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系慢性、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好发于头部、眉部、眼睑、鼻唇沟、耳后、前胸及肩胛间等处,重者也可侵犯腋窝、乳房下、脐、外阴及肛门。皮损为黄红色斑丘疹或斑片,边缘清楚,表面覆油腻性鳞屑或呈灰白色鳞屑,脱屑显著,常伴有不同程度瘙痒或脱发等。
本病西医主要采用一般措施、全身治疗和局部用药等方法。
中医属“油风”或“白屑风”等范畴。多为气血热盛,或肝热血瘀所致。治以凉血消风,疏肝活血为法,常可获较好疗效。下述诸方,可供临床参考选用。
1.祛风换肌汤
石菖蒲、威灵仙、大胡麻、何首乌、天花粉、苦参、苍术、牛膝各10g,当归、川芎、甘草各5g。
水煎,每日1剂,日服3次,饭前服。同时配合外用润肤膏(当归12g,紫草3g;麻油炸至药枯,去渣加黄蜡15g,再熬成膏,用消毒瓶贮藏备用),外涂患处。
本方有祛风润燥,清热换肌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干性脂溢性皮炎50例,结果治愈37例,显效12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8%。
2.清热除湿汤
黄连5g,黄芩、当归、甘草各20g,连翘、蒲公英、知母、丹皮、生地、白芷各15g,升麻10g,石膏30g。
水煎内服,每日1剂,日3次,每次服150ml。并配合外用药(地榆、黄芩、甘草、艾叶、丹皮、连翘各20g),水煎湿冷敷,日敷3次,每次30分钟。
本方有清热除湿,疏风止痒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脂溢性皮炎45例,结果:大多数患者在用药1周开始见效,显著多在10~15天左右。痊愈35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1例。
3.凉血清肺汤
生地、生山楂、虎杖各15g,玄参、川石斛、寒水石、桑白皮各12g,生石膏、白花蛇舌草各30g,生甘草3g。皮疹糜烂及伴油腻性脱屑者加茵陈、生薏苡仁各15g;鼻翼潮红者加制大黄9g,苦参片15g;皮损呈结节囊肿者加益母草15g,莪术12g;大便干结者加全瓜蒌12g,枳实9g。
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根据症情可以连续用3~4个疗程。
本方有养阴清热之功。适用于脂溢性皮炎、痤疮、酒皶鼻等。
4.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车前子、泽泻、木通、甘草各适量。红斑较甚者加用防风、荆芥;继发感染者加用金银花、菊花:痔剧者加用苦参、白鲜皮;皮损局限于下半身者加牛膝、黄柏。
水煎取汁,分2~3次服,每日1剂,3剂为1个疗程。
本方出自《医方集解》,有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脂溢性皮炎50例,结果。治愈‘10例,显效2l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2%。有效病例共服药I~4个疗程,有效患者经1年余随访,治愈者无复发,显效患者亦来见皮损加重情况。
5.薏米野菊汤
生薏苡仁30g,野菊花、生地、赤石脂各15g,牛蒡子、丹皮各10g,荆芥、防风各9g,白矾12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本方有祛风止痒,健脾利湿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脂溢性皮炎30例,结果痊愈20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86.7%。
6.全蝎苡仁汤
全蝎10g,薏苡仁30g,黄芩、黄柏、黄连、栀子各9g,茵陈、地肤子、白鲜皮、徐长卿、乌梅各15g,蜈蚣2条。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10剂为1疗程,疗程问隔3天。
同时配合外用皮炎灵(黄芩、黄柏、苦参各30g,川椒、枯矾、百部各15g;加75%酒精500ml,浸泡7天,滤渣取汁外搽患处,糜烂处忌用),每日2~3次。忌食辛辣、血腥、酒类之品。
有报道运用本方治疗脂溢性皮炎60例,经2~4个疗程后,痊愈39例,显效7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13%。
7.石膏生地汤
生石膏、生地各30g,当归、荆芥、苦参、白蒺藜、知母各9g,蝉衣、生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本方有养阴活血,祛风止痒,清热燥湿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脂溢性皮炎有较好疗效。
8.土苓茵陈汤
土茯苓、茵陈、生薏苡仁、生地各30g,黄芩、茯苓皮、金银花各15g,栀子、元参各9g。大便秘结加川军。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本方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脂溢性皮炎有良效。
9.祛屑外洗方
苦参、白鲜皮、土茯苓、大黄、龙胆草、硫黄各30g。上药水煎600ml,外洗患处,分洗2~3次,每日l剂。同时配合内服龙胆泻肝丸10g,每日2次。用药7天为l疗程,一般宜连续治疗6~8疗程。
本方有利湿解毒,活血化瘀,消斑祛屑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脂溢性皮炎38例,结果临床治愈17例,显效13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
10.川军细辛剂
川军60g,细辛、山柰各14g,川椒7g,90%酒精600ml,冰片2g。将川军、细辛、山柰、川椒等共研细末,以酒精浸泡1个月后,过滤;药渣再加酒精’750 ml泡半个月后过滤;前后滤液合并,再加入冰片,瓶装备用。使用前用温肥皂水洗净患处,待干后,蘸药液外搽,每日3次。
有报道运用本搽剂治疗脂溢性皮炎10例,结果均获愈。一般药后痒止,3天鳞屑明显减少,15~30天可愈。本药液外搽时,局部稍有刺激性疼痛,为正常反应,无需作任何处理。
11.复方皂胆酊
皂荚60g,白芷、冬凌草、零陵香各30g。以上方药共为粗末,以60%酒精1000ml,以浸漉法取得,加猪苦胆汁100ml即成。用时外搽患处,每日2~3次。
本方有清热除湿,通络止痒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96例,结果基本痊愈41例,有效49例,无效6例。
12.皮脂酊
百部、紫草、诃子、楮叶、水杨酸、石炭酸各适量。百部粗粉用70%酸性酒精浸泡3次,每次24小时,合并浸液,浓缩至每毫升相当2g百部即为百部流浸膏;紫草粗粉用苯提取至几乎无色为止,合并苯提取液,蒸发苯,残渣用石油醚洗2次后即得紫草苯提取物;诃子、楮叶用黄酒炒黄后再用70%酒精浸泡3天,浸泡液每100ml含诃子、楮叶各20g。将百部流浸膏50ml,紫草苯提取物20mg,诃子、楮叶醇浸液1000ml,充分搅匀,过滤,滤液中加入水杨酸100g,石炭酸20g混匀,于玻璃瓶中密闭置于阴凉处备用。
使用时患部用硫黄水(1∶2000)洗净擦干,将皮脂酊涂患处,每日3~4次。局部油脂分泌过多者可煎服山楂(每日30g,煎液分数次服)和口服维生素B6(常用量)。1个月为l疗程。
有报道运用本酊剂治疗脂溢性皮炎30例,结果治愈16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
13.蛇胆膏
腹蛇胆液0.5ml,雪花膏500g。将2味充分调匀,涂擦患处。
本方有燥湿止痒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脂溢性皮炎800例,结果治愈率为83.2%,有效率为100%,疗程为10~30天。
14.祛屑汤
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白芷各20g,大黄、土槿皮、川椒、黄相各15g,侧柏叶30g,连翘25g。将上述药物用2000ml凉水放人沙锅内浸泡4小时,先武火后文火煮沸30分钟,过滤后再煮1次,2次药液共倒人盆内待温后,将患处浸入,每天1次熏洗,每次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1剂药连用3天,3剂为1疗程。嘱患者忌食腥辣发物及脂肪性糖类各种食物。
本方有解毒燥湿,杀虫止痒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脂溢性皮炎50例,病程最长15年,最短半年;大多数病例以头面部皮损最重。分型:痂皮型17例,鳞屑型33例。结果:1疗程内痊愈27例,2疗程内痊愈18例,显效5例。
15.系列秘验方
(1)苍耳子、王不留行各30g,苦参20g,明矾、冰片各10g。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2次洗用,每次15分钟。
(2)硫黄、生大黄、苦参各等份。上药共研细末,以此粉9g用水调成糊状洗头,5~10分钟后,再用香皂或硫黄皂将头发洗净,2日1次。
(3)生大黄100g,冰片20g,食醋250g。上药密封浸泡7天,变成棕色后方可应用。治疗时先用75%酒精消毒患处,再涂上药,每日3~4次。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用碱性强的化妆品。
(4)杨柳叶、脂麻梗、墨旱莲、生侧柏叶各60g,皂角10g。将上药用水煎汤,洗头。
(5)透骨草、大黄各30g,皂角刺、侧柏叶各60g。将上药共用水煎汤,洗患处,隔13洗1次。
(6)鲜姜250g,布包拧汁。先用10%盐水洗净患部,擦干,再用棉签蘸姜汁反复搽涂患处,姜汁用完为止。
(7)猪胆1个,将胆汁倒在温水中,搅匀后洗患处,把油脂状鳞屑清除干净,再用清水清洁1次,每日治疗1次。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