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症状当VitD缺乏到一定程度时,临床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多汗,特别是在吃奶和哭闹时,汗味异臭;易激惹,夜惊、夜啼。这些并非佝偻病的特异症状,但在好发地区,参考有关条件,可以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 。
2.骨骼病变体征
⑴头部:早期可见囟门加大,或闭锁月龄延迟,出牙迟。缝加宽,边缘软,重者可呈现乒乓球颅骨软化。7~8个月时可出现方颅—以额、顶骨为中心向外隆起,如隆起加重可出现鞍形颅,臀形颅和十字形颅
⑵胸部:婴儿期可出现肋软骨区膨大,以5~8肋软骨部位为主,呈圆而大的球状形,称为“串珠”,如“串珠”向胸内扩大,可使肺脏受压。肋骨软化后,因受膈肌附着点长期牵引引起,造成肋缘上部内陷,肋缘外翻,形成沟状,称为肋软沟。于第6~8肋骨与胸骨柄相连处内陷时,可使胸骨前凸,称为鸡胸,这些体征并存并加重时,可造成胸廓畸形,再加上腹部肌肉松弛膨隆,外观呈现小提琴样胸腹休征。这种畸形要影响心肺功能。有的佝偻病儿,锁骨弯曲度变大,长径变短,使两肩前拢,影响胸展。由剑突为中心内陷的漏斗胸亦可见到,应与家族性漏斗胸相区别。一些年长儿胸骨柄呈浅构形,这是佝偻病后遗症体征之一。
⑶脊柱:活动性佝偻病儿,久坐后可引起脊柱后弯,偶有侧弯者。
⑷骨盆:严重病便,骨盆亦可变形,前后径往往缩短,日后将成为女性难产的因素之一。
⑸四肢:7~8个月以后的佝偻病儿,四肢各骺部均显膨大,尤以腕关节的尺、桡骨远端常可见圆而钝和肥厚的球体,称为佝偻病“手镯”。学走步前后,由于骨质软化,因躯体的重力和张力所致,可出现“O”型腿。“O”型腿弯曲部位可在小腿小1/3或小腿中部、膝关节部、股骨、甚致股骨颈部弯曲,则恢复较难。会走前出现“O”型腿应与生理弯曲相区别。会走后下肢往往呈“x”型腿改变。重症下肢骨畸变时,常可引起步态不稳,这是因为走路时两肢距离过宽,不能内收靠拢,为保持躯身体重心平衡,故行路时左右摇摆呈“鸭步”态。凡影响股骨颈角度变小和以膝关节为主的外翻者,自然恢复较难。
严重的佝偻病儿,偶受外伤,即易发生病理性骨折,且常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⑹其它:重症佝偻病儿常伴有肝、脾肿大,贫血和雅克什综合征。有的患儿智力发育延迟。部分新生儿,生后或1~2周后发生喉喘鸣,吸气性呼吸困难,吸气时伴有回声和三凹体征,吃奶和哭闹时加重,这类病叫先天发育不良有关,给VD后,随小儿生长发育,可以逐渐痊愈。重症佝偻病儿运动机能建立延迟,如坐、立、走、步态等。已建立的运动机能,亦可因活动性佝偻病影响而减退。
3.血生化所见佝偻病VD缺乏期,血中25-OHD3水平下降,1,25-(OH)2D3下降或正常。进而血钙、磷、碱性磷酸酶也有改变。初期血磷下降,继之血钙下降,碱性磷酸酶上升,PTH升高。激期时血钙、磷均下降,碱性磷酸酶明显上升。恢复期时血清25-OHD3与1,25-(OH)2D3上升,钙、磷、开始上升,碱性磷酸酶随着下降,PTH也下降,最后达到正常水平。
4.X线片所见X线片不能反应佝偻病的早期状态,但X片所示的佝偻病征象,反应了相应的骨骼组织学病理改变,对佝偻病的诊断客观性较强。佝偻病各期X线片征象与血清钙、磷以及碱性磷酸酶有密切关联。对临床佝偻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X线片亦显示了相应的改变。
佝偻病早期时,X线片所见正常,初期时临时钙化带可正常或模糊不清或消失。激期早期时,可见腕关节干骺端变平或凹陷,皮质变薄,核距(骨骺核缘与干骺端之距离,正常为2mm,不到3mm)变宽到3mm以上。激期是佝偻病活动期的最高峰,X线片显示干骺端增宽,杯口样变形,杯口加深,杯底呈毛絮样改变,骨皮质呈疏松状或层状改变,骨小梁稀疏或呈网状,核距更加增宽,最宽可达8mm,骨骺核消失(此时测不出核距),骨龄减少。恢复早期时,可见临时钙化带呈现点线状出现,骨骺核再现,进一步临时钙化带呈线形或双层状,干骺端密度加大,骨小梁增多致密,骨干皮质密度增加,可出现骨膜反应,核距缩短。个别由激期到恢复末期,可见干骺端呈均匀流泪腊烛样改变。治愈期可呈现临时钙化带致密加厚或改建至正常。
X线片动态所见,佝偻病活动时,尺骨先受累,而后延及桡骨。恢复期桡骨先于尺骨。干骺端先宽后窄。6个月以前小儿佝偻病干骺端很少出现杯状变形,多以扇形展开,端部呈毛絮样改变。8个月后激期杯口样变形比较多见。核距太宽者看不到杯口,不仅是软骨细胞及其基质增生,同时也伴有严重脱钙。
佝偻病多见于婴幼儿,本病也被称作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因体内的维生素d不足,而引起了磷、钙代谢紊乱,从而会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表现。那么,宝宝佝偻病的症状都有哪些呢
?年龄差异
佝偻病发生多见于3~18月龄的婴幼儿。主要症状表现为身体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出现改变。由此还可影响到肌肉发育和神经兴奋性改变,而年龄不同的宝宝,佝偻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也会不同。
?初期症状
佝偻病的初期症状在六个月以内,尤其是三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常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比如枕秃、烦躁、多汗、易激惹等。
?颅骨改变
佝偻病活动期在6月龄以内的婴儿主要为颅骨改变,比如颅骨薄,前囟门边缘软,轻按有乒乓球样感觉。8月龄左右可出现头围较正常增大,头型变为方颅。一岁左右可显现胸骨和临近软骨向前突起,呈鸡胸样畸形。
?下肢畸形
宝宝佝偻病一岁以后,由于开始学习走路站立行走,双下肢的负重增加,容易出现胫骨、股骨、腓骨弯曲,从而出现严重的膝内翻或膝外翻,下肢呈现x或o型的腿部畸形。
①血磷低下,对一般剂量维生素D没有反应;
②尿磷增加;
③钙从肠道吸收不良,尿钙减少或正常;
④佝偻病症状发生在一周岁以后;
⑤生长缓慢,但年长儿发病者生长正常。
将近周岁时下肢开始负重,才发现症状,开始发病常以O形腿或X型腿为最早症状,其他佝偻病体征很轻,较少出现肋串珠和郝氏沟,缺乏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常见的肌张力低下。常不被家长注意。较重病例有进行性骨畸形和多发性骨折,并有骨骼疼痛,尤以下肢明显,甚至不能行走。严重畸形,身长的增长多受影响。牙质较差,牙痛,牙易脱落且不易再生。 X线骨片可见轻重不等的佝偻病变化,活动期与恢复期病变同时存在,在股骨、胫骨最易查出。实验室所见主要以低血磷为主,多在0.65mmol/h(2mg/dl)左右,血钙可在正常范围内或偏低。尿常规和肾功能正常,尿中无氨基酸。肾小管回吸收磷率降低。并发症:有进行性骨畸形和多发性骨折,并有骨骼疼痛,甚至不能行走牙质较差。身材矮小。 实验室所见主要的生化异常是低血磷,但应注意不同性别、年龄与血清之间的关系。血清磷值下降0.48~0.97mmol/L(1.5~3.0mg/dl),多在0.65mmol/L(2mg/dl)左右,血钙值正常或稍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虽然存在低磷血症,但尿磷仍排出增加,说明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障碍从未发现有氨基酸尿、葡糖尿、磷酸盐及钾。有人发现即便有肾小管磷重吸收障碍,在出生的最初几个月,由于肾小球滤过率相当低,血清磷浓度可能正常。所以最早的实验室异常可能是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尿常规和肾功能正常,肾小管回吸收磷率降低。
X线骨片可见轻重不等的佝偻病变化,活动期与恢复期病变同时存在,在股骨、胫骨最易查出。有骨龄落后膝外翻或内翻。干骺端增宽,呈碎片状,骨小梁粗大在胫骨近端、远端以及股骨、桡骨、尺骨远端干骺端皆可出现杯口状改变
尿磷 氨基酸 碱性磷酸酶 本病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鉴别在于以下几个特点:①维生素D的摄入量已超过一般需要量而仍出现活动性佝偻病骨骼变化;②2-3岁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的表现;③给40-60万IU维生素D作一次口服或肌注,对一般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在数天内血磷上升,2周内长骨X线照片显示好转,而本病患者没有这些变化;④家庭成员中常见有低血磷症,是低磷抗D佝偻病的特点。 本病还要与低血钙性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鉴别。后者又名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vitaminDdependentrickets),较少见是由于肾脏缺乏1-羟化酶,不能合成1.25(OH)2D。发病时间从生后数月起,常伴有肌无力,早期可出现手足搐搦症。血钙降低,血磷正常或稍低,血氯增高,并可出现氨基酸尿,虽经常规剂量维生素D治疗,但在X线长骨片上仍显示佝偻病征象。要把维生素D量增加到每日10000IU或双氢连固醇(dihyd-rotachysterol,简称DHT)0.2-0.5mg才见疗效。用0.25-2μg的1125(OH)2D3治疗即获痊愈。此病一般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此外,本病还须与范可尼氏综合征和肾小管酸中毒鉴别。
在我国北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常患的疾病。虽然这种疾病不会危害到生命,但是对宝宝的成长以及健康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喔。
一.病因:
(1)维生素D摄入不足:乳类中维生素D含量很少,不能满足小儿正常正长发育需要,若不补充鱼肝油,蛋黄等含维生素D的食物,就易患佝偻病。
(2)日光照射不足:小儿如经常在室内活动,又不开窗,极易患佝偻病。
(3)生长速度快:骨骼生长迅速,钙磷需要量大,相对容易缺乏维生素D。
(4) 其他疾病或药物作用:胃肠和肝胆疾病可影响维生素D和钙磷的吸收和利用。肝、肾严重损害使维生素D羟化发生障碍。
二.临牀表现:
主要表现有生长骨的骨骼改变,肌肉松驰及神经精神症状。临牀上按活动程度分为活动早期(初期)、活动期(激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1.初期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小儿多汗,夜惊,易激惹,烦燥。多汗与室温,季节无关。此时骨骼症状不明显。
2.激期,除上神经精神症状更明显外,主要是骨骼改变:如方颅、前囟迟闭、乳牙萌出推迟、鸡胸、“O”或“X”形腿、脊柱后凸畸形等。
3.恢复期,经治疗后,临牀症状如激惹、烦躁、出汗等逐渐好转而至消失。
4.后遗症期,活动期临牀症状消失,仅严重佝偻病患儿后遗轻重不等的骨畸形。
三.诊断: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