅部念珠菌病。
皮肤念珠菌病:间擦性念珠菌病,好发于常浸水妇女手的3~4指间,局部浸软发白,表皮剥脱,下面为鲜红色湿烂面。也见于妇女乳房下及成人腹股沟(或小儿),如尿布皮炎样改变,但周围有星形小丘疹;念珠菌性毛囊炎,见于小儿及长期卧床病人,夏日多见,常在后背,如痱子样皮疹;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见于小儿、营养不良者,界限清楚,干燥脱屑融合成片的红色斑丘疹,周围有星状类似损害;念珠菌性甲真菌感染,常伴有甲沟炎,红肿,常可挤出少许脓液,一般无自觉症状,久之,甲出现白点、横沟,甚至破坏、萎缩;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CMCC),是一独立疾病,可分4种类型。可伴有内分泌疾患。常见的一型是从生后出现鹅口疮,以后延及面部皮肤,出现红斑、脱屑,最后变成肉芽肿,结黑痂,形如皮角,头面部易受侵犯,手及甲均可受累,甲变厚、不平、色黑褐。顽固难治。
粘膜念珠菌病:鹅口疮,好发于小儿,颊粘膜或舌、咽部红斑,上有白色伪膜状物,如凝乳状。成人发病常与重症使用广谱抗生素有关,此种病变易转变为深部系统性病变;外阴和阴道念珠菌病,包括男性的龟头炎。损害类似鹅口疮样改变,自觉症状为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加,阴道肿胀,有烧灼感,可有性交和排尿困难。可以传染给性伴侣引起龟头炎,在龟头、包皮内层可见有类似鹅口疮样改变。阴道念珠菌病可以有复发性慢性改变。顽固难治。
(2)深部念珠菌病。
系统性念珠菌病:胃肠系统念珠菌感染,念珠菌性食道炎常与口咽念珠菌病并发,可有咽下困难、疼痛等症状,使用食道镜检查有红斑、白色斑块、伪膜样物,似鹅口疮。常为支气管肺念珠菌病的先驱症状,也可引起胃及肠的疾病。胃念珠菌病少见,症状似溃疡病,但可用制霉菌素治好,而使用抗溃疡病治疗无效。胃肠道念珠菌病,腹痛、腹泻、直肠出血、肛门瘙痒,用抗细菌治疗无效。此外,念珠菌也可侵入胆囊,引起胆囊炎,不易诊断;泌尿系统念珠菌感染。上尿路感染,如肾、输尿管,开始常无症状,只见到念珠菌尿症,即尿中念珠菌芽泡数目增多。侵犯膀胱,引起念珠菌性膀脱炎,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有时可见血尿,抗细菌治疗无效。有时在尿中排出胶样物,常与留置导尿管或糖尿病有关;支气管、肺念珠菌病,其症状与一般细菌引起的支气管炎和肺炎相似,有时且可合并细菌感染;骨、关节念珠菌病可能与血行播散感染有关。其症状与细菌或其他感染的症状相似,较难确诊;念珠菌性内眼炎较少见,可有疼痛、视力模糊、畏光,有盲点,检查时可有眼底的白色分泌物,或伴出血,有典型的Rota点,即圆形或卵圆形白斑(在眼底)。也可出现慢性色素膜炎、前房炎症、虹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念珠菌感染,可发生脑膜炎、脑脓肿、脑血栓、念珠菌性动脉瘤、肉芽肿、真菌球、出血、坏死等改变,产生相应症状;念珠菌性心内膜炎。与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症状相似,如发热、疲乏、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常与静脉中心导管术有关。可伴有反复的肺部血管栓塞,出现咳嗽、咳痰、胸膜疼痛,也可以见到播散到全身的损害,如脑、肝、脾、肾、皮肤等处损害。
念珠菌菌血症和败血症:菌血症常是一过性的,可能有病灶,通过血行播散至它处,如机体抵抗力强,菌可被消灭。因此,血培养有时阳性有时阴性;败血症病情严重,高热,呈弛张热,血培养阳性,并可见多处病灶,可播撒至身体各处,病情严重,预后较差。
播散性念珠菌病:常见为急性血行性播散,一般是单个器官播散,如引起脑膜炎或心内膜炎、肺炎、腹膜炎、内眼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原发灶可以是肺,也可以是其他系统性念珠菌感染。血培养阳性。与肿瘤、烧伤、器官移植、外科手术、导管术、静脉高营养、白细胞减少症、艾滋病等因素有关。部分病例是多器官播散,病情严重,发冷、发热,为弛张热,可引起低血压。发热可以逐渐发生,也可突然发生,也有的无发热而身体逐渐消瘦。
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也称肝、脾念珠菌病。发热,抗细菌抗生素无效,肝功能及X线检查无异常,常发生于白血病等疾病或不增生性贫血的病人。以后白血病等好转,但发热、厌食、消瘦、体重下降持续发展,肝、脾肿大,右上腹疼痛,肝功能正常,但CT检查,肝、脾内可有多数病灶。
口腔念珠菌病按期主要病变部位可分为: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唇炎与口角炎、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和白念珠菌感染有关的口腔疾病还有:扁平苔藓、毛舌和正中菱形舌炎。 1.念珠菌性口炎: ⑴急性假膜型(雪口病):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但以新生婴儿最多见,发生率为4%,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 新生儿鹅口疮多在生后2~8天内发生,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如帽针头大小;不久即相互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扩大蔓延,严重者扁桃体、咽部、牙龈。早期黏膜充血较明显,故呈鲜红色与雪白的对比。而陈旧的病损黏膜充血减退,白色斑片带淡黄色。斑片附着不十分紧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红的黏膜糜烂面及轻度出血。患儿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有时有轻度发热,全身反应一般较轻;但少数病例,可能蔓延到食管和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少数病人还可并发幼儿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⑵急性萎缩型:急性萎缩型念珠菌性口炎多见于成年人,常由于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而致,且大多数患者原患有消耗性疾病,如白血病、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肿瘤化疗后等。某些皮肤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天疱疮等,在大量应用青霉素、链霉素的过程中,也可发生念珠菌性口炎,因此,本型又被称为抗生素口炎。应当注意的是,这种成人急性念珠菌性口炎可有假膜,并伴有口角炎,但有时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糜烂及舌背乳头呈团块萎缩,周围舌苔增厚。患者常首先有味觉异常或味觉丧失,口腔干燥,黏膜灼痛。 ⑶慢性肥厚型:本型或称增殖型念珠菌口炎,可见于颊黏膜、舌背及腭部。由于菌丝深入到黏膜或皮肤的内部,引起角化不全、棘层肥厚、上皮增生、微脓肿形成以及固有层乳头的炎细胞浸润,而表层的假膜与上皮层附着紧密,不易剥脱。本型的颊黏膜病损,常对称地位于口角内侧三角区,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类似一般黏膜白斑。腭部病损可由托牙性口炎发展而来,黏膜呈乳头状增生;舌背病损,可表现为丝状乳头增殖,色灰黑,称为毛舌,因此毛舌也属于本型。肥厚型念珠菌口炎,可作为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疾病症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见于免疫不全症候群和内分泌功能低下的患者。 ⑷慢性萎缩型:本型又称托牙性口炎,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之腭、龈黏膜,多见于女性患者。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有90%患者的斑块或假膜中,可查见白色念珠菌。有念珠菌唇炎或口角炎的患者中80%有托牙性口炎,反之,本型病变常可单独发生,不一定都并发唇和口角的损害。 2.念珠菌性唇炎:本病为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唇炎,多发于高年(50岁以上)患者。一般发生于下唇,可同时有念珠菌口炎或口角炎。Gansen将本病分为两型: ⑴糜烂型:在下唇红唇中份长期存在鲜红色的糜烂面,周围有过角化现象,表面脱屑,因此极易与盘状红斑狼疮病损混淆,亦类似光照性唇炎。 ⑵颗粒型:表现为下唇肿胀,唇红皮肤交界处常有散在突出的小颗粒,极类似腺性唇炎。因此,念珠菌唇炎应刮取糜烂部位边缘的鳞屑和小颗粒状组织,镜检真菌,如多次发现芽生孢子和假菌丝,并经培养证明为白色念珠菌时,才能确诊。 3.念珠菌口角炎:本病的特征是常为双侧罹患,口角区的皮肤与黏膜发生皲裂,邻近的皮肤与黏膜充血,皲裂处常有糜烂和渗出物,或结有薄痂,张口时疼痛或溢血。 4.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这是一组特殊类型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性疾病,病变范围涉及口腔黏膜、皮肤及甲床。多从幼年时发病,病程数年至数十年,常伴有内分泌或免疫功能异常、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因此本组疾病实际上是一种综合征的表现。
系统性念珠菌病:胃肠系统念珠菌感染,念珠菌性食道炎常与口咽念珠菌病并发,可有咽下困难、疼痛等症状,使用食道镜检查有红斑、白色斑块、伪膜样物,似鹅口疮。常为支气管肺念珠菌病的先驱症状,也可引起胃及肠的疾病。胃念珠菌病少见,症状似溃疡病,但可用制霉菌素治好,而使用抗溃疡病治疗无效。胃肠道念珠菌病,腹痛、腹泻、直肠出血、肛门瘙痒,用抗细菌治疗无效。此外,念珠菌也可侵入胆囊,引起胆囊炎,不易诊断;泌尿系统念珠菌感染。上尿路感染,如肾、输尿管,开始常无症状,只见到念珠菌尿症,即尿中念珠菌芽泡数目增多。侵犯膀胱,引起念珠菌性膀脱炎,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有时可见血尿,抗细菌治疗无效。有时在尿中排出胶样物,常与留置导尿管或糖尿病有关;支气管、肺念珠菌病,其症状与一般细菌引起的支气管炎和肺炎相似,有时且可合并细菌感染;骨、关节念珠菌病可能与血行播散感染有关。其症状与细菌或其他感染的症状相似,较难确诊;念珠菌性内眼炎较少见,可有疼痛、视力模糊、畏光,有盲点,检查时可有眼底的白色分泌物,或伴出血,有典型的Rota点,即圆形或卵圆形白斑(在眼底)。也可出现慢性色素膜炎、前房炎症、虹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念珠菌感染,可发生脑膜炎、脑脓肿、脑血栓、念珠菌性动脉瘤、肉芽肿、真菌球、出血、坏死等改变,产生相应症状;念珠菌性心内膜炎。与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症状相似,如发热、疲乏、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常与静脉中心导管术有关。可伴有反复的肺部血管栓塞,出现咳嗽、咳痰、胸膜疼痛,也可以见到播散到全身的损害,如脑、肝、脾、肾、皮肤等处损害。
念珠菌菌血症和败血症:菌血症常是一过性的,可能有病灶,通过血行播散至它处,如机体抵抗力强,菌可被消灭。因此,血培养有时阳性有时阴性;败血症病情严重,高热,呈弛张热,血培养阳性,并可见多处病灶,可播撒至身体各处,病情严重,预后较差。
播散性念珠菌病:常见为急性血行性播散,一般是单个器官播散,如引起脑膜炎或心内膜炎、肺炎、腹膜炎、内眼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原发灶可以是肺,也可以是其他系统性念珠菌感染。血培养阳性。与肿瘤、烧伤、器官移植、外科手术、导管术、静脉高营养、白细胞减少症、艾滋病等因素有关。部分病例是多器官播散,病情严重,发冷、发热,为弛张热,可引起低血压。发热可以逐渐发生,也可突然发生,也有的无发热而身体逐渐消瘦。
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也称肝、脾念珠菌病。发热,抗细菌抗生素无效,肝功能及X线检查无异常,常发生于白血病等疾病或不增生性贫血的病人。以后白血病等好转,但发热、厌食、消瘦、体重下降持续发展,肝、脾肿大,右上腹疼痛,肝功能正常,但CT检查,肝、脾内可有多数病灶。
(一)皮肤念珠菌病
1.指(趾)间糜烂多见于长期从事潮湿作业的人。皮疹以第三、第四指(趾)间最为常见。指(趾)间皮肤浸渍发白,去除浸渍的表皮,呈界限清楚的湿润面,基底潮红,可有少量渗液。自觉微痒或疼痛感。
2.念珠菌性间擦疹多见于小儿和肥胖多汗者。皮疹好发于腹股沟、臀沟、腋窝及乳房下等皱褶部位。局部有界限清楚的湿润的糜烂面,基底潮红,边缘附领口状鳞屑。外周常有散在红色丘疹、疱疹或脓疱。
3.丘疹形念珠菌病多见于肥胖儿童,可与红痱并发。皮疹为绿豆大小扁平暗红色丘疹,边缘清楚,上覆灰白色领圈状鳞屑,散在或密集分布于胸背、臀或会阴部。同时伴发念珠菌性口角炎、口腔炎。
4.念珠菌性甲沟炎、甲床炎多见于指甲。甲沟红肿,或有少量溢液,但不化脓,稍有疼痛和压痛,病程慢性。甲板混浊,有白斑,变硬,表面有横嵴和沟纹,高低不平但仍有光泽,且不破碎。
5.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少见。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念珠菌感染,常伴有某些免疫缺陷或内分泌疾患,如甲状旁腺、肾上腺功能低下等,特别是先天性胸腺瘤。本病常是从婴儿期开始发病,但也可发生于新生儿期。皮损好发生于头面部、手背及四肢远端,偶见于躯干。初起为红斑、丘疹鳞屑性损害,渐呈疣状或结节状,上覆黄褐色或黑褐色蛎壳样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晕。有的损害高度增生,呈圆锥形或楔形,形似皮角,去掉角质块,其下是肉芽肿组织。愈后结痂,累及头皮的可致脱发。
(二)粘膜念珠菌病
1.鹅口疮多见于婴幼儿患者,口腔粘膜、咽、舌、牙龈等处出现边界清楚的白色假膜,外围红晕。去除假膜可见红色湿润基底。若累及口角则有口角糜烂、皲裂等,有疼痛感。
2.生殖器念珠菌病包括女阴阴道炎及龟头包皮炎。临床症状阴道粘膜发红、水肿,有白色凝乳状或片块状膜样物附着,易剥离,其下可有糜烂或浅溃疡,白带很多,呈水样或脓样,其中有大小不等的乳酪样白色块状物或豆腐渣样物。
(三)内脏念珠菌病 念珠菌感染可累及全身所有内脏器官,其中以肠念珠菌病及肺念珠菌病较常见。此外,尚可引起泌尿道炎、肾孟肾炎、心内膜炎及脑膜炎等,偶可引起念珠菌性败血症。所有内脏感染常继发于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且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及化疗、放疗等诱发因素,症状多无特异性,应提高警惕。
(四)念珠菌疹 为念珠菌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皮肤变态反应,主要损害为成群的无菌性水疱,多见于手指间;也可见到银屑病样、玫瑰糠疹样、脂溢性皮炎样、荨麻疹样、离心性环状红斑样损害。 一般治疗
治疗假丝酵母菌感染首先应消除诱因:若有糖尿病应给予积极治疗。及时停用广谱抗生素、雌激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
积极治疗可以消除易感因素。每天用清洗外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Ph4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适合日常的清洁保养,并保持外阴干燥,避免搔抓。不宜食用辛辣刺激性食品,效果很好。勤换内裤,并用温水进行洗涤,切不可与其他衣物混合洗,避免交叉感染。
改变阴道酸碱度 念珠菌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5.5,阴道的弱酸性环境能保持阴道的自洁功能,正常人为3.7-4.5,因此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除了适合日常的清洁保养外,治病期间使用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对霉菌的生长繁殖会有抑制作用。外出如厕时要用女性卫生湿巾拭干外阴,保持外阴干燥,以抑制念珠菌的生长。
外阴洗液 使用一些外阴外阴洗液,如洗液。每晚上药洗一次。
药物疗法 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的治疗有局部用药、全身用药及联合用药(口服加局部)等。选择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根据患者的临床分类,决定疗程的长短。 单纯性VVC 的治疗:局部用药可选择下列药物放于阴道内:①咪康唑栓剂,每晚1 粒(200mg),连用7 天;或每晚1 粒(400mg),连用3 天;②克霉唑栓剂,每晚1 粒(150mg),塞入阴道深部,连用7 天,或每天早、晚各1 粒(150mg),连用3 天;或1 粒(500mg),单次用药;③凝胶消毒剂,每晚一次,连用10~14 天。 单纯性VVC 也可选择口服药物:氟康唑150mg,顿服。也可选用伊曲康唑每次200mg,1 次/d,连用3~5 天;或用1 天疗法,口服400mg,分2 次服用。一般用药后2~3天症状减轻或消失,有效率80%~90%。 最早用于治疗酵母菌感染的特异性活性药物是多霉菌素,它是20世纪50年代早期分离获得的一种聚烯类抗生素,此后又有许多种抗真菌药物被研制出来。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用药,多数为局部用药,近年高效短疗程的口服制剂问世,更使患者易于接受,且适用于经期及未婚女性。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药物治疗中要求性伴侣作生殖器真菌培养及适当抗真菌治疗,应同时用药。治疗中症状消失后,须每次月经后复查并巩固治疗1个疗程。 1、造成不孕 如果患了念珠菌性阴道炎,阴道的酸碱度的改变会使精子的活动力受到抑制,且炎性细胞可吞噬精子,并使精子活动力减弱,白色念珠菌有凝集精子的作用,以及炎症发生时的性交痛和性欲减退等,均可影响怀孕。此种不孕经积极治疗后可很快恢复正常。但念珠菌性阴道炎导致的不孕是暂时性的,疾病治愈后仍可受孕。
2、影响胎儿发育 孕妇患病后,极少数人阴道中的念珠菌能经宫颈上行,穿透胎膜感染胎儿,引起早产。另外,当胎儿经母亲阴道分娩时,也可能被念珠菌感染,多引起口腔念珠菌病,如通常所说的鹅口疮就是口腔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有些婴儿还可能出现肛门周围念珠菌性皮炎。由此可见,为了避免感染胎儿,孕妇患念珠菌性阴道炎后应积极治疗。
3、影响生活质量 得了念珠菌性阴道炎,会伴有外阴瘙痒等症状,对女性的生活和工作会造成诸多的不便和影响,也会影响到夫妻生活。
4、引起其他疾病 若念珠菌性阴道炎长期不治疗的话,易造成炎症上行,引起宫颈炎和宫颈糜烂,如果病原体进入宫腔,则会引起输卵管卵巢炎症、盆腔炎等,最后影响怀孕。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