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新生儿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时间: 2023-11-13 15:54:19

新生儿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本病多见于早产儿,产母患有贫血、糖尿病、妊高征、或剖宫产婴儿。如延误治疗,可导致严重后果;常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1)临床表现

大多在出生后1-3小时出现呼吸困难,并呈进行性加重,呼吸急促,呼吸频率每分钟超过60次,有鼻翼扇动;重者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直至呼吸衰竭;其他尚可见呼气呻吟、紫绀、吸气"三凹"(吸气时出现胸骨、剑突下和肋间隙的内陷);体检肺部呼吸音低、有细小湿啰音、心率由快这慢、肝肿大、皮肤苍白或青灰、全身水肿、血压下降等。

辅助检查包括X线检查、血气分析、心电图等。

(2)治疗

①氧疗及人工通气;②保持中性环境温度,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③支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④防治感染、处理并发症、纠正酸中毒;⑤维护心功能、改善脑水肿、抗惊厥;⑥加强护理与监护。

当心!新生儿呼吸窘迫症候群

当心!新生儿呼吸窘迫症候群 小龙是32周的早产儿宝宝,出生后6个小时就发现有呼吸急促、鼻翼煽动及费力呼吸合并发绀的情形。经医师评估小龙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症候群」,这种情况让爸妈担心不已,所幸经过医疗团队紧急给予表面张力素处理及细心照顾后,小龙的状况才逐渐恢复稳定。为什么会这样呢?如何防范与治疗? 常发生于早产儿! 呼吸窘迫症候群(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至今仍是新生儿照护上最常见的问题,而且也是新生儿死亡主要的原因之一。大约占所有新生儿死亡率15?20%。根据2002?2008年的研究统计,出生小于28周的早产儿发生RDS的比率高达93%,31?33周则下降至30%左右,34?36周平均为6%,37周以上发生率则不到1%。虽然目前呼吸治疗的进步已大幅减少直接因RDS而致死的比率,但是其因并发症而导致的死亡率仍维持一定。

发病原因 呼吸窘迫症候群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早产儿肺泡发育不成熟,肺泡细胞无法分泌足够的肺表面张力素,因肺泡和空气的交界面具有表面张力,若缺乏表面张力素,肺泡就会塌陷,就像气球吹不起来一样,接着引起换气不足,而导致出生时呼吸窘迫甚至呼吸衰竭之情况!另外,血管壁因缺氧而使渗透性增加,于是血浆内容物外渗,包括蛋白质,其中纤维蛋白的沉积,使渗液形成肺透明膜,故又称作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

表面张力素的分泌随着怀孕周数而逐渐成熟,正常的胎儿大约是到怀孕36周时才能达到足以应付体外生活的程度。所以RDS大多发生于出生周数小于32周的早产儿。

除了早产以外,另外有些会增加RDS发病率的诱因,包括:男婴、双胞胎的第二胎、提早选择性的剖腹产、妊娠糖尿病或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母亲、周产期窒息、母体发生产前出血。

临床症状 一般来说,RDS在出生后4?6小时内就会发生,第2?3天最严重,接着就进入恢复期,通常排尿增加时意味着进入恢复期。但是若需要靠呼吸器治疗或是出现并发症时,则恢复期会延后数天甚至数星期。

呼吸窘迫症候群临床症状包括:

1.呼吸急促:快速地呼吸,通常每分钟大于60次以上。

2.吐气 *** 声(grunting):当患童吐气时会尝试使会厌部份关闭,让上呼吸道窄缩来保持吐气的压力,以维持肺泡的扩张,就会出现这种声音,可视为RDS一个重要的先驱症状。

3.鼻翼煽动、胸骨下肋间及肋下凹陷:表示费力呼吸、呼吸困难。

4.发绀:低血氧所致。

当心!新生儿呼吸窘迫症候群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呼吸窘迫症候群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氧气治疗过程中,或在治疗后的恢复期,包括:

1.气漏症候群(气胸或纵膈腔积气):由于肺泡壁的损伤,气体溢至肺间质,或由于使用呼吸器时吸气峰压或平均气道压过高,引起间质性肺气肿,气体沿血管到纵隔腔,引起纵膈腔积气。气漏症候群会使呼吸更为困难。

2.氧中毒:当吸入氧浓度过高,或供氧时间过长,可能发生氧气中毒,以肺支气管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最常见,前者为肺本身的病变,使呼吸器不易撤除,后者表现为水晶体后视网膜增生或视网膜剥离,使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3.脑室周围出血:因缺氧或血压突然改变所致。

4.肾衰竭:因肾脏血流灌流量不足所致。

5.恢复期的动脉导管开放:经呼吸器机械呼吸和氧气治疗后,在恢复期约有30%会导致开放性动脉导管;早产儿动脉导管的组织未成熟,不能自发关闭,但在RDS的早期,肺血管阻力增加,血流会从肺动脉经动脉导管流至主动脉(右向左分流),至恢复期肺血管阻力下降,才出现左向右分流,使得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然而,早产儿的心脏较小,若要多一条血管的负担,便很容易心脏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6.感染。

当心!新生儿呼吸窘迫症候群 治疗与照护方法 呼吸窘迫症候群若无适当处置,往往在出生后数小时内症状会更恶化;若经适当治疗,一般在3?5天后会进入恢复期,而病童的呼吸状况逐渐改善。

一般的治疗原则: 1.防止低血氧及酸血症的发生。

2.适当的输液治疗。

3.降低代谢需求。

护理照护原则(应按早产儿加强护理): 1.将新生儿置于温度适合的保温箱内或辐射式红外线保暖床上,监控患童心跳、呼吸、体温、血压以及血氧。

2.环境温度需保持腹部皮肤温度在36.5℃,可以减少氧气的耗损,并降低表面张力素的代谢。相对湿度以50%左右为宜。

3.经常清除咽部黏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4.注意液体进入量和营养,避免过量的静脉输液,可考虑采用静脉高营养液滴注。

呼吸治疗原则: 1.尽早使用持续性气道正压呼吸器(CPAP)。

2.尽早给予人工表面张力素,以预防肺塌陷,降低高氧伤害和肺伤害。对于严重的RDS病人,出生后8?12小时给予第一剂表面张力素可改善氧化情形,大多数病人在6小时之后须再投予第二或第三剂。

当心!新生儿呼吸窘迫症候群 如何预防? 1.预防早产:这是最重要的预防方法,孕妇若有早产现象时,宜多卧床休息。

2.预估胎儿肺部成熟度:

*羊水内L/S的比值:胎儿肺部的成熟度可由产前抽羊水测量lecithin与 sphingomyelin的比例,如果超过2,表示肺部已成熟,发生RDS的机会只有1.5%。

*羊水内磷酸甘油(PG):通常在怀孕35?36 周之后才会在羊水中出现并慢慢上升,可以当成肺部成熟很好的指标。若羊水出现PG,则RDS的发生率就会大大的降低。

*产前使用类固醇:可以加速胎儿肺部的成熟,减少新生儿发生RDS、脑室内出血,也可以减少死亡率。

结语 早产儿是指怀孕周数在37周以下出生之婴儿。在还来不及准备妥当之前,他们就必须提早面对一连串艰辛的成长过程。当早产儿一生下来,就必须面临用不成熟的肺脏来呼吸,然而他们的肺部还没有成熟,所分泌的肺部表面张力素也不足,所以肺泡无法维持扩张的状态而很容易塌陷,造成所谓新生儿呼吸窘迫症候群。早产儿出现的并发症常是环环相扣的,所以在照顾时需要更加细心且面面俱到,才能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不论是父母或医疗团队都需长期耐心地照护这些小脚丫,陪伴这些提早报到的小仙子们一起长大,期望在我们细心照料下,他们都能健康地成长!

李政翰 学历:中国医药大学中西医学士 现任:彰化基督教医院新生儿科主治医师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症状和护理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症状和护理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症状和护理,很多小孩由于早产的原因会产生很多疾病,比如呼吸综合征就是常见的疾病之一,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症状和护理。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症状和护理1   呼吸疾病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疾病,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出现呼吸疾病的患者也越来的越多。特别是体质较弱的人群更容易感染疾病,例如早产儿就是呼吸疾病的主要受害者,常见的呼吸疾病有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尽管对于这样的疾病大家都不是很明白,但是一听这样的病名,我们就知道这样的疾病对于体质较差的早产儿来说这就是一个生死大关,稍不留神就会给宝宝带来生命危险。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刚出生时可能哭声还正常,然后在生后6~12小时内出现呼吸困难、呻吟、烦躁,症状逐渐加重,严重时则发生呼吸暂停,皮肤因缺氧而发青发灰,缺氧严重者在出生三天之内即死亡。

  病情较轻的起病较晚,可在生后24~48小时左右发病,呼吸困难不明显,皮肤青紫程度较轻,采取治疗措施后三四天即可好转。

   一般护理方法如下:

  1、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宝宝,一出生就被送入新生儿监护病房,治疗和护理都在医院内进行。

  2、对早产儿更应加强护理,应放置在保暖箱内,用监测仪监测体温、呼吸、心率等,对吞咽困难的患儿应采用静脉给养。

  3、保持呼吸道畅通。

  4、为改善缺氧症状,会采取供氧,病情较轻使用鼻塞、面罩或持续气道正压呼吸,病情严重则需做气管插管术,使用呼吸机,并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供氧方法交替。

  上述我们介绍的这些就是有关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有关知识,通过这样的阅读相信许多的人已经对这样的疾病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其实这样的疾病也是可以预防的,孕妇在产前的时候可以定时的`检查,对确定为高危险的妈妈人群可以进行治疗,这样有可能预防早餐,这样提前的预防对这样的疾病就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工作。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症状和护理2    一、什么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什么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凡出现呼吸窘迫症状不论其病因都可以此命名后者指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引起的呼吸窘迫症。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等症状,主要是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所引起,导致肺泡进行性萎陷,患儿于生后4—12小时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呻吟、发绀、吸气三凹征,严重者发生呼吸衰竭。发病率与胎龄有关,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体重越轻病死率越高。

  它主要发生在早产儿临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病理以出现嗜伊红透明膜和肺不张为特征故又名肺透明膜病。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指新生儿出生后已了现短暂(数分钟至数小时)的自然呼吸,继而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呻吟等急性呼吸窘迫症状和呼吸衰竭。多见于早产儿、过低体重儿或过期产儿。患儿肺内形成透明膜为其主要病变,故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症状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所引起,导致肺泡进行性萎陷。那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哪些症状呢?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婴多为早产儿,刚出生时哭声可以正常,6~12小时内出现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伴呻吟、烦躁,症状逐渐加重,严重时则发生呼吸暂停,皮肤因缺氧而发青发灰,缺氧严重者在出生三天之内即死亡。病情较轻的起病较晚,可在生后24~48小时左右发病,呼吸困难不明显,皮肤青紫程度较轻,采取治疗措施后三四天即可好转。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不规则,间有呼吸暂停;面色因缺氧变得灰白或青灰,发生右向左分流后青紫明显,供氧不能使之减轻;缺氧重者四肢肌张力低下;体征有鼻翼搧动,胸廓开始时隆起,以后肺不张加重,胸廓随之下陷,以腋下较明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吸气时,胸廓软组织凹陷,以肋缘下、胸骨下端最明显;肺呼吸音减低,吸气时可听到细湿啰音。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属于自限性疾病。所谓自限性疾病就是指自己就能恢复的疾病,比如感冒。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与肺发育程度相关,若患病宝宝能撑过三天,在这三天内肺将持续发育,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恢复的希望也在增大。

   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比较可怕的疾病,在医学上,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主要采取哪些治疗手段呢?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1、保温:放置在自控式暖箱内或辐射式抢救台上,保持皮肤温度在36.5℃。

  2、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气。

  3、保证液体和营养供给:第1天5%或10%葡萄糖液65~75ml/(kg.d)以后逐渐增加到120~150ml/(kg.d)并补充电解质,病情好转后改为经口喂养,热能不足使辅以部分静脉营养。

  4、纠正酸中毒。

  5、关闭动脉导管:应严格限制入液量,并给予利尿剂,如仍不关闭者,可静脉注射消炎痛、剂量为每次0.2mg/kg,首次用药后12、36小时做各用1次、共3次。其机理为:前列腺素E是胎儿及生后初期维持动脉导管开放的重要物质,而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消炎痛)可减少前列腺素E的合成。有助于导管关闭。用要五无效时可考虑手术结扎。

  6、抗生素:根据肺内继发感染的病原菌(细菌培养和药敏)应用相应抗生素治疗。

   四、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

  虽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很可怕,但是家长们还是应积极面对,所以,在面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宝宝时,也应及时护理。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方法:

   1、 清除分泌物

  头侧位以利分泌物流出,经常清除口咽、鼻咽部和气管内的分泌物,如分泌物较黏稠,可先行雾化吸入,待痰液稀释后再吸痰。

   2、 氧气疗法

  一旦出现呼气性哗吟,应及早采取持续鼻塞气道正压呼吸,CPAP可增加肺功能残气量,防止肺泡萎缩和肺不张,改善通气血流比例灾调,使血氧分压上升,及早应用可减少呼吸机的使用。气管插管用氧:如用纯氧CPAP后,病情仍无好转者。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采用间歇正压通气加呼气末正压通气。

   3、 观察和记录患儿呼吸情况

  呼吸困难有否进行性加重,有无鼻翼扇动、三凹征及呼吸暂停,观察紫绀程度、听诊双肺呼吸音的改变等。对于胎龄较小的早产儿需用监护仪监测体温、呼吸、心率,和经皮测氧分压。

   4、观察患儿精神状态

  检查肌张力有否低下,分析X线胸片、血气分析等检查结果。

   5、维持中性环境温度,相对湿度55%左右

  使患儿皮肤温度保持在36~37℃之间,减少耗氧量。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