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和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有时还在本内产生迁移病灶。仍是目前新生儿期很重要的疾病,其发生率约占活产婴儿的1‰~10‰,早产婴儿中发病率更高。
本病需与新生儿颅内出血相鉴别。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患,主要表现为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出血、脑室周围一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小脑出血及混合性出血。
「导读」 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当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中并且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那么该病毒是通过什么途径进行传播的?它的症状有哪些?它能不能能治愈?妈网百科带你一起了解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病是什么 新生儿败血病又叫做新生儿脓毒血症,是新生儿时期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未成熟,免疫功能较差,细菌很容易进入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也因为病毒发生感染后很难局限而导致全身广泛炎性反应,病情进展较快。常见病原体为细菌,但也可为霉菌、病毒或原虫等其他病原体。
新生儿败血病可以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一般在出生后7天内起病,感染多发生于出生前或出生时,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G-杆菌为主,多系统受累、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晚发型在出生7天后起病,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病原体以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常见,常有脐炎、肺炎等局部感染病灶,病死率较早发型相对低。该病症早产婴儿中发病率更高。
新生儿败血病的症状 新生儿败血病的症状因病菌的种类、数量、毒力、小孩的抵抗能力不同而有差异。常见者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克雷白菌属等引起的。近年来致病菌种已发生变化,由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有所下降,而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和真菌所致者逐年上升,这与血管插管、体内异物置人等医学新技术的开展和抗生素的过度应用有一定关系。
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临牀表现常不典型,早产儿尤其如此。表现为进奶量减少或拒乳,溢乳、嗜睡或烦躁不安、哭声低、发热或体温不升,也可表现为体温正常、反应低下、面色苍白或灰暗、神萎、体重不增等非特异性症状。具体症状如下:
1、感染中毒症状。大多起病急骤,先是畏寒怕冷,然后突然高热,热型不定,弛张热或稽留热;体弱、重症营养不良和小婴儿可无发热,甚至体温低于正常。另外,四肢末梢厥冷,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婴幼儿还可出现黄疸。
2、皮肤损伤。部分患儿可见各种皮肤损伤,以瘀点、瘀斑、猩红热样皮疹、尊麻疹样皮疹常见。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可见大小不等的瘀点或瘀斑;猩红热样皮疹常见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3、胃肠道症状。常有呕吐、腹泻、腹痛,甚至呕血、便血;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或脱水、酸中毒。
4、关节症状。部分患儿可有关节肿痛、活动障碍或关节腔积液,多见于大关节。
5、肝脾肿大。以婴、幼儿多见,轻度或中度肿大;部分患儿可并发中毒性肝炎;金葡菌迁徙性损害引起肝脏脓肿时,肝脏压痛明显。
6、其他症状。重症患儿常伴有心肌炎、心力衰竭、意识模糊、嗜睡、昏迷、少尿或无尿等实质器官受累症状。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常见多处迁徙性病灶;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常并发休克和DIC。瘀点、瘀斑、脓液、脑脊液、胸腹水等亦可直接涂片、镜检找细菌。
新生儿败血病严重吗 严重。新生儿败血病是新生儿期一种严重的疾病,病死率很高。由于此病缺乏特殊的表现,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只要在分娩过程中,有胎膜早破、羊水混浊、恶臭,孕妇 分娩前有发热、感染史,产程长,产程中有不洁断脐史,以及脐部或皮肤感染、口腔外伤,应警惕患此病的可能。如果新生儿出现拒奶、或吃奶减少,反应差、哭声 低、面色发灰、苍白、皮肤黄疸加深、体重不增,以及体温波动等,应怀疑发生新生儿败血症。要及时抱往医院诊治。
新生儿败血病能治好吗 一旦发现新生儿患有败血病,应该立刻采取积极治疗,而且必须及时接受治疗,以免错过最佳治愈时间。相信在积极的治疗方法下,新生儿败血病是可以治好的。其中治疗方法如下:
1、抗生素
新生儿败血症在未获得血培养结果之前即要选用抗生素治疗,以后根据血培养结果及细菌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通常联合应用一种青霉素类和一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作为初选药物。因为这二种抗生素的配伍具有较广泛的抗菌谱并能产生协同作用。在严重感染的病例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联合应用。
2、一般治疗
注意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补充热卡,及时纠正酸中毒及缺氧,局部感染灶如脐部及皮肤的处理等。
3、对症治疗
有抽痉时用镇静止痉药,有黄疸给于照蓝光治疗,有脑水肿及时给于降颅压处理。
4、支持治疗
少量多次输血或输血浆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5、免疫疗法
新生儿出生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更明显,生后对各种抗原的 *** 反应不敏感,感染后更削弱了自身免疫力。因此免疫治疗可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增强抗感染能力。
(1)免疫球蛋白治疗。早产儿因免疫球蛋白水平低,生后极易发生低免疫球蛋白血症而致严重感染,败血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成熟新生儿为高,足月儿虽无明显的低免疫球蛋白血症,但也可因母体产生的免疫球蛋白缺乏某些特异性抗体如大肠杆菌、沙门菌抗体而不能控制这类感染。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和特异型抗体,因此可用于败血症的辅助治疗。国内外资料推荐剂量:每次0.2~0.5g/kg每周1次共用4周。
(2)白细胞的输入。重症败血症患儿,若血中中性粒细胞数降低而骨髓储备白细胞又不能补充粒细胞的缺乏时,输入从正常成人血液中分离出来的多形核白细胞,可增强白细胞对病菌的吞噬功能和杀菌活性,从而降低病死率。
(3)交换输血。重症败血症患儿可通过换血除去血液中的细菌、毒素和酸性代谢产物;清除异常血凝物质,纠正异常血凝过程,供给大量新生儿所缺乏的抗体、补体以及吞噬细胞等,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交换输血主张用新鲜全血,换血量为160ml/kg,但要注意换血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电解质平衡紊乱、感染、移植性抗宿主反应等。换血疗法适应于经抗感生素治疗无效的重症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病怎么预防 新生儿败血症可发生在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出生前的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胎盘传播感染;分娩过程中由产道细菌感染引起。
出生后的感染是最常见的,其感染途径是细菌侵入皮肤、黏膜,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脐部等地方,而这些位置是最易受感染的部位。新生儿产时有呼吸抑制而经过复苏干预、羊膜破水时间过长(>24h),母亲有产时感染或发热,都应该多加注意。另外,男婴和低出身体重儿等相对容易获得感染,随出生体重的下降而发病率与病死率增高。所以,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受损;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病灶;各种诊疗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要求;不滥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古语有云:防范于未然。所以要想宝宝身体健康,首先要了解疾病的来源,怎么预防才是恰当的,那么新生儿败血病如何预防?
首先,孕妇女少到公共场所,避免感染。并且做好卫生期保健 对孕妇定期作产前检查,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胎膜早破、宫内窒息或产程过长的新生儿应进行预防性治疗。对有感染与发热的母亲应用广谱、通过胎盘屏障的抗生素。对有窒息的新生儿的复苏尽量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然后,对高危儿加强监测,可能发生败血症的高危新生儿应严密监测。注意观察新生儿面色、吮奶、精神状况及体温变化。另外,出生后注意小儿皮肤护理,保持清洁,避免感染。还需要做好皮肤、黏膜护理,应特别注意保持口腔、皮肤、黏膜、脐部的清洁,避免感染或损伤。不要挑“马牙”,割“口腔脂肪垫”,不要用粗糙不洁的布巾擦洗新生儿口腔,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如有感染性病灶,应及时处理,并应用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新生儿败血病影响智力吗 新生儿败血病如果不能及时、彻底地治疗,可能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及化脓性脑膜炎发生,如发生以上症状的话均可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因此,当小儿有皮肤脓疱疹、脐部发红化脓或臀部皮疹、破溃应到医院诊治。如果小儿吃奶减少、嗜睡、哭闹不安、黄疸加重,出现腹胀、腹泻等应住院彻底地抗感染治疗,有效制止病情发展。
孕妇在怀孕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自身情况,不然很有可能会给胎儿造成严重影响,新生儿患败血症基本上都是因为和母体封面前宫内发生上行性感染或者在分娩过程当中阴道有器官定植等有关,胎儿在宫内发生了感染也是会导致新生儿出现败血症,并且很多晚发行新生儿败血症是因为医院或者生活环境当中存在病菌所感染的,基本上都是因为环境因素诱发了原本定制与体内的细菌,再加上新生儿身体的抵抗力比较差,医院里的各种病菌导致新生儿出现感染,进而让新生儿患上了败血症。
新生儿患上败血症的危害是比较大的,因为新生儿他本身抵抗力就比较差,这个时候患上败血症又加上细菌感染会导致孩子的血液循环通过血脑屏障,从而让孩子发生脑膜炎,脑膜炎也会对孩子造成严重影响,而且新生儿败血症会引起孩子的各种器官以及关节出现骨髓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的话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并且新生儿败血症也会引发孩子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而且情况还比较严重,所以孩子如果被怀疑得了败血症的话,就一定要配合医生去治疗。
新生儿在出生之后一定要积极的去预防败血症,孕妇在怀孕的时候就应该定期做产检,这也是预防新生儿败血症的有效方法,在新生儿出生之后要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要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以及体温变化,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清洁,如果发现存在感染的隐患 就一定要及时就诊,同时新生儿的饮食也要做到合理喂养,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需求选择多次哺乳,并且也要注意孩子生存的环境,给孩子提供一个干净没有细菌的环境,同时孩子使用的奶瓶以及玩具要定期进行消毒。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