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分为1型和2型。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流行HIV-1。HIV-1为直径约100~120nm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类,含有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HIV-1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导致病毒耐药的重要原因。HIV-2主要存在于西非,目前在美国、欧洲、南非、印度等地均有发现。HIV-2的超微结构及细胞嗜性与HIV-1相似,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HIV-1相比明显不同。
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低。对热敏感,56℃处理30分钟、100℃20分钟可将HIV完全灭活。巴氏消毒及多数化学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均可灭活HIV。如75%的酒精、0.2%次氯酸钠、1%戊二醛、20%的乙醛及丙酮、乙醚及漂白粉等均可灭活HIV。但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灭活HIV。
艾滋病是英语"AIDS"中文名称,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英文缩写。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HIV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逐渐丧失防卫能力而不能抵抗外界的各种病原体,因此极易感染一般健康人所不易患的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一个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人,也许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看上去或是自我感觉起来很好,但是他们却可以把病毒传染给别人。艾滋病从发现至今还不到20年,但它在全球所引艾滋病(有人译作爱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quired immumne defici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以严重的免疫缺陷为根本病变,以卡氏(Carinii)肺囊虫肺炎、卡波济(Kaposi)肉瘤、慢性淋巴结肿大、非何杰金淋巴瘤、各种条件致病性病原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性传播疾病。
艾滋病是80年以来新发生的一种疾病。1981年6月和7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报道了1978年确诊的26例多发出血性肉瘤(卡波济肉瘤)和15例卡氏肺囊虫肺炎的病例。以后,CDC又收到另外70例这两种病例的报告。在前述的病例中,所有测定过免疫功能的患者,都有T淋巴细胞显著抑制,都有对有丝分裂原和各种抗原诱发的增殖反应的显著抑制,从而把细胞的显著抑制,都有对有丝分裂原和各种抗原诱发的增殖反应的显著抑制,从而为把艾滋病作为独立疾病来认识奠定了基础。1982年,此疾病被正式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
从1981年6月起,美国即开始对这种疾病进行监测,到1983年2月(即发现首例患者5年后)CDC收到了艾滋病1000例的报告;而到了1986年4月患者即达16548例,这还只是正式统计了数字,据推测,实际当时的艾滋病患者已超过50万。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1991年底,全世界累计艾滋病患者将超过100万感染HIV者将有5000万至1亿。该组织还预言:90年代感染HIV的人数是80代年的2~3倍,将出现500万艾滋病新病例和好几亿HIV感染者。
现在,艾滋病患者遍布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其中美国、乌干达、巴西的发病人数居前3位。时至今日,亚洲还是艾滋病发病率最低的洲。但情况并不容乐观,以旅游业著称的泰国,1989年4月中旬全国共发现带毒者5621人,而至同年8月带毒者已突破8000人,预测到1996年带毒者将达10万人,艾滋病患者将达1400人。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人;1987福建1名艾滋病人,在确诊不久后死亡。至1989年底,我国(除台湾省外)累计报告HIV感染者194例,疫情涉及10个省、市、自治区,可见艾滋病确已传入我国。
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使免疫缺陷取得明显改善的治疗方法,大多数患者于5年内死亡。据美国对最初发现的3000例患者的统计:16%的患者在诊断后3个月死亡;23%在6月内死亡。2年死亡者达57%,3年内死亡者达81%。
艾滋病被称为“超级癌症”,艾滋病的流行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四次传染病大浩劫,对本病的防治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
病原和流行病学
<P> 一病原:对艾滋病病原的研究,在1984年有了突破,近几年又有进展。现在已经确认:艾滋病是由一种被称为HIV的逆转录病毒引起的。1983~1984年有两组研究人员从艾滋病患者中分离得到这种病毒。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研究人员从艾滋病患者中分离发现一种致病病毒,称为淋巴相关病毒(L***);1984年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研究人员,也从该病患者发现一种致病病毒,称为人类嗜T淋巴细胞Ⅲ型病毒(HTLV-Ⅲ)。后经证实,L***和HTLV-Ⅲ形态相似,且都有逆转录RNA病毒,系同一病毒的变异株。故世界卫生组织于1986年7月25日发布公报,国际病毒学会将L***/HTLV-Ⅲ病毒改称为HIV,我国习惯称之为艾滋病毒。
HIV是一种单链的RNA病毒(核糖核酸病毒),外周有衣壳,衣壳主要由糖蛋白组成。衣壳外有包膜,亦以糖蛋白为主要成分。HIV直径100~120nm,具有典型的D型病毒形成,HIV不耐高温,离开人体不易生存,在56℃、30分钟加热后,即失去活性。一般消毒剂如75%酒精、2.5%碘酊、次氯酸钠液等,均能使其迅速灭活。但HIV耐寒,在-75℃环境中能存活3个月。紫外线对HIV的杀灭作用不强。
<P> HIV有明显的嗜T淋巴细胞特殊是T 4 淋巴细胞(人辅助性淋巴细胞)和嗜神经细胞的特性,含有特殊的逆转录酶系,对人还是一种致癌的病毒。
二传染源;艾滋病的传染源是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IDS-related conplex,ARC)患者及无症状而携带HIV的艾滋病毒感染者(HIV infection)。目前已经从这三类人的血液、精液、眼泪、乳汁和尿液、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HIV,还可以从另外一些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分离出HIV。其中,精液的HIV含量增加,其次是血液和血液制品(尤其是Ⅶ因子制品),眼泪、乳汁、尿和阴道分泌物中,HIV含一较少。流行病学的证据目前只证明了血液和精液有传播HIV的作用。好些没有任何异常表现,且能正常病者,是否是另一传染源,目前尚未定论。
三 传染途径LHIV的传播途径的理要性依次为:①与感染者密切的性接触;②接触或接受被HIV污染的血及血制品;③产前、产中及产后短时间内受HIV感染的母亲传给小儿;④接触被HIV污染的、未消毒的注射器、针并没有;⑤接受HIV感染者的器官、组织及精液。另有一些传播途径尚未得到证实,如日常工作、学校中与HIV感染者一般的社交接触;经水和食物的传播;经空气、粪便或经口的传播;昆虫的传播等。这些途径的传播,即使不能完全排除,其重要性也要小得多。
四易感人群:多数有关艾滋病的文献,将易感人群称为高危人群,这部分人更易受到HIV感染。
1.同性恋及两性恋者:在易感人群中,居于首位的是同性恋(主要是男性同性恋)者以及两性恋者。据美国对最初3000例艾滋病患者的统计,患者中有男性同性恋或两性恋者2140人,占患者总数的71.3%。CDC对至1985年7月止美国艾滋病病例的组成进行了统计,在男性患者11132例中,同性恋(含两性恋)者有8716人,占78%。欧洲艾滋病患者中同性恋者所占的比例,与美国的情况相似。
同性恋者对艾滋病易感的原因,与该人群肛交较普遍有关。因为: ①直肠肛管与女性阴道的上皮组织结构不同,直肠粘膜的单层柱状上皮,肛管的复层上皮、复层鳞状上皮同阴道的复层鳞状上皮相比,对磨擦的耐受性和抵抗力均较差; ②肛管的解剖学结构不同于阴道,肛门括约肌远比阴道括约肌强大,肛交时肛管壁所受的力更大。 ③肛管直肠的弹性低于阴道。 基于这三个方面的原因,肛交时肛管、直肠表皮易于受到创伤,形成破损,造成病毒入侵的机会。男性同性恋者广泛使用各种性刺激药物,特别是使用亚硝酸盐吸入剂(亚硝酸异戊酯最危险)作为性刺激剂和便于肛门交媾的括约肌松弛剂。亚硝酸本身就是一种公认的诱变剂,可能导致免疫缺陷。此外,这强制性引起的直肠粘膜毛细血管扩张,也可增强精液中所含病毒的传播。同性恋者性活动频繁,多有较多的性伴,而且常患有其他类型的性传播疾病(如梅毒下疳)和腹泻疾病,这些因素也可能增加HIV的传播机会。在我国同性恋者也是存在的,应当对这一人群给予足够注意。
2.静脉药瘾者:这一人群是居第二位的易感人群。据美国对1985年7月止的艾滋病患者的统计,艾滋病男性患者中的15%、女性患者中的53%是静脉药瘾者。这些人静脉注射频繁;常共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易被HIV感染。在我国,吸毒在近年来有蔓延的趋势,而且逐渐由吸食鸦片等向静脉注射海洛因、可卡因方面转化。静脉药瘾者感染艾滋病,在我国可能是一种相对危险性更大的途径。
3.血友病患者:血友病患者感染艾滋病,是因为出于治疗血友病的需要,患者经常输注血液、血液制品(特别是含Ⅷ因子的冻干浓缩制剂),增加了被HIV污染的血淮所感染的机会。Ⅷ因子冻干浓缩制剂每一批号,来自2000~5000名不同从血者的血浆,其被污染的危险可以想见。我国目前已禁止使用进口血液制品,这无疑对防止艾滋病的传入是十分有益的。
4.其他易感人群:其他易感人群包括接受输血者、性乱的异物恋者,以及父母是艾滋病患病的儿童等,这些人群易感的原因是十分明确的。
%C
梅毒和艾滋病都属于传染病,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梅毒的病原体是梅毒螺旋体,感染之后主要表现为外生殖器的硬下疳、软下疳等,特殊类型的梅毒有其自己的症状,治疗上首选青霉素,是可以完全治愈的一种传染病。艾滋病的病原体是艾滋病病毒,以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为主,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以抗病毒和对症治疗为主,尚不能完全治愈。
梅毒和艾滋病在病原学、症状、治疗等方面完全不同,应进行相关的特异性检查来明确诊断。
自从1981年人类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试图解开艾滋病起源之谜。但到目前为止,艾滋病的真正来源依然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虽然众说纷纭,其中不乏合理的猜测和有科学根据的推论,但还没有哪一种观点能够得到科学家们的公认。
人类对艾滋病起源的探索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其中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科学以及道德方面的原因。揭开艾滋病起源之谜将会为那些早期的艾滋病受害者洗脱不白之冤,因为他们被认为是传播艾滋病的罪魁祸首而受到了歧视。深入了解艾滋病的起源以及它的传播过程,可以使人类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它对于人类早日发现治愈艾滋病的药物、研制有效的预防疫苗、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艾滋病的流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这就是所谓的自然说、医源说和人为说。
自然说认为,hiv是自然演变而产生的,因偶然的机会感染了人类。其中比较流行的观点是hiv来源于非洲的黑猩猩。
医源说认为,人类在生产小儿麻痹疫苗时,使用了被hiv或类似hiv病毒污染的黑猩猩器官组织,人在疫苗接种时被感染。
人为说的观点不够统一。有人认为hiv是基因工程带来的灾难,还有人认为hiv是生物武器或某些人企图进行种族灭绝、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产物。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前两种说法有一些根据但尚存争论,后一种说法则缺乏直接的证据。
非洲黑猩猩是罪魁祸首吗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怀疑非洲黑猩猩与hiv有某种联系,但是他们并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结论。1999年2月,美国亚拉巴马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声称,他们找到了黑猩猩传播hiv的证据。
在此之前,这个小组曾对一只偶然得到的黑猩猩的器官组织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他们在这只黑猩猩的组织中发现了siv。siv与hiv同属灵长类免疫缺陷病毒,科学家们认为siv是hiv的祖先。
这只帮助科学家解开谜团的黑猩猩名叫玛里琳,它来自于一个美国空军基地的灵长类动物中心。玛里琳1984年因产后并发症死亡,当时26岁。它的器官组织被一个实验室作为标本冷冻保存,并用于科学研究。多年以后,这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清理冷冻室时把玛里琳的剩余器官组织送给了亚拉巴马大学的研究小组。随后研究人员利用各种最先进的技术对组织标本进行了基因分析,其中的许多检测项目在玛里琳死亡的时候还没有条件进行。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